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鼓鼓的河豚鱼

很多外国人到了小红书,小红书也在猛烈的给我推这些人
我的小红书本来已经被我教育得只给我推大提琴和JR,没想到,忽然给我推这些外国人,然后。。。我就不怎么打开小红书了。。。
我和shu说,我最讨厌看到这些自由自在得天经地义毫不压抑的人了,尤其是他们一无所知的积极主动跑到我们眼前晃,使得我看到他们就很生气!!虽然可能是嫉妒,但我确实是很生气啊!!说完,我觉得自己真是小心眼啊。。。

首先,我非常讨厌把这些人称为refugee,在我看来,他们算什么refugee啊?!一个忽然不能食用某个特定品牌巧克力的人,在真正吃不饱饭的人面前称自己是饥民,往轻里说也是很不合适很冒犯,而这些吃不饱饭的人把人家称为饥民,确实,我就彻底。。。不能理解了

其次,我觉得某些外国人就非常令我恶心,就是在笼子外面逗弄,反正自己必然是不会进笼子的
而笼子里的人呢,就是那种小孩子,平时被经常被家暴,还什么地方也去不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也看不了,来客人了,立刻又自豪起来,觉得我们家可好了,我觉得这应该也不是什么健康的心理状态,吧?

再次,即使片刻大家是真心相交,我觉得也令我生气,就是那种本来课间可以出去玩的,结果忽然不行了,连上厕所也要报告请示了,然后再忽然有一天,上厕所不需要请示了,小朋友就快乐起来,如果有个小朋友嘀咕,什么时候可以恢复课间出去玩?那他必然是不合时宜的,是不能体会到老师好心的。。。
我觉得,失权太多太久,指向的经常就是更高程度的忠诚
笼子和小朋友上厕所一段,出自我关注了蛮久的一个姐姐的微博,当时看到的时候,我就觉得,哈,有人完全说出来了我还没想好怎么说的想法!

可能我就是一条非常不健康的气鼓鼓的阴暗的小心眼河豚鱼(简直都在想,我的小红书不如换个名字叫小心眼河豚算了,虽然我心眼小,可是我肚肚鼓啊),但是也可能是受伤了觉得不舒服,被剥夺了觉得生气,这是健康人类的健康反应,而觉得不舒服的我本人和觉得甘之若饴的某些人,指不定谁心理创伤更严重呢。。。

毫无新意的结论

我对翻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准确,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翻,不要漏,不要瞎发挥
最近看到有本书,原文标题是《 The Upswing: How America Came Together a Century Ago and How We Can Do It Again》,结果出版物的翻译是《大衰退:美国社会的百年变迁:1895-2020》,据说原来翻译的版本是《百年沉浮》,但是为了出版,还是改成了现译名,哼,不要说上升了,他们怎么能浮起来?!只能一路沉沉沉沉,沉到底!!
我真是觉得。。。别出书了吧。。。何必呢。。。虽然有时候我能理解有总比没有强,但有时候我只是想,随便吧,都毁灭吧,别搞什么修修补补了

这两天在啃一点《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shu给娃买了中文版,有的地方看不太懂,我会去看一下中文版,结果昨天看到一段,原文是“I pulled the clean air deeply into my lungs. Nothing stirred in the vastness, but a curlew cried faintly and I could just hear the distant roar of the torrent a thousand feet below.”,中文版的翻译是“我贪婪地呼吸着,饱餐这儿的干净空气。在我们面前这无边的辽阔里,好静,我可以听得见脚下千尺处的溪流声。”
第一句瞎发挥,第二句半句漏译,第三句没有译出“咆哮”
就,很不行啊。。。还不如机翻呢。。。

我记得之前在微博提到,有本书《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里面有个句子“ The window was dark and the sound of her breathing too light to be carried outside. ”,颇有一些不同的译本出版
译本1:“窗内漆黑一片,柔柔娇喘无力传至窗外。”(人民文学出版社,韩颖 译)
译本2:“窗户里黑漆漆的,而她的呼吸声太过轻盈,无法传到外面。”(新星出版社,仲召明 译)
译本3:“窗口黑洞洞的,她轻微的呼吸声传不到窗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于是 译)
据说chatgpt的翻译是“窗户一片黑暗,她的呼吸声太轻,无法传到外面。”
总体来说chatgpt和译本3是最好的,因为准确。且不说柔柔娇喘是个什么鬼,我也不喜欢吧light翻译成轻盈,因为轻盈在中文里是更具体的,更有描述性的,甚至就是更女性化的,light用“轻盈”翻译就属于瞎发挥。。。

