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和许愿池

律所发了物资大礼包,非常温暖,里面有一只鸡!我看到律所公告说有给大家送鸡的时候我就激动起来了,天热了,于是非常担心志愿者不能及时送到,鸡发生什么不测,好在最后是在晚上排队做核酸的时候送到了,做完核酸shu抱着一大箱子菜、米和一只已经化冻了的走地鸡上楼来,当即炖起来!太开心了,以至于昨天晚上睡觉想想第二天可以喝鸡汤就很高兴
发了个朋友圈,有个做HR的同学来问说供应商是哪家,她也想动员老板给大家买这个,又和我感叹说,真的好想吃鸡啊!

今天几经波折的楼里的社区团购到了,按理说参团的人应该有两只鸡,但是不知怎么有人就只有一只,在群里团长说收到一只的报房号,退一只的款,大家纷纷表示不想退钱只想吃鸡,还有个人说,孩子想吃鸡肉,然后就有好心邻居让出了自己的一只鸡,场面感人

真的,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说心灵鸡汤而不是心灵排骨汤,鸡汤啊!它就是不一样啊!确实是能抚慰人心啊,起码稍许抚慰一丢丢

shu加入的本小区团购群,但是该群经常什么都团不着,然后群主就把这个群改名为“公寓许愿池”了,很好笑

前两天非常暴躁的时候读《second life》,还去翻了评论,有很多人不止一次的读这篇文,很多留言的人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读了,不止一个人在很down的时候从里面得到了一些安慰,我昨天看到在老伏死后,他的黑魔法标记消失了,小臂变成了一块普通的皮肤,“……allowing himself to touch skin that had been forbidden to him for twenty years, skin that was his own again. The brush of his fingers against his own flesh was as intimate, as electric, as masturbation. He closed his eyes and savored the tickle of his fingertips against sparse, short hairs. His own again.”他也第一次获得私人空间,重获自由的茫然和恐惧,“Aloneness, yes. He had often been alone, in fact, more often than not. But privacy… to know that no one would call for him suddenly in the night, that he would pass as many hours here as he chose, uninterrupted… that no one would delve into his mind to seek those things which might have been loosened by drink… He was nearly as horrified by the idea as he was relieved.”
以前并没有对这一段印象特别深,但可能是时时处处没有安全感,可能是什么都容易被轻松夺走,可能是随随便便会被塞到方舱,可能是正常生活随时会中断,所以还是想再次感叹一下,一切属于且仅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令人觉得弥足珍贵

说起来为什么我今天心情这么好呢,一方面是喝了鸡汤,一方面是终于上成大提琴课了,开始学一些新的东西有一些新的进展,自己拉琴所带来的的快乐和是听人哪怕是听大师拉琴完全不同维度的快乐,所能获得的平静我还没在其他任何事情里找到过,不知道这种快乐里,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一点因为这是我自己的,这是我自己的音乐(虽然可能离音乐还很远只能说自己的噪声),所以敝帚自珍而带来的

豁然开朗了一丢丢

昨天看了一个视频,说是一招让你的演奏变美,非常有启发
up主先是示范了一段学生拉的欢乐颂,说你拉的是不是这样呢?音准没问题,节奏也都对,但就是不好听,啊!!!忍不住惊呼,对对对,就是这样,我完完全全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她就讲了一下,再拉了一遍,完完全全就不同了,琴也是哪个琴左手也一点没动,一点没揉弦,但是完全就是有线条的乐曲了
这就是我每次上课的最大困惑,为什么,啊?!!
我老师是说我音和音之间不够粘,连接不够好,那么我就觉得问题在左手按下去的不够快,或者换弓/换弦的时候不够快,不能迅速找到另一根弦/弓的角度,这当然也是一个原因,但是up说关键要控制右手的力量,除非是有意识要做出来,不然不要有音头,这样连接就很平滑,然后在此基础上控制右手的力量和用弓的多少有一些起伏,听起来就完全不同了

