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小朋友最开心的了——魔戒三部曲

新年三天假期理所当然不干活,不学习,和shu一起看掉了《魔戒三部曲》的电影版,其中两部看了加长版,十多个小时观影,真是。。。好开心啊!
而且,后劲十足!啊!好看的!

开始的时候我问shu,你说索伦他连个人形也没有,又不能吃喝玩乐,搞那么大动静统治世界干嘛?包括伏地魔,他虽然勉强算是有个人形吧,但罗琳也没说他喜欢声色犬马啊,好像伏地魔他老人家也不是爱享受生活那一款的,shu说,可是权力和统治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了,大家都听我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诱惑了!杨小恒在旁边说,对啊!管小朋友最开心的了。。。
我就被说服了。。。有道理!管小朋友最开心的了!

托尔金的立意我觉得还挺直白的,乱砍树是不好的,对工业怀着极大的疑虑,希望某种程度上找回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我觉得也是做到了,真是拍得很荡气回肠。而且电影比书更好,书太端庄,人物更扁平,电影相对来说还是更爱恨情仇一点

有很多部分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论是书还是电影,我都对波洛密尔的死印象特别深,人类的软弱和最后关键时刻的还是站对了地方,而阿拉贡决心要守护这个秘密,是非常古典式的感人。。。
电影里面,主要就是阿拉贡和精灵都很好看啊!!!尤其是那位精灵,怎么可以笑起来那么甜,那么轻盈灵巧,身手那么俊俏,真是倾城美貌啊!!!电影里面的阿拉贡没有那么毫无瑕疵,所以就更动人一点,他终于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迟疑,决定要正面承担自己的责任和荣耀的时候,那种气概和决心,啊!很帅啊!真的很帅啊!

友谊,忠诚,乐观、努力克服的恐惧,挣扎之后的勇敢,拼命抗拒的诱惑,都是很大的词儿,但确实就是可以拍得很热血啊!但说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屏住一股真气,我觉得尚且是可以做到,而且确实还十分热血,但是目标达成之后呢?如何收拾破碎,如何对待被大目标掩盖下的分歧,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里中获得长久的平静,我觉得既不热血又完全不比前者简单。。。诶

又话说,电影里半兽人经常要说“The age of Men is over, the time of the Orc has come! ”可是半兽人说到“The age of Men is over”,我老是想接一句说“The age of women is coming”

总之,新年看《魔戒》还是很好的,但愿可以有更多勇气,更勇敢

审美风格

我发现大家喜欢的风格都好不一样啊!shu喜欢的音乐是那种空灵的,这一点连杨小恒都发现了,某天我回家shu在放音乐,我一听和她说,哦哟,果然是爸爸喜欢的风格,杨小恒说,对,就是那种飘飘的!
没错,飘飘的!
看小女巫的博客,她喜欢那种华丽,细腻,激情,我能想象那种诶,门德尔松我就不太行,也可能是错误的印象,但我一直觉得他比较富贵闲人,好听确实是好听的,但是不太打动我
我喜欢的是真诚质朴,而且最好还要有劲儿有力气的路线,似乎十分农民伯伯或者工人师傅,相对来说是那种“重”的路线,而不是轻巧的路线,啊,审美这东西就是这么统一,就好像小天狼星就一直不是我的菜。。。

哦,周末听了一段VOCES8和Lack Liebeck合作的《云雀高飞》,真的有一种非常非常自由舒展的感觉,好好听啊!以及,这首曲子居然听起来非常有。。。中国风?!
周末还听了王识君博士讲贝多芬的《悲怆》,之前还听过他讲勃拉姆斯的op118,讲的真好啊!既有很技术很细节的一面又有很宏观的个人理解的一面,听完之后我就又完整的听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悲怆》和几个不同版本的片段,依稀仿佛我不是特别喜欢席夫的版本,觉得过于纤细了
下周准备继续听王博士讲莫扎特,灭哈哈哈~~~开心!

