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姐妹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姑娘说“以前的嗑点一直是少年时意气相投的亲密战友/伴侣,在岁月中走向截然相反的理念与阵营,继而成为最了解彼此的对家,比如GGAD(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比如EC(万磁王与X教授),最近又发现一个新的嗑点:【艺术上亲密无间互相成就,生活里几无往来形同陌路】”,她说某个京剧老生演员和琴师,俩人从戏校就开始搭档,已经搭档几十年,台上非常非常默契,但是台下俩人风格完全不一样,而且互相都看不太上对方。。。就。。。有一种很好磕的感觉呢

我看到笑了老半天,居然很能懂这种好磕,跑去留言,说,话说我觉得这种接住和默契,会忽然想到越剧《舞台姐妹》,她说,“越剧舞台姐妹太好磕了 唱惯了梁祝恩爱生死情 今日里送兄送妹分不清”,然后我就想,不如再去看一下,就去B站看了正当年的钱惠丽、单仰萍组合,啊!从“送兄别妹”一路就看下去了,直到看完全剧,又一次在月红接唱“贤妹妹,我想你,哪日不想到夜里”的时候哭出来。。。这一段对我来说真是。。。百试不爽的令我眼眶一湿啊!
我觉得我至少20年没从“送兄别妹”开始看了,现在再看,觉得这出戏编得真不错,明线是邢月红竺春花的结拜姐妹,但以《梁祝》串着整个故事,两者互文太好了,俩人分道扬镳的时候,最后演出一出的是“送兄”,台上演的是“你我无缘到白头”,春花想留住月红又留不下。月红服安眠药的时候,自言自语唱的是“山伯临终”,最后古戏台上重逢,唱的是“楼台会”,啊!!情感上的互文,剧情上的互文,甚至性别上的互文,啊!高级

看到最后,发现这是2000年的舞台实况,我查了一下,那时候钱惠丽和单仰萍36、37岁,真的是正当年,是舞台上最好的时候。然后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一批演员,不论是越剧还是其他剧种,30多岁就很成熟了,但是他们后来的那些演员呢,仿佛就成熟得越晚,越年轻的一批就成熟得越晚,比如现在舞台上也三十六七岁的演员,完全没有他们前辈三十六七岁时候的舞台风采
如果听更老一代的录音,就觉得更明显,觉得那时候的人仿佛20多岁就已经很成熟了,很大人了,但现在的演员我觉得再不断往幼稚化发展
我跑去和shu说,shu说那可不呗,林彪23岁都当军长了好嘛
莫非。。。现在人的寿命长了,所以成熟期后移了很多?shu说可能是上学的时间太长了,就是认识社会的时间太晚了,并不是学习知识才是学习,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也是学习,后者现在的小朋友接触得太少了,认识世界开始都是一个二手的世界,是学了根本没有感受的东西然后去印证,而不是先有了感受现有了认知再看书本里的总结
而且我觉得,成熟期这种事情,如果没有在某些时间点之前成熟,长成一个大人,可能就再也大人不了了,就好像米饭夹生了

周末看了一个Chess in Concert,当初因为偶然听到Anthem觉得超好听去看的演唱会,就这个故事情节也太迷惑了,人物还是要靠剧情立起来啊,单只有几首好听的歌是不够的!搞得我又去看了一遍吸血鬼的贪欲和心之全蚀

要挣钱,啊

在1)工作中挣钱最要紧、2)表达不高兴、3)争取利益这几个方面,我觉得我又成长了,勉勉强强算是个大人了
但最后一项并没有成功,昨天晚上在知道最后答案的时候,我坐在桌子前面觉得简直生理上都不太舒服,所以可见即使我安慰自己也算有进步,但仍然非常生气,生气。。。果然伤身啊
而且需要昨晚半夜三更写blog平复自己,而不是去睡觉,以及一大清早醒过了,总之。。。更伤身