虽然chatgpt可能它可以,但我们用不了,再次很生气!
而百度,就真的是很不行,全方位的不行,有一次我在看评论,这句话“I was very impressed by his musical interpretation, prowess with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passages and general down to earth demeanour without airs and grace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ers.”里面有两个词组我不太理解,就去翻译了一下,结果百度的翻译是:“他的音乐诠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的段落方面表现出色,而且他的举止朴实无华,有时与表演者无关。”
我就觉得很迷茫啊,“ associated with performers”,不是就有关么?!为什么能翻译成无关?!
有道相对来说,就正常一点,有道的翻译是“他的音乐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驾驭技术难度高的段落的能力很强,而且总体上为人谦逊朴实,没有一些表演者身上常有的那种装腔作势。”

所以,本文的结论就是那么平平无奇众人皆知,1)还是要努力学好英文;2)百度不行。

世界人民都一样

这两天在听最新一期尼龙纱布片,梳理哈利波特,讲的真好啊,这两位up主,有一种非常幽默的气质,不是刻意搞笑,就是笃悠悠的梳理一遍,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感受,也很热烈,但并没有非常说服听众的意思,其中有我笑得不行在地铁上脸部扭曲的片段,也有很令人感动的片段
啊,这个播客太好听了,罗阿姨写得实在是太好了!罗阿姨很少用形容词定性,往往会用动作和语言表达一个人的,所以就特别有解释空间,而且罗阿姨做到了,一个人物他有一些自己稳定的特质的同时,在其他人物前展现出来的自己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物之间的关系不一样,老邓面前的SS、小天狼星面前的SS、卢平面前的SS、德拉科面前的SS、哈利面前的SS,都不一样,所以。。。HP的同人界有那么那么那么多不同搭配的CP啊!!!

还听了一点点姐姐好读的最新一期,我觉得没有那么喜欢这个播客了,感觉已经没太有那种活泼泼的生气了,我准备还是去补一补尼龙纱布片之前没有听过的部分
说起来,播客是一种挺有意思的东西,我觉得就是早年间的电台,是罗阿姨笔下的“波特瞭望站”,很多人都有一个电台梦吧,我们人类对于这种东西还是有依然有兴趣的

最近在看《万物生灵》,已经看到第五季,我和shu经常一起感叹,世界人民都一样啊!世界人民的婆媳关系都很微妙,世界人民的婆婆都觉得儿媳妇对娃喂得不够,可能人类也没差那么多吧,之所以大家体现出来各有不同,可能就是因为很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放大了人类初始的一点点随机的不同吧。。。

终于勃拉姆斯拉到第三乐章最后一页了,等搞完这一点,这首奏鸣曲也算磕磕绊绊大致顺下来了,要拍拍自己肩膀
说起来,第三乐章有几句真的还蛮好听的!拉这首曲子,我深深的觉得勃拉姆斯真是个纠结的人儿啊,一个句子试探好几遍,每次多一点,再多一点点,才终于问出来
老师说,比较旋律的部分,心里是要有旋律而不是数拍子,是已经唱到这个音,这个音才出来,音出来的要比你想象的晚一点点,因为你本人离琴最紧,你听到声音出来了,观众才听到,啊,难怪自己觉得可好了,录下来会觉得很断,就是因为其实还没到那个地方你就换了。。。真是有点高级啊

昨天在B站上看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盗摄JR片段,立刻下载存好,嘿嘿嘿,快乐!

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

事情又很多又很烦又很不清爽又很混沌,啊,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喏,好想发财啊!

某天去郊区法院谈话,奇远无比,路程很长,就在路上听拉赫的大提琴奏鸣曲,一直还挺喜欢第四乐章,所以就对比了几个版本,主要对比是开头1:30左右的部分,包括一组非常快的乐句(简称为快板)和两句非常慢的乐句(简称为慢板),以下部分纯属胡言乱语

这个乐章的大家的时间基本在9分钟-11分钟之间,其中Lynn Harrell最快,是9:16秒,马友友的最慢是11:04,整体的速度基本是能感觉出来的,能觉得马友友的更慢,但是对比这个乐章,让我觉得最为困惑的地方在于,有的人实际不快,用时也没比人家短,但是觉得拉得飞快,有的人的慢板会觉得特别慢,但实际上看时间倒也没比人家长

所以,到底什么能让人觉得快?什么能让人觉得慢,是一个我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换句话说,感觉和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按理说,同样一句乐句,用了1分钟拉完,肯定比用了50秒的慢,但实际上给听众的感觉倒不一定。当然如果用30秒拉完,那肯定是会感觉到快很多,但是如果是用50秒拉完,就不一定。
我之前看有个博主记录的Hough的大师课说,“因为这首曲子里有大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所以音符时值平均就很重要”,说他书里面提到“如果你弹得足够平均,听起来效果会显得更快”。所以,我觉得说明了两点:1)听感的快慢和实际的快慢并不完全吻合;2)音符的平均程度会影响听感。但是我觉得可能影响听感快慢的并不止这一个因素,还挺想知道的,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听感快慢,非常令我好奇,啊!

