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

事情又很多又很烦又很不清爽又很混沌,啊,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喏,好想发财啊!

某天去郊区法院谈话,奇远无比,路程很长,就在路上听拉赫的大提琴奏鸣曲,一直还挺喜欢第四乐章,所以就对比了几个版本,主要对比是开头1:30左右的部分,包括一组非常快的乐句(简称为快板)和两句非常慢的乐句(简称为慢板),以下部分纯属胡言乱语

这个乐章的大家的时间基本在9分钟-11分钟之间,其中Lynn Harrell最快,是9:16秒,马友友的最慢是11:04,整体的速度基本是能感觉出来的,能觉得马友友的更慢,但是对比这个乐章,让我觉得最为困惑的地方在于,有的人实际不快,用时也没比人家短,但是觉得拉得飞快,有的人的慢板会觉得特别慢,但实际上看时间倒也没比人家长

所以,到底什么能让人觉得快?什么能让人觉得慢,是一个我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换句话说,感觉和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按理说,同样一句乐句,用了1分钟拉完,肯定比用了50秒的慢,但实际上给听众的感觉倒不一定。当然如果用30秒拉完,那肯定是会感觉到快很多,但是如果是用50秒拉完,就不一定。
我之前看有个博主记录的Hough的大师课说,“因为这首曲子里有大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所以音符时值平均就很重要”,说他书里面提到“如果你弹得足够平均,听起来效果会显得更快”。所以,我觉得说明了两点:1)听感的快慢和实际的快慢并不完全吻合;2)音符的平均程度会影响听感。但是我觉得可能影响听感快慢的并不止这一个因素,还挺想知道的,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听感快慢,非常令我好奇,啊!

说回我听的这些版本,简单记一笔我自己的感觉
Lynn Harrell / Vladimir Ashkenazy:这是我之前听得比较多的版本,总体的感觉是一款比较自然的版本,很猛。快板和慢板的衔接没有明显的槛(有一些版本会觉得到了慢板部分的时候突然换了一种语气甚至换了一个角色,会有点割裂)。是质感上比较暖而粗糙的版本,比如说是一块原木或者是一块未抛光的石板,线条上也显得比较滞,不是那种丝滑精致款。细节则是,普遍音头更重,我觉得也不是特别清晰,钢琴也是比较大力比较重,所以我觉得还挺配的。。。总体来说的氛围和感觉,我觉得和拉赫也还挺配?

Heinrich Schiff / Elisabeth Leonskaja:这个版本和上面的版本基本是一个速度,两句话总的用时基本相当,细分快板和慢板用时也基本相当,但是整体就觉得没有那么快。总体感觉是,音符本身非常清晰。慢板的部分有一种隐含的激动,但更光滑得多,有种光泽,是那种金属的光泽,比如银器啊什么的

马友友 / Emanuel Ax:这是最慢的一个版本,最大的感觉是快板部分非常从容,慢板部分,就。。。真的很慢啊!

Jean-Guihen Queyras / Alexander Melnikov:总体感觉很秀气,感觉句子交代得特别清楚,会有一种比较工整的感觉。如果说Lynn Harrell是头重的话,我觉得Jean-Guihen Queyras落下去的更重

以下俩人要放在一起,Steven Isserlis特别崇尚Daniil Shafran,我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两位的风格完完全全不一样!!后来觉得大概就是。。。缺啥想啥吧?Steven Isserlis的琴我觉得有一种特别厌倦的感觉,倒不是说他琴拉得不好,这个厌倦只是我感受到的音乐风格,他本人看上去可有热情了,还用的是温暖的羊肠弦,很多人也觉得音色很暖,但是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就。。。不咋热爱生活很厌世的样子。Daniil Shafran则是完全不同,我不太喜欢他,但是我非常知道有人应该特别喜欢这一款,饱含深情但很。。。愁。。。而且是那种凄风苦雨的愁,是湿冷而不是干冷
Steven Isserlis / Stephen Houg:完全符合我上面的印象。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弦很软。
Daniil Shafran / Felix Gottlieb:我觉得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就是很Daniil Shafran

Janos Starker / 我不知道钢琴是谁:他就是干冷款了!虽然冷,但是并不苦大仇深,不愁。清楚,轻巧。但是慢板部分我会觉得有点断。说起来,我觉得他的风格是一种不太会让人觉得腻的风格,于是特别适合拉很容易显得腻的曲子。。。
Johannes Moser / Andrei Korobeinikov:我还挺喜欢的,Johannes Moser的快板部分有一种往前冲的感觉,慢板的部分则很暖,有一种恳切

我真是一个。。。对比爱好者啊!