我翻了一下1月份上课回来的笔记,当初我自己记录“练习曲76条,D弦升F换到A弦空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A弦空弦音色很容易显得很突兀,所以角度提前准备好,可以轻一点进入,音头就不会那么明显,不会很硬”
但没有举一反三的意识到,每一个音其实都是有这样的问题,音头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乐句的平滑感,如果前一个音快要结束准备换下一个音的时候(特别是要换弓的时候)力量不自觉的是会提起来,那么这个音会变弱,如果下一个音很强的进来,有一个音头,那下一个音进来就特别明显,就和敲鼓一样,是一个个鼓点而不是一条曲线,就算是一条曲线也是中间有特别明显的墨点的曲线,而如果下一个音进来也是相对较弱的,那么就和上一个弱掉的结尾接在一起,接缝就不会那么明显

忽然想到这不就是素描里面要求的线么?就是那种我永远画不来的,两头虚中间实的线么?百度问答里来说“此种线条容易衔接,利于表现明暗调子的变化。百度问答还说“落笔干脆、收笔带顿勾,笔锋稍显直露。注意这样的线在衔接上会造成明显的接口,也容易造成线条的杂乱。”
这不是就有音头的音和想要无缝衔接的音么?!!

总之,晚上试验了一下,注意右手本身的力量控制,有时候力量放下去,有时候力量稍微提一点,控制好不要有音头,除非是刻意要做音头,把力量的变化放在每一个音运行的内部,听起来就确实就很不一样了,有一丢丢起伏了,有一丢丢荡漾的感觉了
非常高兴,虽然不至于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毕竟我什么时候都不会忘食的!但,确实有会意真的太高兴了,记一笔!

2020 too

上周四开庭,同事签笔录的时候居然一没留神写了的是2020.3.10,结果周末各种严峻,中小学居然停课了,果然是2020 too
而且停课不停工,大家都很心烦暴躁,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就被封了,莫名其妙被关在哪里,也让人非常没有安全感,很动荡的感觉
我甚至想干脆小区出问题,大家隔离在家14天算了,好歹心定一点

在家里看书,《Big Little Lies》看了五分之一不到一点,很容易懂,但是不太喜欢,怎么说呢,就是上班看人家长里短的吵,下班继续看人家长里短的吵就没什么意思,而且女性之间微妙的小情绪也不是我现在想读的,看的我很疲惫,就弃掉了
又跑去翻《second life》,从中间开始慢慢往下读,读到“For all your wisdom, Dumbledore, there is one thing you have never understood. Humans are not chess pieces, no matter how well you think you understand them. They will never do exactly what you think they should.”的时候,想到两年前第一次读这一段,也差不多是这个天气,从二中院开好庭出来,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抓紧时间读几页,读的如痴如醉,这就两年过去了,还是这样的文能让人沉浸其中逃避现实啊!

开始读《do no harm》,仿佛还挺好看的,目前看到的一段是,一位年轻的女士被发现脑子里有动脉瘤,如果是切除呢,有5%的可能性死亡或者瘫痪,如果不去切呢,随时可能会破裂,然后就挂了,但是也存在可能性一直不破裂,女士决定手术,我还没往下看到手术结果,我就在想啊,如果是我会怎么办呢?我觉得可能我就这么呆着了,随便吧。。。这位医生说每个外科医生心中都有一座墓园。。。我觉得真的,可能大部分人活到现在就只是因为运气好吧

大提琴课又暂停了,我又变成失学儿童了,虽然每天在家里还是练琴的,上周某一天落枕了之后做了一次天鹅臂以期能好点,然后做完之后去拉琴,手臂酸痛根本使不上劲儿,然后我觉得觉得似乎我突然学会放松了。。。但是也没法去上课,不知道右手到底有没有点进步
在B站上看到一个中提琴和小提琴合奏的巴赫大无+奇异恩典,这俩居然能合一块还挺神奇的,而且真是好听好看啊,不仅曲调真挚感人,而且两个女生都好好看,循环了很多很多遍
说起来在B站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拉琴视频,即使大家都是拉一些小曲子,对于小曲子来说,可能大家的技术没有那么大差别,但有人就是有感染力有人就是没有感染力,就还挺神奇的

