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拉扬的孩子们》以及其他

昨天在微博搜oleg,然后看到了一个姐姐提到叫做《卢卡拉扬的孩子们》的文,我初看以为是一本书,后来发现是一篇文,就又顺着找到了这篇文作者的微博,这位作者对冷战啊情报工作啊非常感兴趣,读了大量的英文/法文材料,写了冷战为主题的三部曲,评价非常好,我欢乐的把冷战三部曲下载到kindle里,接着翻她的微博看各种读书笔记,忽然发现她是写BL的,传说中的“原耽”。就,啊!为什么是耽美啊!我对耽美无爱的啊!但是客观的说,她选的这个题材确实很适合BL。在读《a spy among frirends》的时候,CP小天线迟钝如我都觉得菲尔比和艾略特有点啥,而在读《间谍与叛徒》的时候也觉得间谍和联络官很适合有点啥。
总之,这算是我读的第一篇耽美,读之前想,不知道会不会开拓新天地,并没有,看来我对耽美完全无感。

昨天晚上就读完了这篇《卢比扬卡的孩子们》。故事很简单,俩克格勃的小男孩一起长大,菲利克视瓦西里为兄长和榜样,但与此同时菲利克更有自己的想法,瓦西里是那种宣传画报里的好男儿,菲利克后来投靠了英国,为军情六处服务,瓦西里是反间处的重要成员,这个故事里,爱和信任背道而驰,爱和思想(或者说“三观?”)也不同步,而且在铁幕下,“在别的地方,爱可能是歌谣、阳光和雨露,但在克格勃的世界里,爱是弱点,是疾病,是众多操纵手段中的一种”。按理说应该很有张力?
怎么说呢,文笔是好的,故事结构和情感设置也合理,有的句子甚至可以说是过目难忘,比如她写到这俩人再次见面的时候“菲利克笑了笑,瓦西里现在看出来了,他的笑是功能性的,和标点符号一样,仅用于填补对话里的空白,控制句子节奏,没有其他意思。”
但是!我完全没被打动。。。

一个特别对的,但是写得一点不动人的故事。
然后我就开始苦苦思索类,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动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故事很明显借鉴了《间谍与叛徒》,很多桥段太一致了,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说就是给简化的oleg搭配了一个瓦西里。但又显然不及《间谍与叛徒》所展示的宏伟和幽微的人性,就会让我觉得有点单薄和概念化?
想来想去,最主要的是整个故事描写很“隔”,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那种“隔”。两个人物其实都没有立住,没有那种真切的感觉,作者说人物有什么感受靠作者解释是没有用的,是要靠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自己表现出来才行,而且靠逻辑去推演人物在如是这般这种场景里应该会有如是这般的感受也没有用。
而且我比较喜欢在剧情里的情感,而不是写情谊附带剧情,离开情节,情感就是无根之木。

又要说到罗琳了,罗琳在《凤凰社》那本里写到哈利应邓布利多要求,跟着斯内普学大脑封闭术,看似闲笔的一句“他抬头望望斯内普,见他在揉着手腕,那儿有一道红肿的鞭痕,像一个烙印。“你想施蜇人咒吗?”斯内普冷冷地问。“没有。”哈利怨恨地说,一边从地上爬了起来。“我想也是。”斯内普轻蔑地说,“你让我进得太深,你失去了控制。””就这几句,朴实而直观,没有一句作者的解释,但是依然有想象空间,后来同人作者们脑补了多少伏地魔对食死徒的严刑峻罚啊!

当然也可能我对俩男的就是代入不进去,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才百般挑剔。不过以前读《北京故事》也就是《蓝宇》的时候那真是觉得非常感动热泪盈眶啊!
并不是说让人哭出来的文章就是好的,毕竟有很多煽情的文章哭完了之后不仅觉得没意思反而还会有一种厌恶感,毕竟直接切洋葱也会哭啊,但绝对不是愉快的或者心甘情愿的哭,不过某些时候能不能让人眼眶一湿还是能说明点什么的。
说起来,最近两次读不同的两篇同人,读到眼眶一湿都是在“失而复得”这个点上,这个点真是特别特别戳我,啊!

