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融融

为什么春日融融的融是融化的融呢?我觉得应该是毛茸茸的茸啊!春日茸茸!
说起来,茸字是草字头,我查了一下,第一条意思就是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真的,新绿的草和新绿的树,非常有毛茸茸的感觉呢
春天啊,就适合有很多期待
本周的期待是清明可以放一天假,下周的期待是周末可以去上课,然后就继续期待5月初卡普松的演出,接下去是10月可以去看《东方快车谋杀案》,11月可以看大悲!
一个非常有时间表的人的生活快乐。。。至于6-10月之间的期待,也许到时候总还会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冒出来吧?

昨天和shu去散步,路过一处豪宅小区,从围栏看进去就觉得很好看,我和shu说,不过我觉得我们家现在超级美,我完全不羡慕人家有豪宅,但我。。。羡慕人家不上班啊!
在家拉琴,我觉得我的琴可真好听,于是我就录了一下,听了录音我就立刻不这么想了。。。
老师说,舒曼是碎片的美,就是碎片拼起来的,那种美,这样的话,我倒能想象诶,是五颜六色的彩色小宝石,没什么用,可是好看!或者是彩色的教堂玻璃,有彩色的光影,流动而变幻,老师还说,这一句,你可以想象是带刺的玫瑰,不能拉得太平均,有一些不规律的重音,就是一颗颗刺,被忽然扎到一下,这描述听着确实是挺好,而且指向也很清楚,甚至就是这几个八分音符不要一模一样,但是这么高级的东西,是我能拉出来的么?!当然不行。。。

开始搞幻想曲的第二首,是“lebhaft,leicht”,我查下来说是轻快的,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话很适合现在这个季节诶,虽然我觉得舒曼写的生命力好像和一般人比如我理解的生命力不大一样。。。在小红书上看有个老师说,这个乐章可以想象舒曼在模仿门德尔松,往门德尔松的方向使使劲,但门德尔松,我也不是特别懂就是了

啊,好想能把琴拉得好听啊!
昨天和shu散步的时候说,已经学琴3年半了诶,学琴之初很担心说,自己万一学来学去还是只能拉儿童歌曲怎么办?到现在居然也开始拉真正的音乐作品了,这样想来,也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成果的嘛?

昨天在B站上听了两个音乐分析的up主,基本上可以看做是“音乐家的无聊人生”的路子,但确实比“音乐家的无聊人生”差太远了,有一种被小学教育荼毒再也好不了的感觉,每一句都要强行归纳中心思想,“这个大小调的转换象征了德沃夏克XXX的心境”,妈呀
但是我又去听了一遍b小调协奏曲,啊,第一乐章乐队起来的时候真的是很感人啊

周末特别想吃白烧鳝丝,然后shu就买了鳝丝,然后我就烧好了,啊,好吃!满足!我觉得想吃点什么就能搞点什么吃,特别有幸福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昨天硬让shu来听我拉琴,问他,说!到底声音有没有变好一点?!到底有没有起伏?!
他说,声音确实是变好了一些,起伏可能也有一点吧,但是,这个曲子它就不怎么好听啊。。。我给他听老师拉的几句,他说,拉的当然是很好,但这个曲子依然不怎么好听啊!
啊。。。舒曼的幻想曲就是这么毫不动人。。。也不知道舒曼他都幻想了个啥啊他?!
这个曲子也是我一开始完全搞不懂的曲子,我觉得好像就是抓不住它,说没旋律吧,好像它也有,说它很碎吧,好像它又都是legato。。。是我听过五六遍也完全不喜欢的曲子
但是,我搞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居然已经觉得这首曲子第一乐章有点好听了,听某一版的时候居然还被打动了一下下!也不知道是我是练多了已经丧失了判断力还是它就是一首需要要嚼这么久才有能有点感觉的曲子啊?

老师说要用艺术歌曲的角度来理解舒曼这首曲子,他的句子其实很短,但是是好像诗一样,是有韵脚的感觉。所以也比较不好懂,好像比较跳脱,没有什么上下文,而德沃夏克,大概就是80集电视剧吧,哈哈哈哈,太有道理了,难怪听着很顺,很好理解的样子!
说起舒曼这首曲子,她说要用艺术歌曲去理解,而艺术歌曲一类的曲子运弓上要有一种“滞后感”,我很理解她说的这种“滞后感”诶!!这就是一直以来,我非常困惑的,有的人拉慢速的曲子的时候,我会觉得TA的弓子和琴弦有一种struggle!好像弓子有点走不动似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就是,1)我理解的是对的,确实有这种感觉存在,2)我想要它也是对的,因为这确实是比较合适的运弓方式,接下来就是更重要的问题了,如何实现它?!
老师说,这样的话,本周着重讲一下这种感觉,啊,于是,我真的很期待上课啊!

