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

参加了一个为期四次的读书会,主题是美国文学中的女性,读了四篇文章《a white heron》、《the storm》、《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still I rise》,好久好久好久没有这样细读过一篇文章,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和同学们的讨论中,还是挺有意思的!最大的体会是,我觉得啊,我深深的觉得啊,女作者和男作者就是不一样的,女作者就是很懂女生,男作者他们当然也有碰巧懂的时候,但是那种深刻和切肤的理解,女生的那种主体性,我不觉得我在哪本男作者的书里读到过

《a white heron》我对小女孩最终爬上树的一幕,印象非常深,那一刻世界在眼前展开,那一刻她仿佛分享了白苍鹭的自由,会想到儿童绘本里《菲菲生气了》,菲菲爬到树上“她感到风吹着她的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会想到《flipped》里面的女孩子在梧桐树上的感觉,确实《a white heron》并非讲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百度常见的这种解释太傻了),保护自然什么的这种故事,而是讲的是女孩子的成长,以及无论是小说里叙事时间点的转换,还是爬树过程受的伤,都是很常见的文学中的象征/隐喻,但是如果没有人点拨的话,还是会完全没看出来诶

《the storm》是一个我蛮喜欢的故事,每一个设定都非常好,尤其喜欢结尾,每个人都很快乐,咩哈哈哈哈哈,不带任何一点讽刺的平静的结尾,出轨的人没有任何意义上惩罚,哪怕连心灵的负疚都没有,积蓄的具有破坏能量如 storm一般过境,涤荡一切,但过了就好了,so the storm passed and every one was happy,可不呗!而这居然是一篇写在1898年的短篇小说,实在太惊人了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女的,和大部分男的以为的女的,根本就是两种生物,他们想象的我们的感觉和我们实际的感觉基本就是两回事
如果展开一点说,我之前读小黄文,描写再好,再第一人称,只要出现34D的胸这种句子,我就是知道是男的写的,我们女的有胸,这种尺寸描述只会出现在和内衣店员的交流中,我们根本不会用这种符号性的表述,而且这种符号性的表述在我们这里不具有任何想象价值也没有任何性感的诱惑,只有男的会对这种性感的标志/符号就有感觉

《still I rise》,相对来说是最直白的一篇,有力,仿佛战斗檄文,但和战斗檄文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rise,不是为了为什么,而是,我们rise,就如同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就是会升起,就是会其道大光,以及《a white heron》里向上爬树(rise)的小女孩一样诶,rise!
《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我没怎么很读懂,确实老师也说是一首有很多种解读的诗,但是有个姑娘在课上说,她觉得诗里面的我,想要自己做决定,老师问,哪句让你这么理解的呢?她说“Though I than He – may longer live He longer must – than I –For I have but the power to kill,Without – the power to die -”
我似乎还蛮理解这位女生的意思的,因为我觉得Without – the power to die 隐含的是want the power to die,倒不是die有多好,而是我要做自己的主,要有power,当然可能人家Emily Dickinson完全没有这一层含义,但是我觉得老师有个地方说的特别对,你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可能这份感受本身就是启示,也许这份感受不能让你更理解这部文学作品,但是好好观察这份感受,这份感受肯定能让你更理解你自己
而我,从这四篇作品中最大的感受是,我总会想到《剧院魅影》的一句歌词“All I want is freedom”!

