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情妾意

最近在读一本《The Billion Dollar Spy 》,也不知道是我间谍相关看多了还是怎么,反正觉得很好读,目前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CIA在冷战开始的时候实在太弱鸡了,非常没有自信心,各种疑神疑鬼,觉得所有人都是克格勃,没有发展出一个真正的情报人员,相比起来军情六处真是成熟老练又狡猾!
说起来这书我已经看了20%+了,居然那个CIA还没有接受那个准备投靠他们的苏联人,这个苏联人可是从一年半前就孜孜不倦表示愿意为他们服务的呢,CIA总觉得他是克格勃的人,是克格勃做的一个局,CIA反反复复搞了很久之后,终于觉得他应该不是诱饵,准备开始搞了,结果总部有个人说,虽然可能他来找我们的时候还不是克格勃,但是都这么久了呢,说不定克格勃已经发展了他!
就怎么说呢,之前那本《间谍与叛徒》,虽然双方关系的建立也经历过试探犹豫和迟疑,但还是挺顺滑的,奥列格就顺滑的开始为英国人服务了,可能一大原因是这位某种程度算是英国人自己发展的间谍,郎有情妾有意
这说明了什么呢,上赶着不是买卖啊,追求人家的至高境界是要让人家觉得仿佛是自己先动了心,自己先主动的。。。再次感叹说到底间谍就是操控人心

最近好累,事情多到爆炸,今天回到家洗完手换了衣服先在床上平躺了一会会,躺着的时候我就想到有一个偷偷关注的姐姐,各种厉害以及有很多信息具有可参考性,读书的口味也很类似,我想说的是,人家可以每天4点半起来练瑜伽,不分寒暑,我觉得自己就算每天晚上都10点睡觉,早晨4点半也起不来啊,无论如何起不来啊,所以呢,就不要说智商/情商的差距了,体力也完全无法相比,一旦太累了注意力和意志力完全不够用
现在能做到平静的承认,搞不了就是搞不了,作为一个就是会累就是会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会意志力缺乏的人类,认命,不要勉强自己,要知道搞S自己不划算,接受这样的自己大概也算一个进步,然后我还把这篇加上了“在成长”的tag,灭哈哈哈

论入戏以及学院派

周一回来并不怎么想干活,结果到了下午事情就很多起来,然后一开始干活儿的时候就说服自己这是在演出,此刻我是在扮演一位劳动模范,结果就入戏了,晚上加班到快8点才离开办公室,觉得做了好多事情,好像一个真的劳动模范!

昨天上午开庭,又是一个共有物分割的案子,又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又是一个不成器的舅舅。。。无新事啊无新事

那天抽了一本《好心眼巨人》的英文版来看,才发现书里有非常多作者自创的单词和谐音梗,比如说巨人说有些巨人只喜欢吃土耳其人,索菲亚瞬间被激起爱国之心,脱口而出,为什么啊?!我们英国人有什么不好啊!巨人说,因为土耳其人吃起来有火鸡的味道啊!又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油乎乎(greasy),我就去跑去扫了一眼中文译本,中文翻译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味同嚼蜡,也不能说翻得不巧妙,但是作为我这种读者,还是希望作者严格按照原文翻译,然后加个注释,告诉大家其中的谐音,或者就算翻成味同嚼蜡,也可以增加一个注释说一下原文和谐音。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是本好书,名字翻得很蠢,作者是个男医生,里面屡次提到的H是他男朋友,然而翻译硬要翻成女朋友,第三人称代词,一定用“她”,我只能说一句,呸