杨小恒最近有了新名字:悠悠恒!因为她每天过着晃悠来晃悠去不干活不学习的生活!
悠悠恒做语文题目,一道阅读题后面有一道开放性问题,你有缺点么?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她说:有,我经常吵妈妈,粗心大意……但我觉得没有缺点的人才是最无聊的。
真是深受启发啊我

悠悠恒快要过生日了,她说生日蛋糕要她确认过,我找到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蛋糕店,有各式各样定制的美貌蛋糕,我以为是那种小朋友看了之后,会哇一声惊喜叫出来的那种,她很期待的接过我手机,看了一小会之后说,太乱糟了,还是派悦坊的巧克力物语好,而派悦坊的巧克力物语就是通体巧克力淋面,外加摆了几条榛子碎组成的条纹,我觉得是派悦坊众多蛋糕里面小朋友不太会喜欢的款
所以,这位小朋友的审美风格是高冷路线么?!

看不上和看不上

看到有人说天朝就两种电影,一种看不上,一种看不上

上周某天去很远的地方,路上在听昆曲,啊,淫词艳曲!周末在家里又翻出温宇航的《望乡》听了一遍,听过无数遍这一段,还是觉得真的是好啊,如果说淫词艳曲是中外皆然,李陵的羞惭悲愤就感觉特别中国,“教我如何回转”?!在京剧《杨家将》里,杨老令公碰死在李陵碑前这个设置也是非常令人叹息啊!
然后我就想19年的时候温宇航的《玉簪记》真是流光溢彩,听说他在台湾演了《琵琶记》,我觉得我现在人生理想之一就是能看到他的《琵琶记》了,只要他来演,演几场我看几场啊!
而这就是属于:看不上
至于现在演来演去都是牡丹亭,我觉得那就是:看不上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何冰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你甭管说什么话,只要是有一定理解和情绪的站在那儿,就能够带动整个环境,我们当年排《海鸥》……他那可是满嘴俄文啊,可是他往那一战,就那么一举手,一投足,一说话的时候,我们一个字儿都听不懂,但是就是突然间觉得,他带出来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是整个场景,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一定是他这样的……这也许就是于是之老师他们说的心象吧……你心里如果能有这个印象,技术还重要么?不管你的台词是什么,说什么你都自信,对吧?”
我忽然觉得,这话我懂!就是当年看过于是之说的演员的概括能力要强,他说就好像画家画的虽然是只能画出人物的一瞬间,但是要让看的人通过这一瞬间,看到人物的一生,只有观众的想象力被调动,才能得到满足。
以及,我觉得传统戏曲也是这样的,人物有人物特有的节奏,或者说我们一般说的“尺寸”,演员在舞台上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入戏,而且也没啥必要,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个所演人物的特有节奏,那就是怎么演怎么有了。这一点我印象最最深的就是周传瑛,真的,大家都是抖一抖袖子,唐明皇的水袖和吕布的水袖就是不一样!
可能。。。这就是写同人的时候掌握了某种核心,就怎么写都不ooc了

学大提琴马上就要一年整了,前两天看到一个网站,有一个所有的常见的大提琴曲子的难度参考和推荐版本的谱曲,里面说Grade 2相当于铃木第四册的水平,Grade 3相当于铃木5-6册的水平。竟然发觉某些我觉得“这辈子能拉下来这首我就满足了的曲子”是Grade 4,我现在是铃木第3册一半的水平,今年底明年初应该能开始第4册,所以也许假以时日,学个五六年,我真的能拉下来Brahms Sonata No. 1 for Piano and Cello, Op. 38,吧?

这两天在读一本《A Good Girl’s Guide to Murder》,标准的YA小说,读起来果然快,难度不高,可读性也非常强,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同样是读起来难度不高的《Olive, Again》或者我看过几篇门罗,就完全是一种更“文学”的感觉,我还没想好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好神奇啊!

看着

都说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好像就是人一直一直在做,天一直一直在看,但也不过就是看着。。。可,光看着有什么威力呢?是吧?

前天大提琴课被老师表扬了!说音准好了很多,咩嘿嘿嘿,看来多听多练还是有用的。话说我经常让shu看小红书上学琴时间和我差不多的成人拉琴,然后逼问他,快说快说!你老婆是不是比这些大人拉得好一点!!我觉得吧。。。一个东亚做题家一旦没有比较没有明确答案对与错的题目,就真的好难建立自信心啊,自己和自己比确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挺难

最近网上在说“松弛感”,有人羡慕别人有一种松弛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就是,如果我焦虑自己不松弛,我老是批评自己不松弛,那我显然就更不松弛了,而我一旦能接受自己的焦虑,觉得焦虑就焦虑着吧,反而就是一种松弛。与之相类似的就是接纳,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包不包括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我就是嫌弃自己啊,就是不接纳自己啊,就是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明明还可以做得更好啊,那么,如果我觉得嫌弃就嫌弃着吧,反而是接纳了“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这个部分,反而更接纳了呢!我总觉得这个悖论里应该有点什么我还没有参透的哲理。。。虽然我还没想出来。。。但,核心思想仿佛就是,随便吧,就这么着吧~~~