我同事说,接受吧,我说我也没不接受啊,她说愉快接受。我说硬要自己愉快那好像也没必要啊,就算不愉快我第一没影响干活第二没影响其他人甚至都没影响食欲。。。她说不愉快也没必要啊。。。我说,这就是我俩的不同大概,我觉得硬要自己愉快很费心力,就好像非要自己不焦虑一样,我明明焦虑还要分出一部分心力说焦虑是不对的,不应该焦虑,那我就更焦虑啦。。。我已经接受了焦虑。。。我大部分时间里可以和焦虑和平共处
她说我俩确实是不同款的人,我说是的,我知道我总体来说是很不划算的那种人,她笑了老半天说她瞬间明白,就是不讨巧的那种,我说,是啊
而且大部分时候我已经能接受自己不划算了呢

昨天上午,和某些手握权力的办事人员打电话打得我身心俱疲,累死我了
昨天下午下班听了几首阿什肯纳齐的肖邦夜曲,还是挺好的,每次觉得很累的时候都还是会跑去听他的独奏的熟悉的曲子
昨天晚上,拉了一会琴,复健布列瓦尔的F大调协奏曲,没什么缠绵情绪的爽利曲子确实拉起来别有一种很爽的感觉,又拉了一遍天鹅,后面半段有几个小节有一种自由的感觉,非常舒服
终于,虽然我拉得仍然不怎么样,但是确实,我感觉到了拉琴有一种抚慰和发泄,疏肝解郁

昨天晚上朋友送了一张马赛克四重奏的票,回家放东西吃饭打工作电话,然后匆匆忙忙跑出去听音乐会,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相对来说我觉得贝多芬的还不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总的来说,感想是四重奏确实还是一种我不太懂的东西,以及古乐和羊肠弦真的很柔和,完全没有弦乐的intense,又以及,室内乐的编制放在大厅里,就,实在是太大了。。。完全没有那种亲密的伙伴式的气场了。。。以及,听好音乐会就又回来加班

晚上杨小恒他们几个小朋友开腾讯会议,讨论一个朗诵怎么搞,谁读哪几句,在哪几句大家一起读,怎么和音乐配得上等等,开了一个多小时,开完会之后,杨小恒说,开会开得累S我了,我笑了老半天,啊哈哈哈哈哈,没错!而且这人今天很快就睡着了,可见开会确实很累人啊

不同语言的音乐剧

周六零零星星看了很久Steven Barton的各种视频片段,虽然是好看的,但是好像就是没有那种很充实很满足的感受,好像是刷了很久手机微博,而不是看了一部长篇小说
所以决定还是要点沉浸式的娱乐活动,又跑去看了一遍《悲惨世界》的10周年音乐会,这是第二遍看,真的是好看啊!比第一遍看的时候还觉得好看很多很多很多,每一首都好好听,特别发现那首red and black真是特别好听啊,最后彩蛋上17国各语言的冉阿让上场,用这些不同的语言,一人一句到后来一起所有人合唱“people song”的时候,实在是太震撼,是那种瞬间一身鸡皮疙瘩的震撼
第一次看的时候因为并不太熟悉悲惨世界的故事,所以听歌、看字幕还要猜测剧情,而这是一个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剧情有的时候我还连不太上,就很受影响。只是觉得有几首歌很好听,于是这几首歌时不时在QQ音乐上我也会找来听,但是更多好像也没有
但周日这次看的时候,完全就投入进去了,即使是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也真是唱作俱佳,每个演员都唱作俱佳,非常非常有感染力,而且是舞台演出特有的感染力。
确实,音乐剧它首先是剧,音乐是表现剧的形式