最近太忙了,都没怎么听音乐,说起来之前提到Perenyi的舒伯特超好听,就在豆瓣上翻来翻去,看到一个姑娘在一盘专辑的短评里评论说她觉得Perenyi是在世的最棒的大提琴家,我就跑去搭讪,然后这姑娘说她当年上过Perenyi的课,就,啊,豆瓣真是神奇的地方!
还是喜欢听一些熟悉的东西,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已经听得很熟了,听了一版Perenyi的,倒觉得不是太好,在乐队之后大提琴进来,进来的时候觉得处理得和别人都不一样,特别软,但是听惯了进来的时候有那种往上一拎的劲头之后,觉得这么软好像确实是差口气。而且这个乐队也软,听着不精神,话说在南京的时候还听了两段他拉的福雷的大提琴奏鸣曲,仿佛还挺好听的,回来在B站上搜,看到一位叫做Steven Isserlis的大师课,听了一段,这位看起来神神叨叨的,倒还蛮好听,是那种还挺可爱的神神叨叨
继续说回Perenyi,豆瓣上的姑娘说,他“非常学院派的演奏法”,然后我就想到家里有一盒1994年出的CD,一个拼盘,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最后一首是刘丽和陈涛的琴箫合奏《平沙落雁》,小学高年级也不知道是初中的时候,就被深深的迷住了,这么多年搬家都带着,非常中正平和典雅的审美趣味,当时还觉得他们合奏之间的默契尤其令人沉醉。去年在B站上发现了很多很多他俩近期的合奏,也才知道他们是夫妻,目前都在纽约,在B站的视频里有弹幕说“学院派”,哈,原来我喜欢来喜欢去喜欢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啊?!!又说起来,中国民乐里我觉得并没有和声这种概念,但是琴因为有手走音,手走音多的曲子,也是就所谓声少韵多的曲子,比如平沙落雁,就特别适合琴箫合奏,极其互补妥帖
我在想,提琴奏鸣曲往往都配上钢琴,钢琴是颗粒状的音,提琴听起来可以是不断的连贯的线状的音,而在中国京剧里面,胡琴要配月琴(弹拨的颗粒状的音),琴要配箫,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道理,真的。。。大概就是人同此心吧?
接着说合奏,上次在豆瓣上看到锦瑟说,有的四重奏组合,四个人音乐上非常合拍,但是彼此关系很差,非常不对付,我其实挺难想象和一个关系很差的人能够工作配合默契的,就。。。好神奇哦!

下周日可以去现场听一场大提琴的演出了诶,不知道会不会喜欢,还想着要去试试看学一学,说起来真的要给自己找点少许形而上一点的快乐,啊!

不懂也可以瞎说说呀

如我这么不懂的人,听曲子基本上就分成4类,一种就是啊,好听!不仅听完了,甚至有的地方或者整首曲子会回去再听一/二/三/四次;第二种是,好听,完全能等进度条走完;第三种就是,啊,不知道在搞点什么也不难听,进度条也不长了,不如就听完;第四种则是,额,不行不行,关掉换一首吧。
看戏有所谓人保戏,戏保人之分,有些戏就是比较讨好,基本上谁演出来都还能看,曲子里面我觉得Schubert Arpeggione Sonata D821算一首吧,大家演奏起来都不难听,可能是曲子写得美?前两天在B站上翻到祖克曼的中提琴版本的舒伯特这首,也非常非常好听,然后就去找祖克曼,发现是小提琴家兼拉中提琴,听了一段《春天》觉得好听诶,有一种清秀又松弛的感觉

这两天在网上听来听去嘛,有一些现阶段很喜欢的曲子,要记一笔
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6-118,尤其是Op.118的第二首和第五首,第五首最后一部分真是有一种广阔疏朗的感觉,非常好听。因为曲子短,乱七八糟的听了一些版本,包括张昊辰啦、鲁宾斯坦啦、席夫啦等等,目前最喜欢一个叫做亚历山大·隆奎奇(Alexander Lonquich)弹的,啊,真是十分好听,当初打开这个版本是因为看起来最全,看这位走上舞台穿得好像厨房大师傅哦,结果一坐下来那么好听的!
记得郑延益的书里有一篇写拉小提琴的齐默尔曼,那时候齐默尔曼还是个小青年,郑曾听过他和朗凯什的莫扎特,觉得非常好,有一种真诚的赤子之心,然后接触之后对两位都印象极好,又评价他和搭档朗凯什之间天衣无缝合作默契极了,完全是水乳交融,还说朗凯什未必会红,但是齐默尔曼要再找到这样水准的搭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珍惜云云,然后我去找了他俩的莫扎特来听,确实是非常好听的,但是莫扎特的曲子好像一直没有特别打动我,我想说的是,刚刚为了写这篇记录,我去搜了一下隆奎奇,才忽然发现他就是郑说的朗凯什,啊!!!!

说起来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Op.108,尤其是第二乐章,超级无敌好听,有一种心被揉来揉去的感觉!第一次点开的是谢林的版本,极其无限剧烈好听,小提琴音色美得不行,居然一遍听完立刻重听了一遍。然后搜到祖克曼的版本,并不喜欢,觉得第一乐章仿佛不是很流畅,又看到有著名的奥伊斯特拉赫,直接去听了第二乐章,也不很喜欢,觉得揉弦揉的十分晃,有一种晕车感