今天看到有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每个人只能被自己那个年代的文学意向打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没办法打动她。。。但,我觉得不是诶!其实像我这样的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东西里面,可能也只见过“月”吧。。。但是,我觉得依然能感到一种氛围,并被这种氛围打动
对于我来说,在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脑子里出现的,就是我冬天老清老早去外地出差的时候,天还没亮,坐在出租车上,看着远处24小时便利店透出来的暖色的灯光,以及远处零星几辆车的尾灯闪过的那种氛围,我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气氛里的清冷
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之前一直觉得,没见过就不太行,没见过,这种意向对你本人就不起作用,但是我现在想想,好像并不是。审美这种事情,或者说感受到某一种氛围,不完全和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场景有关。一个人,被一种文学意向打动,可能就是没经历过也行的。。。如果这个意向最够好足够通用,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就能自动在生活中验证的,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这种意向所带来的氛围
这么想想,还是挺高级的呢。。。

面包和扁面包

在小红书上一直广泛的听大小琴童练琴,发现很多小朋友可以拉出一种特别蓬松的声音,我开始都不知道怎么描述,和小女巫讨论了一圈,基本上小朋友的那种声音是一种有起伏,有弹性的,荡开来的,蓬松的,有体积感的,立体的,有空间的声音,好像是刚出炉的新鲜面包,而大朋友的面包呢,九成九都是被一屁股坐扁了的面包。。。区别只是有多扁

我的面包当然是很扁的,跑去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面包这么扁,老师意思是说,首先很多小朋友的琴好,因为小朋友都是用分数琴,而这种小琴里面,稍微贵一点的小琴就很好了,比如同样是1万块,1/2琴和4/4琴,就是完全不同的琴。。。其次,还是要右手松,右手越松,声音越有弹性

老师说可以从单音去找,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量,更主要是不同的弓速,认真听出来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再搞从少到多
我晚上就回来开始试了,搞了半个小时之后,觉得声音好像好一点了,然后录了几句,又跑去搞我的舒曼,舒曼搞了1小时,又随便录了几句,自己听的时候,我觉得第一次的比第二次的好。。。我想可能是因为搞单音的时候相对比较松弛,搞了比较难的舒曼(或者应该说被舒曼搞了)之后神经和身体包括右手又变紧了。。。

然后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开始以为小朋友的声音好,是因为他们有混响,拉得有共鸣,但是我即使拉得很准很准的单音,也有很好的共鸣,那种“嗡嗡嗡”的回音,也完全没有他们的蓬松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不是共鸣的问题。那么我又在想,其实小朋友拉琴是不均匀的,他们虽然也努力保持均匀,但是他们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一直保持音色的均质统一,我们大朋友拉琴很多时候是去非常刻意保持均质,而且这活儿我们还真行。。。换句话说,弹性,荡开来,有起伏,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不均质的,蓬松的面包也是不怎么均匀的,我们这种压扁的面包倒是均匀得很,是一种非常均匀的扁平。。。

因此,我听下来大朋友在拉那种快一点曲子,比如一直是分弓的曲子,或者比较古典风格的曲子,声音就会好一点,因为那种曲子,一震动,立刻要换下一个音,就比较难控制得那么均质,在这种曲子里面,大朋友也没有特别想要控制,反而就好一点,而慢的曲子,一直都是连弓的曲子大朋友就普遍特别差。。。大部分有一种憋住一口气的紧紧的感觉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搞成小朋友这样,毕加索说要想小孩一样画画。。。说不定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我究竟怎么搞成小朋友那样?是说,1)我!解封我那被压扁的自我,让自我嘭的弹起来,还是说2)我去模仿小朋友,追求一种很人工的自然?个人觉得可能是后者容易一点,因为我怀疑我的面包,即使把压在上面的压力拿掉(且不说到底能不能拿的掉),它也已经无法自主的弹起来了。。。

所以我觉得,可能很多老师和大龄琴童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要练习每一弓都“扎实、稳定、均匀”,对小朋友可以这么说,但是,对我们大朋友来说,这种教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缺的难道是稳定均匀么?我们缺的是变化啊!
想起我老师,经常和我说,比如这一弓四个音,左手要有深有浅的按下去,我觉得她的目的是,左手的力度会影响右手,这样右手也会有变化,就会听上去。。。稍许好一点

