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和错误

最近王健在杭州演出了拉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三重奏,于是前几天有一天我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个人放了两段录音,一组是:Emanuel Ax / Leonidas Kavakos / 马友友;一组是Maria Joao Pires/ Augustin Dumay / 王健,都是正式出版的CD,所以音质什么的都没问题,分别拉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三重奏的开头,让大家盲听

凭我对王健和马友友的了解,以及对钢琴的感觉,很容易区别出第一组是马友友,第二组是王健。因为马友友的琴清秀柔和和其他乐器更融合,王健的琴浓郁厚实更独立强势,加上Pires钢琴不猛,虽然我没很注意过Ax,但直觉上应该他比Pires猛,所以这么一来,我就得出了答案。最后up主揭晓答案,确实第一组是马友友,第二组是王健,答对啦!

但是,up主没出答案的时候,先有个人非常肯定的留言说:刚在杭州听了王健老师太太太好听了,我最喜欢第一段,很明显第二段才是马友友。还有个人说:没听过马友友的版本,但对第一段很熟,那就应该是王健的版本了。。。
我真的很服气啊,这些人哪里来的自信啊?!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的说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答案呢?
回想起来,我还在B站弹幕里在梅葆玖的贵妃里说“这反串真是不错”,梅葆玖虽然是男的,杨贵妃虽然是女的,可是梅葆玖他就是工青衣啊!这就是本行好嘛。。。他要是唱老生才是反串呢

怎么说呢,有时候我在自己完全不懂的领域不免会觉得其他人都是大佬,其他人都是听得懂,才说得出来,但是现在要经常提醒自己,完全不是这样,很多人虽然言语十分肯定,可完完全全就是错的
而且有明确对错的东西尚且如此,在鉴赏和感受领域那就是更多纯胡扯了和纯脑补了。。。

说起来这首三重奏确实还挺好听的呢!

啊!无心上班,一心只想搞家庭建设,想要搬家,想要劳动,终于要五一放假了~~~~明天再随随便便上一天班就要放假了!!等我读完手里的这本讲罗马尼亚的小说,说不定准备开始读《迷雾之子》了,希望可以沉迷在一个奇幻世界里!

阅读不理解

杨小恒上次阅读理解考了个合格,平时做作业也经常拿阅读理解的题目来问我,就,这位小同学书虽然读得多,但,真的不知道她读了个啥,仿佛根本就是阅读不理解,不理解居然也不影响接着读这么多书,我真的颇为困惑。。。
哈利波特她不说倒背如流吧,但确实读得非常熟,有一天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第一部魔法石里面,哈利刚刚发现厄里斯魔镜存在的时候,每天什么都没心思干,一心只想快点去魔镜那里,坐在魔镜前面,看到镜子里的父母在他身边,哈利真的还蛮可怜宝宝的,结果,这人一脸困惑的看着我说,没有
啊!!

怎么样教理解,我真的是不太会,但是做题目我会教,然后给她买了本阅读书,结合我以及她自己的总结,终于得出结论,如果写景色那就是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如果是写小时候,那就是童年的美好和怀念,如果是正面写动物,就是具有某种品质,作者的赞赏之情。。。而且每种类型的题目还有答题公式。。。怎么说呢,我直接和她说,对理解是没啥帮助,但是对分数有帮助。。。

对于这种细腻的情感,我小时候也不是很懂,但是不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只能希望她长大点会更理解吧?