前几天读完的英文小说是《tell me everything》,还可以的,虽然有一些部分确实有点我们一般刻板印象的那种调调,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影响深刻
之前看过一种说法,认为强奸本质是只身体暴力,带给受害者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某种社会压力或者社会标准,是社会性的,例如“她的人生就毁了”“今后怎么做人”之类。如果不考虑这些社会性的部分,那么强奸就和被歹徒暴揍了一顿差不多,虽然强奸和其他暴力犯罪一样,会令人产生强大的恐惧,不安全感,PTSD等等,但我一直强奸所带来的的影响在除去了所有社会性的部分,除去了所有加给女性贞操的意义之外的部分也仍然有非常独特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没有很清楚的想好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领悟了,那就是强奸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完全视之为物的行为,视之为工具,一个人的快乐就来源于另一个人的痛苦,会有一种自己是非人的感觉,完全没有主体性,这和被歹徒暴揍一顿抢走钱包可是太不一样了,毕竟抢钱是主要的快乐来源还是拿到钱
回到我们的刑法理论,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刑法认为盗窃抢夺罪侵犯的法益是财产权,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法益是身体健康权,而强奸罪和猥亵妇女侵犯的法益是妇女的性自主权,性自主权,其实也就是自主权,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足点,吧?
虽然如此浅显的道理明白得如此晚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想明白一个一直也没有很明白的地方也还是值得高兴一下的

享誉麻瓜界的世界文学名著

昨天在魔药课微信群里,再次聊到Lariope,我们最喜欢的作者,我就跑去AO3翻她十多年前写的《second life》,看到底下的留言,还有不少今年新增加的留言,告诉Lariope这个故事给她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其中看到一条中国小读者的留言,她说她第一次读到的是一个流传的翻译版(这个版本我也看过!),甚至她都不知道这篇文是从英文翻译来的,但是她很沉迷这个故事,她后来知道了这篇原来是Lariope的作品翻译而来,即使她拿着字典不断的查询,她依然觉得这篇作品原文很美妙,她非常高兴用英文读完了这篇文。
又翻到一条波兰小读者的留言,一条葡萄牙小读者的留言,都是从译本而来,都说more beautiful
这几条散落的留言看起来真的让人觉得很美好,完全没有功利色彩也不可能出版的同人写作,自发的各种语言的译本,汇聚而来世界各地的读者,真的有一种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美好

有人说“your writing, and this pairing, have been very importan to me for a long time, always proving a mental escape when I need one.”简直想握住这位小读者的手,说一句,俺也一样!

和小女巫聊Lariope,我觉得她的文里面,男主对女主有一种难得的敬重,比如说《现代高级魔药制作》里面,虽然故事可以说是一个魔法界的《廊桥遗梦》,但是我觉得比《廊桥遗梦》更好。故人意外重逢,俩人在酒吧聊天,半真半假半调侃半严肃的说到敏敏为什么选择进入魔法部工作,她说当时去魔法部的时候被魔法兄弟喷泉镇住了,觉得众生平等的喷泉和现实相比真是巨大的讽刺,她想要喷泉雕像所展示的场景真的能实现。但是没有说出口的是,其实人到中年的疲乏让敏敏自己都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不合时宜的可笑。敏敏邀请ss去她家过圣诞节,一个魔法部长都来的巨大派对,ss给她的圣诞礼物是一个黄铜魔法兄弟喷泉的摆件,就是魔法部礼品商店里常见的那种,但是敏敏非常感动,按照原文就是,她感到自己终于被看见了
第一次读这篇文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英文我看得半懂不懂的,还没有很深的感觉。但是后来,确实,我也被深深打动了,我似乎没有在其他文里看到过这个,这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一种敬意,对于你本人的,尤其是和女性特质毫无关联的部分的一种看见
ss最后写信给敏敏,决定分开,一来是自己再也不愿意过一种背负秘密的隐秘的生活,他已经这样生活得太久太久,二来是他觉得一旦敏敏出轨被曝光,不仅仅是妻子和母亲这个身份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她的理想她的事业就再无实现的可能
就怎么说呢,就很戳人啊,真的会被戳中啊!