说回我听的这些版本,简单记一笔我自己的感觉
Lynn Harrell / Vladimir Ashkenazy:这是我之前听得比较多的版本,总体的感觉是一款比较自然的版本,很猛。快板和慢板的衔接没有明显的槛(有一些版本会觉得到了慢板部分的时候突然换了一种语气甚至换了一个角色,会有点割裂)。是质感上比较暖而粗糙的版本,比如说是一块原木或者是一块未抛光的石板,线条上也显得比较滞,不是那种丝滑精致款。细节则是,普遍音头更重,我觉得也不是特别清晰,钢琴也是比较大力比较重,所以我觉得还挺配的。。。总体来说的氛围和感觉,我觉得和拉赫也还挺配?

Heinrich Schiff / Elisabeth Leonskaja:这个版本和上面的版本基本是一个速度,两句话总的用时基本相当,细分快板和慢板用时也基本相当,但是整体就觉得没有那么快。总体感觉是,音符本身非常清晰。慢板的部分有一种隐含的激动,但更光滑得多,有种光泽,是那种金属的光泽,比如银器啊什么的

马友友 / Emanuel Ax:这是最慢的一个版本,最大的感觉是快板部分非常从容,慢板部分,就。。。真的很慢啊!

Jean-Guihen Queyras / Alexander Melnikov:总体感觉很秀气,感觉句子交代得特别清楚,会有一种比较工整的感觉。如果说Lynn Harrell是头重的话,我觉得Jean-Guihen Queyras落下去的更重

以下俩人要放在一起,Steven Isserlis特别崇尚Daniil Shafran,我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两位的风格完完全全不一样!!后来觉得大概就是。。。缺啥想啥吧?Steven Isserlis的琴我觉得有一种特别厌倦的感觉,倒不是说他琴拉得不好,这个厌倦只是我感受到的音乐风格,他本人看上去可有热情了,还用的是温暖的羊肠弦,很多人也觉得音色很暖,但是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就。。。不咋热爱生活很厌世的样子。Daniil Shafran则是完全不同,我不太喜欢他,但是我非常知道有人应该特别喜欢这一款,饱含深情但很。。。愁。。。而且是那种凄风苦雨的愁,是湿冷而不是干冷
Steven Isserlis / Stephen Houg:完全符合我上面的印象。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弦很软。
Daniil Shafran / Felix Gottlieb:我觉得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就是很Daniil Shafran

Janos Starker / 我不知道钢琴是谁:他就是干冷款了!虽然冷,但是并不苦大仇深,不愁。清楚,轻巧。但是慢板部分我会觉得有点断。说起来,我觉得他的风格是一种不太会让人觉得腻的风格,于是特别适合拉很容易显得腻的曲子。。。
Johannes Moser / Andrei Korobeinikov:我还挺喜欢的,Johannes Moser的快板部分有一种往前冲的感觉,慢板的部分则很暖,有一种恳切

我真是一个。。。对比爱好者啊!

知识

新年第一天去吃一家一直很喜欢的店吃披萨,小朋友说,哦哟,芝士诶!吃完长知识,然后就考好成绩,哈哈哈哈,我们人类天然就是懂好彩头这回事的嘛!
啊,他们家的披萨和蘑菇虾仁真的好好吃啊!!

前阵子在公众号上看到,说钢琴家Hough在大师课上提到,提到“结尾两串跑动有一个区别:倒数第三小节要快准狠,而最后一小节最高音需要等一下,犹豫一下,差不多四分之一秒。如果你去看芭蕾舞剧,舞蹈演员在高难度动作之前会有一丝”犹豫”,这就是专业不专业之间的差别,这里(指的是正在讲解的德彪西的曲子)最高音之前也有这么一刻”
咦,我觉得很懂诶!我觉得这种悬停,或者说这种一丝丝的迟疑,有时候就是有摄人心魄的能量!我已经在数次在乐曲/歌曲中体会过这种悬停带来的美妙,看到大佬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就不免默默的有一点小得意~~以及,这些或强烈或微妙的感动是整首曲子一路听到这里,才会有的巨大的感动,取决于前面的积累和铺垫,shu昨天在家放《悲惨世界》的专辑,随手搞了个随机模式播放,就不太行,很多非常感人的歌就是一路走到这里,才会感人,才会觉得终于云开日出或者终于迎来爆发,所以啊,搞那种什么“精华三分钟速看/速听/速读”是不行的!

第一次发现苹果手机居然有前置镜头的镜像翻转的设置,那么就可以在家拍一些自己练琴的视频了!昨天录了一下试试看,我发现确实如老师所说,自己觉得已经要夸张得不行了,观众听起来才刚刚好,我录的时候,如果自己觉得强弱十分做作,结果倒是正好,自己觉得好像还行,听起来就。。。毫无起伏
嘿嘿嘿,有新玩具了呢
不过从视频来看,我确实觉得左手还是太差了,没有框架感也没什么力量,接下来要好好搞一搞左手

这两天临睡前在读《堂吉诃德的眼镜》,还挺好看的!一方面我还蛮喜欢这种技术款的分析,一方面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