不过感受这种东西,有了自然就有了,有了很难假装没有,没有的时候也不能硬去感受出来。
前两天听播客,结尾的背景音乐是齐豫和潘越云的《梦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这首歌了,忽然听到,就觉得还是好好听啊
然后小红书上看到罗大佑又要来开演唱会了,他的演唱会我去看过2场,最后一次是2018年,那一次的主题大概是“家”,少年出走之后终于开始想家等等。。。觉得就有一点点不喜欢,并没有觉得真诚。。。而是怎么说呢,一个男的,年过半百,功成名就开始怀念起家来,这个家我觉得并不是我要为它做贡献的家,而是一直对我有殷切期待的家,是我终于成为家长的那种家,是要开始光宗耀祖的那种家,是很男的且属于男的才有的那种家。。。自然他今年的演唱会我没去,但在地铁上想,不如听一听以前他的歌吧
找了一张自选集来听,几乎每一首我都听了上句就能接下去,但是我觉得我已经远远没有小时候那种喜欢了,听了大半张就没再听下去。怎么说呢,总体来说的感觉就是一个骨子里还是传统的看起来又半新不旧的男的知识分子。既不是古人式的君子,也不是现代式的男性。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喜欢下去,当然有一些歌还不错,但,和小时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也不能说现在的理解就是对的,只能说自己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成长,所以可能我以前也是某一种。。。阅读不理解吧

德艺双馨

某天偶然听到一个德国大提琴手的介绍,意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提琴手,因为参加了纳粹,是希特勒的天才名单上的一员,也一直有劳军演出,所以战后受到审查,虽然是通过审查了吧,被认为是可以公开演出的人员,但之后演出录音都不多。我就去认真听了一下录音,真的不错,很多部分非常感人。然后又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他本人从来没有对自己在二战时候的表现作过任何表示。
然后,如下问题就冒出来,1)人品和作品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完全没关系么?是作品只能体现艺术家本人的某些性格,仅此而已?2)艺术家或者说演奏家可以在认同一些人应该被种族灭绝的情况下,表演出人类的艺术么?3)如果说表演出了一些很感人的地方,那这些地方是虚伪的么?4)如果人品有问题,会影响我对这个艺术家作品的喜爱程度么?

和魔药群的小伙伴以及shu聊下来,一方面受到大家的启发,一方面自己的想法也更清晰,我觉得,可能客观上,人品和作品的关系没有那么大,但也是有关系的,但只是对本人的关系。比如说这个人人品3分,他的作品能达到的高度是8分,如果他人品再好一点,可能作品就能达到10分的高度,但即使是8分也比其他很多人的作品强太多了。。。与此同时,某种程度上,人品不行,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有虚伪之处的,比如说为什么不是10分的作品而是8分,就是因为其中有虚伪之处。

关于人品和喜爱程度的问题,这里的人品更可以理解为雷点,就是每个人觉得人品有问题的点完全不同。比如说A觉得嫖娼不行,不爱国可以,B觉得嫖娼只是风流,不爱国是大节有亏。到底什么是人品问题,我觉得除了杀人放火之外,基本没法达成共识,因为这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演化为:如果这个艺术家是你所定义里的人品不行,是否会影响对这个艺术家的喜爱程度?我觉得是会的。我很难全心全意非常感情投入的去喜爱一个我觉得不太行的人做出来的作品,我会觉得客观上不错,颇有可取之处,但是不太会对这种作品有切肤的深刻的情意

说起来,虽然这位德国大提琴手颇有一些动人之处,但是我觉得听回我很喜欢的大提琴手的作品,觉得,还是好的,非常温暖

又,我最近读了篇同人,印象最深的一处是SS拒绝了敏敏,想要吓退她,但是她表现出来的样子是:虽然你可以/有能力伤害我,但是你吓不倒我。。。一方面非常感人,一方面非常令我佩服。。。而我。。。就是一个时不时会在面对其实伤害不了我的人/事情的时候会产生恐惧心理的怂人,自从看了这一篇之后,我经常默念“你吓不倒我”,好像还是有点用类,啊哈哈哈哈!

多么愉快的一天,啊!

