《the rose code》

废寝忘食的读完了这本书,非常合格的通俗小说,大致故事是三位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姑娘在布莱切利庄园一起工作,彼此的羁绊和各自的爱恨情仇
作者的后记里提到的三位姑娘的原型和其中一些人物的故事,读完之后我又去找了一部讲布莱切利的纪录片和看了一晚上wiki

真没有想到,布莱切利陆陆续续有过8000+位女性工作者,占了全部员工的75%+
我觉得布莱切利算是某种伊甸园(“it was in many ways a haven of acceptance”),很多女员工(虽然大部分从事辅助性工作)、女性的价值相对被看重、开放,自由,接纳,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随随便便
那部叫做《Timewatch – Code-Breakers: Bletchley Park’s Lost Heroes》的纪录片里面说,People worked at Bletchley were unemployable by German lights. There were gays like Turing; Jews; totally disorganised academics, ppl who were brilliant but practically dysfunctional. They just did not fit into the Nazi ethos.
非常对,法西斯/集权就是不行,整齐划一是没有前途的,在整齐划一里想要搞创新这种事情尤其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出成果
顺便,为什么布莱切利这么多年都没有泄密,甚至德国人都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存在,我觉得就是因为这里都是科学怪人和女人

《the rose code》里面有一个科学怪人是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同事和她抱怨,说每次他出门都会被冷眼,说你个大男人居然不去当兵不去前线,他儿子也各种被小朋友霸凌,说他爹是懦夫,然后他就说,你们女人就好了,根本没有人觉得你们应该上线前诶,这个小姑娘说,但没有战争我根本不可能有工作,而且我们做着一样活,我工资还比你低那么多,他同事就不好意思了。。。对,也不能说的你们男的烦恼不是烦恼,但相比之下,他们的烦恼确实是马斯诺需求层次里更上层的烦恼

《Timewatch – Code-Breakers》这部片子里讲的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工程师,数学家后来去了加拿大任教,其实对这么多年来不能讲自己的贡献颇有些忿忿,我觉得他去加拿大多多少少也是觉得没意思,祖国也没给过他承认;但是工程师,出身伦敦贫民区,考上大学也没钱读,最后读了个夜校,在同样保守秘密的日子里,他好像就更活的更平静很多

然后我和shu讨论,如果能选的话,到底是1)选作出了足以名垂千史的成绩,但是必须保密,当然因为活的够长,所以到了70岁(比如),才能讲出来更好,还是2)过着普通的有点小成就没有秘密的中产阶级生活更好?
讨论的结果是,我们认为,这得取决于本来你能干啥,比如说片子里的数学家,本来就能成为大学教授,可能也会在行业内作出颇有赞誉的成绩那可能就会选2),但片子里的工程师,本来就是一个电信局的工程师,还因为平民窟口音一直被嘲笑,可能以后就是个擅于修机器的老师傅,那可能就会选1)

《the rose code》借着某一位主人公的口说,她想念布莱切利,作者又在后记里说“…but it was still a place where women’s voices were valued, and many missed its camaraderie and purpose once the war was over”
wiki里面说,绝大多数女性离开布莱切利之后就结了婚,不再工作,但是对她们的采访,很多人都说她们享受那段时光
就,怎么说呢,想再次感叹的就是,确实女的就比较惨

说实话,我一直很想当个科学怪人,但是自己知道智商很不够,前两天娃的二年级奥数题,有一道巧算(246+462+624-888),我就根本没有懂这东西怎么可能巧算啊?!然后就拿去给shu看,他一眼就看出来了。。。深深的叹口气。。。再次证明这辈子也当不了科学怪人了。。。要当,可能也只能当个怪人了

夜明珠

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封闭在家,好像大家都很想吃番茄,群里经常有人问,啊,什么时候能买到番茄,四月初我想到冰箱里有律所发的四个番茄就一阵激动,连续四天,每天晚上细细切成薄片,撒上糖,和娃当夜宵嘎吱嘎吱吃掉,真幸福啊!
所以,我们都觉得番茄堪比夜明珠啊。。。而且圣女果不行,完全没有夜明珠的感觉!而今天shu又打猎猎到了三颗夜明珠,欧耶!不过话说三颗小小的夜明珠,要14.5元,果然是夜明珠啊!

