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我昨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个大提琴老师发的,我觉得目的当然是表扬自己,说家长说跟了她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学习,之前的老师就是在在筛选学生而已等等,然后我想起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说“为什么俄系钢琴家可以雄霸世界古典音乐”,有个答案概括起来就是说,人家是靠淘汰而不是培养,通过一系列不科学反人性的方法(比如说填鸭式,比如说只用耳朵听模仿着弹,比如说大量的堆砌)把天赋不够的筛掉,被筛掉的玄参就敷衍着教或者就劝退,心思都放在3-5%的明星学生身上,然后学校/家长觉得这个老师出成绩,就有源源不断的学生被送去,继续淘汰。。。
然后他问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老师,是能让最拔尖的学生进一步出成绩,还是让资质很弱的孩子有很大提升达到中上水平,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捧名师?
其实,我们的音乐学院也是这样啊!

我们的教育没有教这个功能,只有筛选,这件事我早就领悟了,但是我很震惊的是,无论是在小红书那个帖子之下还是在知乎这个帖子之下,绝大多数人认为孩子们乐器这样“学”是对的,是没问题的,就应该早早的筛出来,不行就去干别的去,不应该在资质平庸的孩子身上浪费时间,如果真要自己玩儿,你有足够的钱砸下去总有人陪你学陪你玩

我真是。。。大为震惊啊!!学校只是筛选,并不“教育”,家长也没有办法,只能逆来顺受,可是学乐器,这是自己选的或者自己给孩子选的一条额外的路啊,在这条路上,我们难道追求的不是更好的理解音乐,体会到音乐的快乐,让资质很弱的孩子达到中上水平么?!!为什么即使对于音乐教育,也自发的认为“筛选”就是对的呢?“你有足够的钱砸下去总有人陪你学陪你玩”,这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就算我有钱,我也并不是希望砸钱让人陪我玩啊,而是希望我可以真的提高水平,如果绝大多数老师都只会筛选学生,不会“教”学生,有钱又怎么样了呢?

今天早上看了个帖子,有个学教育的姐姐说在美国认识了一个上海去的家长,原因是小朋友有中文阅读障碍但是学英文没有问题,觉得在国内到时候高考是死路一条,就出国了。而与此同时,这个姐姐说她在双语学校也看到过有英文阅读障碍的小孩,学中文并没有问题。有个评论说的特别好,“原来语言障碍的关键不是“障碍”,而是“语言”啊!”
确实,擅于做题的人可能不擅于织毛衣,可能有的所谓“缺陷”就是社会构建出来的,比如说这个社会以且只以“会织毛衣,毛衣织得好”为评价标准和分配原则的话,而且社会还不教怎么从零开始一步步织毛衣,而是上手只教个绕毛线球,至多教个平针,然后给一个巨复杂无比的花样,织得出来挣大钱,织不出来一边去。。那我这种织毛衣不太行的人就有属于有很大缺陷的人了。。。

怎么说呢,我经常为生活在现代社会而抚胸口,觉得好险啊,古代社会需要会的东西我大概都不行。。。但其实,未来社会需要的东西我行不行也很难说,因为昨天杨小恒拿了一道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应用题问我,我居然没做出来,而且shu一讲我就很懂了,但是我自己就是没做出来,想到这件事,即使已经过去一个晚上了,我依然很生气!!!

8 thoughts on “筛选

  1. 唉,是这样的。。。我一直觉得,如果碰到好老师,基本都可以学会学好的,所以很多人学得好也不见得是他们自己怎样。然后反过来碰到不好的,本来可以学会学好也学不会学不好。。。就是非常有毒- –

    • 是啊,这肯定是的。。。但是我写这篇最主要是我真的很震惊,这么多人觉得,孩子们并不需要“好老师”,筛选就够了,而且筛选是合理的。。。

      • 我觉得可能是这些人就没有体会过会教/被教得好是什么感觉吧,一个完全没有概念的东西自然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好。我是非常非常非常小的时候就强烈体会到了这一点,我爸让我毫无困难地理解了负数是什么,后面发现很多人都理解不到倍感痛苦只能机械背题做题,我就觉得,讲懂和讲不懂,讲的人自己理解有多深,实在差别太大了。。。

        • 这。。。不一定吧。。。我觉得没有体会过也能向往啊,毕竟大家没钱没爱都会向往有钱有爱不是么。。。没有被好好对待不是应该格外向往被好好对待么,而且对没有被好好对待特别敏感而生气么?为什么反而会合理化这种不好好对待,觉得不被好好对待是正确的,这是我觉得特别难以理解的诶

          • 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比如没钱和没爱我觉得就不一样,没钱不代表对钱没概念,还是基于一种对钱的认知,只是不知道钱多什么样。而没爱渴望爱是基于一种剥夺带来的渴望,是虽然没有但因为没有和剥夺带来的认知。我觉得很难说没被好好教过属于哪种,比如我有很多同学就觉得导师啥都不干不给指导很正常主要靠自己摸索,这部分人里有一些是接受现实,而另一些也很真情实感地觉得就是这样才培养独立学术能力。。。

          • 接受现实这一派我懂。。。毕竟又不能去揍导师
            但是“也很真情实感地觉得就是这样才培养独立学术能力”,就让我觉得,TA确实很配这种导师了!我。。。默默的特别讨厌给上位者找理由的人,啊!

  2.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筛选是最容易的,最不需要花心力的,而能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学好是非常难的事。

    那些觉得筛选是正确的家长,多半是把教育当成是一种通向未来成功的途径,而不是发展一个人各种能力和素养的过程。说到底你和那些家长对教育到底是什么的理解根本上就很不一样呢。

    感觉做的你小孩很幸福!

    • 有可能诶,可能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就不太一样。。。我只是单纯觉得“教”、“育”这俩字字面上来理解的,既然叫“教育”,既然叫“学琴”,那就是字面上的让人从不会到会。。。
      嘿嘿嘿,我的小孩她本人觉得生活。。。也还挺好吧似乎,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是爸爸好~~~~

回复 匿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