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二号小步舞曲

前几天自己录了一下这一段,回听录音的时候,真的,我第一次觉得拉出来的声音有一点点乐曲的感觉了,以前录的音频听起来就是一字一顿好像电脑自动读音的机器人,也不能说音读得不对,但反正就不像人类
现在虽然也并没有多好听,但真的有乐曲的感觉了,还是颇为惊喜的

现在练习的东西简单,只是把曲子音拉准节奏拉对,其实不难的。但是一首曲子的好坏在细节的地方,音色是不是扎实,音和音之间的衔接是不是丝滑,轻重强弱的对比有没有做出来,有没有强调应该要强调的音,应该是要有音头还是没有音头,这些地方才能把曲子稍微变好听一点
而且,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换弓换弦不够丝滑是因为角度找得不够快或者不够准确,上次听了老师说才知道,在换弓或者换弦的时候尤其是推弓的时候我会无意间把力气提起来,可能是因为信心不足,不觉得立刻能换的好,就会提起来重新角度或者其他原因。总之就是力量不能持续保持在弓子上,也就会觉得不连贯,自己注意把力量放下去,持续的放下去,给弓子持续的施加压力,听起来是会好很多诶,保持稳定的压力+努力灵活一点手腕+一些细节处理,我觉得应该是上了一个小小的台阶

话说,这首曲子有一个地方是大调转小调,从C大调转成a小调,老师讲了一下,确实这一句一下子有一种婉转的感觉,还挺明显的
然后讲到第二册的《long long ago》,说这首曲子是C大调,如果是小调会什么样呢,就示范了一下,小调版,以前虽然道理是知道的,大调明亮小调阴郁嘛,但我其实以前听不太出两者的区别,但是老师这么一示范倒是很明显诶,然后又看了一下“好和弦”的视频,觉得自己收获了新知识!欧耶!

另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D弦的A我一直找不太准,就靠调音器,然后老师和我说,这四根弦上,比如说G弦,G弦上的C、D两个音,如果找得准,拉的时候能肉眼可见C弦或者D弦振动得很厉害,无论是旁边的弦音高相等还是高一个八度,都一样,按得准,旁边的弦会振动
然后,铃木有有一条练习是“ringing sound tonalization”,下面一行小字“listen for ringing sound”,中文版的翻译是“钟声发音”,“倾听钟声”,我先看的中文版,觉得很迷茫,钟声发音是什么鬼啊?然后在一个台湾教学视频里看到,这一句的意思是回响或者共振,头两个音是A弦第一把位四指的D,拉完之后一个休止符,在这个休止符里你就要听的琴,会发出回响,回响是D弦的震动带来的,如果音拉得不准,就没有回响或者回响很弱,所以认真听自己的琴,真的是很重要的部分啊!

当然只是认真也不行,耳朵还要好,回课《快乐的人》的时候老师说,开头四个音不平均,第一第三比第二第四长一点点重一点点,就会有一些坡脚的感觉,啊。。。我完全没听出来啊。。。更不要说听音准这种超能力了,听力,真的好难啊,我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居然会去学弦乐器。。。心虚

磨刀

继续呆在离家,很快就足不出户满30天了,怎么说呢,我坐月子都没这么足不出户过,我们的奥密克戎宝宝很快就过双满月了吧。。。
我妈问我如果解封了,你第一件事想干嘛?我说我从来不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从未出现在我脑子里过,连一瞬间都没有

我们小区根本不搞团购,可能大家觉得就吃点街道发的西葫芦胡萝卜洋葱就够了吧,每天早晨五点钟,shu在手机刷各大APP,某一种电子打猎,因为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打到以及根本不知道能打到什么。。。而且我们因为足不出户,志愿者和物业什么时候送根本不知道,所以只能买冷冻肉类,冷鲜的分分钟会坏掉,冷冻的好歹还有个缓冲。。。总之昨天shu成功猎到一公斤牛腱子,晚上志愿者拿给我们的时候果然已经化冻了,然后shu帮我磨刀,我就在半夜里处理猎物,三分之一留下来放冷藏箱明天生炒,剩下的先炸再焖做成麻辣牛肉,真好吃啊,居然今天就吃完了。。。