我同事发了一张图,是隔离的五个阶段,分别是产生焦虑和恐惧→负面悲观以及各种否定→角色转变逐步适应→认罪伏法安心改造→结束但舍不得出狱有点社恐,需要重新适应社会
太对了!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我其实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好久了。。。

之前听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据库开放了,但看下来我觉得这个数据库做得。。。十分差!每一个条目居然没有录音年份,那这个东西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找了阿炳的录音来听了一下,很有趣,那种很民间艺人的民乐和现在常见的文艺晚会式的民乐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用后者的体系来看前者当然是粗陋的,但非要用后者去改造以及衡量前者,我觉得没啥意思。我们总是想在某些东西里面说,中国古代早就有了某个技术某个理论,拼命去论证可见中国在这些方面并不落后。这就是把西方作为标准了,这就是没有文化自信啊!可能技术领域确实如此,你没有就是你落后了,但落后又怎么样呢?非要证明自古以来就不落后,我觉得也是非常社达的心态。况且艺术领域并不如此,不同并不意味着就逊色。可能我们的晚会式民乐是不如人家的交响乐团,可是传字辈老艺人的录像就是精湛的艺术,啊!

这两天读了一篇同人,《Snape’s Oceans》非常温暖感人。作者看介绍是一个44岁的财务顾问,行文很舒服流畅,没有一惊一乍的感觉,是成熟的人之间的成熟的感情。曾经不可更改,但未来仍有无限可能,怀有黑暗的过去也能被救赎,怀有痛苦的失去也能被治愈。作者在文里说After all, there was no future without the past.作者在后记里还说May all your oceans be wide and deep, and may you keep hope close, even when you wander in dark places.
就是一篇让人看完之后,眼眶一湿,然后觉得,啊,真好啊的文!

小提琴届的小天狼星

今天和小女巫聊天,说到某个小提琴天才儿童,我说虽然他是拉得很好,但我不是特别喜欢,就是那种外放自信掌控十分阳光的非常符合刻板印象的完美男儿童/少年,小巫女说,你大概是不喜欢小提琴届的小天狼星,啊!对对对,非常精确!

小女巫问我喜不喜欢Augustin Hadelich,我说喜欢的,我喜欢这种诚恳路线,所以啊,审美和品位真的是一以贯之的诶,喜欢来喜欢去就是差不多的东西
但是Augustin Hadelich之前我也只是大概听过一些,并没有很多了解,然后我就去认真搜了一下Augustin Hadelich,发现他从2020年开始用的是Henryk Szeryng使用超过30年的一把瓜内利琴,啊!Henryk Szeryng啊!他的风格我也喜欢的,他和鲁宾斯坦合作的勃拉姆斯奏鸣曲的,尤其是op.108,我之前也反反复复听过很多次

可能第一眼喜欢的就是那种有力的质朴的里面还有非常细腻的部分的东西,不一定会非常有感染力,但是有一种奇异的赤子之心,还比如说Miklos Pereny的大提琴

昨天听了一段Belcea Quartet的贝多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Op. 132,还挺好听的,我要收回四重奏有点枯燥单调的评论,说起来第三乐章的《感恩赞歌》真是好好听,不说听哭了吧,确实真的是非常感人
啊,这个组合似乎好好听啊!要继续听~

昨天杨小恒的空中课堂课本上是《弟子规》里面“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我听到之后,就没话找话和她瞎扯,我说,娃不如人怎么办?她说,那就算了呗,我说老婆不如人怎么办,本意是问shu的,结果杨小恒说“那就换一个咯”,我就“?!哈?!”
她想想又说,老婆关键要看自己喜不喜欢,喜欢的话不如人就算了,不然就换一个
我真是。。。啊!似乎也不能说她说得不对,但想想又不服气,又问她说,个么成绩不如人怎么办?她说那就稍稍努力一点,言下之意是如果稍稍努力一点还是不如人就继续算了呗
难怪这位同学一向精力充沛,大概因为她从来不把精力花在为难自己以及和自己过不去上

