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老清老早爬起来去昆山干活,吃早餐的时候天还整个是黑的,快吃完天也没大亮,这时候的窗外阴沉沉的,有一些云,云的裂隙里是不甚耀眼的光,非常像电影里食死徒快要出来前的伦敦,然后我就这么胡思乱想的出门了,吭哧吭哧花了3个多小时去昆山,办好事情又吭哧吭哧花了3个多小时回办公室。在地铁上读了一些书,听了彭广林讲古典音乐,心得体会就是肖邦似乎不是我的菜。
前阵子读了一些书,略记一笔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总体来说,可读性没有那么强,更多的是用田野的方式证实/讨论了一下其实也并不很难想象到的主旨吧,还可以,但也不算很惊喜。
读着读着就想到《坎特伯雷故事集》也不知道是《尼罗河上的惨案》里说“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爱她”,如果再多补充一句的话,就是女人啊,不仅需要他爱她且她也需要他也热烈的需要她爱他!言情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俩人互相很深的看见彼此。
这本书里面有个点蛮有意思的,就是浪漫小说会合理化男权社会,比如说,男主人公的冷漠粗暴是因为女主人公没有正确识别他的信号,或者是为了掩盖爱意,比如说男主人公的精虫上脑(原文肯定不是这个),是因为无法抗拒女主人公的美貌什么的,也许很多妇女读了之后,就觉得日子更过得下去一点?但与此同时,也会给女性一些对抗的力量,总之就是一个生活的balance吧~~~
书里还说“阅读浪漫小说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体验本身不同于日常生活。它不仅能让人从日常问题及责任所制造的紧张中脱身而出,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女性可完全独自享有并专注于其个人需求、渴望和愉悦的时间或空间。这同时也是一种通往或逃到异域,或者说不同时空的方式。”,又说“阅读意味着一个自由的空间”太对了,世界上的中年妇女都一样呀都一样!读言情小说就是这种感觉!有一种被包裹起来进入一个新时空的快乐。说起来,而且确实我和书里的妇女们一样,会重读一些喜欢的作品,有一些同人也会让我读不止一篇,倦的时候,累的时候,觉得没有生趣的时候,看人家谈朋友也是好的,也会觉得春风拂面。而且读熟悉的happy ending的同人的时候还会有一种稳妥的知道美好必然会出现的安慰感。
《英汉名译赏析》
意外的好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换句话说就是要翻译得好像中国人写的,还是要保留这种“异域感”?虽然这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不过不同的译者确实是有不同的偏好。总体来说,我还是更偏异化一点,太过于本土化,会很奇怪,总让我疑心到底原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又,以作者举的例子而言,我觉得董乐山的译笔真好啊!有一种端正的美感。
里面最后一章讨论的是《哈利波特》的翻译,这是我拿到书看的第一章,怎么说呢,我觉得啊,罗琳阿姨啊,真的热爱头韵和各种文字小游戏啊。又说起来,我觉得人文版的哈利波特里的咒语翻译实在太美妙了,“摄神取念”以及“神锋无影”多么多么多么的帅气啊!
又又,我找到了《天真的人类学家》的英文版,蛮难懂的,完全没有中文版这么有意思,只能说有隐隐的喜感,但是中文版真是读到笑得完全停不下来,看来绝大部分是翻译的功劳,翻译极大的放大了喜感。想起来之前读同人《Beyond 84 Charing Cross Road》,我其实也觉得翻译很多地方颇为放大了原文的嘲叽叽的喜感以及间杂的苦涩,还挺喜欢的。相对来说《second life》的译笔有的地方就不太行,太铺陈煽情了。总之啊,总之啊,翻译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
《阿兰的初恋》
非常非常喜欢,shu还帮我把《阿兰的战争》给收了,很多年前在季风书店站着读完《阿兰的战争》,里面提到的红杉树,我现在都还记得。吃完饭就读完了《阿兰的初恋》,用一句大俗套的话说,就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的很美,文字和画都非常质朴而美,最后一张海上生明月的图,简直有一种古今中外人类共通的感人。
亦舒
晚上和陆正聊了几句亦舒,她说亦舒的女主人公有一种疲惫感,我觉得实在太对了!!小时候我很向往这种疲惫感,觉得有一种很成熟很大人很都市(话说,这个词好土)的感觉,而且还以为女主角的迷倒众生部分是来源于这种疲惫感,直到有一天才豁然开朗,女主角的迷倒众生就是因为长得好看嘛,和疲不疲惫半点关系也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