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音乐会

买了两张大提琴演奏的票,其中一场是市民音乐会,票价从30-80不等,深感在魔都做市民还是蛮开心的,而且曲目很喜欢,有舒伯特的A小调阿佩乔尼奏鸣曲,这首实在太美了!
想起来那时候去嵊州干活,路上听彭广林介绍舒伯特,屡次听到“这个旋律,好听啊”,但我完全不知道好听在哪里,反而昏睡过去若干次。好像忽然就不能说懂了吧,起码是觉得,是好听啊!
说不定喜欢什么,对什么有感觉真的是会变的

夜深人静对着ipad听看视频,昨天听肖邦,不怎么听得进去,听了一会会就关掉了,然后听了贝多芬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好听诶,仿佛一遍都没听够似的
什么能打动内心这真的是个玄学啊

还买了一场是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洗澡的时候在想这个第六首组曲真的有一种辉煌在里面,中国音乐也好戏曲还好,完全不缺乏悲伤、喜悦,刻骨铭心,悠然自得这些人类都共通的情感,但是好像没有“辉煌”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并不是单单气势宏伟而是有一种明亮在其中

说起来,翻了一本叫做《春风风人》的乐评,里面作者认为“二流的演奏家录音比现场好,一流的演奏家录音和现场一样好,大师现场比录音还好”,录音是可以修补可以美化的,但是可能我的大部分音乐审美都在是戏曲中建立的?我觉得现场就是最好的,二流的演员录音比现场还不可取,因为录音虽然可能没什么瑕疵但是也没什么趣味啊!现场会有一种活泼生动在,哪怕是戏校的小孩子,现场都尚有可看的地方,他们的录音应该不会有人去听吧?即使不考虑舞台表演的部分,戏校小孩子的演唱会我觉得应该也是比录音更能看。因为现场虽然会有瑕疵,会出问题,但是有观众坐在下面,你的表演直接面对的是这么多人,我还是相信和在录音棚里是完全不同的,会更激发出一些生气的
所以我对录音品质这种并不是特别特别在意,对耳机音响也不是很在意,甚至有些音响我觉得是过于修饰了,反而没意思,毕竟听梅兰芳余叔岩什么的,就是这种音效了,但是也毫不掩盖风采

意外发现了一个氛围很古早的论坛,很多人分享小提琴学习的林林总总,除了琴童家长外,更多就是退休老人家了,完全没有网络语言,有人的网名叫“老知青”,有人写了一篇退休后学琴,有人跟帖说“退休学琴是好事,既是老有所为,又是老有所乐”。
还有个有意思的是有个澳洲的姐姐,学中提琴,其中有一句说“在Coursera上学了点数学,觉得上班动脑子晚上再动脑子太累了,就决定学学音乐”,哈,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爱学习的人!然后被问起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持这么久(她学了4年吧),她回复说”入门的时候遇到了个好老师,让我再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交响乐团里去玩,在乐团里每周排练就有动力好好练琴。通过乐团认识了很多玩音乐的朋友,感觉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去年年底换的老师帮我改掉了很多初学者的动作,拉琴更有专业范儿了,再今年参加了好几个拿钱的表演,上礼拜还在悉尼歌剧院表演了一次,练琴就更加有动力。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去参加我两个老师都参与的乐团 ,还有就是能在现在的乐团独奏一次”,上下文来看,这些乐团就是一些社区乐团啦,然后演出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闽商音乐会”什么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啊!看着真好啊!非常令人向往而羡慕。
又话说,最近在B站上东看西看,对频繁的大量的用网络语言,一直都不是特别喜欢,有人讲古典音乐,讲得也不算特别次,但是一定要用最流行的语言来讲,“按照德沃夏克的好基友勃拉姆斯的话说……”就,没啥必要啊,讲得清晰有意思,并不是一定要用这样的语言的,说起来现在最喜欢的up主还是“音乐家的无聊人生”,真的是很不错啊!

昨天在开始读《she said》,不是特别好读,可能大部分英文书开头都不是特别好读,因为还没有适应作者的行文习惯,目前看了13%,就觉得,这些男的啊,实在太讨厌了!

前两天脖子和肩膀疼,shu帮忙按摩,基本上按下去的时候是很舒服的,但是随即就又疼起来,效果根本无法维持,然后就跑去做美丽芭蕾之小鹅飞飞飞,居然做完之后就哪哪都好了,完全不疼还不说,后脖颈处还热乎乎的,准备还是要每天都做一次,13分钟换一个好肩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