高级弓子

周六试了一把高级弓子,非常丝滑灵活而且轻松,但是并没有觉得比自己的弓子顺手,不太喜欢,我感觉是咬合不好,感觉不抓弦
抓弦和丝滑我觉得是不可能同时做到的,特别抓弦的就会更涩,就好像手在毛衣上滑过,就和手在丝绸上滑过就不一样,前者就更抓弦,后者就更滑更灵活,好的弓子可能会比较平衡,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平衡,我目前还是更适应涩一点更抓弦的弓子,感觉更有手感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弓子手感的软硬为什么会和弓杆有关系,我一直以为就是弓毛拧得松紧的关系,今天和小女巫聊下来,我终于知道了,因为弓毛有两处受力,一是弓毛压在弦上的点受力,一是弓毛挂在弓杆上,弓毛和弓杆的连接处的点受力,如果弓杆完全没有弹性,比如说是一根钢条,那么要受到很大压力,弓毛才会下压一点点,这一点点完全来自于弓毛自身的弹性,如果弓杆非常非常有弹性,那么受到很小的压力弓毛也会下压很多,所以弓杆的弹性程度会决定手感的软硬
但!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丝滑程度和抓弦程度呢?是弓毛还是弓杆还是干脆就是松香呢?这个我还搞不懂。。。

这次上课,老师说我右手好了很多,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改到这样就可以了,啊!!开心!!其实我自己听着也默默觉得legato是好了不少,可能右手要好一点,就是不要盯着右手,还是要真的去听拉出来的声音,而不是死盯着校音器
勃拉姆斯居然进入了第三乐章,我以为这个乐章就不搞了呢,我也没多想搞搞这个乐章。。。不过搞完一个奏鸣曲应该还是会有点成就感的

周末三个人看完了《万物生灵》第一季,真的好好看啊,是那种很老派的体面,崇尚诚实、友善,我觉得大家都好有尊严啊,都非常自尊自爱,虽然里面有很多桥段就很刻意,但是我还是很吃这一套,真的让人心头一软

明天《悲惨世界》要开票了,妈呀,2025年11月才演,居然好意思今天就开票,这期货也期得太厉害了,如果按照《剧院魅影》的情况,都售罄的话,可以收200万利息起码。。。大剧院去搞金融算了。。。但一边说我还是一边想,一定要抢到!

真正的理解

周末听了一些Johannes Moser的课,啊!喜欢!虽然可能一大原因大概是觉得他的英语很好懂很清楚。。。
除了一些小tips之外,还有一组视频是各地的人们给他发一小段一两分钟的视频并且提出问题,他来指导,我觉得颇有一些收获。有一个不知道是哪里的学生,发了一段非常当地民歌风味的视频,他说他从来没有听过,但他感觉,可以如是这般那般的改进,然后示范了一下,咦!真的就变好听了诶,很高级

另外,听到他讲的一些内容,我觉得,啊!!这东西我熟悉啊,我老师也是这么强调的
比如说要把更多的比重分配给弓头,要让弓头更重,比如说legato不仅是右手,左手也有legato,要跨下去或者说顺时针画圈下去,而不是直上直下。。。