以及,我再次觉得,女孩子们的才华用在写耽美上还是挺可惜的。

暮春的蔷薇

路上的蔷薇开了,真好看啊!暮春的蔷薇和樟树的香气以及女贞树的味道是暮春初夏最令人愉快的东西
昨天喝着珍珠奶茶吃着虾片读何伟的《the buried》,听上去十分美妙,然而读着读着居然睡着了,然后睡了一小觉迷迷糊糊的醒过来,去做了一煲啫啫鸡,我觉得吧,做六休一果然是不行的,五一调休果然是反人类的设计!
吃完饭接着读《the buried》,觉得能读懂的地方比以前多不少,能懂个8、9成吧,我觉得可能读了这么几本间谍故事,又读了这么多同人,还是有点用的!《the buried》来检测英文阅读能力的话,应该是有所提高
真的想不到,英文万年不及格人士在生活工作环境毫无变化的情况下,英文阅读会有这样大的进展,真想给罗琳送锦旗啊!

shu买了一本新版的《码书》,虽然之前读过,但还是又翻了一遍,真是好看,为什么有人这么聪明啊!说起来我准备要找一个Enigma的纪录片看看,总觉得看书还不能完全读懂
跑到亚马逊上东翻西翻,居然安德鲁·霍奇斯的《图灵传》只有3.9分,真是不可思议,也许是标题里“The Book That Inspired the Film The Imitation Game”太误导人了,喜欢电影的读者大概会没有那么喜欢这本书?两拨的受众大概有点不一样?总之,我翻到一条评论,说“If I were the author of the book, I would be offended by the film.”,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上次读《图灵传》是在kindle上,shu入了实体书,准备再好好读一遍~
读读过的喜欢的书也真是蛮快乐的

和同事聊天,说对待食物的态度某种程度就是对待男人的态度,她从来没有一种食物是长长久久的喜欢,一直吃不厌的,吃一阵子就觉得没那么喜欢了,所以谈朋友也不免喜新厌旧,她有个朋友,就是对于喜欢的食物会十分狂热,所以谈恋爱也非常全身心投入,我觉得我吧,一方面并不很爱尝鲜,一方面对于喜欢的食物虽然并不十分狂热,但可以一直喜欢一直喜欢一直喜欢,细水长流的吃很多,比如麦提莎和MM豆,所以还真是一个稳定的爱人,啊!

优衣库和购物欲

前两天陪大boss出去做讲座,穿了风衣出门,不知道是长远没穿还是我胖了,反正觉得很绷,隔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姑娘的风衣十分美,而且看起来舒服,偷偷拍了一张给shu看,他也说蛮好,突发奇想在淘宝里用搜图功能试试看,居然啊,居然啊!就这么一张偷拍的坐姿图也搜出了一模一样的款,更可怕的是,我以为自己终于变得时髦了,结果这件衣服是优衣库的。。。
所以,搞来搞去,我还是爱朴素的优衣库,一个没有花头的人类。。。

周末家里有事,回了一趟海口,返程的时候去机场比较早,在免税店逛了一圈,看到大家热火朝天的购物,想,要不要买瓶粉底呢?坐下来开始刷手机看测评,正好茄子发消息来问我在干啥,我就随口问她有没有比较轻薄的粉底推荐,她发过来一个链接,我一看,65块!想我十分钟前,看看满眼过去各种粉底都是几百块的,好像也就觉得粉底应该是这个价格,居然也想着要买,真是脑子进水了,还好链接惊醒梦中人。。。欲念全消