开始学大提琴的第一节课,老师就说可以练习长弓,尤其是没有很多时间练习的话,就多练练长弓,这件事我倒是一直记得,但也就是记得而已
封闭期间认识的新的老师一上来第一节课就是音阶,我想音阶我会啊,蹭蹭蹭,两个八度就出来了,老师说太快了,慢一点,按照55的速度,一弓一个音,一弓四拍,霍,一慢下来我就发现问题了,音非常不稳定,不要说弓尖了,简直是上半弓的时候弓子就开始抖,弓根的压力也根本控制不好,所以最近我就就重新开始慢练音阶,练长弓,练习控制弓压,让弓尖和弓根发出的声音尽量一致,让声音尽量平稳,说起来弓子走直按照我们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倒不很难,但是弓压真的是个玄妙的东西
每次起码练半个小时长弓和音阶,然后再练别的,整个声音的控制我自己都觉得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算是某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吧?

她细细讲了一首巴赫的《C大调小步舞曲》,整首曲子是庄重而欢快的感觉,拉起来不难,但是似乎可以拉得很讲究,而且我觉得我忽然有一点点get到了古典音乐里面也是有气口这种东西的,句子整体的渐弱渐强容易理解,但是句子里面某一个音的时值要特别留足某一个音要特别强调,某一个音就是一笔带过,和我们听戏一样,远远不是唱得对就会好听的
有一些曲子旋律非常优美,只要拉得优美连贯,似乎都不难听,但是像这种曲子我觉得似乎就更深一点,似乎也更有意思

这两天开始读一本《The Lightning Thief 》,Percy Jackson and the Olympians系列的第一本,非常非常非常流畅容易懂,会有一种自己英文突然变好了的错觉,说起来,都是简单句居然也能写出一本畅销书诶!

循环往复

昨天练了3个小时琴,今天练了4个小时,啊,好爽!
目前在拉一首练习曲,非常规则的节奏,单个音不难,也不换把,所以可以充分体会弓子角度的变化、弓压的变化、手腕的变化,以及这首曲子拉起来有一种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感觉,拉起来还挺开心的
目前只在第一把位贴了四个小白点,后面几个把位都没贴,可能老师对我有信心吧?(虽然我自己都没有),总之昨天还对着调音器好好搞了一搞音准,搞完之后我觉得今天音准好了很多,因为音不准之前《摇篮曲》拉起来总感觉摇摇晃晃的,今天觉得似乎稳定了一点,还是要练耳朵啊!什么时候有个灵敏的耳朵就好了!
不过邻居说不定会觉得楼里有个人夜以继日的拉琴,可见封闭管控已经控得居民不太正常了。。。

今天听了大名鼎鼎的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之前大概没有听到喜欢的版本,并没有听下去,今天听的是Belcea Quartet演出版本,好听诶,目不转睛的听完了
确实很带感,非常有戏剧性,我以为会听到很多少女的纤细,但更多感觉到的是时不我待的内心焦灼

最近在读《best of enenmise》,又是间谍的故事,其实现在觉得有一个明确的对手反而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仍然在看《广告狂人》,因为背景是60年代,所以有非常多不尊重女性的部分,看起来是剧中人是很自然的演出不尊重的部分,就是这么拍出来,没有任何评论或者借人物之口评论,但是就能微妙的感觉到这是“觉得这些统统都不对这些令人不舒服”的现代人拍的片子,非常微妙。可能细想一下,也就是拍出了我们女的,也是有感觉的,也是人类!因此,观众和创作者达成了一种对这种不舒服你知我知的状态。以前有很多讨论总是说,旧时代就是那样,不是我拍得男权而是那时候就是男权社会,我只是把如实的把旧时代拍/写/演出来而已
我以前对于这种说法多多少少有点困惑,我现在则很有信心的说,不不不,不是旧时代男权,而是你本人男权,你就是男权的视角,就是男性的凝视,就是对女性的物化,你本人就是沉浸其中把玩其中获得了暗搓搓猥琐的满足