也许第一次的曲子大概很重要?初恋是很难忘掉的?或者也有可能是直到听到一个喜欢的演奏,才会喜欢上这首曲子,以至于这首曲子就和这个第一次听(其实不是第一次听,而是第一次听完并喜欢)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就有点难抹去,比如说齐默尔曼(弹钢琴的齐默尔曼)对于我来说就和《悲怆》在一起了,居然听了鲁宾斯坦的《悲怆》都没那么喜欢。。。

目前喜欢的曲子还有,
贝多芬的第三号钢琴/大提琴奏鸣曲(Op.69)(好像谁得都好,但是杜普蕾和贝多芬特别配?都是情绪起伏很大?)
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 929(蛮好听,但还没有发现特别震撼的)
布鲁赫《晚祷》(因为曲子不长,这个听过一些版本,都没觉得特别记得,直到听到1994年哈雷尔的版本,才被震住)
圣桑的天鹅(这个曲子容易变得很俗气,但是斯塔克的蛮特别,非常清冷)
古诺的圣母颂(马友友和Kathryn Stott,马友友这一组小曲子都特别温暖)
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喜欢我喜欢的这几首勃拉姆斯似乎都有一种中年人的赶脚,正气里面有很微妙的一些旋律非常动人,仿佛都蛮好,挺喜欢Perenyi和Kocsis1990年一个录像版(这大概也是属于这个曲子的我的第一个版本?)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仿佛大家都拉过这个曲子吧,有无数个版本,最喜欢杜普蕾的)
德沃夏克四重奏美国有一种非常非常民谣风的感觉,朗朗上口,听的是普拉斯科弦乐四重奏团的,别的还没有听过。
我发现目前会比较喜欢在10分钟-30分钟的曲子,太长了好像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太短的也确实不够铺陈

另外,听了很有名的《死神与少女》和《鳟鱼五重奏》,目前完全没感觉

市民音乐会

买了两张大提琴演奏的票,其中一场是市民音乐会,票价从30-80不等,深感在魔都做市民还是蛮开心的,而且曲目很喜欢,有舒伯特的A小调阿佩乔尼奏鸣曲,这首实在太美了!
想起来那时候去嵊州干活,路上听彭广林介绍舒伯特,屡次听到“这个旋律,好听啊”,但我完全不知道好听在哪里,反而昏睡过去若干次。好像忽然就不能说懂了吧,起码是觉得,是好听啊!
说不定喜欢什么,对什么有感觉真的是会变的

夜深人静对着ipad听看视频,昨天听肖邦,不怎么听得进去,听了一会会就关掉了,然后听了贝多芬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好听诶,仿佛一遍都没听够似的
什么能打动内心这真的是个玄学啊

还买了一场是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洗澡的时候在想这个第六首组曲真的有一种辉煌在里面,中国音乐也好戏曲还好,完全不缺乏悲伤、喜悦,刻骨铭心,悠然自得这些人类都共通的情感,但是好像没有“辉煌”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并不是单单气势宏伟而是有一种明亮在其中

说起来,翻了一本叫做《春风风人》的乐评,里面作者认为“二流的演奏家录音比现场好,一流的演奏家录音和现场一样好,大师现场比录音还好”,录音是可以修补可以美化的,但是可能我的大部分音乐审美都在是戏曲中建立的?我觉得现场就是最好的,二流的演员录音比现场还不可取,因为录音虽然可能没什么瑕疵但是也没什么趣味啊!现场会有一种活泼生动在,哪怕是戏校的小孩子,现场都尚有可看的地方,他们的录音应该不会有人去听吧?即使不考虑舞台表演的部分,戏校小孩子的演唱会我觉得应该也是比录音更能看。因为现场虽然会有瑕疵,会出问题,但是有观众坐在下面,你的表演直接面对的是这么多人,我还是相信和在录音棚里是完全不同的,会更激发出一些生气的
所以我对录音品质这种并不是特别特别在意,对耳机音响也不是很在意,甚至有些音响我觉得是过于修饰了,反而没意思,毕竟听梅兰芳余叔岩什么的,就是这种音效了,但是也毫不掩盖风采