因为people song有各国冉阿让,其中一个是日语版,其他荷兰语瑞典语波兰语什么的我几乎都没听到过,但是日语起码是一种我听到过的语言,但这首里面只有1句,然后我就在想,到底别的语言演唱英语音乐剧行不行啊?除了德语版的《贪欲》,我还听过一个Steven Barton英语版的,觉得也非常好听,但是这个说明力不够,因为是同一个演员,而且德语和英语差别还不足够?后来我就去找了一个日语版的《悲惨世界》,咦,居然也还是可以的诶!听起来也没觉得特别奇怪诶
那么中文呢?中文没有官方的版本,就去找一些自己唱着玩的片段,不太行。。。还听了一个粤语版的开头那首歌,不难听,只是非常。。。有霍元甲的气质
又跑去找《剧院魅影》,日语版的也还行,以及这部戏可是有真正的舞台演出的中文版,是去年上演的,还颇演出了很多场,就,啊!!!十分不行啊!!!尴尬死我了
一方面表演非常尴尬了,好像二流学生组的话剧社,另外还有个主要奇怪的地方是旋律的起伏和中文字音的起伏非常对抗,听着就很别扭
是用中文翻唱英文歌就不行么?可我又想,可是我从来也没觉得中文《国际歌》有什么别扭的嘛
然后我看了一个费翔版的中文《剧院魅影》里面的两首歌,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音乐剧演员不行。。。
不过语言天然的韵律和旋律的对应还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很喜欢的播客更新了一期,是讲亦舒的,还蛮有收获。记一笔印象最深的几个点,1)恋物的人,沉迷于各种东西的人,其实很强的生命力的一种体现,我觉得有道理,因为看着我同事从恋物到不恋,从买奢侈品里花很多心思到随便买买优衣库,几乎就是她生活热情变化的外在体现;2)言情小说如果出圈,或者说如果掀起某一种热潮,其实都是因为价值观,而不是幽微的关系或者情感的描写,是其中的价值观契合了一种不那么主流的,但符合当下人们心境的价值观;3)“变高级”是我们人类会有的心理需求。

基因的威力以及其他

昨天娃很气愤的和我说,妈妈你都不管我!哈?!我哪方面不管你?你不管我学习!
问了半天总算搞清楚了,这位小同学觉得自己学习不够积极努力,觉得是完成任务式的,一方面觉得自己应该更努力更主动,一方面根本做不到又总是拖着想,再玩一分钟就去学习,然后就觉得自己不够好。。。
妈呀。。。这种思想我太熟悉了,完全就和我一模一样。。。而且我爸也这样,他以前说,有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肉体真是令人痛苦啊,我问shu会不会,时不时就觉得自己不够好,本可以更好,但其实并做不到更好,shu说完全不会啊
我以前觉得,可能这样的想法来源于家庭教育,现在看起来,可能基因的因素更大一点
我也不知道怎么劝慰她,就,这种事情就是没啥办法的啦,只要对自己不满意的心情没有太影响生活就随它去吧,不满意就不满意吧,让自己喜欢自己这件事,我也没啥心得啊!
或者也可能不断追求要做更好的自己,本身就是不对的一件事,不要时时刻刻审视自己不要这么自恋,而是满足自己就好,让自己快乐就好,当然很多事情做不到,就有限的范围内能快乐一点是一点?啊,不懂。。。

周末看了一部模模糊糊拍摄质量一塌糊涂的《吸血鬼之舞》,97年的德语音乐剧,但是很喜欢。真的很喜欢Steven Barton对吸血鬼的演绎,而且他的声音实在是太动人了。
贪欲一段,算是整部剧的精华,他其实也不爱莎拉,不爱歌里提到的几个人,他克制自己不吸血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主宰自己而不是被渴欲住主宰,但是就是不能成功。无尽的渴欲和饥饿可以压倒一切,但吸血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一种稍许渴欲的缓解,而且这一种痛苦缓解了之后又会添上一种对自己失望的痛苦,怎么说呢,就是我们这种基因的人就特别理解嘛
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就是野兽,一方面也他知道怎么引诱别人,知道人类的那些东西,但是无法切身体会
豆瓣上有个人说“他演的正是他想成为却又无法成为的。体会到这些之后再回头看之前的歌,真是每首歌词都饱含深意,而且彼此之间关联性很强,loop很久并不是难事。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欲望,伯爵就是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人:用性欲引诱莎拉,用爱情引诱小阿,用知识引诱教授。然而这样一个将所有角色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猎人,最向往的竟然是跟猎物共情。这奇妙的追逐关系真是张力十足”
Steven Barton表现的优雅,挣扎,不甘心,生自己的气,真是非常味美