静默

静默期这个名字蛮好,大概说出了管理者的心声,希望居民不要乱讲话
本市继续静默,继续足不出户,每天生活继续很规律,拉琴,跳绳与看剧,和娃搞,读同人,有时候做饭,洗碗,我们家没有变成阳性没有生病不仅有饭吃还有挂耳咖啡喝,真的算是相当不错的生活了
我已经从烦躁→开心(因为吃了鸡以及上了课)→静默(虽然根本不想说话,但是还写了这么长的blog,叹口气)
同学的群里从热热闹闹也变成了没什么人讲话,可能大家也都适应了,人类适应起来也是很快的
我觉得我自己何止是适应啊,一开始还觉得这啥时候是个头啊,现在简直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想到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就被放出去了,就要开始愁开拓业务愁养家糊口了,就有点害怕,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啊,不如就这样封下去吧,蛮好的,封死算了

封控刚刚开始的时候发现自己胖了非常非常多,前所未有的分量吓了一跳,然后我就想不能再吃甜食了,一日三餐要稍微控制一下,以及再跳个绳,做个操
大概是从4月6日开始吧,我就再没有吃过甜食,一点也没有,似乎也没多想吃,某天觉得有点低血糖吃了两颗麦提莎,也并没有觉得多好吃
并非是不觉得饿,如果晚饭吃得少的话临睡前会觉得有点饿,但是觉得饿的同时并不觉得馋也没有想吃什么,想到那些烤肉啊,奶茶啊,惠食佳啊什么的,心如止水
感觉略略有点怪诶

《second life》又读完了,读完了的时候还是觉得好感动啊,真的好感动啊,最后也并不是ss就完全克服了他的恐惧他的自厌,但是“For her, for this, he would try.”这就可以了,真的,真的愿意try一下就不错了,更何况的是ss的try呢,他那么执着的人

跳绳的时候看完了《白色巨塔》,还挺好看的,但是觉得做东亚人民真是有点没意思,地位低的地位高的,男的女的,都没意思,当然还是地位低的女的要惨得多就是了
现在在看《广告狂人》跳绳,还真是挺好看的!!以前居然没发现诶
体重终于恢复到往日比较重的阶段,希望可以继续往下走走

找到之前看《一招让你的演奏变美》的视频的老师上了两节在线的大提琴课,觉得很有收获,声音突然间能够沉下去了,不是浮在表面,感觉是琴弦真正充分震动起来了似的,自己录了两段和上课前的自己录的相比,效果非常明显,shu也都说能听出区别
另外,手腕的灵活好像也略微会了一点
之前会想要往前走,想要急着学更多,想要觉得自己进度比网上看到的初学者快,比同一时间开始学的姑娘快,然后很快就进入了没什么很大进展的阶段,听录音发现自己音色和音乐起伏和开始的时候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虽然会的练习曲更多了,更熟练是有的,明显感觉到为什么上课的时候老师一示范就觉得和我拉得既不是同一把琴也不是同一首曲子,就开始觉得关键在于每一首练习曲都能拉得好听,关键在于音色要好,要有音乐性,似乎这两天我终于在音色和音乐性略微有了一点点长进,练琴觉得更有意思了,每一弓都不能随随便便的混过去,力量要始终保持在弓子上,一直对弓子有控制
继续练琴,继续练琴, 顺便,读到 《second life》 里说“The work was soothing, and he hoped it would soothe her too, that she might find some peace in the repetition, or in the simple creation of something.”的时候,觉得,哎呀,说得对!

鸡汤和许愿池

律所发了物资大礼包,非常温暖,里面有一只鸡!我看到律所公告说有给大家送鸡的时候我就激动起来了,天热了,于是非常担心志愿者不能及时送到,鸡发生什么不测,好在最后是在晚上排队做核酸的时候送到了,做完核酸shu抱着一大箱子菜、米和一只已经化冻了的走地鸡上楼来,当即炖起来!太开心了,以至于昨天晚上睡觉想想第二天可以喝鸡汤就很高兴
发了个朋友圈,有个做HR的同学来问说供应商是哪家,她也想动员老板给大家买这个,又和我感叹说,真的好想吃鸡啊!

