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搜oleg,然后看到了一个姐姐提到叫做《卢卡拉扬的孩子们》的文,我初看以为是一本书,后来发现是一篇文,就又顺着找到了这篇文作者的微博,这位作者对冷战啊情报工作啊非常感兴趣,读了大量的英文/法文材料,写了冷战为主题的三部曲,评价非常好,我欢乐的把冷战三部曲下载到kindle里,接着翻她的微博看各种读书笔记,忽然发现她是写BL的,传说中的“原耽”。就,啊!为什么是耽美啊!我对耽美无爱的啊!但是客观的说,她选的这个题材确实很适合BL。在读《a spy among frirends》的时候,CP小天线迟钝如我都觉得菲尔比和艾略特有点啥,而在读《间谍与叛徒》的时候也觉得间谍和联络官很适合有点啥。
总之,这算是我读的第一篇耽美,读之前想,不知道会不会开拓新天地,并没有,看来我对耽美完全无感。
昨天晚上就读完了这篇《卢比扬卡的孩子们》。故事很简单,俩克格勃的小男孩一起长大,菲利克视瓦西里为兄长和榜样,但与此同时菲利克更有自己的想法,瓦西里是那种宣传画报里的好男儿,菲利克后来投靠了英国,为军情六处服务,瓦西里是反间处的重要成员,这个故事里,爱和信任背道而驰,爱和思想(或者说“三观?”)也不同步,而且在铁幕下,“在别的地方,爱可能是歌谣、阳光和雨露,但在克格勃的世界里,爱是弱点,是疾病,是众多操纵手段中的一种”。按理说应该很有张力?
怎么说呢,文笔是好的,故事结构和情感设置也合理,有的句子甚至可以说是过目难忘,比如她写到这俩人再次见面的时候“菲利克笑了笑,瓦西里现在看出来了,他的笑是功能性的,和标点符号一样,仅用于填补对话里的空白,控制句子节奏,没有其他意思。”
但是!我完全没被打动。。。
一个特别对的,但是写得一点不动人的故事。
然后我就开始苦苦思索类,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动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故事很明显借鉴了《间谍与叛徒》,很多桥段太一致了,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说就是给简化的oleg搭配了一个瓦西里。但又显然不及《间谍与叛徒》所展示的宏伟和幽微的人性,就会让我觉得有点单薄和概念化?
想来想去,最主要的是整个故事描写很“隔”,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那种“隔”。两个人物其实都没有立住,没有那种真切的感觉,作者说人物有什么感受靠作者解释是没有用的,是要靠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自己表现出来才行,而且靠逻辑去推演人物在如是这般这种场景里应该会有如是这般的感受也没有用。
而且我比较喜欢在剧情里的情感,而不是写情谊附带剧情,离开情节,情感就是无根之木。
又要说到罗琳了,罗琳在《凤凰社》那本里写到哈利应邓布利多要求,跟着斯内普学大脑封闭术,看似闲笔的一句“他抬头望望斯内普,见他在揉着手腕,那儿有一道红肿的鞭痕,像一个烙印。“你想施蜇人咒吗?”斯内普冷冷地问。“没有。”哈利怨恨地说,一边从地上爬了起来。“我想也是。”斯内普轻蔑地说,“你让我进得太深,你失去了控制。””就这几句,朴实而直观,没有一句作者的解释,但是依然有想象空间,后来同人作者们脑补了多少伏地魔对食死徒的严刑峻罚啊!
当然也可能我对俩男的就是代入不进去,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才百般挑剔。不过以前读《北京故事》也就是《蓝宇》的时候那真是觉得非常感动热泪盈眶啊!
并不是说让人哭出来的文章就是好的,毕竟有很多煽情的文章哭完了之后不仅觉得没意思反而还会有一种厌恶感,毕竟直接切洋葱也会哭啊,但绝对不是愉快的或者心甘情愿的哭,不过某些时候能不能让人眼眶一湿还是能说明点什么的。
说起来,最近两次读不同的两篇同人,读到眼眶一湿都是在“失而复得”这个点上,这个点真是特别特别戳我,啊!
以及,我再次觉得,女孩子们的才华用在写耽美上还是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