周六去上课,有很多收获,一个是有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居然瞬间解决了!就是左手一把下去的时候如果要按的是无名指,那么食指和中指理论上都在指板上,但其实中指经常会不自觉的抬起来,只有食指在指板上,中指倒也不是抬很高,就是距弦大概一两厘米,但是就是很难手掌整体下去,这其实是一个困惑我了快两年的问题,但因为这个问题不严重,毕竟很多时候都是手指分别下,硬要一起下我自己有意识的话,也能中指下去,所以一直也就这么呆着了,但自己觉得是很不自然的
老师上次也说到这个问题,她觉得这样肯定是因为太紧,才会支棱着,但是问题究竟怎么解决,只说放松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如果能放松我不就放了么。。。她这次说,你左手拇指托住琴颈的位置太靠左,往右去一点,用更多指腹托,而不是指尖,居然!!立竿见影。。。我的中指,它就好了。。。而整个手掌下去就是会比单个手指下去听起来更柔和
我们人体还真是神奇啊!!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以及,还领悟到了一个我以为已经领悟但并没有的东西!就是持续施压。。。之前的老师和我说,legato的时候右手要保持要持续施压,力量始终放在弓子上。。。我虽然一直以为我会的,但是时好时不好,大部分时候依然还是觉得legato不够连,这回老师和我说,比如说这一组四个音,第三个音换把,换把的时候左手是完全松开,但右手只松一半,也就是说你盯着琴弦,琴弦仍然是下陷且震动的状态,不能完全松开让琴弦起来。。。然后,我好像终于找到了“持续施压”感觉

其实,“持续施压,力量始终放在弓子上”说得已经够清楚的了,可能有人听到他就完全明白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次次都能做出来了。但是我不行,我偶尔也做到,但不稳定。现在想来,是因为我始终没有去认真想过什么叫持续施压,什么叫做力量不撤掉?怎么判断力量不撤掉?是只能从听觉上判断么?要死死的听么?要一直努力维持原有音量么?所以音量自始至终是一根直线么?那换把的时候怎么办呢?力量不撤掉的换把怎么换呢?换把的时候不是要右手配合么?

昨天我这才意识到,一件事情,对我这种领悟力为零的人,要不断分解到最小,分解到无可分解,分解到最机械运动的层面,才能真正彻底搞明白,而不是以为自己明白,一方面我要在学习中不断的追问自己,老师说的这个到底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真正的理解这样和那样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我真觉得适合我的老师就是要能把这些技术拆解到最小,完全讲清楚到底是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以及如果学生搞不出来到底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能不能当下解决,还是要通过先解决别的东西才能最终解决

之前还看过有的课堂记录,里面的老师更不行,只是说“这个地方不要有音头,不要有重音”,然后示范。。。根本没有讲如何做到没有音头。。。“这个地方给一点空气感”,空气感是什么?怎么给?是左手还是右手?“这个地方颜色调暗一些”“声音薄一点”,意识确实能不自觉的指导手,有时候脑子有这个意识了手上会自然出来,但除了意识之外,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能更量化的客观描述的,是通过手上的技术和身体的配合做出来的,而不是一种玄学

再次觉得,天赋+勤奋+好老师的加总是一个人能达到的总成绩,如果有好老师和勤奋,大部分人在大部分领域都能达到一个中上水准。。。我越来越觉得天朝太强调天赋和勤奋了,好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太太太不足了,虽然可能从99%到100%的那一点点灵气那一点点天赋那一点点玄学是教不了也无法言传的,可是想要到达80%的水准,我觉得还是很可以教出来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没有教育这个功能,而是纯粹用来筛选和过滤,再次叹口气

不过老师说我基本没什么大问题,不像她最近碰到一些学生问题真是千奇百怪,啊,还是很欣慰啊我

保时捷

上周日去上课,没带琴去,用了老师的超级贵贵琴,而且还是百年老琴,最大的感受是操作性非常不同!几乎是一碰就响,发音非常轻松而且敏感,另外就是四条弦的音色很接近。
我就在想,可能我的琴是桑塔纳吧?而老师的琴就是保时捷。。。
我自己前后两把琴,我都觉得D弦会一下子暗下来很多,和A弦的过渡不柔和。这次奏鸣曲的有两个小节,按谱子标记的指法来看,是D弦的四把位,老师让我用A弦,用A弦的一把位,她说,你们的琴这里都不行,声音不够亮,所以大概。。。一般的琴就是D弦会暗很多。。。
开了一个小时保时捷,还是很开心的呢!我也是用过百年贵贵法国老琴的人了!!虽然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并没有怎么找到该保时捷的音准,拉得乱七八糟的

另外,我觉得可能耳朵变敏感了一丢丢?以前自己练琴基本只能在认谱子以及熟练度上练,但是现在一小节一小节的搞,我觉得我有点点能听出来,这个小节,“这一遍是好的,那一遍不行”,这种区别了,然后争取把好的复现几次