因为想不定色号,跑去看B站,看了两眼口红和粉底试色就觉得,好无聊啊,就去刷B站上的京剧去了,谭富英是好听啊!
还看了一个方亚芬的视频,说票友啊青年演员啊学师傅,要学师傅状态最好的时候,不要学师傅年纪大的时候,啊,示范了一下越剧艺术家们年轻的时候和年纪大的时候以及青年演员把年纪大的时候的状态还夸大的样子,真是笑得我倒在沙发上,想起梅兰芳在书里说一个老演员,“但是他嘴里的功夫,那种犀利的喷口,是经过千锤百炼才造成的……在他的晚年,我还赶上同他唱过几出戏,那时他的牙齿全掉了,完全运用上下唇的力量来唱,这又是另一种神韵了。学他的人,大半是学了他晚年没有牙的口风……”

最近没看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把《a spy among frirends》读完了,半懂不懂吧,后半部分比较好看,但是因为不太喜欢菲尔比,怎么说呢,对主要人物无爱的话,就不会深刻的喜欢一本书。菲尔比他为什么要为苏联做间谍啊他?!他自己的经过苏联人许可出版的回忆录里当然他是一个光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奉献自己,但是实际上颇不能令人信服。虽然最开始可能他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到后来,支撑他的并不是这些,而作者更倾向的答案是,这位沉迷于欺骗(而且还见缝插针的出轨),在欺骗和诱惑别人里获得了极大的乐趣,某种程度上有一点成瘾。
菲尔比叛逃莫斯科之后,给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军情六处的同事)写信,还约了再见面什么的,语气之自信之风轻云淡,就好像他的背叛不过是他们友谊中微不足道的插曲,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女的,读那封信,居然有一种熟悉的渣男感。总之,这封信让他朋友震惊到不行,然后他就冷冷的回了信,说“ Put some flowers for me on poor Volkov’s grave.”Volkov就是因他而死的人之一。

又开始读一篇同人,这篇同人文字非常漂亮,在同人里很少见这样的文笔,情景交融,一个动作可以写一整段,非常有画面感,按照评论里说,很有诗意。昨天看了一段讲《魔戒》的翻译版本,有两小段原文,看了之后就觉得吧,这篇同人大概受了蛮多《魔戒》的影响来着~
不过剧情不够那么紧凑的文章就会读起来不够那么放不下,而且要读得细,会比一般的同人读起来慢很多,也算蛮新奇的体验。
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有词汇量一万五啊,有一万五的话应该阅读就比较流畅了吧?

又,我已经是买了粉底的高级人士了!真是很期待呀~~~

少年情怀

周五周六去看了两场演出,周五是李胜素的《断桥》、于魁智的《失空斩》,周六是他俩的《凤还巢》,程雪娥自然是李胜素,于魁智的洪功,非常非常非常爽
作为戏迷小朋友,收到于老板的回信,已经整整过去20年了,据上一次看他打酱油的《霸王别姬》也过去了5年,终于啊终于,终于成功看到于老板做主角的现场了~~

现场的感受是无与伦比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叫好声真是一浪高过一浪,琴师很年轻,那个流畅清亮和劲头,也是极大的助推了气氛。怎么说呢,于老板的诸葛亮有一种殷切切一身正气的领导干部款,但我也是还是喜欢啊,少年情怀加持自然是不一样的!
素素的《断桥》一出来,我后排的听见一个小男孩和他妈说,演得好真啊!确实,《断桥》的身段和《凤还巢》的身段,里面的年龄感就是完全不同的,素素真的是很美啊。《凤还巢》剧情是没什么大意思,一出轻喜剧,还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封建糟粕,但是这不重要啊!可能是演出的第二天了,大家的状态比前一天更好,有一种很美的松弛感,松弛感和懈怠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怎么来怎么有,一切都在掌控中的游刃有余,很迷人。
素素身段的少女款,真的是很古典少女,端庄沉静,非常美。以前听了那么多遍没认真想过的“那一日他来将我骗,幸中母亲巧机关。”到了剧情里才发现,程雪娥所谓“巧机关”真是赤果果的吐槽+幸灾乐祸啊!