不高兴的乐器

前几天看到有人对比了王健和卡普松,两位四月都来过上海的大提琴手的《月亮颂》,我突然get到了!除了之前觉得王健的演奏更硬之外,他的演奏更有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所以当初觉得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他拉得比马友友更好听,就是因为更苦一点?虽然这首曲子的要义到底是不是要苦我也不知道
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是我现在已经不大喜欢苦大仇深的风格了,也许是这这种风格过于容易和主旋律审美风格结合起来,显得非常主旋律,那种“人民艺术家”的风格,而我对主旋律的审美风格充满厌恶,说不定不仅是审美上的厌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PTSD,以及我小时候还挺喜欢这种风格的类,果然人还是会成长的。。。

然后我就在想乐器好像也是有一点性格特点?总体来说,二胡就不是一个快乐的乐器,就算拉赛马也没觉得特别快乐,就很苦啊,有时候还会有点凄惨
箫也不开心的乐器,但不是那种凄惨的那种,是颇为情绪低落的那种
大提琴总体来说我觉得也不是什么高兴的乐器,但并不悲苦,只是不太高兴而已,虽然也能很温柔,很美,很歌唱,但是不会甜,但小提琴就能很甜,甜死人的那种甜

最近事情很多,手里有一个离婚案子,一个姑娘为了逃离原生家庭,草草和看着各方面条件还合适的男生结了婚,然后这男的,真是非常差劲,怎么说呢,类似这种故事我听过无数个了,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我小时候那么想结婚,也是因为想要独立出来,但是,我们女的,能从家庭和社会获得的支持实在是太少太少太少了
前阵子,我看一篇文章说,本国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出来的比较容易离婚,作者的因果解释是,可能是因为多子女家庭的小孩更容易学会和人近距离相处。我只想说,可是,这位作者,你难道没有发现,本国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出来的比较容易离婚的比例远远高于国外独生子女和多子女么?其实就非常简单啊。。。因为。。。本国多子女家庭更不可能给女性任何意义上的支持啊,怎么敢离婚怎么能离婚。。。
有时候想想这个社会如此不公平,而且还正在不不公平的道路上一骑绝尘,真是没啥意思

看到荞麦的微博有人投稿,有个中年妇女说她被打动的片段“……整个晚上我都能感觉他是非常温柔体贴的照顾我,关注我的情绪,认真听我讲话,和我交流……”又说“……也遇到过男性朋友或者同事会表达欣赏甚至喜欢,但他们的方式往往是热情地讲授人生经验……”真的我在地铁上笑出来啊!!热情的讲授人生经验,太有画面感了!我都能想出好些人好些名字,荞麦说,很多人说女性要摆脱“浪漫爱”的束缚,可是,相当多人根本都没有体验过浪漫爱,没有体验过平等、尊重、体贴、愉快的浪漫爱,只有以此为名的控制、贬低、剥夺、打压,我觉得说的真是太精确了。。。
想想也真是没啥意思。。。

春日的芬芳

昨天去听雷诺·卡普松的小提琴音乐会,三首奏鸣曲,德彪西、拉威尔和弗兰克,前两天首在音乐会前一段时间找了我也想不太起来是谁的版本听过一遍,没啥感觉,弗兰克这首有大提琴和小提琴两个版本,虽然都分别听过几次,但也没啥感觉
但是!现场非常非常迷人!

第一首德彪西依然很无感,觉得非常碎
第二首开始high起来了,很炫酷!既古典又爵士,而且他的弱奏(拉?)非常非惊人,很弱,但是不虚,换弓毫无痕迹,延绵不绝,仿佛是很长很长的一口气,是那种源于歌唱高于歌唱的感觉
第三首我之前一直觉得这首曲子仿佛有点小,但这次听比我印象中好听很多很多,尤其是第四乐章,迷人得不得了,开头有一种风和日丽春日的温煦,仿佛可以闻到到草木芬芳甜美的气息,并不谄媚也不是炫耀,是自得其乐的松弛和明亮,然而美到了一种感人的地步
以至于回来路上我又听了一遍帕尔曼和阿什肯纳齐的版本,也好的,但是没有现场那么令人激动,到家之后还又找了雷诺·卡普松的现场听了一遍,以及找了大提琴卡普松和王羽佳的版本也听了一下,确实这首还是小提琴好听啊,大提琴没有那种春光明媚的感觉,如果说小提琴在这一乐章开头是小青年的爱恋,大提琴就只能算是黄昏恋了。。。