最近跳绳继续在看《广告狂人》,好看的!大概十年前我看过头一两集,没看进去,现在回想,那时候大概确实是看不懂其中的微妙之处的,所以我觉得还挺开心,这不就是成长嘛!但我翻了一下评论,有人说,“难过于自己看懂了”,也不知道当个不懂现实世界的傻姑娘到底有什么值得特别高兴和怀念的。。。以及还有人说,“我觉得里面的(人物)都不太健康”,这位观众,请去看新闻联播,那个可健康了!

战士的责任重

这两天在读《毒枪手》,一本非虚构,讲的是一个乌克兰青年变成了克格勃,搞了两次暗杀之后心理压力巨大,就,搞情报是一回事,直接杀人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罗琳阿姨点点头,灵魂要分裂的)总之,虽然他在克格勃内部地位扶摇直上,但还是充满了恐惧想要退出,然后就跑路了的故事(看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这个故事里面CIA不太行啊,手艺非常不精湛)
其中有一段,他想要和一个东德姑娘结婚,但是克格勃从来不会让特工和外国人结婚,克格勃想让他找个女克格勃结婚,总之就经过很多沟通波折之后,他老板妥协了,说,那就让她也到莫斯科来,把她变成克格勃,然后他就去她坦白自己的身份,他小心翼翼的说自己是乌克兰人(确实也是),虽然为苏联克格勃效劳云云,他为什么说自己是乌克兰人呢,因为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妇女对苏联人印象非常差,1945年的大批德国妇女被苏联人强奸,包括他的未婚妻的母亲就被强奸了3次

我跑去看了一下wiki,有个专门的词条“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Germany”虽然那时候英法美都有强奸德国妇女,但苏联人还是一骑绝尘的,“The exact number of German women and girls raped by Soviet troops during the war and occupation is uncertain, but western historians estimate their numbers are likely i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and possibly as many as two million”
各种因为受伤、堕胎、自杀死亡的妇女不计其数,西德总理夫人据她的传记作者说也是12岁被强奸,然后各种疾病缠身,最后死于自杀
反正一打仗,妇女就是很惨啊,真的很惨啊

然后我就在豆瓣上搜了一下这本书的评论,看到有一条还蛮认真的评论,(我还翻了一下他的豆瓣,就是一个稍微读点书写点小感想的普普通通豆瓣用户)他认为苏联人因为物质条件不好,所以留不住特工,只能采用限制个人自由,暗杀自己人的路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大概也喜欢锦衣卫吧?!)。然后,他说“甲骨文另一本书《野蛮大陆》里面描写过二战胜利后美军和苏军在德国的所为所为:美国用香烟巧克力或小礼物来引诱姑娘同意“被性侵”,苏军没有物质诱惑只能靠武力来强奸妇女。难道说美军的行为更“高尚”或者更有“人性”?为了达到目的,大家都不择手段,没有谁比谁更有人性。”
我。。。真的。。。被镇住了。。。他觉得用礼物诱骗妇女和暴力侵犯妇女差不多?!没有谁更有人性?!可能这位读者觉得,妇女么,显然都只是物品,强奸战败国的妇女本就是战胜国的士兵应得的,而苏联人只能靠武力强奸,嘤嘤嘤,委屈S了,对吧?!?!
虽然妇女衣食无着为了一点利益和人发生关系绝对算不上是自己的意志,但是为了一点利益发生关系和被暴力侵犯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啊!
我觉得《红色娘子军连歌》唱得对,“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你是个大眼睛的小朋友

某天和娃说个什么事情,我说,因为你整个就比我小呀,你看你鼻子比我小,手手比我小,她说,可是我眼睛比你大啊!
哼!讨厌!不理你了。。。
某天早上娃跑到我床上,钻进来,说,我和你share一下被子
听起来,好像个在CBD工作的小白领哦。。。
自从隔离在家,上空中课堂,这个人过着上课20分钟下课40分钟的生活,大把时间一边吃薯片一边看闲书,还和我感叹,妈妈,我觉得生活真是滋润又幸福啊!