今天几经波折的楼里的社区团购到了,按理说参团的人应该有两只鸡,但是不知怎么有人就只有一只,在群里团长说收到一只的报房号,退一只的款,大家纷纷表示不想退钱只想吃鸡,还有个人说,孩子想吃鸡肉,然后就有好心邻居让出了自己的一只鸡,场面感人

真的,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说心灵鸡汤而不是心灵排骨汤,鸡汤啊!它就是不一样啊!确实是能抚慰人心啊,起码稍许抚慰一丢丢

shu加入的本小区团购群,但是该群经常什么都团不着,然后群主就把这个群改名为“公寓许愿池”了,很好笑

前两天非常暴躁的时候读《second life》,还去翻了评论,有很多人不止一次的读这篇文,很多留言的人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读了,不止一个人在很down的时候从里面得到了一些安慰,我昨天看到在老伏死后,他的黑魔法标记消失了,小臂变成了一块普通的皮肤,“……allowing himself to touch skin that had been forbidden to him for twenty years, skin that was his own again. The brush of his fingers against his own flesh was as intimate, as electric, as masturbation. He closed his eyes and savored the tickle of his fingertips against sparse, short hairs. His own again.”他也第一次获得私人空间,重获自由的茫然和恐惧,“Aloneness, yes. He had often been alone, in fact, more often than not. But privacy… to know that no one would call for him suddenly in the night, that he would pass as many hours here as he chose, uninterrupted… that no one would delve into his mind to seek those things which might have been loosened by drink… He was nearly as horrified by the idea as he was relieved.”
以前并没有对这一段印象特别深,但可能是时时处处没有安全感,可能是什么都容易被轻松夺走,可能是随随便便会被塞到方舱,可能是正常生活随时会中断,所以还是想再次感叹一下,一切属于且仅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令人觉得弥足珍贵

说起来为什么我今天心情这么好呢,一方面是喝了鸡汤,一方面是终于上成大提琴课了,开始学一些新的东西有一些新的进展,自己拉琴所带来的的快乐和是听人哪怕是听大师拉琴完全不同维度的快乐,所能获得的平静我还没在其他任何事情里找到过,不知道这种快乐里,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一点因为这是我自己的,这是我自己的音乐(虽然可能离音乐还很远只能说自己的噪声),所以敝帚自珍而带来的

豁然开朗了一丢丢

昨天看了一个视频,说是一招让你的演奏变美,非常有启发
up主先是示范了一段学生拉的欢乐颂,说你拉的是不是这样呢?音准没问题,节奏也都对,但就是不好听,啊!!!忍不住惊呼,对对对,就是这样,我完完全全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她就讲了一下,再拉了一遍,完完全全就不同了,琴也是哪个琴左手也一点没动,一点没揉弦,但是完全就是有线条的乐曲了
这就是我每次上课的最大困惑,为什么,啊?!!
我老师是说我音和音之间不够粘,连接不够好,那么我就觉得问题在左手按下去的不够快,或者换弓/换弦的时候不够快,不能迅速找到另一根弦/弓的角度,这当然也是一个原因,但是up说关键要控制右手的力量,除非是有意识要做出来,不然不要有音头,这样连接就很平滑,然后在此基础上控制右手的力量和用弓的多少有一些起伏,听起来就完全不同了

我翻了一下1月份上课回来的笔记,当初我自己记录“练习曲76条,D弦升F换到A弦空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A弦空弦音色很容易显得很突兀,所以角度提前准备好,可以轻一点进入,音头就不会那么明显,不会很硬”
但没有举一反三的意识到,每一个音其实都是有这样的问题,音头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乐句的平滑感,如果前一个音快要结束准备换下一个音的时候(特别是要换弓的时候)力量不自觉的是会提起来,那么这个音会变弱,如果下一个音很强的进来,有一个音头,那下一个音进来就特别明显,就和敲鼓一样,是一个个鼓点而不是一条曲线,就算是一条曲线也是中间有特别明显的墨点的曲线,而如果下一个音进来也是相对较弱的,那么就和上一个弱掉的结尾接在一起,接缝就不会那么明显

忽然想到这不就是素描里面要求的线么?就是那种我永远画不来的,两头虚中间实的线么?百度问答里来说“此种线条容易衔接,利于表现明暗调子的变化。百度问答还说“落笔干脆、收笔带顿勾,笔锋稍显直露。注意这样的线在衔接上会造成明显的接口,也容易造成线条的杂乱。”
这不是就有音头的音和想要无缝衔接的音么?!!

