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又很多又很烦又很不清爽又很混沌,啊,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喏,好想发财啊!
某天去郊区法院谈话,奇远无比,路程很长,就在路上听拉赫的大提琴奏鸣曲,一直还挺喜欢第四乐章,所以就对比了几个版本,主要对比是开头1:30左右的部分,包括一组非常快的乐句(简称为快板)和两句非常慢的乐句(简称为慢板),以下部分纯属胡言乱语
这个乐章的大家的时间基本在9分钟-11分钟之间,其中Lynn Harrell最快,是9:16秒,马友友的最慢是11:04,整体的速度基本是能感觉出来的,能觉得马友友的更慢,但是对比这个乐章,让我觉得最为困惑的地方在于,有的人实际不快,用时也没比人家短,但是觉得拉得飞快,有的人的慢板会觉得特别慢,但实际上看时间倒也没比人家长
所以,到底什么能让人觉得快?什么能让人觉得慢,是一个我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换句话说,感觉和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按理说,同样一句乐句,用了1分钟拉完,肯定比用了50秒的慢,但实际上给听众的感觉倒不一定。当然如果用30秒拉完,那肯定是会感觉到快很多,但是如果是用50秒拉完,就不一定。
我之前看有个博主记录的Hough的大师课说,“因为这首曲子里有大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所以音符时值平均就很重要”,说他书里面提到“如果你弹得足够平均,听起来效果会显得更快”。所以,我觉得说明了两点:1)听感的快慢和实际的快慢并不完全吻合;2)音符的平均程度会影响听感。但是我觉得可能影响听感快慢的并不止这一个因素,还挺想知道的,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听感快慢,非常令我好奇,啊!
说回我听的这些版本,简单记一笔我自己的感觉
Lynn Harrell / Vladimir Ashkenazy:这是我之前听得比较多的版本,总体的感觉是一款比较自然的版本,很猛。快板和慢板的衔接没有明显的槛(有一些版本会觉得到了慢板部分的时候突然换了一种语气甚至换了一个角色,会有点割裂)。是质感上比较暖而粗糙的版本,比如说是一块原木或者是一块未抛光的石板,线条上也显得比较滞,不是那种丝滑精致款。细节则是,普遍音头更重,我觉得也不是特别清晰,钢琴也是比较大力比较重,所以我觉得还挺配的。。。总体来说的氛围和感觉,我觉得和拉赫也还挺配?
Heinrich Schiff / Elisabeth Leonskaja:这个版本和上面的版本基本是一个速度,两句话总的用时基本相当,细分快板和慢板用时也基本相当,但是整体就觉得没有那么快。总体感觉是,音符本身非常清晰。慢板的部分有一种隐含的激动,但更光滑得多,有种光泽,是那种金属的光泽,比如银器啊什么的
马友友 / Emanuel Ax:这是最慢的一个版本,最大的感觉是快板部分非常从容,慢板部分,就。。。真的很慢啊!
Jean-Guihen Queyras / Alexander Melnikov:总体感觉很秀气,感觉句子交代得特别清楚,会有一种比较工整的感觉。如果说Lynn Harrell是头重的话,我觉得Jean-Guihen Queyras落下去的更重
以下俩人要放在一起,Steven Isserlis特别崇尚Daniil Shafran,我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两位的风格完完全全不一样!!后来觉得大概就是。。。缺啥想啥吧?Steven Isserlis的琴我觉得有一种特别厌倦的感觉,倒不是说他琴拉得不好,这个厌倦只是我感受到的音乐风格,他本人看上去可有热情了,还用的是温暖的羊肠弦,很多人也觉得音色很暖,但是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就。。。不咋热爱生活很厌世的样子。Daniil Shafran则是完全不同,我不太喜欢他,但是我非常知道有人应该特别喜欢这一款,饱含深情但很。。。愁。。。而且是那种凄风苦雨的愁,是湿冷而不是干冷
Steven Isserlis / Stephen Houg:完全符合我上面的印象。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弦很软。
Daniil Shafran / Felix Gottlieb:我觉得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就是很Daniil Shafran
Janos Starker / 我不知道钢琴是谁:他就是干冷款了!虽然冷,但是并不苦大仇深,不愁。清楚,轻巧。但是慢板部分我会觉得有点断。说起来,我觉得他的风格是一种不太会让人觉得腻的风格,于是特别适合拉很容易显得腻的曲子。。。
Johannes Moser / Andrei Korobeinikov:我还挺喜欢的,Johannes Moser的快板部分有一种往前冲的感觉,慢板的部分则很暖,有一种恳切
我真是一个。。。对比爱好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