彩虹

周六上完课,中午出去吃饭,在外面逛了一圈下午在家里练琴,一首特别像练习曲的练习曲练得有点困的时候忽然发现乐谱上有几道彩虹,有一点点欣喜,应该是太阳照在远处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又反射回来的缘故,啊,美丽
学到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了,当初看马友友视频的时候这首小曲子就印象很深,真美啊,自己拉的时候也觉得很好听,里面一个泛音有一点点梦幻感,而拉到降BCD这三个音的时候有一种宽广的感觉诶
昨天又开始读sshg的同人,还是好看的,算是一种comfort food

我有俩大学室友,日常群里以吐槽娃为主,居然一个最近在读《邓小平传》,一个下载了电子版毛选,可能大家到了这个岁数,都还是想知道想更深的理解,我们以及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又将走到哪里去的吧?

昨天翻了翻我纸质的日记本,本子不大但巨厚无比,所以断断续续写了快10年,居然还没用完,总之,我又开始写起来了,大概今年会用完?
看到2013年的时候,我写说,等shu下班,等娃出生,等司考,等出成绩,等找工作,“当所有等待都变成曾经,我会讲好多精彩的故事给你听”,这些等待确实都变成曾经了,但是,好像也没有好多精彩的故事
那几年我还很热爱计时,本子上长期有各种计时累计,比如复习考试累计多长时间,健身累计多长时间,学英语累计多长时间,画画累计多长时间,弹琴累计多长时间,计时最初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太焦虑,因为学无止境,再怎么复习都觉得自己可以更努力,所以想记录个时间,如果我累计复习超过600个小时,那考不出来我也认了,也不要觉得自己本应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到后来,就发展到什么事情都要累计时间,觉得可能累计到某个时间我就能有很好的体型,画很美的画,弹很好的琴,流利阅读英文材料等等
但是,现在我终于不干这件事了,读英文书是因为读英文书真的快乐,拉琴是因为拉琴真的快乐,并不是为了等待一个更好的结果,而是当下本身就是好的,这些过程本身就有价值,而不是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的微不足道不得不经历最好快点走完的过程
所以,可能这么多年来,我也还是有点长进的,这么看起来,35岁的自己不仅是一个25岁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到的自己,也是一个还算令自己满意的自己,就,生日快乐呀,emily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为什么我最近这么话痨呢,当然是因为焦虑咯
昨天下午是一个非常威猛火爆的案子开庭,双方吵得快打起来,我也跟着吵了一整个下午,不说身心俱疲吧,反正也是挺累的,走出法院没多远看到商场门口一个倒下去快要塌了的超大型的草莓卡通充气装置,我随手拍了一张发给同事,说这就是此刻的我,她大笑说很传神
而且还是生理期第一天,头很疼,一边吵架还一边血流不止
(然后今天同事刚刚告诉我她查了一下,这个不是倒下去的草莓,而是故意这样的,是韩国艺术家stickymonger的装置艺术 )

吃完饭吃了一片止痛片,觉得好一点,琴还是要练的,琴靠在胸口,才刚开始练音阶,就已经觉得一股peace之情油然而生,说起来琴在胸口震动,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好像虽然拉得还是很不怎么样,但是也好似有了生命力,因为。。。它毕竟是在动吧?
天气一下子暖和了,阳台的窗户半开着,拉琴的时候不时有风轻轻吹在我露出来的脚踝上,凉凉的,但是微微有一丁点暖意,非常撩人