我们就已经默默的被隔离8天了,以及没有任何尽头没有任何说法,动态调整管控措施的意思就是没有准头吧

《do no harm》看了四分之三,下了一个中文版,稍微翻了一下,即使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觉得翻得不好。很多地方原文令人极其印象深刻,但中文没有翻出那种感觉,这可能是个人理解有异,中文版还有的地方是非常明显的错译(虽然我就翻了不超过20页),这可能是译者的疏忽。但,我最搞不懂的是,译者为什么不翻译原文的小标题而是自己擅自加一些傻乎乎的小标题啊?!!
原文每一章是一种脑部疾病的题目,下面一行字,简单解释一下这种疾病,然后每一章内部没有小节名称,但是翻译弃用了原文每章的标题换成了一句话或几个词,这些标题是译者自己对这一章的概述。而且译者还给每个小节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的小题目,这是在干嘛啊?!看起来整本书变蠢了很多很多
还是要好好学英文啊,再次感叹一下
说回《do no harm》,真的还挺好看的,没有那么多神奇的振奋故事,而更多的是失误、错误,如何面对患者如何面对家属如何面对术后并发症如何面对死亡。和那本心脏外科医生的书不同,我觉得可能心脏外科更多的时候是成或败二选一,不太有脑部手术里虽然活下来但是瘫痪了这种后果。于是经过长期工作,两位医生对于治疗、手术、死亡的看法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我最近接连读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书,读到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还是挺有收获的
可能我会和Marsh医生的想法更接近一点,就是并没有那么积极,而是算了吧,尽量不要折腾

也不知道本周六能不能大提琴课能不能恢复,哎,我想上课啊!又,听了一段白俄罗斯某个三重奏组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真好听啊!冬季那个乐章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我喜欢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的三重奏诶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为什么我最近这么话痨呢,当然是因为焦虑咯
昨天下午是一个非常威猛火爆的案子开庭,双方吵得快打起来,我也跟着吵了一整个下午,不说身心俱疲吧,反正也是挺累的,走出法院没多远看到商场门口一个倒下去快要塌了的超大型的草莓卡通充气装置,我随手拍了一张发给同事,说这就是此刻的我,她大笑说很传神
而且还是生理期第一天,头很疼,一边吵架还一边血流不止
(然后今天同事刚刚告诉我她查了一下,这个不是倒下去的草莓,而是故意这样的,是韩国艺术家stickymonger的装置艺术 )

吃完饭吃了一片止痛片,觉得好一点,琴还是要练的,琴靠在胸口,才刚开始练音阶,就已经觉得一股peace之情油然而生,说起来琴在胸口震动,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好像虽然拉得还是很不怎么样,但是也好似有了生命力,因为。。。它毕竟是在动吧?
天气一下子暖和了,阳台的窗户半开着,拉琴的时候不时有风轻轻吹在我露出来的脚踝上,凉凉的,但是微微有一丁点暖意,非常撩人

前两天读的那篇同人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女主邀请ss去听《魔笛》,到某一段女主让ss集中注意力感受,ss感受到剧院里魔力波动的涟漪,他很震惊,以为女演员是哑炮,女主说女演员是彻头彻尾的麻瓜,说“莫扎特在写这一段乐章的时候,非常巧妙地加入了仪式魔法的元素……我认为,只要能够用德语饱含感情又准确地唱出他当初谱写的旋律,哪怕是麻瓜也能施出一个极其微弱的、影响情绪的魔法”
然后散戏以后,有了这样一段:
““你今晚为什么邀请我?”离开点心店后,斯内普终于问道,“你有很多的老朋友,不缺愿意陪你看歌剧的人。为什么不邀请他们?”
“他们感觉不到的,”她不在意地说,“绝大部分的巫师都不可能感觉得到,他们没有足够的敏感度。可是……”她垂下眼,“这样奇妙的东西,只有我一个人欣赏不是很可惜吗。”她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这种魔法没什么用处,可还是很神奇不是吗?”
虽然她的话没说得很透,可斯内普居然完全理解了——在他孤独的童年,他也曾是多么欣喜于能够和莉莉分享魔法的奥妙。这也许甚至与陪伴无关,仅仅是一个人看见奇妙事物时的本能——那人必带着孩童般的惊奇,要回头寻找第一个同类,问他,你也瞧见了吗?是不是很美?”