不过我觉得这场钢琴一般般,没有特别喜欢,不够猛,当然雷诺·卡普松也不是走很猛的路线,可能和更猛的钢琴也不是很搭?
昨天气氛热烈极了,返场四次,四首小曲子,第一首和《沉思》,《沉思》可能因为常见,有人会拉得很俗气,但是昨天完全没有俗气的感觉,真好听啊

第四首的时候,他背转身为后面的观众拉,快结束的时候又转回来,转过身的时候声音一下子不一样了,闷了很多很多,而且后来我刷微博,很多人也发现了这点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剧场里,不同的位置听到的声音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小提琴的票一定要买尽量正面。。。或者偏右(?),因为我觉得右手持弓,演奏者正面面对观众的时候,琴身正对的方向很自然会往右偏,那也就是买票的时候,要买面对舞台的观众席靠右手边
而且现场还有一个重大的美妙之处是在于现场强弱会非常明显,声音的范围会比录音里大得多,因为可能录音室的录音如果强弱这么明显可能会要频繁调音量,要么就听不怎么见,要么就震耳欲聋吧
就,昨天的现场啊,真的是很美妙啊!非常快乐!

最近读的书及其他

《隐面人》是东德对外情报局局长的回忆录,算是最近读到的觉得很好看的书了,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当然有为自己推脱的部分,也有很不可思议的想法,比如作者说“……对我来说,这意味着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就此完结。我仍然认为,如果有一个既奉行社会主义政策,又允许人民享有广泛的言论和集会自由及财产权利的政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可以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下去,至少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但总体来说,是一部实际干活的人写出来的书,就很好看,什么样的人会做间谍,怎么样招募,怎么管理,机构内部怎么运作,两边的体制有什么不同,和苏联关系的变化、在第三世界开拓势力范围,等等,翻译也极其流畅
有一个收获就是,间谍们的存在有时候反而能够维持一种微妙的状态,比如说一边总嚷嚷要动手,但并没有真的想动手,但听者很当真,准备要先发制人,那间谍把这个信号传给嚷嚷的人,嚷嚷的那方就要稍微消停点。。。诸如此类

地铁上用微信读书读完的是《乐之本事》,还可以,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他说录音和现场是截然不同的,且不说能不能录出声音的色彩这种玄妙的东西,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各个乐器的比例,比如说勃拉姆斯某一首钢琴协奏曲,有一段乐队的部分非常厚重,钢琴无论如何是声音都是出不来的,作者甚至还问过钢琴家,你说,勃拉姆斯他这都是为啥啊?为啥要这么写啊?钢琴家说,个么我们在台上总要动一动咯?不然这一段的时候,我们看报纸么?
但是在录音里,因为比例可以调,就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协奏曲都有这个情况,在现场,主奏乐器并不是像录音里那么突出的,有的地方甚至能感受到主奏乐器的挣扎,挣扎了半天还挣扎不出来,最终湮灭在乐队里,非常。。。另一番感受
这个问题我完全没想过诶,真的很有趣
以及,还知道了,为什么有人说某个场地声音不好,很“干”,场地声音好不好,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残响,如果残响太少,就是一般说的“干”,如果残响太多,则会前面的音还没一点消散后面的音就又叠上去,会显得声音很模糊,很长知识诶

昨天开了本新书《Swimming in the Dark》,一本BL,题材我比较有兴趣,虽然是BL并不是我喜欢的,但是还是想看一点更充满情绪情感的文,就开了这本,书的开头写的很美,但是有一种讲不清楚的同人气质,或者说AO3气质,结果查了一下作者,居然是个男的,以及真的是个gay,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觉得同人文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了

昨天上课维瓦尔第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被老师表扬了,说能听出一点巴洛克的风格来了,哦嚯嚯嚯,开心
娃的笛子日渐进步,那天拿了我八百年前买的箫,说要试试,一边试一边问我,喜欢笛子还是喜欢箫,我说总体来说还是喜欢箫,曲笛也还可以,她说,哦,你喜欢低音乐器,对哦!我居然都没发现箫和大提琴的共同之处。。。