意外发现了一个氛围很古早的论坛,很多人分享小提琴学习的林林总总,除了琴童家长外,更多就是退休老人家了,完全没有网络语言,有人的网名叫“老知青”,有人写了一篇退休后学琴,有人跟帖说“退休学琴是好事,既是老有所为,又是老有所乐”。
还有个有意思的是有个澳洲的姐姐,学中提琴,其中有一句说“在Coursera上学了点数学,觉得上班动脑子晚上再动脑子太累了,就决定学学音乐”,哈,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爱学习的人!然后被问起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持这么久(她学了4年吧),她回复说”入门的时候遇到了个好老师,让我再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交响乐团里去玩,在乐团里每周排练就有动力好好练琴。通过乐团认识了很多玩音乐的朋友,感觉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去年年底换的老师帮我改掉了很多初学者的动作,拉琴更有专业范儿了,再今年参加了好几个拿钱的表演,上礼拜还在悉尼歌剧院表演了一次,练琴就更加有动力。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去参加我两个老师都参与的乐团 ,还有就是能在现在的乐团独奏一次”,上下文来看,这些乐团就是一些社区乐团啦,然后演出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闽商音乐会”什么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啊!看着真好啊!非常令人向往而羡慕。
又话说,最近在B站上东看西看,对频繁的大量的用网络语言,一直都不是特别喜欢,有人讲古典音乐,讲得也不算特别次,但是一定要用最流行的语言来讲,“按照德沃夏克的好基友勃拉姆斯的话说……”就,没啥必要啊,讲得清晰有意思,并不是一定要用这样的语言的,说起来现在最喜欢的up主还是“音乐家的无聊人生”,真的是很不错啊!

昨天在开始读《she said》,不是特别好读,可能大部分英文书开头都不是特别好读,因为还没有适应作者的行文习惯,目前看了13%,就觉得,这些男的啊,实在太讨厌了!

前两天脖子和肩膀疼,shu帮忙按摩,基本上按下去的时候是很舒服的,但是随即就又疼起来,效果根本无法维持,然后就跑去做美丽芭蕾之小鹅飞飞飞,居然做完之后就哪哪都好了,完全不疼还不说,后脖颈处还热乎乎的,准备还是要每天都做一次,13分钟换一个好肩颈,值得的~

大提琴及其他

以前总羡慕懂古典音乐的人,觉得平白的他们的快乐就比我多,就好像识字了就比文盲好,那么自然就想去识字,在豆瓣上订阅了彭广林的《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虽然是有一些收获,但好像就是没有碰到心里的那个点。
前阵子在微博上看到马友友的视频答推特网友问,十分可爱,然后提到巴赫的无伴奏第六组,他示范了前几个小节,哇哇哇,真的是一道光注下来,这也太好听了吧!

前阵子看小女巫的blog,又提到Zanders的大师课,之前因为锦瑟的豆瓣提到,我也去看过,英文没有字幕完全不懂,那个小姑娘的勃拉姆斯也不懂,反正就是通通不懂,结果最近再一去听,仿佛就懂了诶!不是说勃拉姆斯我懂了,而是起码英文听得懂了。。。(再次感谢罗琳阿姨)
然后就这么看下去了,觉得还蛮有趣的居然,然后连着听了好几段,发现颇为喜欢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昨天晚上听到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拨奏之后的一段拉奏,哇哇哇,那个音一下子往下走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真是心里一颤,但是我觉得这是勃拉姆斯写的好,因为那个姐姐,拉得十分平。。。
那个姐姐吧,长得很好看,就是那种头发是浅金色皮肤白到半透明的美人的样子,然后Zanders说,perfect,你的各方面都是perfect,你有好的教育背景,你的技术不错,你长得好,但所有的一切都perfect,是这就是问题,你的琴里没有理解勃拉姆斯,然后Zanders把她带到观众席一个小男孩面前,意思是,你要想,你的音乐可能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你得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拉琴等等,我就当时就想,明天要找个别的版本的勃拉姆斯第二大提琴协奏来听听看

然后在B站上搜,除了著名的杜普蕾之外,看到一个没听说过的名字Miklos Perenyi,看上去是90年代的录像,点开来听,就我自己觉得而言是有一种非常质朴的美感,还蛮喜欢的,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位到底是不是以质朴作为特色的,说不定我听岔了呢?
总之继续在B站上翻他的作品,翻到一首舒伯特的D821阿佩乔尼奏鸣曲,就点开来听了,啊!!!太好听了吧这也!!!尤其是第二乐章,真是感人至深啊,就接着在网上搜,结果在豆瓣上看到有个姐姐说“第不知道多少次看Miklos Perenyi和Andras Schiff合奏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不仅是因为曲子本身,还有Perenyi高超的技艺在这首曲子里的体现……很喜欢Perenyi的演奏,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有着少见的朴实。或许因为他为人谦逊低调的性格,他的室内乐比交响乐表现要好。他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就没有那么醒耳了,总觉得被其他乐器喧宾夺主。或许正是这个原因Perenyi并没有跻身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师之列。”
就不免有点小兴奋,我这么不懂的听众也听出了朴实之感么?!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推荐过Jean-Guihen Queyras,听了他的勃拉姆斯,觉得有一种纤细的感觉,好像没有特别触到我的点,然后听了杜普蕾的勃拉姆斯,觉得一下子饱满很多,啊!这两首勃拉姆斯真好听,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新新新手,随便记一笔
晚上听听Zanders的大师课,又订了彭广林的解说式音乐课,包括在地铁上听《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还在B站上看“音乐家的无聊人生”以及“好和弦”,有找各种各样的音乐视频来看,居然让我前几天都很起劲,每天晚上都神采奕奕的看到睡觉前,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居然不困了!!说不定。。。真的能开始发现一个新天地了,呢!