这位作者写得也好美啊!好适合这样酥酥软软的春天读啊!春天啊,就适合读读言情小说,看人家谈谈朋友,啊,春心无处不飞悬,嘿嘿嘿

正当年啊正当年

最近读了一篇ss和一个原创女主的中文同人,还挺好看的!很多地方看得我颇为荡漾,作者借ss的口吐槽卢平也深得我心,然后我就忽然在想,艾伦年纪很大,演的ss虽然迷人但是是中老人年那款已经,但按照书里的设定,ss与莉莉的同级,莉莉毕业之后就结婚生子,也就是说,在哈利小朋友刚入校的时候,ss才三十刚出头!找了potterwiki来看,ss死的时候也不过才38岁
(这样的话,我觉得本卫肖在《this is going to hurt》里面的样子还挺合适?瘦弱的小身板儿+一脸疲惫+各种嘴贱+但是也有真心)
30才出头的ss,真的也就是个小伙子啊,莉莉的惨死于他也就是10年前的事情,真的还很历历在目,并不是什么尘封的往事,所以他看到哈利就来气,以及热衷于嘲笑哈利热衷于扣学院分,像个幼稚鬼,好像就也并没有那么不可以理解

然后我就去把我的新发现和魔药群的小伙伴分享,结果chloe说,觉得自己回想十年前的事情似乎也并不非常鲜明啊,我起先是一愣,后来一想,对哦!那是因为她小啊,她10年前还真的只是小朋友,童年时期的时期对于青年时期来说真的就很模糊了,但是我们中年人,想起10年前的青年时期就还颇为近在眼前。所以,30岁的人想起20岁的时候,和20岁的人想起10岁时候当然大不一样
以及也就是说,我现在的年纪已经是哈利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ss的年纪了,真是,啊!正是山雨欲来,要重回老伏身边如履薄冰的时候了!

又,昨天的同人里有一段,ss说“你知道我是食死徒,也知道我曾经的罪名,但你认识我的时候我已经在为邓布利多工作,也许这给了你我是好人的错觉。也许你并不知道我当年加入食死徒时的情况。我那时还很年轻,但我是完全自愿加入食死徒的。和我的一些‘同事’不同,我并不愚蠢,也不狂热,既没有被洗脑,也没有受欺骗。也许我没能理解加入食死徒的后果,但我是自愿的,出于野心和愤怒。我知道所谓纯血至上都是扯淡,也清楚地知道黑魔王的主张会伤害一些人,就像莉莉和她的朋友,然而我还是加入了。因为在另一边我什么都不是,因为我痛恨他们中的一些人。我以为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可以保下莉莉,但我当时已经下了哪怕伤害其他无辜的人也要为自己谋得地位的决心。我后悔了,但这种耻辱是无法洗刷的。我想为了这个,你会鄙视我一辈子。我经常想,我和你立誓要杀死的仇人,和罗齐尔,罗尔,多洛霍夫他们其实没有那么不同。如果当年受威胁的不是莉莉,而是比如说爱丽丝·隆巴顿,我也许一直都会是食死徒,总有一天会因为试图伤害你或者你关心的人成为你的敌人。每次我这么想,我就不能明白为什么你对我能产生哪怕一丁点的好感。”
读完这一段的时候,我居然忽然间理解了《日瓦戈医生》里我一直一直没法理解的那段著名的话,“我想,如果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不会爱你爱的这样热烈。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从未向她们展现过美。”
我看了一眼豆瓣,《日瓦戈医生》是2008年的时候读过的,所以居然我在14年以后,在读同人的时候才突然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领悟,哎