今天在路上听了一点点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听了四个版本的第一乐章的前几分钟,无论是乐手还是乐团,我都觉得差别非常大,以前只是模模糊糊觉得好像有点不一样,现在再听,觉得,嘿,完全不同嘛!算是各有的特点,各花入各眼,不过诹访内晶子的第一乐章三分钟左右的地方有一段,非常有翱翔的感觉,啊,我好喜欢这种天际翱翔的感觉啊

最近喜欢JR,由于他在舞台上的体态非常好看,很挺拔
所以,搞得我这两天也努力在办公室抬头挺胸!!
说起来前两年特别迷艾伦里克曼的美貌的时候,去看了《理智与情感》,布莱登上校也很直,于是看完之后我也很直了几天。。。
周一早上六点多起来去青浦开庭,周二早上5点多起来跑去南通干活,中午回到办公室继续干活,直到晚上。。。居然非常平静。。。要么是之前的神采奕奕还有点残留,要么就是他们的敬业和工作认真/用心也。。。影响了我。。。毕竟我从来特别喜欢一个演员、角色倾向都是投射了理想版本的自我,是自我的plus版

说起来勃拉姆斯这首奏鸣曲,有几个小节特别特别难,音准节奏都难,还要左手横按(包括小指横按这种我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场景),还是两个ff,右手要使大劲儿,我觉得一直有点躲着它们,我想今天晚上就专门搞它们好了,搞个百八十遍总能好的吧?毕竟我这两天在追求自我的plus版时期,克服恐惧显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和伏地魔斗争是克服恐惧,去死磕一个困难片段,可能也是一种最小单元的克服恐惧吧?
我想,有人说,练琴能建立一种自信,我觉得这种自信就来自于,相当一部分曲子,都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啊,好难,这东西是我能搞得么,我要不要和老师说换个曲子算了?!!2)咦,似乎有点初具规模了诶;3)居然大致都搞下来了;4)离好听还有八万里;5)似乎有一点点好听了?其中1)-3)这个阶段,特别快乐,我觉得经历了很多次1)-3)这个阶段之后,就能获得一点点自信,在碰到1)的时候就不会特别觉得暗无天日,虽然自信也很可能在4)这里消失。。。
而且在练琴过程中,还会有这个这两个想法反复挣扎,A这个困难片段我想混过去,就几个小节而已啊;B不,还要认认真真搞困难片段,这里搞不好这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曲子,这种挣扎,可能也是最小单元的修炼吧?

Would the things I’ve said and done matter any more

我上次去上课,老师说,乐感其实是左手,是靠左手抬落指的时间差来体现的,我觉得非常非常有道理!!
左手抬落指的时间差,就是王识君的钢琴课里说的timing,假设是一个平稳的连弓,是一小节四拍,某个小节谱面是1234,1234各一拍,设定的乐曲速度是一分钟60下,那么理论上1234,每个音持续的时间是1秒钟,比如说是A弦第一把位,中指按2,然后一秒钟之后小指按2,一秒钟之后,换四把位食指按3,但抬落指需要时间,不可能12无缝切换,尤其换把,更不可能23无缝切换,那么什么时候换,中间的空隙是留给2还是留给3?是让2不足一秒还是让3不足一秒,当然还包括右手的配合,左手在换把的时候右手在干嘛,是傻等着还是右手做点什么,这个地方的把握就是乐感,如果乐感舒服,就是结合了乐曲的句子,把空隙留在了最舒服的地方,除了不得不存在的空隙,甚至还会人为的抻一下,或者是赶一下,不破坏节奏,基本还是一拍一秒,但是可能就抻了这一丢丢丢丢,1:1:1:1小节,可能变成1.01秒:0.99秒:1:1,那么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老师的这个说法和我听歌/音乐的感觉,特别吻合,timing和空隙真的是灵魂
这篇日志,标题是音乐剧《Jesus Christ Superstar》Gethsemane里的一句,这首非常好听,大意是耶稣问上帝,为什么一定要我去死,为什么要赐我毒酒,我死了究竟会怎么样,你为什么如此要求我,我不一定能做到,我做到了,又真的会怎么样呢?好了,趁我没改主意,我喝等等
按照kimi(AI)的说法,“它描绘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的挣扎和恐惧,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和痛苦。耶稣向上帝祈求免除即将到来的痛苦,表达了他对命运的质疑和对上帝意志的困惑。展现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的冲突,以及他在面对极端痛苦和牺牲时的脆弱和恐惧。它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张力,包括绝望、疑惑、勇气和最终的接受”这种说法我觉得大致是准确的