最近一周忙得要命,而且也不怎么挣钱,又累又无趣而且情感情绪上也没有正面的波澜,然后就会在地铁上听情感浓度很高的歌,比如说《悲惨世界》里的芳汀之死,比如说《吸血鬼之舞》里的贪欲,比如林冲夜奔,我觉得可能需要情感被翻动的东西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生活里没有,就得在文艺作品里找
啊,不过还是想看一点荡漾的东西呢

又,在小红书上看到罗大佑要来开演唱会了,曲目单已经出来,毫不谦虚的说,这些歌至少90%我都能从头唱到尾,可见当年是有多喜欢,演唱会也看过不止一场。但是现在就没有很喜欢了,会觉得他非常男,就是男的青年导师这种样子,就,不行,无法继续喜欢下去

单纯爱学习

因为我一直以来很喜欢看/听对比,昨天在B站刷到一个我不是特别喜欢的up主,说对比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对比的,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个up主,但是这个主题还蛮有趣,我就点进去了,带着耳机没看屏幕,一边听一遍干活,他说试听第一段,放完,试听第二段,放完,说你更喜欢哪一段呢?把你的意见打在弹幕区,买定离手哦!我心里默默的想,虽然这段曲子我不熟,但第一段可是比第二段强多了,然后他说,“两段都是柴小协开头的引子部分,第一段来自22岁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的现场,是当年冠军XXX,第二段是30多岁盛年的李传韵,听到这个答案,你是不是想要修改你当初的意见了呢?”我心想,啊?这样啊。。。原来李传韵这么不行的么?
然后因为在干活,接着干,就接着往下听,然后他七七八八讲了老半天之后说,“刚刚我是故意这么说的,其实第一段是来自于俄罗斯的小提琴大师科岗,第二段确实是李传韵,现在你又会不会想修改意见呢?”
我就觉得吧。。。真的。。。耳朵还是准的

又找B站听了一段对比,都是大佬,是贝多芬黎明第一乐章的尾声,一段很彪悍的很猛的段落,其实这种段落我不是很会分辨,因为总是觉得乱糟糟的,搞不大清楚,但是盲听下来,最喜欢是吉列尔斯,就,
虽然我对艺术家难免会脑补,因为出身背景也好,传闻也好,长相气质也好,打扮风格也好,难免会觉得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但几次盲听下来,我觉得,确实,即使因为出身背景也好,因为传闻也好,因为长相气质也好,因为打扮风格也好喜欢的人,音乐本身也确实是耳朵喜欢的,并不是纯靠脑补,我对自己的耳朵还是蛮诚实的,于是默默的有点高兴

最近觉得拉琴怎么都不对,怎么拉都没有想要有的音色,于是开始从很基础的部分搞起,坐姿,持琴,持弓,左手的手肘,手掌重心,右手的肩膀,怎么说呢,经过调整,我觉得稍许还是有点提高的,然后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个小朋友的妈妈发的文“学琴两年半,一切从零开始”,简直笑出来,这不就是我嘛?!所以,可能学了两年左右的人都会开始一次反复?

群众艺术馆及各分馆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报名,有各种各样的课程,从合唱到皮具制作体验,很便宜的学费,总之,78万人秒杀1.5万个学位,我觉得人类都还是有精神追求的,吃好喝好是不够的,还有有点别的,要有点形而上的东西,说起来群艺馆的课程绝大多数都是女中青年,老年大学里也都是老太太,那么换句话,我们女的更是颇有精神追求的,啊!
和小伙伴去上了一节重奏课,刚开始老师问,你们俩是近期有演出么?我说,不是,我们俩就单纯爱学习,老师笑起来
但,小伙伴她可是抢了群艺馆课程的人,而我是曾经上过群艺馆课程的人,真的,我们就是单纯爱学习