周六上午娃去学校搞迎新活动,我在家练琴
中午她回来,随便吃了点东西,她去看书,我开始看最后两集95版的《傲慢与偏见》,啊!!!!太好看了,看到简和宾利俩人终于订婚的时候我几乎鼻子一酸
lizzy就更不用说,眼神之明亮流动,太动人了,然后帅帅的达西也非常令人荡漾,总之看完冒着一身粉红泡泡带娃去上笛子课
上完课出来,三个人一起去一家法国小酒馆吃饭,吃了一大锅青口,喝掉一整杯苹果起泡酒
吃完饭出门,空气是湿的,但因为降温,所以不觉得闷,反而很舒服,有一种起泡酒一样的喜悦的泡泡在心里涌动
散了一会步他俩回家,我去听音乐会

这场是180的票面,在闲鱼上240买下的,听完之后感觉,实在是太值了!!
首先,是小厅,不到400个位置,气场非常聚拢,有室内乐那种亲密的氛围。我坐在二楼,是一楼第三排整对上来的位置,离舞台很近,甚至听得到小提琴敲指板的声音和深吸气的声音
第一首是小提琴大提琴重奏帕萨卡利亚,已经觉得很美,接着是贝多芬的弦乐三重奏D大调小夜曲,下半场是舒曼的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这个五重奏实在太灵了,现场效果极其好,是那种非常紧非常热烈的效果,像是一块织得很紧的布,密不透风。第二也不知道第三乐章,第一小提琴有一句旋律,仿佛是一株草生长出来,嫩绿脆弱但有生命力。说起来,康珠美的第一小提琴,宁峰的第二小提琴,我觉得这么对比来听,音色确实明显不同,居然会这样明显,就还挺有趣的
说起来,这首曲子如果放在录音里听,我未必会觉得非常喜欢,但是在现场实在就觉得很动人,那种台上台下的互动和令人屏息静气的气场,太妙了,还是要看现场,啊!
结束之后,大家掌声雷动,谢了四次也不知道五次幕

走在春天的夜晚,特别快乐,发消息给shu说,他回我说,多么愉快的一天啊!
真的,此言甚是!
想到时间尚早,我想不如走回家吧,每次听完特别喜欢的演出总想在路上走走,然后就这样一路晃晃悠悠,晃了一个多小时,走回家,真的,好开心啊

说起来,在路上走着的时候在QQ音乐里找到康珠美的录音,想晚上听了舒曼,那就接下去边走边听勃拉姆斯吧,听了她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录音听起来也确实是有一种紧张的气氛,我能理解这种好,但是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风格。听完第一乐章,我就重新听了一直以来常听的谢林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还是喜欢的。谢林的琴声里通常毫无炫耀,但会有一种特别的骄傲,是那种指向向内的骄傲,以及我觉得有非常自持的温柔
小女巫去听了马友友的音乐会,她说觉得大提琴是一个。。。成熟的大人。。。是的,我觉得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我觉得我正是比较喜欢。。。大人的艺术作品,俏皮灵动的东西虽然也是好的,但没办法敲中我最被感动的点,就,大家喜欢的东西真是好不一样啊,很有意思呢

顺便,周日晚上看了一个美泉宫伊丽莎白30周年音乐会,一开始sisi是一个年轻演员,年轻而美,声音也好,但我觉得非常泛善可陈,死神也不大好,看起来太实了,实敦敦的
半心半意的往下看,唱到“我属于我自己”这首著名曲目的时候,年轻的sisi的唱着唱着,被群演团团围住,然后等团团围住的群演散开之后,sisi换成了maya,天啊!!完全就不一样了,maya接唱的时候,我一身鸡皮疙瘩,立刻就被感染了,效果之震撼,简直令人怀疑这种舞台设置是对青年演员的羞辱。。。这时候的maya距离05版已经过去快20年,毫无疑问是老了不少,但是演员的气场和表现力就是在那里,并不衰减,依然是那么夺目
当然,死神还是不太行,实敦敦的死神配maya也不行。。。只能说,舞台这种东西,它有自身的魔力,不同的人演就是完全不同,如果不是maya和mate,我肯定不会如此着迷《伊丽莎白》