这首歌,我本来没有很特别的感觉,然后上次听了一个steven barton的版本,谈不上是很正式演出的版本,有人说是小型演出有人说是排练/练习的录音,我也搞不清楚,但是真的很惊人的好听。
印象最最深的两句是,“I want to see I want to see my God Why I should die”,这个“why”的地方有一点点哭腔,或者哽咽的效果,就是一连串I want to see / I want to know之后,终于问出来,这是为什么啊?
但更惊人的是“Would the things I’ve said and done matter any more”里面的matter,他是在done后面稍微停了一点点点,吸气,然后出来matter,这个停顿/气口非常有灵魂,听感上会觉得心跳都漏一拍,一口气悬置着,然后倾泻而下
然后我就去听了至少四五个版本的Gethsemane,除了steven barton我特别喜欢之外,总体来说还有点喜欢 Glen Carter的版本,以及确实有不止一个版本在matter这里做了一些处理,有的是加重,有的是加花,当然也有就和其他单词一样带过的,从处理上来看,我觉得不止一个人认为这个地方是个重点可以搞点啥,从效果来看,我觉得steven barton的版本,这个气口特别妙

想到我听过得有800遍的舒伯特即兴曲op90(D899)no3,我特别喜欢的阿什肯纳齐的版本,最喜欢其实也是一分多钟的地方,有一个句子是在句子当中的地方一点点停顿,然后出来下一个音,这种悬置,如果用得好,会特别显得感情饱满。。。经常有搞得很玄学的东西说乐感是呼吸什么的,从技术上来说,呼吸就是决定了空隙/转换点的位置以及重音的位置,我觉得这俩就是乐感的关键。

啊,brahms的奏鸣曲好难啊!然而,我明天又可以去上课了,开心!以及,上次老师说,师说我音乐的感觉和音乐审美都挺好的,就是手限制了我,虽然可能前半句是客气,后半句才是重点,但!还是有点开心呢~~~嘿嘿嘿,被老师表扬就是开心啊!

对比学习

在练勃拉姆斯的e小调奏鸣曲,发现密集的半音真的会有一种非常紧张不安的音乐效果,这个音乐效果之前老师讲过,但是这一次体会得特别明显!以及,颇听了一些勃拉姆斯的e小调奏鸣曲的开头几句,发现哪怕就那么几小节,各位大佬也都不一样,有很多有意思的处理
比如说:
1)第一句结尾,有两个十六分音符,升G升A,接一个二分音符B
这两个十六分音符就主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一种是非常轻的带过去,是装饰效果,和后面B一起整体是一个尾巴,另外一种会有去强调这两个音,会刻意放慢会抻一下,然后才泄下来,像是叹气之前的吸气
前者,比如说Mstislav Rostropovich、Pierre Fournier,卡普松,Miklós Perényi (他其实是比较居于中间,第二遍反复的时候有强调,而且第一遍也不算特别轻,还是清晰的)等等
后者,比如说Ludwig Hoelscher、Alban Gerhardt、János Starker等等,其中János Starker特别特别明显,几乎是那种敲黑板的强调了
我觉得其实各自都是有道理的,都有说服力

2)第二句的高潮,是三个C,前两个事二分音符,第三个是二分音符加附点
这里的处理,虽然大家都是渐强上去,但是有人带音头,有人不带,有人是非常重的音头,有人是一点点,有人是第三个开始带,前面不带等等,都会不太一样,如果听惯带音头的,就觉得不带的特别软,有点不够劲

我觉得这些小地方很有趣,而整体来说,János Starker会显得特别涩,但是就不腻,卡普松特别丝滑但就太娘,有点粘乎乎的黄梅天的感觉,Lynn Harrell比较厚比较浊,Pierre Fournier感觉是一个通行的中正版,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Miklós Perényi / Zoltán Kocsis的版本,也很难说是Miklós Perényi的大提琴就格外好,可能是这俩人特别有火花,钢琴和大提琴互相往上推,一层层往上叠,是少年的意气风发,即使是阴郁的部分,也是干净没有水汽的那种的阴郁