又以及,在小红书上听一些大朋友拉琴,据说是加了回声或者说混响的音效,但是!我完全没有觉得加了就好一点,一样听起来没有小朋友立体蓬松。怎么说呢,可能这些音效使得音稍微显得厚了一点,显得音的边缘更柔化了一点,但,它依然是个饼。。。无非就是个边上软一点的饼,或者说,有些大朋友,虽然认真,但拉出来的声音连饼都不如,再怎么样的死面饼它也是有空隙的,干脆就是块年糕,可紧实呢。。。我觉得录音质量的好坏,音效加多少,都完全不能解决拉得差这个问题。。。录音质量,音效什么可能可以锦上添花,但肯定没办法雪中送炭。。。

回想我昨天试下来,我觉得就是压力给了弓子发出声音之后,力量可以保持也可以立刻卸掉一部分,弓速可以在同一弓里不断变化,有快有慢,就会稍许好那么一丢丢?小朋友的弓速可能是自然而然就有快有慢,因为他们根本做不到统一和维持稳定,而我们大朋友可能要人为做出有快有慢。。。但,晚上准备进一步试试看,验证一下,这样是不是会好一点!!想到此,想到我又有了新的可以试验的方向,就又很想回家练琴。。。我觉得啊,我老师经常说要去试,是一个特别有道理的说法,因为变量太多了,力度,角度,着弦点,弓速,有一些说法当然是正确的说法,比如说弓子走直是好的,这话是没错,但是未必要追求90度的直,关键还是要好听,走直也是为了好听,有可能由于你本人弓子、琴、力气的角度组合之下,80度你的声音反而好呢。。。而且还可以试不同的用力的手指,是食指用力一点还是放松一点,是小指加多少压力,等等,这些东西就是得要自己去试,去找,去和想要的声音比。有时候看小红书,有些人吧,道理都很懂,看着也挺规范,动作也挺正确,但是声音就是不好,那也没用啊!而乐器一切的关键就是声音好嘛!

啊!!怎么说呢,我要是学英文或者干活有这种劲头,说不定我就已经是很能挣钱的行业大佬了,哎。。。

忆故人和新弓子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标题是《忆故人》,写的是“那还是在墙之前的时代,人们通过p2p软件交换信息,与全世界的陌生人聊天。那时我的聊天对象是一位巴西的作曲系学生……”到后来gmail上不去了,到后来作者肉身翻出去,“他真的去柏林了,并且一步步走在他的道路上。原来他那个世界从未中断过。我非常替他感到高兴,想打一个招呼,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要怎么跟外面的世界解释这十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呢?要怎么解释我不是故意消失的?……后来我再也没有和他联系。与网友重逢时的这种心情很滑稽,像是失散多年的亲戚在街头偶遇。可是我又有什么资格说那是失散?我们本来就不是人家的一员。也许曾经我们误以为,世界真的是一个大家庭。但它只存在于无国界的音乐里。而听音乐的工具,音乐家的身份,却永远摆脱不了桎梏。”

我居然很懂,我也有过误打误撞窥见某个世界/圈子一小角的时刻,也确实没有资格说是“失散”,只能说就是这么一切了无痕,那时候我也有过“我本来就不是人家的一员”的感觉
那种感觉其实也是含糊不清,很难用明确的词语形容,肯定不能说是高兴,但也并不能说就是难受,感觉虽然是淡的,但也不是毫无感觉,可能就是一种“哦,就这样吧”

《忆故人》是一首我以前颇喜欢的古琴曲,尤其是前面部分,觉得弹起来非常爽。这首曲子可以弹得非常紧,尤其是前面部分,是那种令人心痛的紧,也可以弹得很悠远,毕竟,故人他也有很多种不是么。。。翻了一下之前的日记,2018年我还又报了10节课去古琴复健,2021年8月,我还自娱自乐的弹过《忆故人》,以及还在自学《梧叶舞秋风》,。。。然后,两个月以后,我就去学大提琴去了,这一部分的我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昨天晚上在家用新弓子,又有一些心得体会。练了一个小时之后,录了一遍《小咏叹调》,和之前的比,确实音要圆润一些,没有那么有毛糙,而且换弦的时候明显会好一点。让shu盲听,他也顺利猜到了哪个是新弓子!!说起来,拉勃拉姆斯的时候,第一乐章的第一和第二个音分别是C弦上的E和G,用分弓,但要换得非常无痕,就是弓子的压力要保持,因为C弦特别粗,如果压力不够,换过去的时候第二个音就没办法及时震动,就会发不出声音,或者立刻虚掉。而练了这么久,我给弓子的压力其实已经比较固定,但是用新弓子的时候发现,我用一直惯用的压力就怎么都换不过去,因为压力太大了,第二音弓子干脆就不走了,它。。。卡住了。。。
我想起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这个地方就是要熟悉的你的弓子,到底给它多少力,既要能走又要能保持震动。。。我这次才特别真的感觉到这一点。。。咦,力量的转导真的很有意思诶!!