说起来,除了老邓确实老点儿,无论是ss还是卢修斯、卢平、小天狼星都是正当年啊!就。。。巫师界他们还真是早婚早育啊他们

this is going to hurt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最最好看的片子了,改编得比原著好,原著虽然也非常好看,但是比较碎,而拍成电视剧则整合得非常完整,增加了shruti这个人物也很妙,低年资医生的成长,性别+出身带来的压力以及她独特的视角,整个片子就立体起来了,有各种各样的医生,有低年资医生、中等医生、大佬医生、各种护士等等,更丰富也更有厚度
亚当是那种家庭出身很好的白人青年男医生,ego很大,虽然他是有追求的,技术好对病人有责任心也愿意为病人多做一点,但是tracy说他的话一点没错,他依然有傲慢和自我感觉好S了的一面,亚当内心有很脆弱很柔软的部分,但是包裹在毒舌里,绝不轻易示人,而这种不轻易示人是因为不敢
我看到豆瓣上有个人问,为什么亚当不把麻烦事告诉男友,我开始看头两集的时候觉得是因为很羞耻吧,这不是一般的麻烦事,而是自己做错了,再自己告诉自己说已经尽力了,是因为太疲惫了也都没有用,因为错了就是错了。但我看到订婚派对上亚当成长的家庭以及他的幻想和harry说会有什么后果的时候,我就觉得除了羞耻之外应该还有不敢,后来我看到这个帖子上有个姑娘评论说“将心比心,我工作很烂,压力很大又赚不到钱的时候,我都不敢跟我妈说”,我简直是拍大腿啊,对对,太对了,我也是!这就是我的心声啊hhhh

这部剧里面的小细节很多,shruti能发现家暴但是亚当发现不了,除了shruti本人细致负责外,也某种程度因为shruti是少数族裔的女生,她有天然的敏感,就,多元化的工作人员对社会福祉是很重要的,啊!shruti最后准备自杀之前,有很多铺垫,比如说她已经在拒绝别人的善意和夸赞,虽然大家都压力很大,但shruti背负的东西是亚当没有背负的也是亚当看不到的。说起来,我觉得里面的洛哈特医生之所以叫洛哈特医生,大概就是因为《哈利波特》里的洛哈特教授吧!那一墙的婴儿,简直就是洛哈特教授的著作等身。
这部剧里,人物塑造得真的好好啊,即使是没那么多戏份的人物也非常可信,比如霍顿医生,她安慰胎死腹中的夫妻和她在shruti追悼仪式上的态度和讲话一脉相承,就是情商很高很会做人,但未必有真心,可是虽然没有很多真心,她还是愿意在不太麻烦的情况下帮shruti,她喜欢shruti明显盛过亚当,因为如此情商高的人她太能看明白这俩人的区别。比如亚当的妈,就寥寥几幕就能写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细想的话,会觉得这部剧有点太妥帖工整,但依然很感人,说起来看到朱利安把亚当的急活儿接过来,让亚当去参加追悼仪式,亚当看到shruti储物柜上的名牌他轻轻的拿下来放进自己钱包里的时候,我居然哭出来了!!
又,亚当自慰的时候未免也太sexy了吧,话说还挺喜欢这种专业技术精湛很有责任心,看着毫不软弱,但内心脆弱又破碎的角色(不就是同人文里的SS嘛?!)

英国医生的书不论是《this is going to hurt》还是《The Knife’s Edge》,都以控诉NHS为重要主题,我觉得当然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系统很可能是一塌糊涂,但毫无责任心的医生和毫不讲道理的病人都不罕见,而双方信息和力量又过于悬殊,医生和病人之间确实很难平衡

话说,昨天晚上临睡前看了一眼手机,首屏的日历显示是17号,差点被吓S,18号上午下午两个庭,我卷宗都没带回来,怎么办啊?!!然后瞬间反应了一下,哦,因为已经过了12点了,所以并不是一觉起来就要去开庭的。。。