以及,这些大佬总体来说,都是各有各的逻辑的和通篇规划,如果模仿的话,我觉得东模仿一点西模仿一点是不行的,比如说,上面说的第一个地方,如果主要走丝滑路线,这个地方特别强调就很怪,所以啊,如果要模仿,还是要整体模仿某一个人,可能会比较好
以及,其实凡事皆有两面,就好像琴弦的维度,pure & clean以及rich & complex,就是一根轴,不是偏这里就是偏那里,你不可能追求一个非常干净又非常丰富的效果,broad和focused,就是一根轴,你不可能追求一个既宽阔又集中的效果
所以音乐风格也是,如果丝滑就有可能腻,如果温柔就可能软,如果语气丰富就有可能太顿挫,如果厚重馥郁就有可能脏,如果干净清透就有可能寡淡。。。每个人的审美都是在轴上左右移。。。万事万物,皆在自己心目中的balance啊!!

说起来,我现在甚至觉得每天晚上练琴都有新的进步,难道!我要起飞了么?!

昨天和小女巫说勒卡雷简直是AO3大触,我今天在AO3上真的搜了一下,确实jim和bill是著名CP,以及还看到一些CP会让我觉得,对哦,他俩确实也行,而还有一些CP则让我觉得,啊?!他俩也能搞一块儿么?同人女的想象力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我觉得勒卡雷就是要读两遍,他很喜欢埋线头,但埋得太深,看到结尾会忘了曾经有线头,第一遍看完,带着答案读题目,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虽然他的书好看,但他写女的也不是太行,不过他也没觉得自己是妇女之友,没有觉得自己懂S了,所以也就还好,每天晚上练练琴,学学英语,读读勒卡雷,啊,真不错啊!

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居然真的开始了我的dream曲子!!!
周六去上课,回完上次的练习曲,老师说你现在可以拉的曲子蛮多了,有没有特别想拉的曲子?我说,有倒是有的,但是肯定搞不出来,她说,埃尔加么?我说没有没有,是勃拉姆斯e小调,她说可以呀,这个现在就可以,那我们就学这个吧,啊啊啊啊,快乐来的猝不及防啊
然后就真的开始了,从老师那边出来,整个人都还是有点晕晕乎乎的兴奋

开头一个E,上弓,弓尖渐强,开头不要给重音,不是爆发出来的,而是有一点阴郁的,我后来看一个老师的视频,他也反反复复说学生开头太重,然后示范给学生看,但是学生还是时好时不好的,但是评论已经说是好老师,而我老师说的是,你弓子没放稳右手就发力了,而且左手不够实,左手是一个持续向下的力,左手可以往右推一点点,同时,这里右手和弓子感觉是一体的,整体放上去,整体启动,启动开始之后用一点点核心的力量,真的立竿见影,就有那个感觉了
我觉得,老师和老师完全不一样,有的老师只会说音准节奏不对,有的老师会说处理不对,然后示范对的给你看,而我老师,不仅会说处理不对,而且会找到不对的原因,以及如何对起来的方法,啊!幸福(骄傲脸)

这个熟悉的旋律从琴上磕磕绊绊的发出来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啊,终于啊,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大曲子比小曲子的有趣在于,情绪变化很多,比如说《梦幻曲》,其实整首曲子所笼罩的氛围是不变的,就是一种怀旧的,娓娓道来的往昔岁月,但是大曲子的情绪层次就更多,也更“大”
而且体会到了三连音的有意思之处,有一段是一个四个四分音符组成的小节,接一两组三连音,再接一个四个四分音符组成的小节,再接一两组三连音,就是情绪变得激动,又迟疑,又再次更激动,以前听的时候只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但是真正拉起来,真正去看谱子,就会更有意思
而且我还看了一个视频,就是说,要注意弓法,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连音的,不要老是作出一个漂亮的legato,而要特别注意一些分弓的小的地方,就好像是德语里的辅音,虽然我不懂德语,但我觉得确实是这样,拉起来我也感觉到,如果搞来搞去追求的都是无痕的漂亮的legato,就。。。很腻啊

话说杨小恒主动说我拉琴有进步了诶,莫非。。。真的变好听了一丢丢?!