前两天读的那篇同人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女主邀请ss去听《魔笛》,到某一段女主让ss集中注意力感受,ss感受到剧院里魔力波动的涟漪,他很震惊,以为女演员是哑炮,女主说女演员是彻头彻尾的麻瓜,说“莫扎特在写这一段乐章的时候,非常巧妙地加入了仪式魔法的元素……我认为,只要能够用德语饱含感情又准确地唱出他当初谱写的旋律,哪怕是麻瓜也能施出一个极其微弱的、影响情绪的魔法”
然后散戏以后,有了这样一段:
““你今晚为什么邀请我?”离开点心店后,斯内普终于问道,“你有很多的老朋友,不缺愿意陪你看歌剧的人。为什么不邀请他们?”
“他们感觉不到的,”她不在意地说,“绝大部分的巫师都不可能感觉得到,他们没有足够的敏感度。可是……”她垂下眼,“这样奇妙的东西,只有我一个人欣赏不是很可惜吗。”她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这种魔法没什么用处,可还是很神奇不是吗?”
虽然她的话没说得很透,可斯内普居然完全理解了——在他孤独的童年,他也曾是多么欣喜于能够和莉莉分享魔法的奥妙。这也许甚至与陪伴无关,仅仅是一个人看见奇妙事物时的本能——那人必带着孩童般的惊奇,要回头寻找第一个同类,问他,你也瞧见了吗?是不是很美?”

这位作者写得也好美啊!好适合这样酥酥软软的春天读啊!春天啊,就适合读读言情小说,看人家谈谈朋友,啊,春心无处不飞悬,嘿嘿嘿

高大宜

昨天看B站,有人搬运了某个台湾的大提琴教学的视频,这一集介绍了他觉得很重要的一些大提琴曲子,其中无伴奏系列,他打出一个画面,写着“高大宜 B小调奏鸣曲”,我心想,咦,高大宜是谁?没听说过诶,后来出来英文才知道是Kodaly Zoltan,大陆翻译成柯达伊,变成高大宜之后,有一种莫名的乡土气息
然后我就去找高大宜的这首曲子了,还挺好听的,尤其是第二乐章开头的乐句,有一种很感人的忧伤。这首曲子真的很民族风情,虽然匈牙利的民族风情和我们的民族风情大概很不一样,但还是很莫名其妙的听出一种熟悉感,说起来拨奏和拉奏能同时出现真的很神奇,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人一琴而已
又说起来,被搬运博主说在spotify上做了播放清单,是他喜欢的曲子的喜欢版本,我本来充满好奇的准备去看看,然后发现spotify不为天朝提供服务,深深的叹口气。。。哎。。。为什么我们就不配看点好东西啊?!
又看了一段“音乐家的无聊人生”讲的舒曼的《梦幻曲》,讲的可真好啊,《梦幻曲》也真好听啊,忽然想到麦兜里面的音乐,又去听了一遍,觉得《黎根之歌》用的是《梦幻曲》的调子,竟然还很情景交融,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贴合,“无力挽”。。。

上周末临时停课一次,可是上上周的作业我也练的差不多了,这个周末就试着摸一摸柴可夫斯基的《古老的小法国歌谣》,还真是挺好听的呢,非常优美

小女巫去音乐会前,听说协奏曲其实主奏乐器和大家也没很多时间磨合,基本上是这个音乐家repertoire里有的,搞两遍就能上,她大为吃惊觉得就是赶场子嘛,很多音乐家说穿了就是多线项目打工人,反而是四重奏之类的室内乐,大家长期合作共同打磨十分迷人。
我倒觉得这两种都各有各的浪漫之处。如果大家各自埋头练,一碰居然能合上,虽然未必多精妙,但也能大致合得上,有些小地方还说不定有点小火花,似乎也挺妙?我忽然想到周传瑛在《昆剧生涯六十年》说的“凡是在老先生手里学过的戏,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也不大会走样。……我们“传”字辈师兄弟,直到现在虽然分开几十年,相隔天南地北,一旦会在一起,马上可以相互配戏上台。曲文、曲腔、板眼、工尺、白口的热接和冷接,身段动作的相互照应,都不会错到哪里去。”啊,我当时看得感动S了,说起来这本书真的非常质朴而感人
然后又想到《游艺黑白》里作者说他很喜欢席夫和佩雷尼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问说怎么才能如此默契,席夫大概是说,就是一直合作一直听对方的演奏,也不怎么讨论,俩人就一直一直弹/拉下去,我看的也觉得,啊!好好啊,一直听一直听,直到彼此音乐自然而然靠近交织
就,可能我觉得合作只要能合得上,都是很开心的事情,所以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么!?
顺便,我的人生目标可能就是和钢琴合奏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了,哪怕只有一个乐章也好啊啊啊啊