荡漾的小情绪

不,我并没有这种小情绪
居然就过完年了,过年前一周老师说他腰伤复发,所以没有上课,接着过年也没有上课,所以我就变成了半个月没上课的失学儿童,虽然失学儿童还是每天在家练琴,但练得就有点没劲,希望本周末可以上课复学
试着从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右手,希望可以有更好的音色,于是对着镜子练琴,但对着镜子看出来的直角和shu站在我对面看的直角十分不一样,倒是我自己看着琴弦自己找的直角shu说是准的,我就很困惑类,个么镜子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啊?为什么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都说要对着镜子练琴?或者其实是因为我根本就不会看镜子么?我没有找到镜子练琴术之要诀么?

焦虑仍然还是焦虑的,做梦梦到谈案子谈不下来,很愁,然后醒过来发现连谈都没有案子可谈,就更愁了
昨晚上半夜三点钟醒过来睡不着,开始回忆睡前在kindle里的新看到的单词,回忆来回忆去勉勉强强睡到早晨

说起来假期里把《The Knife’s Edge》读完了,真的好看啊!似乎比《打开一颗心》更好看了,作者叙事能力真是一流!《打开一颗心》写的更多的是心脏手术本身的惊心动魄,《The Knife’s Edge》则更多讲到他自己的成长和自己的家庭和经历,很诚恳真挚。有的地方动人到读得我眼眶一湿,但又绝不煽情,还多地方还有英国人那种冷飕飕的幽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最近英文变好了一点,能够读这样的书而觉得非常非常高兴。
虽然看到一个手术搞来搞去搞来开了好几胸才搞好的时候,我会想,真的这还有必要救么?要不就算了吧?很遭罪啊!但是看到有的人真的因此获得了非常珍贵的生命和非常珍贵的生活之后,还是很动容的。
因为可读性强,所以不免囫囵吞枣,又因为确实喜欢,于是读完之后,我又开始读第二遍了,以期能逐字逐句读懂。
想到很久以前豆瓣上看到一个医学院姐姐写的crush某个外科大佬的日记,这篇是我最最喜欢的crush的文章,实在是太温柔美好了
又开始读SSGH的同人,读完了一篇读到一半我才想起来肯定是在哪读过的同人之后心情复杂,这篇算是不好不坏吧,没有特别戳我,但也不难看,说起来虽然冬天冷飕飕,虽然我十分焦虑,但还是想要一点点荡漾的小情绪,啊!

《哥本哈根》

周末坐在取暖器边上看完了电影和剧本,还挺喜欢的
加上《终结一切战争》刚读了个开头,我觉得啊,人类为什么总是要打来打去啊,真是搞不好了

《哥本哈根》里面假设了玻尔和海森堡的在哥本哈根的会面和对话,他俩真的讲了什么当然是永远没人知道了,但是里面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一直会存续的讨论
我觉得基本上是这样几个问题:
1)科学家应不应该探索一切自己有兴趣的理论未知领域,即使这些领域的推演能造出核武器?2)玻尔协助造出的核武器投向了广岛,而为纳粹服务的海森堡却手上没有沾血(无论是不造出来/造不出来),那么究竟应该论心还是论迹?3)不合作快点跑路比较有道德,还是合作保住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做点好人好事(假设那一搜顺利离开德国载有八千犹太人的船背后有海森堡他们的努力)比较有道德?
4)当国家被一个变态的疯子所统治,这个国家的人应该怎么办?齐心协力把疯子推翻固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疯子一时半会儿推翻不了呢?里面玻尔对海森堡说“以为一个被强大邻邦蹂躏,被肆虐地、残忍地蹂躏的小国之民们不会具有像他们的征服者那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是一个易犯的错误。”但是海森堡的灵魂对玻尔的灵魂说“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就,对啊,所以到底怎么搞比较好啊?

说起来,我之前看过有个关注的姑娘说,偏心者的公正,自持者的破功,自闭者的畅怀,技高者的笨拙,老练者的青涩,自保者的牺牲,如此特定情况下的OOC是她最萌SS的瞬间,很有道理诶,我们都是别扭的小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