执业的快乐及其他

执业里面最大快乐的时刻当然是收到律师费的时候,但是还有一些时刻也非常快乐,比如说经过困难拿到胜诉判决,比如说抽丝剥茧发现有利之处,比如说庭审的时候行云流水,比如说。。。参加一场暗流涌动的谈判
暗流涌动,乃至于都不是暗流,是火星子都冒出来的谈判,本人作为参与律师,而不是主谈律师,真的,太有意思了。
如果是作为主谈律师,压力很大,很多反应要当场给,谈完仿佛都脱层皮,不怎么有趣。如果纯打酱油只为了以壮声势去的,对来龙去脉不甚了解,也没什么大意思。
而作为参与律师是最最好的角色,一方面了解双方成员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双方的筹码和本方的策略,未来的最终目标等待,一方面不用真的去和对方掰手腕,而是暗中观察对方来客的心理变化以及本方大佬的临场应变,感受气氛明暗起伏不定,看球怎么抛怎么接,信号怎么给,哪里退哪里近,哪里是以退为进
如同一场谍战剧。。。每一句话都有潜台词,每一个内容都有想要传递的真正目的,真诚的给橄榄枝+真诚不留把柄的威胁恐吓

看似没有什么当场的成果,但是信号已经出去,空气里已经有隐隐的血腥气,偏偏两边都笑盈盈的,“辛苦今天专门跑一趟,天这么热”“没有没有,这都是我应该的事情”“来来来,我来送到电梯”“谢谢谢谢,那今天就到这里我们后续有情况随时联系”

就。。。真的还蛮快乐的,因为这不仅仅是现场观剧,甚至还参加了剧后研讨会,大家复一下盘,各自分工,开搞下一步

老师暑假出门终于回来了,终于我又上课了,上完课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得了,一边收琴一边和老师说,我觉得上完课仿佛有了重大提高,但每次都一回家就退回原形,她笑说正常正常,回家能有个50%就很不错了,我回到家赶紧拿出来再巩固,果然当下里只剩下10%,到了下午最多最多5%。。。但是shu说,如果每次都能进步5%,有复利的作用,进步也会很快的。。。啊,正常定期上课才是王道
有几个特别有收获,立竿见影就好听了很多的改进,老师说我拉双音手掌太撑着,右手手掌往下压一点,双音立刻稳定均匀。。。说我左手其实没按实,慢速音阶里面左手每一个音都用指腹按弦按下去之后力量持续往下推,声音立刻变扎实,我回来录音和之前的录音做了对比,特别明显
啊,好想发财啊,好想有钱有闲啊

小咏叹调

巴赫的小咏叹调,是很久以前学的曲子,想要搞得更好一点,一开始是找小红书上比较喜欢的版本模仿,后来想,咦,大佬有没有拉过?也听了几个版本,听下来非常喜欢史塔克的版本!这首曲子,曲调舒缓,是慢速的曲子,很多人会拉得非常浪漫派,就是很胖很浓很抒情,我一直觉得不是特别好,史塔克的版本则特别瘦,但是柔和,是我理想中巴赫的柔板该有的样子
一遍遍的模仿之后仿佛觉得自己有了重大提高,一录下来就发现并没有。。。叹口气

顺便说,维瓦尔第的e小调的第一乐章的广板,老师当时教我是说,在巴洛克时期同一个音要做断开处理,要拉出巴洛克的感觉,很多地方要用余音去补足,但是我听很多人拉,真是拉得缠缠绵绵啊,当时听了史塔克也觉得特别好,非常有巴洛克的美感,感觉我老师教我的和他的版本特别一致啊!
又顺便说,我觉得啊,演奏家的长相气质和音乐真的是有点关系的,史塔克看着很干瘦,拉琴风格就是很清冷,而奥依斯特拉赫胖乎乎,拉琴风格就非常丰腴
演奏家我觉得毕竟是表演的艺术,虽然出名的演奏家大部分都长得挺好,但如果我喜欢他们的音乐的人基本都是长相我觉得也还不错的呢

然后跑去找梦幻曲的版本,也听了若干版本,听下来是老罗的最喜欢,准备模仿这个!!
这么听下来,西西里舞曲确实是非常浅薄的曲子,就是好听而已,大佬好像都拉得差不多。。。但也确实是好听的