和我妈视频说起最近的昆曲演出,又说到黎安他们这一批演员,我之后一查,黎安也是快50的人了,天啊!!我对他的印象一直还是昆曲《伤逝》里,他拎着箱子走进来的那个小青年,是某天在上昆小剧场里,演完自己的折子卸了妆从进来看戏,坐在我边上靠门的位置,令我一直忍不住偷偷看他的侧脸,觉得实在是俊美极了的那个小青年,居然已经快50了!想想也是,再过两年,我娃都要上初中了,但我还是和shu脱口而出,我觉得50都可以算老头了。。。可怕可怕

人菜瘾大

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姑娘,有一次她说她之前一直羡慕做什么都寻求最优解的,都要赢的人,觉得他们既清醒又聪明,现在觉得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赢,那TA就只会选择做自己能赢的事情,这样的人,要么根本没有自己的喜好要么压抑了自己喜好,前者无趣后者不自由,有什么值得羡慕的。
后来这姑娘又说,如果太沉迷自己的工具性,那就会不开心也会没有安全感,因为你把自己放在了答题人的位置,可是出题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随便变题目啊,而且总有更好的工具啊,总有人觉得,我喜欢的事我必须得干好,或者说我得干好,我才能喜欢。哪怕把自己的喜欢变成了谋生工具,靠它都吃上饭了(已经算是某种程度了干好了),也还不够,还要力争上游,出类拔萃才行。。。
这个问题也是一直以来颇为困惑我的,然后我就跑去评论了,我说,我一直在想,人类会不会真的喜欢上自己毫无天赋的领域,学来学去学不好真的会快乐么?或者说,莫非学来学去学不好才是纯粹的快乐和喜欢,因为完全不包含,也包含不了任何虚荣和炫耀在其中
然后,颇有一些姑娘来评论,有的说,有啊,就是人菜瘾大嘛,有的说,有啊,我就是干一行菜一行啊,还有的说,有啊,我学了好久跳舞但还是跳不好啊,但跳不好也跳得开心啊等等。。。
哈,人菜瘾大,说的就是我啊!

怎么说呢,这个问题是真的困惑我蛮久的,如果完全做不好,喜欢这件事意义何在?要喜欢成什么样才是喜欢?有一点喜欢是不是喜欢?如果做起来还算顺手,但没那么喜欢,就满足于大致过得去,能混口饭吃,但也不想精益求精,究竟行不行?
当然可以宽泛的说,喜欢的事做不好,开心就行,但其实心里也还是觉得心虚的,这样真的开心么?甚至这样真的应该开心么?而谋生的事,不精益求精,也一样心虚,担心随时就落入社会底层万劫不复,真的很没安全感
心虚就是一种很真实的感受,虽然除了对自己说,放轻松以外,也就只能一边心虚一边瘾大,一边心虚一边摸鱼了

以及,最近真的觉得诚实的面对自己,其实也蛮难的,也需要勇气,罗琳阿姨最厉害!

我觉得自从去年以来,就日益充满了一种被剥夺感,往大里说,不仅得到的少,所谓没啥获得感,好不容易有点吧,还觉得随时会被夺走,往小里说,在不能看黄色小说的时候,在不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在不能向chatGPT请教看不懂的英文短句的时候,在匿名投诉回访电话被要求实名的时候,在没地方讲道理的时候,这时候,屡屡会想到《Advanced Contemporary Potion Making》里SS不能接受和HG持续偷情,说“However little I have, it must be mine. In time, I would grow to hate you, and I could not bear that either.”
可不呗,我的,我的,我的!那个拉得很菜的琴发出的很菜的声音,它毕竟是且仅是我的!