练了一晚上之后,又拿出原来的弓子试了一下,发现是差别是蛮大的,如果说新弓子比旧弓子客观上是提升20%的话,那用惯了旧弓子乍一换新弓子,感觉好像变好了15%,但是习惯了一阵子新弓子再用回旧弓子,感觉好像就差了30%。。。我跑去和shu说,你觉得一直用差一些的东西之后用好东西感受到的变化大,还是一直用好东西之后用差一些的东西感受到的变化大?
他说当然是后者啦,我说为什么啊?毕竟好东西和差一些的东西之间的差异是固定的值啊!他说这不就是由奢入俭难嘛!但我一直以为这种“难”,说的是心理上更难接受,但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是心理上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感受到的变化的强烈度确实就不太一样。。。

我只想练琴

昨天去工作室挑新弓子了!
师傅问我说,觉得原来的弓子有哪里觉得不好?我说也没有不好,还挺好的,我就是想升级一下装备。。。挠头
他看了我原来的弓子,觉得还不错,问我说是不是买琴的时候那个师傅手边没有便宜弓子所以拿了这根?他说是卖琴的那位师傅通常情况下,就算好几万的琴配的弓子也很一般。。。啊哈哈哈哈,这么说来,难怪我觉得升级的琴的时候,新琴配的弓子我并没有原来便宜琴配的这把好,可能这并不是错觉,是我有眼光!可能真的是当时赚到了,所以我当时把原来的琴+新琴配的弓子出掉,是很有道理的!

以及,我这把琴,工作室拉琴的男生觉得确实很好,他说是川料,但是比很多欧料的琴好,而且在能买到的川料琴里是很好很好的了,声音非常松,他开始觉得我拉出来声音很松,不像新琴经常会觉得压力太大,很紧,莫非是因为琴弦比一般的略好点?后来聊下来他才知道毕竟它是把2018年的琴,是在我之前,很多人用过的琴,已经是完全拉开了的状态
咩哈哈哈哈,开心,啊,说起来我真的非常喜欢我这把琴啊!

弓子在我感觉里比琴更有魔杖的感觉!一开始试了几把,虽然比我手里的弓可能更好一点,稍微猛一点,但也没有觉得特别惊艳,后来师傅拿了这把说让我试试看,虽然没有觉得一股暖流穿过周身,也没有感觉到有热刀切黄油的丝滑,但是上手就觉得这把弓子确实觉得非常灵巧,声音很细腻而且清秀,有一种歌唱的感觉
真的很有意思,弓子完全可以影响声音,而且这种影响确实是立竿见影的,连我这样水平的人也能感觉出来
然后就决定是它了!
拿回来给杨小恒盲听,让她对比,她说不一样,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感觉一把更轻一把更重,我问哪把好听?她说轻的好,我觉得可能她想说的也不是轻重的问题,而是新弓子声音更干净?

反反复复在家里对比,起劲得不得了!我觉得新弓子感觉更开阔,shu说更立,他觉得旧弓子声音更扁一点,我觉得我们感觉到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新弓子更有空间,它更是皮球拍下去能弹起来的那种,而不是拍下去就拍下去的那种

有个蛮有意思的地方是,试弓子的时候,工作室的男生帮我试了两把,拉了天鹅,其中一把更暗,一把更亮,那么就涉及到到底喜欢怎么样的音色的问题,到底觉得天鹅是清丽的孤芳自赏的惨,还是暗淡的凄风苦雨的惨。。。
我觉得可能暗的音色可以模糊掉一些细节,显得更柔和,就好像灯光不够亮,没有办法那么纤毫毕现,当然既可以藏污纳垢也容易显得仿佛更有内容

旧弓子用了3年半,我觉得我已经很了解它,而新弓子刚刚来,希望我也能和它磨合得更好,真正能够得心应手,啊,我好喜欢得心应手这四个字啊!
所以,我只想说,我好想下班回家练琴啊!!有了新玩具果然就更归心似箭!