又顺便,我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困惑,一般认为右手持弓的时候大拇指不应该瘪/凹/弯进去,应该有一个向往顶起来的弧度,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拇指弯进去的时候反而可以练很久琴,如果拇指关节有一个向往的弧度,听起来倒是很放松,听起来和我们人类自然松弛状态的姿势很一致,但实际上这样的话,整个手掌都很疼,根本拉不了多久
我暗中观察过老师,他好像拇指也和我差不多,而且他也从来没和我说右手拇指的问题,又看了perenyi拉琴的视频,努力截了图放大看,我觉得也并没有关节呈向外的自然弧度么?!!结果在朱利安(一个法国人)的讲解视频里解惑了也!他说关节往外有一个自然的弧度是从小提琴持弓那里来的方法,他们小时候的时候就是这么学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比如王健或者据说东欧的一些大师是拇指弯进去的。。。我真是豁然开朗啊!所以怎么样的姿势没有那么重要,声音好,自己觉得轻松可持久才是真正重要的吧,姿势再标准,架子看起来再好,声音不好,岂不就是本末倒置?
然后又回到了可怕的关键问题,耳朵要好。。。要听得出微小的差别才能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叹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十六次课

本周六大提琴上了第十六次课,老师示范的时候简直令我觉得我们拉的既不是同一段练习曲也不是同一把琴,我似乎开始进入一种没有什么进步的阶段,就是道理上知道和技术上掌握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声音不太难听和声音听起来舒服之间的鸿沟更真是深不见底,而声音超级难听和声音不太难听之间的鸿沟就远没有这么深,但练琴的时候倒也不厌烦,所以慢慢来就好,不过大把位真是有点手疼啊

上周拿到一个案子的笔迹鉴定结果,鉴定机构的意见是就是本人签的字,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碰到这个情况了,当事人信誓旦旦的说绝不是自己签的字,但鉴定出来就是本人签字。这两个案子其实在鉴定之前我都隐约猜出了结果,我觉得吧,就是当事人怕被老婆/女儿知道自己做过这么傻的事情,所以在勉力挣扎,没有用啊没有用

天气冷S了,有个之前来咨询的当事人发了个红包,我就毫无心理负担的买了南瓜派,肉桂的味道真好啊
今天晚上认认真真炸了鸡块,炒了一盘很香的回锅肉,一碗油焖笋,烫了西洋菜,油润的米饭,配合一小杯酒,三个菜熨熨帖帖,饭后是南瓜派配红茶,啊,这会的春笋真是鲜美啊
好像很久没好好吃饭了似的,吃得舒服还是很开心的!说起来为什么是三个菜呢,因为炸鸡块一边炸我们一边吃,吃饭前就吃完了居然

荡漾的小情绪

不,我并没有这种小情绪
居然就过完年了,过年前一周老师说他腰伤复发,所以没有上课,接着过年也没有上课,所以我就变成了半个月没上课的失学儿童,虽然失学儿童还是每天在家练琴,但练得就有点没劲,希望本周末可以上课复学
试着从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右手,希望可以有更好的音色,于是对着镜子练琴,但对着镜子看出来的直角和shu站在我对面看的直角十分不一样,倒是我自己看着琴弦自己找的直角shu说是准的,我就很困惑类,个么镜子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啊?为什么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都说要对着镜子练琴?或者其实是因为我根本就不会看镜子么?我没有找到镜子练琴术之要诀么?