什么锅配什么盖

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帖子,有个姑娘去摆摊,卖小慕斯杯,摊子上摆了付款码和价格牌,有个城管来问她价,她就说了,人家付了钱,买了一杯,走了,第二天她又发了小红书,说摊子被没收了。。。大家的评论纷纷说姑娘不懂人情世故,第一天人家来的时候就应该该“什么钱不钱的,大哥尝尝”,怎么能收人家钱,你摆了牌子写了价,人家还问价,你就应该懂了,你实在是不太行啊云云
不是说不可以懂人情世故,不是说不可以懂潜规则,懂和以懂为骄傲,那可是太不一样了
我觉得哦,我深深的觉得哦,有这样的群众,人家不权力寻租简直都对不住群众,留言的你们和利用一点点权力折腾你们的他们,实在太般配了!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呢

之前有个姑娘发微博说,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要做人上人比较好,有人觉得没有人上人比较好呢?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区别呢?底下评论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剥削别人当然要剥削,没有能力剥削就要求平等,哈,我觉得这样看起来,大家还真是齐心协力完美配合建设弱肉强食的社会呢

你说,这种社会生活究竟有什么意思啊?!是不是很没劲啊?

最近练琴在练一段快板,我觉得自己左手非常软,很没劲儿,而且不仅不灵活,还不持久,拉几个小节就觉得僵掉了,啊,好难啊,真的好难啊。。。左手好难啊,右手也好难啊,统统都好难啊
参加了一个在线的英文读书会,还挺有意思的,虽然我一句英文也讲不出来,但是能听一个小时英文,听懂七八成,已经觉得自己是非常厉害了!说起来老师讲得真的好清楚,也颇有启发。。。可惜后面两期的主题我不是特别有兴趣,期待再接下去有有意思的主题!
最近在读《隐面人》和《I capture the castle》,前者还挺好看的,说起来在书里看到很多熟悉的人,冷战中的有名间谍们,可能互相都认识吧!后者读了15%,男主角刚刚出现,目前觉得似乎一般般,能看,但也没有非常起劲,虽然罗琳阿姨说“This book has one of the most charismatic narrators I’ve ever met. Seventeen-year-old Cassandra Mortmain captures the castle in her insightful, witty journal entries.”希望后面会好看点,再不行就只能弃掉了
喜欢的同人更新了,写得流畅成熟,好看的!说起来尽管困难,我还是过两天准备注册一个账号,留一个言,虽然写不来英文,我可以用在线翻译呀,我可以集合好几个翻译软件的精华呀,只希望,这位作者,请一定不要坑啊!

前两天杨小恒说,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吃晚饭,我说我最期待的事情是吃饭之后和爸爸出去散步,结果杨小恒说,而爸爸最期待的事情肯定是我们俩上班上学不在家吵他。。。哈哈哈哈哈。。。爸爸只好说,没有没有,我没有这么想
但,确实,我们俩真的很吵啊!

三块糖

育儿届一直有一个江湖传说,说某个人做了一个实验,给一块糖给小朋友们,说如果你们现在吃就有一块,如果你们现在不吃,明天就能得到3块,然后跟踪下来,那些现在不吃的小朋友都在未来发展得更好更成功,所以说学会延迟满足是很重要的,可以为了更大的利益忍受眼前的痛苦是很重要的
但是,其实这就是假的啦,根本不能复现出来,后来有很多人做过这个试验,都没有办法复制出试验结果,只要把家庭收入和环境这种变量考虑进去,耐心等待的小孩儿并没有更好
就,怎么说呢,经济压力自然会带来不确定性,首先富裕家庭长大的小孩糖的诱惑本身就没那么大,生活稳定性更高,未来更可以预期,更倾向于做长远打算,反之,过了今天没明天的就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我觉得此言甚是