哭点和其他

看小女巫说去听马勒第一交响乐,不知道为什么从第一乐章开始哭,哭到第三乐章。。。就颇为羡慕啊!我觉得肯定很爽!她还说她有一些特定版本的特定的音乐片段是特定的哭点,大部分听到的时候都会觉得想哭

我想想,我最多会眼睛一湿,几次我比较记得的分别是在:1)《重聚》音乐会,从乐队坐好,演奏出开场曲,然后演员上场,很炫的灯光扫射全场,扑面而来感受到舞台/剧场特有的气氛,是那种演员热烈真诚的为你(观众)而来,我真的就哭出来了;2)《剧院魅影》第一场末尾拍卖师大喊一声“gentlemen”,主题曲即刻响起,吊灯升上去的时候,是令人战栗的另一个世界/空间启程了的气氛,也真的很好哭。这些都是属于明确知道,啊,不行了,我哭了的时刻,所以可能我被打动的就是那种气氛

我很少对单纯的音乐有觉得想要哭的时刻,有一次在路上听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乐队起来的时候被感动了,有一种被托住的感觉,你在我之上翱翔,但我会一直跟着你,承托着你,啊,感人。说起来大部分我喜欢的版本,要么就是乐队非常有劲头,要么是大/小提琴奏鸣曲里面提琴和钢琴两者的互动非常好,钢琴很强和提琴交织在一起,甚至是密不透风的交织,会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于是往往我喜欢的版本,都会有人说“钢琴抢戏”。。。

大的地方的感动对我来说,一般是走向上的处理,节奏的松紧我特别喜欢,这种走向上的处理甚至能影响我呼吸,气息和我特别合拍的,我就会很喜欢
虽然走向上的处理其实是时间的概念,这一秒比前一秒强或者这一秒比前一秒弱,这是在时间轴上成立的,但是在我的意象里面其实是空间上的曲线,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比如说最近在拉的那段里面有一小节,里面有四个音符,连弓拉奏,比如说音符是“2321”吧,总之,就是想象是一条曲线,先往上,再往下,我觉得想象了确实拉出来也会有点不一样,会有一丢丢起伏

如果说特别微小的地方,我一般会被气口的处理打动,某个地方紧一紧,某个地方抻一下,某个地方的悬置,而!小女巫会被某个地方的音色打动,这在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甚至都对音色不是很在意,虽然我对音色当然也有一些自己的偏好,但是从来没有觉得一个地方特别好,是因为这个地方音色好。。。都是觉得节奏处理得特别妙

昨天我问老师说,勃拉姆斯搞完的话可以搞什么呀?老师发来了舒曼的《幻想曲》,op.73,说搞这个。说起来这首曲子是我人生第一次听大提琴音乐会,卡普松拉的第一首曲子,毫无感觉啊我。。。这首曲子似乎我还听过不止一遍,但每次都是毫无感觉,以及舒曼是一个我一直都get不到的人,但是我也没有因此就不想学这首,说不定学着学着会开拓一个新世界呢?
我和老师说,自从搞了勃拉姆斯,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好像我前一天才是一个拉铃木的标准琴童,忽然就变高级了,变成了可以学这么成熟曲目的高级人士了

以及,上周试了一把弓子,终于觉得声音不一样了,以前我一直觉得弓子能带来声音的变化是玄学,我就弓子的感觉仅仅是手感的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丝滑有的更涩,有的容易控制有的容易抖,但是怎么可能改变声音呢?!弓子又不发声音,直到我上周试了一把,立刻琴声,它变大了很多。。。我让杨小恒和shu盲听,他们都说区别很大,主要是声音变大了,跳弓变得更清晰,但是音质不太好,杨小恒说变粗了,我觉得她说的粗,是粗糙的粗,这么对比起来,我原来的弓子还真是很秀气啊。由于这把弓子拉起来声音太响,我觉得好吵啊。。。而且音量变大也并没有觉得强弱更容易做,而只是随便一拉就很响。。。总之,我虽然把这把弓子退掉了,但是对我的启发很大,居然声音确实是能变化的!!和一个卖弓子的卖家交流了一下,他说弓子能改变音色,啊,我准备背着琴周末到他那里去试试看!说不定我能入手一根弓子呢
弓子啊,是一个多么像魔杖的东西。。。非常希望能握到“我的”弓子,希望能感到指尖一热