一种价值体系以及吃包子

我最喜欢的播客更新了,第一时间听完,还好戴着口罩,因为数次在地铁里笑得不行
总结一下这几期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内容,比如说李碧华的那期,说李碧华和陈凯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碧华大体上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陈凯歌基本认为一个男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怎么可能会喜欢一个男的?!我觉得太有启发了,因为当时看《霸王别姬》的时候就觉得非常不自然,有一种刻意在其中,现在想来,就是因为底色是恐同的,是要设定非常多压迫阉割的明喻或者隐喻的
李碧华总是喜欢写各种边缘人物,就是我有的,只是我的爱了,这样。对于段小楼,希希很好笑的说,这个人,就是“一个男的”。
我读书的时候对程蝶衣和段小楼劫后重逢的一段印象非常深,这一段,两个嘉宾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希希说,她觉得段小楼有人味了,因为在已经年迈的时候,他和程蝶衣说他是知道他一直以来的心意的,只是他没办法回馈这份爱,同时又说能不能帮我把老婆的骨灰带回来,就是一个深情流露的时刻。老袁说,这个细节她觉得完全写出了段小楼是一个多么自私而鸡贼的人,就是在知道双方的情分已经生疏了的情况下,用旧情去挑动程蝶衣,用最后的筹码,让程蝶衣帮他做事,甚至骨灰只是开始,后面潜台词还有很多,说到底就是算计
就好喜欢听到这些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解啊!
另外,李碧华是一个有政治感觉的作家,她对世纪末的香港的那种感觉,其实是很准的
老袁有一个观点,人气爆棚的流行小说实际上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琼瑶,爱情就是至高无上的,爱本身就是生活模式,而亦舒,大概姿态好看就是至高无上的

还有一期是说李翊云,有谈到一个点,就是作为一个少数族裔或者说背景不主流的作家,创作的时候往往有两个方向,展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血泪,还是刻意回避这些部分,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比如李翊云写白男,写两个法国小姑娘的友谊),有没有第三条路?其实广义来说,我觉得我们女的也有这个困惑,我们要追求不像个女的写的/导的/编的么?
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这些年我渐渐懂了,传统文本中英雄本来就是由男性定义的,我原来认为的女英雄不过是性别为女的男英雄。那什么是女英雄呢?我原来以为恬娜的选择是一种倒退,但养育、修复、平衡、协作、共生这些价值在英雄叙事中,本身就很不戏剧性、很不伟大、很边缘。所以因果很有可能是反的,不是女性不伟大,而是因为女性所做的一切生长性的、修复性的、互惠性的行为都不会被定义为伟大。”
但我觉得完全没有道理,不是这样的!女英雄就是女英雄。她只要性别为女就是女英雄,并不因为社会犒赏“进攻性”(或者类似的品质),且社会犒赏男性,所以进攻性就变成了男性的专属品质。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两个事情:1)养育、修复、平衡、协作、共生这些价值当然是伟大的,同时这些价值的伟大并不经常被宣扬,所以要多宣扬,但这些价值并不是也不应该仅仅由女性提供;2)传统文本里的英雄模式,也可以是女的,女的并不是因为适用了这个模式就变成男英雄,传统文本里的英雄模式确实有一些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没有性别属性,只是女的里面有这些品质的人没有更多的被鼓励和被看见。

昨天读完了《free: 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完全读懂,总体来说觉得作者对于socialism的感情非常复杂。可能是因为童年和青年的分割点基本就是巨变的时间点,而童年,总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作者本人就我浅薄的理解,也远远不能说是普通阿尔巴尼亚人。当然并不因此她的视角就没有意义,诚实的叙述和感受总是很吸引人的。印象最深的几个部分是,她和奶奶去希腊到家族墓前的一段、霍查的葬礼之后和邻居家一段。有很多很熟悉的部分,我们一看就懂,比如家庭出身、比如流动红旗,比如红领巾,比如说你穿得好像个外国游客时候的复杂内涵,比如入队宣誓的时候 “Pioneers of Enver! In the name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re you ready to fight?”“Always ready!”哈哈哈哈哈哈,“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

还看到有个人说,美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经历,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根线,是有纵深的,比如说看到一树樱花当然会瞬间觉得好看,但是一起经历过寒冬,看着它的枯枝长出花苞,看着它零星初开,到一眼之间整树灿烂,那个灿烂的时刻所体会到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我觉得很有道理,在很多时候读小说也是,一路读下来,在某个点,因为一句话因为一个段落能获得莫大的感动,但是如果单拎出来这句话,这个片段,就觉得是好看的,仅此而已。
所以呢,我觉得不能只吃第七个包子,不能只去看片段,前面6个包子必不可少
在B站上随便刷刷,只会空虚,看完整部作品才会获得巨大的满足。。。要继续读小说看戏!

