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实在是胖太多了,准备要开始跳绳了。希望可以在半年以后的,夏天的时候美美的穿我前几天新买的短袖T恤,HP的官方联名款呢,巧克力蛙
最近几天都在搞一个搞也搞不清楚的案子,每次都觉得好像搞清楚了,然后一个浪拍过来,又昏过去,昏一会再颤颤巍巍的站起来接着搞
业余时间认真读了一点点《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啊,发现一个以前读就发现了的问题:一个单词不认识,查了一下,得出一个意思,然后隔了一会又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查了一下,好像和之前那个单词的意思也差不多,然后就开始恍惚,难道之前看到的单词就是这个单词?然后实体书的好处就出现了,可以倒回去随意翻。于是现在才发现,确实有很多同义词,以及这些同义词长得吧,还有一些看起来差不多,比如bustle和hustle。。。所以我现在一边读一边拿一张A4纸在旁边,随手归类着记一些同义词,似乎有点事半功倍
听说勒卡雷的英文很美妙,所以我下了一本英文版的《柏林谍影》,读了一点点,似乎蛮特别的,特别之处在于好像句式都很简单,没有特别复杂的长句或者从句嵌套从句,准备继续读读看~
我觉得似乎目前看英文读物,还是以内容进行区分。希望可以慢慢体会到英文作者的文笔这样神奇的东西。但是我又在想,真的有文笔这种东西存在么?现在问我崔娃和罗琳的文笔有什么巨大的不同,我也说不出个一二三,问我那些同人作品的文笔有什么不同,我好想也讲不大出。我总觉得同人作品的高下还是在于故事情节本身以及对于人物感情体察是否足够细致且可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准确性和具体的思想本身?
语言表达只是工具,传递的是思想,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到汪曾祺说鲁迅(我还特别找到汪曾祺的那本书,确实是有的这么一段),他说“《药》里写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从来没有人想过用铜丝来形容稀疏瘦硬的枯草。”
那我觉得这就是思想啊,你得有枯草→铜丝这样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或者思想之后,落笔写下的是“有如铜丝”,和“仿佛铜丝一般”、“就像铜丝”,其中的差别当然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差别相对来说是比较弱。
当然我也同意,语言确实是有自己的节奏和美感这种东西在的,比如说“迎来春色换人间”,和“迎来春天换人间”相比,肯定是前者好,而且几乎是一种一读即知的好,但是这种好,文体本身篇幅越长,相对来说重要性我觉得越会降低一些。
我想一本书虽然有多个译本,只要这本书本身是好的,译本这种东西只是锦上添花或者有所折损,也就是说是在原著上下波动的,吧?而之所以很多人要读原文,虽然说是说原文的氛围什么的,但更主要的是信息传递更准确,只经过了自己大脑的一次转化,而读译本则是两次转化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