maya音乐会及其他

啊!!我终于也是听过maya现场《伊丽莎白》的人了!!非常高兴
昨天去了maya的音乐会,很舒服的一场,有一些感想:
1)周日晚上的音乐会会有点问题,时不时会因为第二天又要上班了而焦虑烦躁,当然这完全不是maya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2)文化广场的音响设备比大剧院真的差太远了,尤其是高音会有一点点炸,没有大剧院那么润,大剧院有一种高低不限的温润,非常丝滑,灯光什么的也相对比较简陋
3)在大剧院看重聚,感觉是非常精致的法式甜点,层层叠叠精心挑选,是那种舞台的光芒。这一次看maya估计因为只有一架钢琴,没有乐队,整体感觉就是认真做的一桌子本帮菜,很好,但是是另一种好
4)最突出的感觉是,我觉得maya作为音乐剧演员太厉害了,每一首歌都是一种角色,因为有“戏”的成分,就比单唱歌要好听好看很多,非常饱满,那种舞台风采和气场,就很厉害!
嘉宾是YngveGasoy-Romdal,是初代《莫扎特!》的演员,听他和maya合唱的《伊丽莎白》,他又是另一种死神风味,我也蛮喜欢
以及很喜欢昨天他们的《艾薇塔》组曲,maya的贝隆夫人真的还挺合适
气氛也很好,几乎是满的,据说SD超多人,挤都挤不进去。说起来,一个60岁的老太太,有这么这么多年轻的女观众,也还挺不可思议的我觉得

mate和maya下个月准备去杭州有一场音乐会,我觉得就是mate要出来挣奶粉钱,行程安排得非常紧,连着4天,杭州佛山深圳北京,当然!如果来上海我可能还是会看的,毕竟是mate,但是杭州,而且还是晚上,还要住一天,我觉得就算了。。。怎么说呢,我觉得maya和mate的伊丽莎白当然是最最好的版本,而且mate的死神非常非常美,他和maya是另一种和谐,是姐弟式的,弟弟的崇拜/爱慕,是那么热烈,那么真诚,那么。。。色情的同时又那么干净
但是这种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理解上的或者说是审美上的,是非常动人,我也非常能被打动,但这种打动并不是肉体上的切肤,或者说太干净了,并不能戳到我内心里一些非常不健康的东西
我和shu说,如果steve barton还活着,如果他从没来过中国,是来挣一波钱,也是这么紧的行程,哪怕在杭州我也一定会去看的!!

周六去上课,我觉得我颇为进步了一些,老师也说确实好了很多,果然练琴跟着课上的视频一段段反复练市很有效的!
话说,我觉得老师教得好好啊,很循序渐进,虽然我还在搞勃拉姆斯第三乐章,但它已经又和上次不一样了
比如说跳弓,上次讲到要用中指和小指控制弓子的转向,这次又加入了手肘的推动
比如说有一个E,上次只是说到,这个音要亮,用快的弓速去带出来,这次老师说,这里要试,因为每个人的弓子不一样,你看你是用外侧弓毛声音最好,还是用中间的,还是用内侧的,然后真的试出来一个比别的更好的音,那个音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惊喜啊!当然首先要听得出来,如果听起来外侧、中间、内侧都一样。。。那就别搞了。。。但是我觉得耳朵也是可以练出来的,要是一年前,我应该听不太出来,现在还是有点进步的
比如一组三连音,要渐强,上一次讲到是不断加压力,这次讲到,不仅是压力,弓段要不断变长,弓段要变长,可以通过控制手,一开始用手指,然后用手腕,然后用手肘,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同时弓子也要往琴码推
回来拉给shu听,他说也是有点不一样了,更有变化一点了,音和音有点点区别了,而不是音和音之间只有音高差异,没有质感差异,啊,快乐!!快乐啊!!

起伏

我觉得拉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起伏!有很多人拉琴,真的是毫无起伏,哪怕已经拉到挺难的曲子了,甚至挺难的曲子的节奏和音准也可能没啥大问题,但就是,毫!无!起!伏!非常非常平。。。在这些人拉来,所有曲子都一样,好像是机器人在读书
我一开始认为,这是不够连贯,太过于一字一顿,所以才机器人,后来发现,不是,连起来也机器人,很连贯了也只是很连贯的机器人。问题还是在于没有起伏,很平。即使发音和音色大致过得去,也完全不行
说起来,我给shu拉在学的勃拉姆斯和我自己摸索了一段的《练声曲》,其实《练声曲》我觉得不算很差,似乎还行了。但是shu觉得很不行,明显练声曲就平很多很多,而且声音浮在表面,而勃拉姆斯确实是不一样