而且长远打算也有个限度,它得真正是个打算才行,大部分说等AAA了我就BBB的人,永远不会BBB的,会BBB的人,一般在还没AAA的时候都会有一点点试探浅浅的尝试往BBB那努力或者作出一种更廉价简陋的BBB,微博上荞麦说,其实我们就把“吃糖”的欲望转化为了“得到更多糖”的欲望,从此就没有吃糖的快乐,只有得到更多糖的快乐,手里有一颗糖,高高兴兴的吃掉,好满足,变成了怎么才能有更多糖,下一颗糖在哪里,别人的糖会不会更好,始终没有真正吃到糖

神秘人儿

前两天我用故弄玄虚的口吻和娃说,和你说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非常非常吓人,她吓了一跳,问是什么?是社会新闻么?我说不是,是我们家的事情,她看看我说,难道是你胖了?我说不是,主要是我最近没敢称,不知道胖没胖,她又想了想说,“那是你把那罐巧克力都吃完了?”
啊!!!被你猜到了诶。。。非常惊喜的抱住她,很懂我啊小姑娘!
晚上看到一家网店卖的衣服,仿佛颇好看,一张大图里面,里面有20件衣服,我问杨小恒,你觉得我最喜欢哪3件?她蹭蹭蹭挑出3件,2件都正中红心!
实在是太厉害了!!我和shu说,你说你说,杨小恒是不是非常懂我,他说,是!但,你。。。也没有那么难懂。。。
我今天中午吃饭和同事讲了这两个故事,她居然反应也是,你。。。还是挺好懂的。。。
这样啊。。。原来我完全不是个神秘人儿,啊

昨天晚上重看《伦敦生活2》,看到晚上11点多,不舍得睡觉,一觉醒来就要上班了啊!晚上一边刷牙一边想,明天就当是老伏开会,不想上班的间谍也是要去开会的!

一点都不想上班,过了逍遥自在的五一假期,在家里吃东西看片子读书拉琴,最远也不过步行去了一趟徐家汇。。。时不时抱着娃和老公在床上滚来滚去,实在是太舒服了
我看了音乐剧《伊丽莎白》,娃重看了音乐剧《音乐之声》,想不到,我会去看德语音乐剧,还挺好看的诶,《伊丽莎白》讲的是茜茜公主的故事,简化说起来,可以说是既要又要的故事,既要自由又要舒服,也没啥责任心,但我觉得也还挺好的,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不是,努力一下总可以,而且虽然她爱美爱得要命,令我觉得至于么?但,好像除了让自己好看,她也没啥可以自己能控制的东西了。。。就还挺惨。。。以及,确实,自由真的是非常非常令人向往及追求的东西啊,啊!

虽然我不爱上班,可不也一天不落的上着么,我不也每天努力挣钱么,茜茜公主她虽然不爱当皇后,可她不也当着么,王储不也生了么
不仅要人干活,还要人兴高采烈心悦诚服的干活,这都是什么毛病啊?应付生活已经够难了,如果还非得自我要求做出享受的姿态,那也太贱了吧?
又,《夜船》一段可真是感人啊,历尽沧桑,我依然还是不爱/喜欢你,非常好!可能,因为我觉得这里面是体现了“我选择了“不高兴””,算是体现了我的自我意志,而不高兴的自由也算是自由中为数不多较为易得的部分了

假期还读了半本《隐面人》读了一个《I capture the castle》的开头,也还挺好看的
假期最后一天,做了田螺姑娘的醋蒸鸡,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食谱,但是意外的好吃,圆满的句号啊!

4月28日的音乐会

4月28日是五一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尽量把事情统统做掉,然后充满期待地去听王健的音乐会!