焦虑仍然还是焦虑的,做梦梦到谈案子谈不下来,很愁,然后醒过来发现连谈都没有案子可谈,就更愁了
昨晚上半夜三点钟醒过来睡不着,开始回忆睡前在kindle里的新看到的单词,回忆来回忆去勉勉强强睡到早晨

说起来假期里把《The Knife’s Edge》读完了,真的好看啊!似乎比《打开一颗心》更好看了,作者叙事能力真是一流!《打开一颗心》写的更多的是心脏手术本身的惊心动魄,《The Knife’s Edge》则更多讲到他自己的成长和自己的家庭和经历,很诚恳真挚。有的地方动人到读得我眼眶一湿,但又绝不煽情,还多地方还有英国人那种冷飕飕的幽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最近英文变好了一点,能够读这样的书而觉得非常非常高兴。
虽然看到一个手术搞来搞去搞来开了好几胸才搞好的时候,我会想,真的这还有必要救么?要不就算了吧?很遭罪啊!但是看到有的人真的因此获得了非常珍贵的生命和非常珍贵的生活之后,还是很动容的。
因为可读性强,所以不免囫囵吞枣,又因为确实喜欢,于是读完之后,我又开始读第二遍了,以期能逐字逐句读懂。
想到很久以前豆瓣上看到一个医学院姐姐写的crush某个外科大佬的日记,这篇是我最最喜欢的crush的文章,实在是太温柔美好了
又开始读SSGH的同人,读完了一篇读到一半我才想起来肯定是在哪读过的同人之后心情复杂,这篇算是不好不坏吧,没有特别戳我,但也不难看,说起来虽然冬天冷飕飕,虽然我十分焦虑,但还是想要一点点荡漾的小情绪,啊!

未解之谜

为什么烤肉和火锅永远能吃掉比正常炒菜多得多得多的肉?!周五和shu在家吃火锅,俩人吃掉了一大盒羊肉和一大盒牛肉,以及若干青菜、香瓜、豆腐皮,这些羊肉如果炒一炒肯定一餐吃不完,更不要说还有牛肉了,想起每次去烤肉店,我们三个人能吃掉的肉如果炒一炒估计起码得吃两三天吧。。。但是就这么轻轻松松吃掉了!
而且不仅肉类如此,蔬菜也是这样。昨天煎油封鸭腿,煎好之后拆了一大半下来,剩下的连肉带骨头放在汤锅里,加水没过,大火十多分钟煮到汤色奶白,小火再煮个十分钟,加盐,放切成大块的冬瓜,煮到冬瓜酥软,就是十分美味的冬瓜老鸭汤了,热乎乎又鲜美,我们吃掉了很大一块冬瓜,这些冬瓜如果切片红烧,会是一大盘,估计也足够吃不止两餐,就。。。好神奇啊!
到了冬天好喜欢吃这种清而鲜美又很热的东西啊!
油封鸭腿的鸭油煎香菇和土豆都特别香!吃完饭的点心是shu现烤的,手指饼干,外脆里软配打发的总统奶油,啊!我觉得我们家吃得可真好啊~