我觉得啊,如果我能把喜欢的版本模仿下来,也不说多像吧,哪怕有个几成也非常高兴了,好像我并没有很像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因为。。。言简意赅的说,我就没有理解
更多时候拉琴我是当做做手工/做菜一样去做,能复刻出来就足够满足,那么为什么要复刻呢?为什么不直接听人家拉琴的,我想,又和织围巾一样了,我要这是我的,是我有能力且真的做出来的,我的我的我的。。。
一个非常。。。重视所有权的人

在路上听了一段格鲁米欧的勃拉姆斯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一直非常喜欢的一首,第二乐章更是觉得很好听,今天听下来,觉得,咦,为啥我觉得他每一句最后都落在地上的感觉?而不是盘旋而上。。。好奇怪啊

我觉得我学琴活动还是没有真正回到正轨,希望可以快点进入正轨,啊!
然后,想着想着,我又斥巨资买了两根新弦。。。
啊,冷藏过的软的黄油桃真的超级超级好吃,呀!

音乐的威力

昨天在B站上看到有人发了一段大提琴悲惨世界组曲,点开来听了一下,还挺好听的,然后又跑去看了一下10周年版的结尾,就是17国各语言的冉阿让上场,用这些不同的语言,一人一句到后来一起所有人合唱“people song”的那段,依然非常非常震撼,是那种瞬间一身鸡皮疙瘩的震撼,令人热血沸腾,在B站上点来点去,后来又听了一遍《amazing grace》,则是一下子很轻易的把我带到一种高于自己的地方,充满了一种被赦免的感激(?)
我就觉得吧,音乐真的是有威力的,自带一种煽动力,一种感召,一种教化,我们古代人说礼乐,西方古代人的唱诗班,确实也都有道理,音乐能使人,起码能短暂的使人觉得自己变好了一点点
另一方面,也能理解音乐确实是宣传阵地,靡靡之音就是会让人靡靡。。。

在小红书上看到悲惨世界似乎会来演出,啊!太期待了,要去!悲惨世界和剧院魅影我觉得属于谁来演我都想去看一下的,但是吸血鬼之舞或者伊丽莎白来演出的话,如果卡司喜欢我会去看,而如果maya来演出的话,演什么我都会去看(也确实去看了,啊,麦克白夫人,多么难看的剧啊)。。。这就是。。。有一些剧是为了看剧,有一些剧是为了看角儿

周日去上课,我觉得还是那点问题,A弦的上半弓还是抖到不行,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我已经拉了两年琴了,A弦还是这么抖啊?!!生气。。。但还有颇一些新收获,上课真的很开心啊,以及每次上完课我都觉得拉得更好一点了,然后回家练着练着就又回去了。。。这真是进一步退大半步啊!!

反反复复练习但是反反复复不行,其实还蛮烦躁的,也不能说不痛苦,然后我就在想,对于痛苦似乎有的能忍,有的格外不能忍,想起来想去,我觉得对痛苦耐受程度和是否能选择停止/离开,密切相关,就是如果觉得自己有选择,如果觉得随时能离开,只要喊出安全词(?)痛苦会停止,那么能耐受的痛苦远远大于你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后者很快就不行了。。。因为前者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事情本身,后者的痛苦还叠加了无力/失控/没有尽头/没有解脱/被控制等等负面情绪,就更重以及更难以背负

又,最近我看到有个人读了一本讲抑郁症的书,里面提到,说抑郁症的一大症状就是不能做远期打算,无法想象未来,就。。。忽然觉得其实社会上的相当多人都有抑郁症的症状。。。又话说,在严酷的环境里,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好过一点的情况下,能不能撑得下去,很多时候就取决于认为这事儿能不能过去,究竟有没有未来,感觉没有未来且当下里痛苦又过于巨大,那确实不如S了算了,我记得王小波在文章里说“老舍先生自杀的年代,我已经懂事了,认识不少知识分子。虽然我当时是个孩子,但嘴很严,所以也是他们谈话的对象。就我所知,他们最关心的正是赶得上赶不上的问题。在那年头死掉的知识分子,只要不是被杀,准是觉得赶不上好年头了。而活下来的准觉得自己还能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