说起来,传统戏里最动人的就是人情世故,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千回百转的小心思,《红鬃烈马》可以说是男人的YY集大成者,十分封建糟粕了,但是王宝钏和代战公主说“尊一声贤妹听我言,儿夫西凉你照看,多蒙你照看他一十八年。”结果代战公主唱“说什么照看不照看,可怜你受苦十八年。”一来一往的心理变化就都有了。“到底他是我丈夫”VS“可是他并不是爱你”的较量跃然纸上啊简直!京剧里,很多大水词里面都有人物的心理在。而新编戏,流行的比如说《沙家浜*智斗》的流传,并不是因为汪曾祺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词有多么的漂亮,当然漂亮也确实漂亮的,更重要的是,这一段对唱,写出来三个人各怀心事,阿庆嫂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两方不得罪,但又暗搓搓的抬高胡司令以及给高参谋长下绊子,人情世故才是戏的动人处。

又话说,传统戏里,几乎没有从头到尾一味的深沉严肃的,再怎么样的都要弄出一点俏皮/幽默/喜感来,《空城计》里的司马懿,《玉堂春》里的红袍蓝袍两位大人等等,怎么说呢,仿佛偏要制造出一些防火墙,以防观众的情绪太过投入,所以大概传统戏的要点之一就是并不是要观众情绪过于沉浸其中,毕竟又不是看电影,而是一种观赏。

girls help girls

这是我前两天看到的荞麦的微博,有个人投稿,言简意赅的说,就是她在读博期间怀孕生娃,女导师在方方面面没有行方便,反而是有一些男同事倒是表示了理解,这姑娘感叹,girls help girls很难啊。
这个问题很常见,再引申出来就是很多人(不分男女)会觉得女上司很难弄等等,我当然也见过有一些年纪大的女的吧,就是看着年轻小姑娘不开心,心态很复杂,基本上是一种全方位的嫉妒,嫉妒小姑娘青春年少正当时,又有我当年是如何如何你怎么能好过的记恨,不过我个人而言,不是那种招中年阿姨(以及自己现在也已经是中年阿姨了)不爽的女生,可能是因为没啥性别感,也不怎么水灵。这是后话了,继续说女上司很难弄的问题。
其实女上司我个人觉得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男上司难弄,大家一般就会说,我老板很难搞,而女上司难搞,大家就会说,我老板,女的呀(说不定还要说更年期),很难搞,然后旁观者就露出很懂的样子,就我浅薄的认识,我是觉得难搞的女上司并不比难搞的男上司更多,而且如果一个公司里女上司多的话,某种程度而言,作为女职工也容易升职啊,不然那些上司都是哪来的?
女上司难弄,本质就和大家认为女司机不灵差不多

又在岔开来说,我记得以前和一个传统制造业的大boss稍微聊过几句,中年阿姨,她后来雇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她和我说,他们男的还是方便很多,当时是在聊一个质量瑕疵的处理,我太知道她说的什么意思了, 这个行业从客户到供应商都是男的呀, 男的们喝喝酒唱唱歌找找小姐,事情就搞定了,我们女的怎么弄啊?所以男的多的行业,女的不好混,而女的多的行业,男的很容易出挑,世界啊,就是这么不公平。

我在想啊,男的之所以有的时候看着友善,基本就是作为老板的他,没怎么考虑过你本人的升职加薪肩挑重任,你只是一个可爱的小猫咪,作为同事的他,乐得你经常请假不具有同等竞争力,大部分时候不过是口惠实不至,他们根本就没真的想过生育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吧,girls help girls某种程度也是对girls寄予了更高的道德期望,并不是girls help girls很难,而是。。。在工作中有人真心help就很难。

至于有人说,女孩子因此要屏住一口气不因为生育家庭影响分毫,以免人家觉得女孩子果然不行,就使得女孩子的路走得更难,更窄,我觉得好像也不必如此,按照流行的话说,这也太内卷了,为什么男的做80分就能升职,女的要做100分啊,我们为什么要当那个“模范族裔”啊?!以及,girls能够help girls的时候help一下,重要的是不要以“取悦男性”的标准生活,但如果真的确定生育和家庭是自己想要的,上班摸摸鱼也可以啊,女孩子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多为自己想一想,不要被洗脑,我一向的思路就是,我们要和他们一!样!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