最近因为比较空而非常焦虑。所以看了很多起奇奇怪怪的东西,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啊

伊丽莎白

我要开始花痴的胡言乱语了
周末重看了一遍05年版的《伊丽莎白》,实在太好看了!远比第一次更上头
第一次看的时候,对maya的伊丽莎白印象很深,那种生命力,她对自我意志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迟疑和疲惫非常动人,最后依然什么也没有,更是令人感叹。
那时候最被《夜船》打动,就是那种历尽千帆之后,我还是不喜欢你,“不喜欢你”这是为数不多的我能做主的东西了,而她在发现丈夫去妓院之后,她说“丈夫的忠诚落幕,是我自由的起点”,哇,振聋发聩

也看过一点Pia的伊丽莎白,不是特别喜欢,我看到豆瓣上有人说
“ 92版Pia:sisi是一个不幸的少女。因为被束缚所以悲伤绝望, 茕茕孑立 ,冷笑着嘲弄这个伤害我的世界,最后终得解脱的笼中小鸟。05版Maya: sisi是个好胜顽强的少女。她是个不需要他人同情的自由战士,务求战胜一切,战胜她的丈夫婆婆以获得自由。可是战胜到最后,她才发现胜利的尽头不是自由,而是虚无。她依然摆脱不了出身和时代,所以在疲倦中走向死亡。 ”
就我看到的零星的Pia的伊丽莎白而言,她会让我觉得很硬,某种程度就有点僵,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气场很大,但这种气场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气场,maya肯定也不能说是柔软的,但她是流动的,有一种刚强,也更有弹性

但,重点还是想说死神和伊丽莎白的互动
啊,没有哪对组合比maya和Mate更好了!!!!
死神是伊丽莎白颅内幻想出来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是她爬高掉落,昏过去的时候出现的,后来每次在她想要厌世或者想要的时候出现,有一点诱惑,有一点抗拒,也可以说是伊丽莎白本人的另一个分身
同时,因为这人毕竟是死神嘛,还负责了带走伊丽莎白的儿子鲁道夫,以及覆灭了封建王朝(?)
很多版本的死神为了追求这种幻象,演得非常中性,比如说一头长发?雌雄难辨的妆容?
但是mate非常特别,他的形象很实,就是一个少年,甚至是青春活力的少年,但是也很虚,因为非常干净,没有什么人类的特质,也并没有很强的雄性荷尔蒙,但是与此同时,他和伊丽莎白的互动那种对抗性多是那么那么热烈、真诚又色情
某种程度我觉得可以说他的死神特别迷人在于,死神和演员有一点分开,死神是一个容器,他接得住伊丽莎白所有的部分,他懂伊丽莎白,很深的懂,能某种程度还能塑造她引诱她,但本身又是空的,其实也不太像人,或者是我们迷恋所谓的纸片人,而演员本人又显然是人类,而且和maya的关系非常好,是那种崇拜爱慕,很真挚
我以前不太懂maya和mate这种美,现在深深的觉得,我又成长了!

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
搞得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以及死神和鲁道夫也蛮好看

清明假期还看了一个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不是特别喜欢,可能里面的那种有巨大天赋的少年很难让我共鸣吧,因为我没啥天赋,也不是少年,我回忆了一下,我觉得大部分令我非常上头的东西,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很色情。。。是一种深层次的色情
色情这种东西,不是少年情侣甜甜的恋爱或分手(比如《莫扎特!》),而是更深的更强烈的一种东西,是一种生命力和对人心或者人与人关系更深的探究

我要改天再重温一下97版的《吸血鬼之舞》!毕竟,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莎拉比得上97版,那版的莎拉有一种天真但不蠢的气质,和伯爵居然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匹敌,通常来说,莎拉气场太大就不行,会让人觉得,嘿,俩伯爵么?太弱也不行,会觉得是老鹰吃小鸡,而97版的莎拉就是另一个路线,不走气场路线,而是一种巧劲儿
而伯爵就更不用说了,啊,摄人心魄!