杨小恒去上群艺馆的寒假写春联课,上了两节课,写了两页纸的笔画就和我说,妈妈你看我进步这么大!而我,每天练琴1个小时,我都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很大进步啊我!
说起练琴,从每次上课回来的课后自己做的笔记来看,其实有很多问题一直存在,右手手腕不够放松柔软啦,左手扩张手型和普通手型的变化啦,都是时好时坏的。而这次的新发现是,练习曲里有一段,用到扩张手型和普通手型,我就各种忙乱,手指跳来跳去,但是老师整个左手的动作幅度是很小的,好像都是略微一抬略微一撑就完成了,就直观的感觉到,忙忙乱乱是搞不好的,难怪好像武侠片里的大佬都是不怎么动的,稍微手一挥,对方就倒下去了,回来猛练这一段,由慢到快,搞了一个周末之后,好像也还是有点进展呢,那种趁着空弦很有把握的移动一个把位,妥妥的按下去,然后保持手型轻轻一碰自然是下一个音,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感觉真的好爽啊!
还有一段是跨弦,比如从G弦跨到A弦,很容易就会蹭到中间的D弦,声音就不干净,而且听起来就是3个音而不是2个,老师讲了两个避免中间弦发出声音的方法。但!我想说的是,在回课之前,我自己练习的时候居然完完全全没听出来自己的D弦有发出声音,全部的注意力都在左右手上,根本没有在认真听自己拉出的声音,啊,可怕~

我又买了一个枕头,号称对肩膀和颈椎非常好,虽然明明知道这就是一种希望可以不劳而获的心理,希望可以不锻炼但是肩膀舒服,但还是很期待,万一真能不劳而获呢,是吧!

隔离

周四一大早在刷牙的时候就有全身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来敲门,说本楼需要隔离排查,2天不能出门,我周四上午是要出去开庭的啊,赶紧各种电话协调,听到邻居在吵说她今天要出去监考,另一位说今天要技能等级考,但统统没办法,一句话,不能出门
那么就在家里呆两天咯,在家里干活,事情一点没少,还时不时被娃打断,以及很多因为不能去办公室,所以压缩在周一,反正就是心烦
排队做核酸的时候,才知道,哇,居然这栋楼有这么多人,平时根本就没见过嘛

周五晚上跑下楼去问,到底今天能不能解封,底楼门厅里聚集了心烦的邻居们,有焦躁的想到底能不能周六一早去出差,有非常烦躁高中的儿子学校关了还无法回家,在肯德基游荡,有暴躁的说自己孙女哮喘药没有了要连夜去开,有失明的癌症晚期父亲在隔壁小区等着她去送成人尿不湿,作为一个担心明天能不能去上课的人,好像我的担心已经是最微不足道的了
总算,到了晚上9点半,收到解封的上级通知,松一口气,第二天能上课的!
生活完全就没有安全感,啊

练习的乐曲里第一次出现了换把,虽然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小曲子,如果不考虑第二把位的E的话,基本就是刚开始第二节课的难度,虽然换把就是两个E而已,但这也毕竟就是换把了也!周末上完课回来一直在练琴,大把位的练习曲从破破碎碎到初具样子,还是挺快乐的
虽然每天拉来来去好像音色也没大提高,手腕还是很僵硬,但是从音和音之间的连贯性来说,确实连绵了很多,可能换弓和换弦都还是有一些进步的,发现这个进步并不是自己听出来什么显著的区别,而是因为录音的时候发现,那个音波图形不怎么断了,虽然有高低,有多少,但是起码屏幕上一直是有图形的诶!

上周三去音乐厅听了一个很短的“晚高峰”音乐会,第一组是勃拉姆斯的op.118的六首小曲子,也是因为喜欢这六首小曲子,才想听听看五重奏的改编效果会是什么样,就,结论就是果然人家写成钢琴独奏是有人家的道理的。。。室内乐版本确实就不怎么样。。。有两首还行,但大部分就觉得很滞重,粘乎乎的,而且觉得这场的钢琴也很一般,当中一首是舒曼的钢琴四重奏op.47第三乐章,不太熟悉,最后一首是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op.8的第一乐章,听下来觉得最喜欢的是这个,室内乐还是需要一些更紧张的东西,会比较抓人
不过1小时的这个体量还不错诶,我看前排的小朋友已经开始扭动起来了,再长了估计就彻底坐不住~

因为喜欢《打开一颗心》,所以开始读《The Knife’s Edge》,似乎还挺好看的,有的单词查来查去查来查去查来查去还是记不住,那就只好继续查来查去+1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