《乱世佳人》里,白瑞德看到郝思嘉粗糙的手,非常心疼,觉得她怎么能受这样的苦,一定要让她过好日子,这当然也没错,但是其实白瑞德并没有觉得郝思嘉的顽强和地母一般的生命力是非常了不起值得赞叹的。众多言情小说/小说里的言情部分里双方的关系都是这样,男主有保护欲,心疼女主,爱护女主,女主也非常可爱,招人喜欢,是一朵解语花(?!)
但《second life》不同,这里面,ss看着她从女学生变成了一个战士,ss其实颇有一些欣赏和钦佩。话说不要说爱情了,我就没怎么看过文艺作品里,有哪个男的特别佩服某个女的
相对来说我喜欢令狐冲和任盈盈这一对,可能也就是因为他对她由敬重而来,两个人的理想又颇为一致,于是为追求一种理想而去吧,只是任盈盈的形象我觉得金庸塑造得并不十分好,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令狐冲的reward
又记得《传奇办公室》里面,娜迪亚问纪尧姆那个一度和他在一起的俄罗斯姑娘是什么样的,纪尧姆说,她很勇敢,和你一样。这句话我真是过目不忘啊,再次的升华了我对纪尧姆的好感,他可是被女人的勇敢打动的男人啊

啊,以上这就是我最喜欢Lariope的地方,一个获得了mental escape的遥远的东方小读者的表白

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及其他

一直以来很喜欢间谍小说,但也没有去细想,间谍小说里最迷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直到前两天看了一篇《军官与间谍》的作者的访谈,他说“我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体制内的局外人,虽然身处体制之中,但是与其格格不入。”
我突然间就明白了间谍小说于我,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人物既融入又疏离,内心总有一个需要守护的不为人知的地方,人物熟悉社会规则,和人相处毫无问题,可以融入环境,看起来和大家差不多,但未必见得真的认同通行的社会规则,对一般认为的人生赢家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很大兴趣。可以说是孤独,但并不是离群索居式的孤独。我喜欢《图灵传》正是这样描述图灵的“在他们的头颅中,都有那么几立方厘米,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抵御外部世界的入侵。”
这就是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啊!一个人有另一个不为身边大多数人知的世界

前两天听了一个播客,也很有意思,讲的是性与政治。其中提到《窃听风暴》和《色戒》。《窃听风暴》是我很喜欢的电影,我觉得其中主要想说的是,经验/感受大于理论,代入一个人,体会他之所想他之所感,是有力量的。秘密警察之所以能被改变,是因为他是理论的,他并不投机,只是他是书本上得到的干枯的理论,在经验/感受前面所有的理论黯然无光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典型的男性的成长,因为秘密警察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窃听作家(也就是秘密警察某种程度上代入了自己)的女朋友被性侵,而他彻底的转变大概发生在女朋友意外死亡的时候。然后我就在想无数多文艺作品里,男性的成长都发生在某个重要的女性死亡之后
《柏林谍影》里,男主角未必对丽兹怀着很深的爱情,但丽兹是一个符号,就是他内心里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的符号,连这一部分也被算计了的话,就。。。彻底幻灭了。
就连《哈利波特》里,在SS的转变中,Lily的死亡显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老邓都是因为妹妹的死让他避免走上岔路。
小女巫说《大江大河》里,宋运萍的死对宋运辉的成长也是一块里程牌
就,啊!好没劲啊!

然后就想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怎么成长呢?颇为悲哀的发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基本不成长,按照小女巫的话说,就是只是忍受。。。如果说成长,我觉得《飘》和《第一炉香》算是俩吧?
虽然《第一炉香》里葛薇龙的成长,或者说《色戒》里王佳芝的成长,和众多男性的成长完全不一样,成长对于她们,是她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自己做选择,这个选择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选择,但是以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已经就是一大步了。
如果说男的成长,是站在地平线上,A是正义B是邪恶,在懵懵懂懂之间咔嚓,成长了,选择了A正义,但是女的不是这样的,女的可能是在地下,A是服从别人/社会B是自己选,只要选了B,就很成长了。
如果我们把成长定义为上述内容,接下去的一个问题是,文学作品里女性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就这《飘》和《色戒》而言,在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任何依靠,根本没有家的时候