在审美这个层面,总体我比较喜欢女的具有男性特质,男的具有女性特质,当然这个特质并不是说真的某些特质是男的/女的才具有的特质,而是说根据社会刻板印象而言,通常被认为是男的/女的的特质。。。总之,非常变态

舞台啊,就是迷人啊,不想干活想看戏~~~~~

舞台姐妹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姑娘说“以前的嗑点一直是少年时意气相投的亲密战友/伴侣,在岁月中走向截然相反的理念与阵营,继而成为最了解彼此的对家,比如GGAD(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比如EC(万磁王与X教授),最近又发现一个新的嗑点:【艺术上亲密无间互相成就,生活里几无往来形同陌路】”,她说某个京剧老生演员和琴师,俩人从戏校就开始搭档,已经搭档几十年,台上非常非常默契,但是台下俩人风格完全不一样,而且互相都看不太上对方。。。就。。。有一种很好磕的感觉呢

我看到笑了老半天,居然很能懂这种好磕,跑去留言,说,话说我觉得这种接住和默契,会忽然想到越剧《舞台姐妹》,她说,“越剧舞台姐妹太好磕了 唱惯了梁祝恩爱生死情 今日里送兄送妹分不清”,然后我就想,不如再去看一下,就去B站看了正当年的钱惠丽、单仰萍组合,啊!从“送兄别妹”一路就看下去了,直到看完全剧,又一次在月红接唱“贤妹妹,我想你,哪日不想到夜里”的时候哭出来。。。这一段对我来说真是。。。百试不爽的令我眼眶一湿啊!
我觉得我至少20年没从“送兄别妹”开始看了,现在再看,觉得这出戏编得真不错,明线是邢月红竺春花的结拜姐妹,但以《梁祝》串着整个故事,两者互文太好了,俩人分道扬镳的时候,最后演出一出的是“送兄”,台上演的是“你我无缘到白头”,春花想留住月红又留不下。月红服安眠药的时候,自言自语唱的是“山伯临终”,最后古戏台上重逢,唱的是“楼台会”,啊!!情感上的互文,剧情上的互文,甚至性别上的互文,啊!高级

看到最后,发现这是2000年的舞台实况,我查了一下,那时候钱惠丽和单仰萍36、37岁,真的是正当年,是舞台上最好的时候。然后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一批演员,不论是越剧还是其他剧种,30多岁就很成熟了,但是他们后来的那些演员呢,仿佛就成熟得越晚,越年轻的一批就成熟得越晚,比如现在舞台上也三十六七岁的演员,完全没有他们前辈三十六七岁时候的舞台风采
如果听更老一代的录音,就觉得更明显,觉得那时候的人仿佛20多岁就已经很成熟了,很大人了,但现在的演员我觉得再不断往幼稚化发展
我跑去和shu说,shu说那可不呗,林彪23岁都当军长了好嘛
莫非。。。现在人的寿命长了,所以成熟期后移了很多?shu说可能是上学的时间太长了,就是认识社会的时间太晚了,并不是学习知识才是学习,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也是学习,后者现在的小朋友接触得太少了,认识世界开始都是一个二手的世界,是学了根本没有感受的东西然后去印证,而不是先有了感受现有了认知再看书本里的总结
而且我觉得,成熟期这种事情,如果没有在某些时间点之前成熟,长成一个大人,可能就再也大人不了了,就好像米饭夹生了

周末看了一个Chess in Concert,当初因为偶然听到Anthem觉得超好听去看的演唱会,就这个故事情节也太迷惑了,人物还是要靠剧情立起来啊,单只有几首好听的歌是不够的!搞得我又去看了一遍吸血鬼的贪欲和心之全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