《Agent Sonya》

读完了,还挺好看,而且比上一本要容易懂。话说这位女间谍真是带着娃不妨碍工作的职业女性啊。其实也是那时候女性职业之路太窄,像这位,这种聪明才智这种精力充沛我觉得干啥都会成功的吧?!
Sonya和Johann Patra在船上假扮一对开展了罗曼蒂克关系的富商和年轻少妇母亲(说起来娃还带在身边呢!),Johann很喜欢她,她也中意Johann的无产阶级的男子汉气概,船上一度暧昧气氛极其浓郁,在那种暧昧到不行的,她居然能退后一步,说我觉得这是因为气氛,我不想屈从于气氛。当时我就觉得非常厉害,很了解自己以及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并不是那种被退着裹挟着往前走的女性

到了奉天之后,又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俩当然滚了床单,但是她依旧拒绝和他共同生活,他俩还是分房间,因为她觉得没到那一步。怀孕了之后,她觉得这种事情没必要撒谎,就跑去和老公一脸诚恳的说,我怀孕了,不是你的娃,如果你要离婚,我很理解,如果你决定不离婚,让我在婚姻的庇护下生下这个孩子,我则非常感激。她老公当然大受震动,然后决定说,你生吧,我们就对两边的家长保密好了。我也,啊?!这都行啊?!

除了Sonya的感情线,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书里各式各样的人的际遇和感情。她老公可真是一个非常非常温柔的人,这个温柔的人后来也成了苏联间谍,但是因为技术太差,人又太实诚,两次被捕虽然都抗住了,但是苏联觉得他一定出卖了组织,就还被搞到古拉格去了,很晚才出来,非常惨

说起来,那个把大量原子弹的情报传递给苏联的科学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天真,他先是传递非常多顶级秘密文件,但是他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人好事,平衡世界,因为大家都是盟国,都在为打败纳粹奋斗,这样瞒着盟友太不仗义了。但是到了后来,二战之后,他眼看着苏联变成那个样子,就跑去和英国情报部门说,我之前干了啥啥啥,我虽然仍然信仰共产主义,但我信仰的不是苏联那款的,然后英国人说,哦?是伐?就把他抓起来了

又在说起来,Sonya心里总有一个角落是给Richard Sorge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比金菲尔比那本好看,这位间谍,她真的爱过一些人,爱过一些事业,而且书里面很多人物都有情有义,Old boys’ club什么的确实没啥意思,啊!

不如来做数学题

最近忙得不行,因为新接了两个案子以及突然冒出来很多杂事,以至于工作量大爆发,不过生意兴隆还是挺开心的,耶

某天叫闪送帮我取个东西,送到的时候我正好瞄到一眼小哥的入账金额,我付了37块(按照路程计费),这一单大概耗时在70分钟左右(因为这个取件的地址我一直要取件的,所以很熟悉,最快的话五十分钟也有过,慢的话也有过八九十分钟的),总之,他入账28元。电瓶车跑一趟成本不明,就姑且算是扣除电瓶车的成本之后时薪22元吧(因为耗时是从取件的时候开始计算,接单的时候他不可能正好在这个地方楼下,通常到了地方上楼取件什么也至少需要10分钟),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总之上海市2020年非全日制(也就是一般说的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时薪也是22元。
闪送和卖奶茶相比前者自由一点,后者不风吹雨淋安稳一点,不过后者如果是很忙的门店工作强度应该会比前者大
没啥,我就随便算算

前两天看了一个帖子,说城市里面养娃花销的中位数是10万,我就跑去问了一下shu,我们家有多少,他算算,吃喝不论,娃的支出应该一年也就3万这样,毕竟读的是公立小学,又不收学费。除了围棋,我们没有报其他兴趣班更没有报补习班,我朴素的想法就是,一年级这点东西就要补了,那就彻底搞不好了,还不如帮娃存点钱呢。。。然后我想的是,如果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如果在城里养娃,花销比我们肯定是只多不少,因为他们不能读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我不知道能不能读),一个月最最不怎么样的私立园也有3000+,一年单幼儿园就要3万不止,所以什么呢,大概就是越没有的越要剥夺吧,有钱人反而能买到便宜东西