怎么说呢,凭我在小红书和琴童群里的暗中观察,我觉得很多琴童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且不要说大家能不能做到有起伏,而是大家根本就不为此烦恼
shu说,难度不重要,此时此刻的熟练度也不重要,甚至音准或者拉错音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曲子要有起伏,熟练度练100遍总能提高,对着调音器练100遍音准也总会有好转,但是如果没有起伏,练100遍也还是没有起伏,说不定不仅没有起伏,因为熟了,还更平了呢。。。啊!我立刻和他握握手!对,这正是我想的!
视频录下来,每天都对着看回课,反反复复看,我真觉得起伏还是有所增加的,啊,好期待再去上课啊!要是有钱有闲真希望每周上课啊。。。

今天看有个人推荐了古特曼的贝多芬,跑去听了一下第三奏鸣曲后面的柔板和快板部分,我觉得不行,尤其是柔板,每一个音起伏和长短都和我预期不一样,有一种我和她八字不合的感觉。。。就去换了好些其他人的听,虽然风格处理我不一定喜欢,但哪怕是不熟悉的版本也都没有这种和预期相反的感觉,真的很奇怪。
我看的那篇公众号说,古特曼作为和麦斯基同时代的人,受到追捧的麦斯基。他觉得麦斯基和马友友的核心是一致的,而古特曼和王健是一致的。。。怎么说呢,我不知道他指的马友友和麦斯基的核心是啥,我觉得他俩不怎么像。虽然马友友拉琴样子很夸张,但声音本身如果只听录音的话,我觉得是挺秀气柔和的。麦斯基我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他长得不好扮相也不好,而且盲听的话,我讨厌他的风格,尤其是揉弦。。。最关键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喜欢马友友的琴,可是马友友超级可爱啊!而麦斯基一点不可爱,怎么能把他和马友友并列!
至于古特曼和王健,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说的核心是啥,但是王健在我心目中主要特征大概就是苦大仇深。。。而且甚至我觉得苦大仇深也是王健本人的艺术追求。。。以及,我也不喜欢就是了

哎,本周实在太忙了,每天都忙到不行,周三居然还一天开了三个庭,和人吵了一下午,吵得我头疼简直,终于快要周五了。。。

最近吃得超级幸福

周末早上shu把前一天做的吐司稍微烤热,又盛了一碟他自制的草莓酱,啊,配在一起超好吃!他做的草莓酱比较软,更有流动性,比很多市售的好得多,而且非常香,红颜草莓的香气是很惊人的,总之,就是吃得超满足
最近还吃了春天非常嫩的油焖笋,吃了很香的胡椒鸡,吃了肉桂香蕉磅蛋糕,吃了很新鲜的龙眼,啊,确实会变胖啊!

shu最近在养天然酵母,就是葡萄干+砂糖+水,自己呆着,就能自己发酵,然后有一层泡泡之后,放面粉,就能让面糊发酵,然后面糊发了之后,最终就能拿来做面包,虽然目前还没吃到,罐子打开现在主要是很好闻的酒气和一些面团发酵的气味。据说从葡萄干到成为酵头估计要个半个月
我觉得非常高级啊,因为没有额外添加菌或者干酵母,居然它们自己就能发酵,shu说空气中总有一些菌,那也就是这个面包往小里说是本厨房限定?该风味只有本厨房里才能产生,往大里说也是上海限定,毕竟上海的空气菌和北京的空气菌应该风味不同吧?
总之,还是挺期待这个天然酵母面包的,实在颇为高级啊

周六把《摩斯探长前传》都看完了,整整9季,36集,每集90分钟,啊,太好看了!实在是太好看了!我们在早就知道了人物大致命运走向的前提下,看着人物巧合又必然的走向他们早已经被我们所知的命运,那么合理又那么令人叹息。
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哭出来,是那么庄重又伤感的告别,啊!这部戏真的拍得非常精美,而且很多处理非常好,特别是如何和正传衔接。比如说,正传里是没有瑟斯得这个人物的,而在这部片子里瑟斯得是摩斯导师/父亲般的存在,这么重要的人物设定,最后如何让瑟斯得退场,让摩斯终身不提起这个名字,以吻合正传里没有瑟斯得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最终的退场是从很多季之前就开始铺垫的,最后的处理得真是太好了!

经历过年啊调休啊差不多近一个月没上课,周六又去上课了,开心!这次上课开始全过程录像,我觉得真的收获很大。回来之后每次都回看着练琴,真的效果完完全全不一样了。怎么说呢,一方面觉得,我之前都在干啥啊,实在太浪费太可惜了,早就这样的话,我会进步多得多啊,一方面还是觉得现在亡羊补牢,也总比不补强

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

事情又很多又很烦又很不清爽又很混沌,啊,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喏,好想发财啊!