如果说这前后间谍小说和女性角色的成长有什么关联的话,我觉得可能就是,相当多女的都是在扮演一个社会化得很好的角色而已

仿佛自己是个超人

本周总算过半,大致节奏是周一上午下午开庭,晚上回来还上了一节大提琴课,周二上午开庭,开完去高铁,晚上到西安,周三上午西安开庭,下午在高铁站开了一个在线调解庭,然后上车,头疼得要命,在没有散列通的情况下,还在路上写了一个律师函,一个质证意见,改了俩合同,报审了一个文书,晚上九点半到上海,周四上午进律所干活寄快递,下午开庭

周二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机想着明天去吃点啥,越看越饿,结果第二天热得很,好像也没什么特别想吃了,只吃了一个腊汁肉夹馍配了一杯桂花稠酒,外加买了一盒绿豆酥饼带回家,
并没有很想吃地方特色,并没有想去玩,我只想快点回家洗个热水澡,躺在自己的床上,非常无趣。。。
坐在火车上,想,如果可以,现在想吃什么呢,居然想来想去还是想吃一碗小馄饨或者葱油配冬瓜干贝粉汤,汤汤水水爱好者啊我

高铁上有乘务员说,请不吃东西的乘客戴好口罩,所以我们一定是和病毒商量好了,吃东西的时候不能攻击的哟!

西安往返的时候在高铁上读了大半本《军官与间谍》,基本就是为了这次出门准备的愉快读物,昨天晚上在自家床上读完了最后一部分,好看的!有通俗小说一切的要素,而且还是真实的故事!会想到郑小悠的《清代的案与刑》,人情罗网官官相护什么的,案件本身虽然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上校并非对德雷福斯有什么特别感情,就是看不得自己服务半生的军队是这个鬼样子,看不得所有人都为了更伟大的利益去了一件明明就是错误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更觉得令人钦佩。结尾非常令人诧异,算是两个很轴的人?但不很轴应该也走不到现在吧?我也会突然理解为什么罗琳阿姨觉得勇气是最珍贵的品质,我们天朝人民容易理解斯莱特林的为了目标隐忍、计谋、曲线,但如果没有最后直面的勇气/勇敢,这些就永远在暗处,也永远不会有正面意义了

植物

昨天去徐汇法院开庭,进法院的时候天色阴沉,据说随后是一场暴雨,我出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因为天太热,路面已经干了七八成,不影响骑车。路过漕溪公园,公园是用镂空的栅栏围起来的,骑过的时候一阵凉意,非常非常凉,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冷得我有点狐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因为路对面是殡仪馆?!一边想着一边往前,漕溪公园一过,路边都是普通的房子,又非常热起来。往前骑到一片种了不少树的绿化带边,又是这样的凉气,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植物带来的!
真的很神奇,晚上和shu去散步,路过有比较密集的植物的路边就是和有房子的路边温度和体感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知道一场暴雨后的植物是这么神奇的存在

昨天所里开会,高院的破产管理人要扩容,要准备考试。说今年外资业务和非诉业务都一塌糊涂,清盘业务倒是蛮好,以及所有的律所都觉得未来破产业务会是为数不多的比较好的业务,所以大家争得很厉害等等
但。。。破产业务是唯一好的业务。。。这听着有点惨啊?!

手里有一个案子,对方提供了银行流水,毕业了几年的大学生,做一份略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周一到周五在办公室的时间超过大概平均10小时+,周末也有加班,工资到手1万,本市人社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是税前,如果要算税后,也就是9000多一点
所以还是略高于平均工资的。但是看银行流水,真的,每天晚饭吃的不是小馄饨就是兰州拉面,基本就在15元左右,然后偶尔买水果,偶尔买蛋糕,看银行流水就深深的觉得生活不宽裕。如果到手1万,在本市的话,总不能离上班的地方太远,租个单间,起码要3000元,那就剩下7000了,每天吃饭,本市小馄饨也要15了,几乎是没有肉的那种,我觉得也就小姑娘吃吃,男生根本不够,而且也不能一日三餐吃小馄饨吧?因为每天8点下班肯定不能做饭,所以,早晨包子豆浆5+一餐小馄饨15+一餐多吃点20,一天40块肯定要的,那么一个月最少吃饭也要1200,还要日用品类,还偶尔要买点水果零食类,还要换季总要买点衣服类,还要电话费交通费类,偶尔聚会出去外,总要在外面吃吃饭,我觉得一个月4000已经是很紧张了,也就是说一个月最多能剩3000,一年存个3万了不起了,不要说买房子了养孩子了,而且这种工作时间几乎就没有休闲娱乐/给自己充电的时间,而存款也几乎就没什么抗风险的可能。这还是收入高于平均工资10%,我想应该远高于中位数的情况,怎么说呢,我就是想感叹,纯粹靠劳动过上还可以的体面生活,真的很难