以前还想过一个事情,我和数位家长们聊过,送娃出国读书,如果单单算钱的话,一般而言是回不了本的。而且比如说老板团队里面,收入差距和有无留学背景几乎没有关联,所以留学也好鸡娃也好,大概率本是回不了本的,算钱的话还不如同样价给他买个房子呢,如果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把留学或者鸡娃当做是一场旅游,也就是说是快乐的消费而不是期待回报的投资/或者纯粹的攀比,那也没啥问题,但是搞得那么痛苦似乎就没啥必要了诶

大概我觉得自己的优点(如果有优点的话)并不是可以量化的优点,所以觉得量化来量化去非常没意思,你去量化人家人家也量化你,或者你去量化人家还希望人家不量化你(怎么可能),然后关键自己又不能被量化出好分数有什么意思呢?
年轻貌美有优势还是熟龄知性有优势,重点是要说服社会自己这款更有优势,但社会偏又不认,这不是很痛苦嘛,我还是觉得不要真心认可这个评价体系,更不要用这套标准内化自己衡量自己比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这也是何不食肉糜,时薪才22元,怎么能不进入这种评价体系,但是如果都勉强算个有户口的中产阶级了,那不如就看开一点,知道规则但不认可社会规则可能会心情少许好一丢丢,吧?不过,其实我也不知道,说不定其实是认可这个社会规则然后力争上游有个好分数(或者一点点获得好分数)会比较开心,呢?

清风明月配牛肉干

这就是我的五一假期!
假期第一天,穿起巧克力蛙的T恤,为了配衣服,还涂了粉+口红呢!出门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真好看啊,徐家汇最靓的仔!
然后出门没多久娃就累了,估计假期外面是人太多,闹腾外加梧桐絮过敏,说起来我们平时在家里根本不开电视,家里又只有3个人,安静惯了,她大概也很怕吵,她说要回家,然后就回来了,按照这位的原话就是“走进大楼的走廊里我就觉得好多了”。

接下去五一当然就是呆在家里啦!我就在阳台和沙发两处移动,带着书/kindle+茶/咖啡+牛肉干+MM豆+虾片,看掉了一本《九王夺嫡》、一本《史迈利的人马》和半本《Agent Sonya: Moscow’s Most Daring Wartime Spy》,都还挺好看的!

当年看《雍正王朝》以及二月河看得可投入了,后来还和shu有一起断断续续看过,无论是电视剧还是书,精华都在夺嫡之前,郑小悠的前两本书我都还蛮喜欢,所以当初还在预售的时候就已经入手,果然好看,新知识点是,居然大行皇帝遗诏并不是康熙自己写的,而是雍正把他听到的口谕写下来而已,个么废话,总归是传位於四子咯,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以为遗诏就是遗嘱类,一定要本人手写。
说起来,看完《九王夺嫡》之后,除了长了很多新知识以外,最大的感叹大概就是成王败寇,历史真的就是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们他们怎么写怎么有道理,而失败者怎么都是错,连呼吸都是错,实在太没意思了。所以夺取胜利不仅仅是自我成就,根本就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史迈利的人马》比想象中容易看进去很多,可读性很强,勒卡雷的特色大概就是描写一种“没意思”的氛围,阴沉沉的伦敦,话里有话的办公室政治,频频出轨的老婆,在面对老婆的时候史迈利似乎很被动,但是面对工作那种得心应手非常迷人。
这本书很有意思,故事情节很简单,有一个伦敦的退休情报员被杀了,这个情报员曾经是苏联的军官,因为是爱沙尼亚人,后来投靠了圆场,同样退休的史迈利因为当初是这位情报员的联系人,外加这位情报员最后一个电话是要找史迈利,所以他被圆场找回来参与这个案子。在破案过程中,史迈利发现卡拉(苏联的间谍大佬,史迈利一辈子的对家)有一个精神可能略微不正常的私生女,卡拉用了冒名顶替的办法把这个女儿弄到瑞士,被杀的情报员就是因为意外发现了这个事情,想要告诉史迈利,所以才被灭口。卡拉为了这个女儿杀了人,挪用了公款等等,然后史迈利就在想要不要利用这个事情让卡拉投靠圆场?
史迈利觉得卡拉对私生女的处理简直就是卡拉难得的人性中善的时刻,要利用这种东西来搞倒卡拉,那么自己和卡拉或者卡拉所代表的邪恶的苏联又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善的时刻就成了软肋和破绽,让史迈利内心颇为复杂,当然最后他还是觉得这么干了,而且异常成功,但是这种成功也没带给他多大的喜悦,反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
那种气氛和细节,写得太厉害了!探寻谜题的过程,紧凑程度不输侦探小说,各种细节手法都写得非常漂亮。史迈利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喜怒不形于色的,基本就是没表情的扑克脸,在探访情报员的公寓的时候,一边凭借职业敏感性有一些发现,一边内心感到“他关上窗户,心想,不知有没有专为死去情报员所设的英灵殿,让他可以和瓦拉狄米尔相聚,弥补一切;他告诉自己,他已活过漫长的一生,这正是结束的时刻。但有那么一瞬间,他自己并不相信。”这已经是本书里感情宣泄的顶峰了,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句。
但是整本书就是有一种非常情绪性的东西笼罩,完全是营造了一个世界。