总之,晚上试验了一下,注意右手本身的力量控制,有时候力量放下去,有时候力量稍微提一点,控制好不要有音头,除非是刻意要做音头,把力量的变化放在每一个音运行的内部,听起来就确实就很不一样了,有一丢丢起伏了,有一丢丢荡漾的感觉了
非常高兴,虽然不至于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毕竟我什么时候都不会忘食的!但,确实有会意真的太高兴了,记一笔!

高大宜

昨天看B站,有人搬运了某个台湾的大提琴教学的视频,这一集介绍了他觉得很重要的一些大提琴曲子,其中无伴奏系列,他打出一个画面,写着“高大宜 B小调奏鸣曲”,我心想,咦,高大宜是谁?没听说过诶,后来出来英文才知道是Kodaly Zoltan,大陆翻译成柯达伊,变成高大宜之后,有一种莫名的乡土气息
然后我就去找高大宜的这首曲子了,还挺好听的,尤其是第二乐章开头的乐句,有一种很感人的忧伤。这首曲子真的很民族风情,虽然匈牙利的民族风情和我们的民族风情大概很不一样,但还是很莫名其妙的听出一种熟悉感,说起来拨奏和拉奏能同时出现真的很神奇,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人一琴而已
又说起来,被搬运博主说在spotify上做了播放清单,是他喜欢的曲子的喜欢版本,我本来充满好奇的准备去看看,然后发现spotify不为天朝提供服务,深深的叹口气。。。哎。。。为什么我们就不配看点好东西啊?!
又看了一段“音乐家的无聊人生”讲的舒曼的《梦幻曲》,讲的可真好啊,《梦幻曲》也真好听啊,忽然想到麦兜里面的音乐,又去听了一遍,觉得《黎根之歌》用的是《梦幻曲》的调子,竟然还很情景交融,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贴合,“无力挽”。。。

上周末临时停课一次,可是上上周的作业我也练的差不多了,这个周末就试着摸一摸柴可夫斯基的《古老的小法国歌谣》,还真是挺好听的呢,非常优美

小女巫去音乐会前,听说协奏曲其实主奏乐器和大家也没很多时间磨合,基本上是这个音乐家repertoire里有的,搞两遍就能上,她大为吃惊觉得就是赶场子嘛,很多音乐家说穿了就是多线项目打工人,反而是四重奏之类的室内乐,大家长期合作共同打磨十分迷人。
我倒觉得这两种都各有各的浪漫之处。如果大家各自埋头练,一碰居然能合上,虽然未必多精妙,但也能大致合得上,有些小地方还说不定有点小火花,似乎也挺妙?我忽然想到周传瑛在《昆剧生涯六十年》说的“凡是在老先生手里学过的戏,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也不大会走样。……我们“传”字辈师兄弟,直到现在虽然分开几十年,相隔天南地北,一旦会在一起,马上可以相互配戏上台。曲文、曲腔、板眼、工尺、白口的热接和冷接,身段动作的相互照应,都不会错到哪里去。”啊,我当时看得感动S了,说起来这本书真的非常质朴而感人
然后又想到《游艺黑白》里作者说他很喜欢席夫和佩雷尼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问说怎么才能如此默契,席夫大概是说,就是一直合作一直听对方的演奏,也不怎么讨论,俩人就一直一直弹/拉下去,我看的也觉得,啊!好好啊,一直听一直听,直到彼此音乐自然而然靠近交织
就,可能我觉得合作只要能合得上,都是很开心的事情,所以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么!?
顺便,我的人生目标可能就是和钢琴合奏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了,哪怕只有一个乐章也好啊啊啊啊