第一次听王健的现场,怎么说呢,客观的说,可能是好的,至少在我这样的外行看来,觉得技巧什么的应该是没的说,但主观来讲,我不喜欢
我觉得他的音乐很硬,当然这是个人的音乐追求不同,不过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喜欢偏硬的音乐,但是这种硬法好像就不是我的菜。也可能硬和硬还不一样,比如说木头的硬和大理石的硬显然就不同?我可能更喜欢的是木头的硬,也喜欢的是刚强里的柔软,而如果没有柔软,只有刚强就觉得意思不大了,以及我觉得音乐很硬就缺少变化
那天的钢琴我也没有很喜欢,但是刷微博看有人觉得钢琴特别好,不像卡普松那天的钢琴过于平分秋色或者有喧宾夺主之感,啊,果然大家的偏好不一样,我喜欢钢琴很强,是两件乐器一层层的互相推上去,是伙伴式的关系,而不是钢琴衬托着大提琴/小提琴

回来路上,我忽然记得之前读过一篇王健的访谈,刚刚又去翻出来,他说,“……而说到演绎风格,和欧洲目前整体上的音乐品味是有关系的。他们的音乐品位变得越来越淡了,越来越追求一种超脱,而不是去体会深刻的情感。现在,他们对于深刻的情感已经比较过敏了。现在的演奏,越来越华丽,越来越甜蜜,越来越“面带微笑”,越来越优雅。但是,也越来越少血和眼泪了,这些东西他们已经不能接受了。现在欧洲的品味,已经不接受血和眼泪,他们只接受一种典雅,一种清新的、让你感觉愉悦的东西。而过去那种,有血、有眼泪在其中的演奏,他们已经不喜欢了。就是说,我的演奏现在已经过时了。……他们没有对于深的东西的追求,他们不喜欢。就好比,现在他们只爱吃清淡的食物,而不喜欢吃有味道的东西,觉得那样太过分了。”
我不懂欧洲的音乐家,更不懂欧洲的音乐风尚,只是我觉得,这么泛泛的抒情评论很有我朝神神叨叨古琴届的感觉。。。而且显然在谈论艺术作品的时候,深刻的演奏是褒义词,浅表的愉悦是贬义词,这么说来,就仿佛不喜欢他演奏的人都是浅薄的。。。似乎也。。。太过于抬高自己了吧?
所以,可能我就是属于他说的,喜欢“甜蜜”、“优雅”的浅薄浮华的人儿~~总之,本次音乐会出来我没有一种被感动/感染的感觉,也没有觉得今天过了一个特别难忘的夜晚,换句话说,卡普松的音乐会一散场,我就冲动地搜了一下小红书上第二天的演出有没有人不去了准备出掉一张180的票,而本次音乐会出来即使第二天也还有不一样的曲目我也不会再买票

说起来东方艺术中心的神奇之处是,居然中场休息的时候大厅里有卖奥尔良味烤鸡翅,巨大的气味真是。。。不太好闻啊!
而且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厅完全屏蔽手机信号,一方面心理上我觉得不太舒服,一方面也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诶
说起来,在东方艺术中心看到许许多多的学校/机构老师,以及各种各样持有赠票的人,回来看到一些专业人士的专业乐评,但,乐评届我不懂,但凭着多年看戏的经验,戏评届我还不懂么。。。
以及,见识少的我第一次看到钢琴家演出的时候靠着椅背弹琴,一度令我觉得他是不是背受伤了或者先天背就不太好啊?!又话说,翻谱的妹子两次翻错地方,其中一次还被钢琴家一手推回去,颇有喜感

另外值得一记的是,我!周末仿佛忽然找到了一点点拉琴的感觉,能有点老师说的收着一点点给的感觉了,录了一段梦幻曲,看录下来的音波,应该这不是错觉!
因为我去年的录的梦幻曲,基本上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向右收敛的三角形,就因为每个音都是有个音头的,起头重,所以连在一起就没有那种音乐延绵的感觉,而是会有种一顿一顿的听感,后来今年年初的时候录了一次,觉得是当时最最好的一版,看音波,基本上是长方体,也就是虽然没有多大起伏,但起码也没有很突出的音头了,我昨天录下来,啊,终于大部分音符是个向左收敛的三角形了!就是音乐是一点点出来的,还略有起伏。。。希望。。。我是真正的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