五一中间两天在读《Agent Sonya: Moscow’s Most Daring Wartime Spy》,读到20%之前都觉得一般般,那时候Sonya在上海,还没被招募,被史沫特莱搞得五迷三道的,怎么说呢,有一种在上历史课的感觉,她被招募之后去苏联受训,受训完成前往奉天开展工作,啊!!从在准备去奉天开始,书就陡然好看起来,开始了这位女间谍的爱恨情仇。之前虽然也她和Richard Sorge也爱恨情仇了一会会,但是太刻板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间谍以美男计诱惑了这位本来也蠢蠢欲动向往共产主义的家庭妇女。反正,从她准备去奉天开始,情感就复杂了很多,虽然她和Johann Patra的关系了多少也有一点资产阶级小姐和无产阶级工人这种故事模板的样子,但确实里面那种千回百转难以名状的部分多了很多,很好看起来!
我目前看到一半不到一点,Sonya作为一名女的,有非常吸引我的地方,以及令我喜爱的地方,看到有一段,她和Johann Patra已经很到那个点了,“But still she held back. She had loved and lost one fellow spy already. “I resisted succumbing to the atmosphere of an ocean voyage with romantic evenings and constant togetherness.” 这冷静!该搞的时候搞,该冷静的时候冷静,该欺骗的时候瞎话张口就来,没必要的时候怀着孕就和老公说,这娃不是你的,你看怎么办?
总之,也不知道是这位作者写得越发往地摊文学那靠拢了还是我英文水平越发提高了,比起《a spy among frirends》看得起劲得多啊!

《卢卡拉扬的孩子们》以及其他

昨天在微博搜oleg,然后看到了一个姐姐提到叫做《卢卡拉扬的孩子们》的文,我初看以为是一本书,后来发现是一篇文,就又顺着找到了这篇文作者的微博,这位作者对冷战啊情报工作啊非常感兴趣,读了大量的英文/法文材料,写了冷战为主题的三部曲,评价非常好,我欢乐的把冷战三部曲下载到kindle里,接着翻她的微博看各种读书笔记,忽然发现她是写BL的,传说中的“原耽”。就,啊!为什么是耽美啊!我对耽美无爱的啊!但是客观的说,她选的这个题材确实很适合BL。在读《a spy among frirends》的时候,CP小天线迟钝如我都觉得菲尔比和艾略特有点啥,而在读《间谍与叛徒》的时候也觉得间谍和联络官很适合有点啥。
总之,这算是我读的第一篇耽美,读之前想,不知道会不会开拓新天地,并没有,看来我对耽美完全无感。

昨天晚上就读完了这篇《卢比扬卡的孩子们》。故事很简单,俩克格勃的小男孩一起长大,菲利克视瓦西里为兄长和榜样,但与此同时菲利克更有自己的想法,瓦西里是那种宣传画报里的好男儿,菲利克后来投靠了英国,为军情六处服务,瓦西里是反间处的重要成员,这个故事里,爱和信任背道而驰,爱和思想(或者说“三观?”)也不同步,而且在铁幕下,“在别的地方,爱可能是歌谣、阳光和雨露,但在克格勃的世界里,爱是弱点,是疾病,是众多操纵手段中的一种”。按理说应该很有张力?
怎么说呢,文笔是好的,故事结构和情感设置也合理,有的句子甚至可以说是过目难忘,比如她写到这俩人再次见面的时候“菲利克笑了笑,瓦西里现在看出来了,他的笑是功能性的,和标点符号一样,仅用于填补对话里的空白,控制句子节奏,没有其他意思。”
但是!我完全没被打动。。。