唱歌来解忧愁,歌声是真温柔

前两天读完了《俗女养成记》,很薄的一本,读起来飞快,我觉得算是今年读得蛮惊喜的小书,豆瓣的内容简介说是“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与阿嬷的趣味日常、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学钢琴、午后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爱的教育、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孩童的内心小剧场等等。”
对,内容大致就是以上这些,文风我很喜欢,流畅自然不做作,体谅但并非没有自己的意见,豆瓣上写童年的生活的人不少,我看到有人评说是“豆瓣农家乐”,刻薄但是没错,是劣质版汪曾祺+语文课作文的混合体。但是这本书一点没有这种感觉,完全没有矫饰,视角非常平,既没有比观察对象高也没有比观察对象低,而且是用的“我”的眼睛,“我”并不是一个人设,而是一个主体

我的大提琴在铃木第二册结束之后,在快速的一组十六分音符处暴露了技术不够,又回到了王连三练习曲,不知道等再次回到曲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又上一个台阶

最近业务不行,和同事聊,她说还是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你要显得很成功,才会有人付钱给你,让你告诉他/她成功之道,我觉得甚是有理,虽然我一直不喜欢这种评价体系,我觉得大家天天量化来量化去很没意思,但社会规则又没什么难懂的,就是要搞生产工具以便生产嘛,四舍五入约等于食死徒的面具或者卢修斯的龙头拐杖咯,于是我就去买了个包!!
周日拎着新包+裙子+陆正送的口红去谈事情,我觉得自己可真好看啊,在评价体系里闪闪发光呢,往看起来很时髦的路上前进了一丢丢~~~耶!

巨人的花园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四年级的语文课文,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我把原文读了一遍,也把课文读了一遍,就是四个字,高下立见
原文非常优美,铺陈得很细致,情节和人物都很完整。当然以我们的眼光来说,宗教的含义非常明显,最后一段小男孩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掌心有钉痕,个么显然他就是耶稣嘛。但如果觉得小朋友不适合接触这样的内容,或者原文太长(大概有2000多字),可以节选前面的部分,前面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了。
而课文改编得一塌糊涂!非常干枯,完全就是一个故事梗概,而且还不是好好概括的故事梗概,还要自说自话的增加了巨人第二次粗暴赶走小朋友的莫名其妙的情节。。。并且最后巨人还要讲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么总结性的直白的教化,傻得我一哆嗦

但最有意思的是,我在查这两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一位“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罗艳梅老师的文章,“《巨人的花园》原著和课文比较”,这位老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请学生对比阅读王尔德原著《自私的巨人》,并就下面的问题发表看法1)原著与课文的区别有什么;2)你喜欢原著还是课文;3)你觉得巨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列举一些词形容他;4)这篇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罗老师统计回收了38份有效问卷,她写到“38个学生中有31人表示更喜欢读原著,这与我之前的预期相反”
有眼光!小朋友们就是有眼光!!或者说云泥之别的东西只要不心怀偏见,就一眼能看出来高下的

有同学说“原文里写巨人去拜访妖怪朋友的家住了7年……课文里写巨人外出旅行”,课文没有童话色彩”,有同学说“课文不应该加最后一段,这样就把意思直接写出来,应该让同学自己领悟”,有同学说“描写寒冬那一段不应该改”,有同学说“童话本来就是写给儿童看的,没有理由把童话改了之后才给我们看”,有一位平时语文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说“这样改写,太不尊重原作者”
说得对啊,同学们!!

与之对比的是,她还请了12位语文教师发表意见,你赞成把原著直接选作教材么?有8位教师表示反对,罗老师总结说“……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潜力……教师低估了学生在文学经典学习中的创造性作用”

另外,如果看原文的话,我会觉得可能这个花园也是象征吧,就是内心世界的象征,如果不和外界产生链接封闭自己的话,是不会快乐的之类的,但是看课文就完全看不出这个意思了
总之,看到这样的课文我再次觉得有点悲哀,意思里是我们的孩子只配吃点垃圾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