又顺便,我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困惑,一般认为右手持弓的时候大拇指不应该瘪/凹/弯进去,应该有一个向往顶起来的弧度,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拇指弯进去的时候反而可以练很久琴,如果拇指关节有一个向往的弧度,听起来倒是很放松,听起来和我们人类自然松弛状态的姿势很一致,但实际上这样的话,整个手掌都很疼,根本拉不了多久
我暗中观察过老师,他好像拇指也和我差不多,而且他也从来没和我说右手拇指的问题,又看了perenyi拉琴的视频,努力截了图放大看,我觉得也并没有关节呈向外的自然弧度么?!!结果在朱利安(一个法国人)的讲解视频里解惑了也!他说关节往外有一个自然的弧度是从小提琴持弓那里来的方法,他们小时候的时候就是这么学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比如王健或者据说东欧的一些大师是拇指弯进去的。。。我真是豁然开朗啊!所以怎么样的姿势没有那么重要,声音好,自己觉得轻松可持久才是真正重要的吧,姿势再标准,架子看起来再好,声音不好,岂不就是本末倒置?
然后又回到了可怕的关键问题,耳朵要好。。。要听得出微小的差别才能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叹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十六次课

本周六大提琴上了第十六次课,老师示范的时候简直令我觉得我们拉的既不是同一段练习曲也不是同一把琴,我似乎开始进入一种没有什么进步的阶段,就是道理上知道和技术上掌握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声音不太难听和声音听起来舒服之间的鸿沟更真是深不见底,而声音超级难听和声音不太难听之间的鸿沟就远没有这么深,但练琴的时候倒也不厌烦,所以慢慢来就好,不过大把位真是有点手疼啊

上周拿到一个案子的笔迹鉴定结果,鉴定机构的意见是就是本人签的字,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碰到这个情况了,当事人信誓旦旦的说绝不是自己签的字,但鉴定出来就是本人签字。这两个案子其实在鉴定之前我都隐约猜出了结果,我觉得吧,就是当事人怕被老婆/女儿知道自己做过这么傻的事情,所以在勉力挣扎,没有用啊没有用

天气冷S了,有个之前来咨询的当事人发了个红包,我就毫无心理负担的买了南瓜派,肉桂的味道真好啊
今天晚上认认真真炸了鸡块,炒了一盘很香的回锅肉,一碗油焖笋,烫了西洋菜,油润的米饭,配合一小杯酒,三个菜熨熨帖帖,饭后是南瓜派配红茶,啊,这会的春笋真是鲜美啊
好像很久没好好吃饭了似的,吃得舒服还是很开心的!说起来为什么是三个菜呢,因为炸鸡块一边炸我们一边吃,吃饭前就吃完了居然

未解之谜

为什么烤肉和火锅永远能吃掉比正常炒菜多得多得多的肉?!周五和shu在家吃火锅,俩人吃掉了一大盒羊肉和一大盒牛肉,以及若干青菜、香瓜、豆腐皮,这些羊肉如果炒一炒肯定一餐吃不完,更不要说还有牛肉了,想起每次去烤肉店,我们三个人能吃掉的肉如果炒一炒估计起码得吃两三天吧。。。但是就这么轻轻松松吃掉了!
而且不仅肉类如此,蔬菜也是这样。昨天煎油封鸭腿,煎好之后拆了一大半下来,剩下的连肉带骨头放在汤锅里,加水没过,大火十多分钟煮到汤色奶白,小火再煮个十分钟,加盐,放切成大块的冬瓜,煮到冬瓜酥软,就是十分美味的冬瓜老鸭汤了,热乎乎又鲜美,我们吃掉了很大一块冬瓜,这些冬瓜如果切片红烧,会是一大盘,估计也足够吃不止两餐,就。。。好神奇啊!
到了冬天好喜欢吃这种清而鲜美又很热的东西啊!
油封鸭腿的鸭油煎香菇和土豆都特别香!吃完饭的点心是shu现烤的,手指饼干,外脆里软配打发的总统奶油,啊!我觉得我们家吃得可真好啊~