一个特别对的,但是写得一点不动人的故事。
然后我就开始苦苦思索类,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动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故事很明显借鉴了《间谍与叛徒》,很多桥段太一致了,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说就是给简化的oleg搭配了一个瓦西里。但又显然不及《间谍与叛徒》所展示的宏伟和幽微的人性,就会让我觉得有点单薄和概念化?
想来想去,最主要的是整个故事描写很“隔”,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那种“隔”。两个人物其实都没有立住,没有那种真切的感觉,作者说人物有什么感受靠作者解释是没有用的,是要靠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自己表现出来才行,而且靠逻辑去推演人物在如是这般这种场景里应该会有如是这般的感受也没有用。
而且我比较喜欢在剧情里的情感,而不是写情谊附带剧情,离开情节,情感就是无根之木。

又要说到罗琳了,罗琳在《凤凰社》那本里写到哈利应邓布利多要求,跟着斯内普学大脑封闭术,看似闲笔的一句“他抬头望望斯内普,见他在揉着手腕,那儿有一道红肿的鞭痕,像一个烙印。“你想施蜇人咒吗?”斯内普冷冷地问。“没有。”哈利怨恨地说,一边从地上爬了起来。“我想也是。”斯内普轻蔑地说,“你让我进得太深,你失去了控制。””就这几句,朴实而直观,没有一句作者的解释,但是依然有想象空间,后来同人作者们脑补了多少伏地魔对食死徒的严刑峻罚啊!

当然也可能我对俩男的就是代入不进去,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才百般挑剔。不过以前读《北京故事》也就是《蓝宇》的时候那真是觉得非常感动热泪盈眶啊!
并不是说让人哭出来的文章就是好的,毕竟有很多煽情的文章哭完了之后不仅觉得没意思反而还会有一种厌恶感,毕竟直接切洋葱也会哭啊,但绝对不是愉快的或者心甘情愿的哭,不过某些时候能不能让人眼眶一湿还是能说明点什么的。
说起来,最近两次读不同的两篇同人,读到眼眶一湿都是在“失而复得”这个点上,这个点真是特别特别戳我,啊!

以及,我再次觉得,女孩子们的才华用在写耽美上还是挺可惜的。

暮春的蔷薇

路上的蔷薇开了,真好看啊!暮春的蔷薇和樟树的香气以及女贞树的味道是暮春初夏最令人愉快的东西
昨天喝着珍珠奶茶吃着虾片读何伟的《the buried》,听上去十分美妙,然而读着读着居然睡着了,然后睡了一小觉迷迷糊糊的醒过来,去做了一煲啫啫鸡,我觉得吧,做六休一果然是不行的,五一调休果然是反人类的设计!
吃完饭接着读《the buried》,觉得能读懂的地方比以前多不少,能懂个8、9成吧,我觉得可能读了这么几本间谍故事,又读了这么多同人,还是有点用的!《the buried》来检测英文阅读能力的话,应该是有所提高
真的想不到,英文万年不及格人士在生活工作环境毫无变化的情况下,英文阅读会有这样大的进展,真想给罗琳送锦旗啊!

shu买了一本新版的《码书》,虽然之前读过,但还是又翻了一遍,真是好看,为什么有人这么聪明啊!说起来我准备要找一个Enigma的纪录片看看,总觉得看书还不能完全读懂
跑到亚马逊上东翻西翻,居然安德鲁·霍奇斯的《图灵传》只有3.9分,真是不可思议,也许是标题里“The Book That Inspired the Film The Imitation Game”太误导人了,喜欢电影的读者大概会没有那么喜欢这本书?两拨的受众大概有点不一样?总之,我翻到一条评论,说“If I were the author of the book, I would be offended by the film.”,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上次读《图灵传》是在kindle上,shu入了实体书,准备再好好读一遍~
读读过的喜欢的书也真是蛮快乐的

和同事聊天,说对待食物的态度某种程度就是对待男人的态度,她从来没有一种食物是长长久久的喜欢,一直吃不厌的,吃一阵子就觉得没那么喜欢了,所以谈朋友也不免喜新厌旧,她有个朋友,就是对于喜欢的食物会十分狂热,所以谈恋爱也非常全身心投入,我觉得我吧,一方面并不很爱尝鲜,一方面对于喜欢的食物虽然并不十分狂热,但可以一直喜欢一直喜欢一直喜欢,细水长流的吃很多,比如麦提莎和MM豆,所以还真是一个稳定的爱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