某天去郊区法院谈话,奇远无比,路程很长,就在路上听拉赫的大提琴奏鸣曲,一直还挺喜欢第四乐章,所以就对比了几个版本,主要对比是开头1:30左右的部分,包括一组非常快的乐句(简称为快板)和两句非常慢的乐句(简称为慢板),以下部分纯属胡言乱语

这个乐章的大家的时间基本在9分钟-11分钟之间,其中Lynn Harrell最快,是9:16秒,马友友的最慢是11:04,整体的速度基本是能感觉出来的,能觉得马友友的更慢,但是对比这个乐章,让我觉得最为困惑的地方在于,有的人实际不快,用时也没比人家短,但是觉得拉得飞快,有的人的慢板会觉得特别慢,但实际上看时间倒也没比人家长

所以,到底什么能让人觉得快?什么能让人觉得慢,是一个我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换句话说,感觉和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按理说,同样一句乐句,用了1分钟拉完,肯定比用了50秒的慢,但实际上给听众的感觉倒不一定。当然如果用30秒拉完,那肯定是会感觉到快很多,但是如果是用50秒拉完,就不一定。
我之前看有个博主记录的Hough的大师课说,“因为这首曲子里有大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所以音符时值平均就很重要”,说他书里面提到“如果你弹得足够平均,听起来效果会显得更快”。所以,我觉得说明了两点:1)听感的快慢和实际的快慢并不完全吻合;2)音符的平均程度会影响听感。但是我觉得可能影响听感快慢的并不止这一个因素,还挺想知道的,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听感快慢,非常令我好奇,啊!

说回我听的这些版本,简单记一笔我自己的感觉
Lynn Harrell / Vladimir Ashkenazy:这是我之前听得比较多的版本,总体的感觉是一款比较自然的版本,很猛。快板和慢板的衔接没有明显的槛(有一些版本会觉得到了慢板部分的时候突然换了一种语气甚至换了一个角色,会有点割裂)。是质感上比较暖而粗糙的版本,比如说是一块原木或者是一块未抛光的石板,线条上也显得比较滞,不是那种丝滑精致款。细节则是,普遍音头更重,我觉得也不是特别清晰,钢琴也是比较大力比较重,所以我觉得还挺配的。。。总体来说的氛围和感觉,我觉得和拉赫也还挺配?

Heinrich Schiff / Elisabeth Leonskaja:这个版本和上面的版本基本是一个速度,两句话总的用时基本相当,细分快板和慢板用时也基本相当,但是整体就觉得没有那么快。总体感觉是,音符本身非常清晰。慢板的部分有一种隐含的激动,但更光滑得多,有种光泽,是那种金属的光泽,比如银器啊什么的

马友友 / Emanuel Ax:这是最慢的一个版本,最大的感觉是快板部分非常从容,慢板部分,就。。。真的很慢啊!

Jean-Guihen Queyras / Alexander Melnikov:总体感觉很秀气,感觉句子交代得特别清楚,会有一种比较工整的感觉。如果说Lynn Harrell是头重的话,我觉得Jean-Guihen Queyras落下去的更重

以下俩人要放在一起,Steven Isserlis特别崇尚Daniil Shafran,我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两位的风格完完全全不一样!!后来觉得大概就是。。。缺啥想啥吧?Steven Isserlis的琴我觉得有一种特别厌倦的感觉,倒不是说他琴拉得不好,这个厌倦只是我感受到的音乐风格,他本人看上去可有热情了,还用的是温暖的羊肠弦,很多人也觉得音色很暖,但是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就。。。不咋热爱生活很厌世的样子。Daniil Shafran则是完全不同,我不太喜欢他,但是我非常知道有人应该特别喜欢这一款,饱含深情但很。。。愁。。。而且是那种凄风苦雨的愁,是湿冷而不是干冷
Steven Isserlis / Stephen Houg:完全符合我上面的印象。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弦很软。
Daniil Shafran / Felix Gottlieb:我觉得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就是很Daniil Shafran

Janos Starker / 我不知道钢琴是谁:他就是干冷款了!虽然冷,但是并不苦大仇深,不愁。清楚,轻巧。但是慢板部分我会觉得有点断。说起来,我觉得他的风格是一种不太会让人觉得腻的风格,于是特别适合拉很容易显得腻的曲子。。。
Johannes Moser / Andrei Korobeinikov:我还挺喜欢的,Johannes Moser的快板部分有一种往前冲的感觉,慢板的部分则很暖,有一种恳切

我真是一个。。。对比爱好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