杨小恒去上群艺馆的寒假写春联课,上了两节课,写了两页纸的笔画就和我说,妈妈你看我进步这么大!而我,每天练琴1个小时,我都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很大进步啊我!
说起练琴,从每次上课回来的课后自己做的笔记来看,其实有很多问题一直存在,右手手腕不够放松柔软啦,左手扩张手型和普通手型的变化啦,都是时好时坏的。而这次的新发现是,练习曲里有一段,用到扩张手型和普通手型,我就各种忙乱,手指跳来跳去,但是老师整个左手的动作幅度是很小的,好像都是略微一抬略微一撑就完成了,就直观的感觉到,忙忙乱乱是搞不好的,难怪好像武侠片里的大佬都是不怎么动的,稍微手一挥,对方就倒下去了,回来猛练这一段,由慢到快,搞了一个周末之后,好像也还是有点进展呢,那种趁着空弦很有把握的移动一个把位,妥妥的按下去,然后保持手型轻轻一碰自然是下一个音,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感觉真的好爽啊!
还有一段是跨弦,比如从G弦跨到A弦,很容易就会蹭到中间的D弦,声音就不干净,而且听起来就是3个音而不是2个,老师讲了两个避免中间弦发出声音的方法。但!我想说的是,在回课之前,我自己练习的时候居然完完全全没听出来自己的D弦有发出声音,全部的注意力都在左右手上,根本没有在认真听自己拉出的声音,啊,可怕~

我又买了一个枕头,号称对肩膀和颈椎非常好,虽然明明知道这就是一种希望可以不劳而获的心理,希望可以不锻炼但是肩膀舒服,但还是很期待,万一真能不劳而获呢,是吧!

隔离

周四一大早在刷牙的时候就有全身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来敲门,说本楼需要隔离排查,2天不能出门,我周四上午是要出去开庭的啊,赶紧各种电话协调,听到邻居在吵说她今天要出去监考,另一位说今天要技能等级考,但统统没办法,一句话,不能出门
那么就在家里呆两天咯,在家里干活,事情一点没少,还时不时被娃打断,以及很多因为不能去办公室,所以压缩在周一,反正就是心烦
排队做核酸的时候,才知道,哇,居然这栋楼有这么多人,平时根本就没见过嘛

周五晚上跑下楼去问,到底今天能不能解封,底楼门厅里聚集了心烦的邻居们,有焦躁的想到底能不能周六一早去出差,有非常烦躁高中的儿子学校关了还无法回家,在肯德基游荡,有暴躁的说自己孙女哮喘药没有了要连夜去开,有失明的癌症晚期父亲在隔壁小区等着她去送成人尿不湿,作为一个担心明天能不能去上课的人,好像我的担心已经是最微不足道的了
总算,到了晚上9点半,收到解封的上级通知,松一口气,第二天能上课的!
生活完全就没有安全感,啊

练习的乐曲里第一次出现了换把,虽然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小曲子,如果不考虑第二把位的E的话,基本就是刚开始第二节课的难度,虽然换把就是两个E而已,但这也毕竟就是换把了也!周末上完课回来一直在练琴,大把位的练习曲从破破碎碎到初具样子,还是挺快乐的
虽然每天拉来来去好像音色也没大提高,手腕还是很僵硬,但是从音和音之间的连贯性来说,确实连绵了很多,可能换弓和换弦都还是有一些进步的,发现这个进步并不是自己听出来什么显著的区别,而是因为录音的时候发现,那个音波图形不怎么断了,虽然有高低,有多少,但是起码屏幕上一直是有图形的诶!

上周三去音乐厅听了一个很短的“晚高峰”音乐会,第一组是勃拉姆斯的op.118的六首小曲子,也是因为喜欢这六首小曲子,才想听听看五重奏的改编效果会是什么样,就,结论就是果然人家写成钢琴独奏是有人家的道理的。。。室内乐版本确实就不怎么样。。。有两首还行,但大部分就觉得很滞重,粘乎乎的,而且觉得这场的钢琴也很一般,当中一首是舒曼的钢琴四重奏op.47第三乐章,不太熟悉,最后一首是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op.8的第一乐章,听下来觉得最喜欢的是这个,室内乐还是需要一些更紧张的东西,会比较抓人
不过1小时的这个体量还不错诶,我看前排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扭动起来了,再长了估计就彻底坐不住~

因为喜欢《打开一颗心》,所以开始读《The Knife’s Edge》,似乎还挺好看的,有的单词查来查去查来查去查来查去还是记不住,那就只好继续查来查去+1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