即兴曲

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D899)no3我之前一直听一直听,尤其是在下班路上,非常累的时候,觉得有一种安慰和共鸣。在我听来,右手的细碎不断跑动的小音符就是心里的不断涌现的小泡泡,黑暗的,咒骂的,挣扎的,而左手的旋律有时候是对自己的安抚,有时候还是忍住内心沸腾而努力表现出来的一脸淡定和气
昨天正好看到有人提起Clifford Curzon即兴曲很好,我就找来听了,非常出乎意料,第一感觉是,左右手是俩人。而我之前听的最多的版本,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两面,而Clifford Curzon让我觉得,他弹出了两个人的感觉,而且还是浑身不搭界的两个人,也没有什么对话,各走各的,总之就,不太喜欢
临睡前在听王识君博士的钢琴课讲四首即兴曲,颇有收获,比如说他说要有绵延起伏的感觉,而不是一句出来就丢在地上另起一句,然后也演示了如何做出这种效果,比如说旋律开始转方向,可以稍微慢一点,就好像车要转弯一样,有一个预示,比如说要有音乐性节奏或者力度就不能太匀,节奏也太匀力度也太匀就难免像打字机等等。。。一方面是乐器之间有相通的地方,我觉得对我拉琴也颇有启发,一方面听他从技术方面讲音乐之美讲如何做出音乐之美,本身就很有意思

这两天在摸索德沃夏克的《幽默曲》,铃木的D大调版本,毕竟原版太难了。说起来中间转小调的地方实在是非常浓郁悲愤,我问杨小恒,你有没有觉得中间这里突然不开心了?她说一开始就好像,蹦蹦跳跳爸爸说要去迪士尼,忽然莫名其妙又不让我去了,但是她又问说第三段返回到开头的时候又是什么呢?我说比如说好像你想说,不去也没办法,自己找点稍许快乐的事情做做吧,她说比如折纸?我说是啊。然后她说,这真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啊,再也不想听这首曲子了,哈哈哈哈哈
这个人最近在吹《欢乐歌》,典型的江南丝竹,就是绵延的,虽然是欢乐的,但也不是大喜大乐,她老师说,就是那种感觉是老头子的欢乐,不是小青年小朋友的欢乐,我觉得此言甚是!

周末看了一部《芝加哥》,电影化了的音乐剧/歌舞片儿?就是觉得很厉害啊!表现手法真的很厉害啊!但是没有太被打动,我觉得还是更古典的东西,讲一个故事,讲一种感情,讲一段关系,这样的东西比较能打动我,而讲一个道理,讽刺一种现象就不太行,可能会觉得还不错,很厉害,但很难觉得非常感动。后来我就去看97年版的《吸血鬼之舞》了,非常不懂的语言外加非常模糊的画面,但还是能看下去,以及觉得非常好听好看,周日晚上看了一半,等看完另一半再写观后感

我很特别

没有,我没有很特别。我前两天听一个播客有很多收获。就是女性向浪漫的小说虽然男主浪漫形式浪漫桥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内核只有一个就是:我很特别,他待我不一样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啊!无论是他如此强大,但向我吐露脆弱,无论是他带我去他小时候的秘密基地,都是这样。而也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变体,比如浪子回头,他虽然很渣,但他为我回头,甚至他虽然伤害我,但是他伤害别人更多。。。这种心理需求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关注他待我不一样,胜过了关注他捧出来的究竟是什么
哪怕他拿出来的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不怎么样的,只要能说明我很特别,也会让我迷醉,比如说,他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烂人,居然为我上班去了,虽然他对你是很特别,但。。。我们人类就是要上班的啊。。。他捧出的上班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女的,不是喜欢对方,而是喜欢“他喜欢我”这件事,就没啥意思,太多女的会用“他没选择我”这种句子,我觉得不行,我们女的,要更多用“我没得到他”,“我和他没谈下去”这样的表述!

而男性向小说的主要心理需求大概就是,我超厉害,我比人家都厉害吧,虽然也确实没啥意思,但好像不太会伤及自身。

我以前非常不能理解太监文,或者男主有生理/心理疾病什么的浪漫小说,不太懂这种文吸引人的点究竟在哪里啊?!这个播客认为,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浪漫小说的男主往往是什么都强的,那么什么都强的男生就会让我们女的有天然的不安全感,觉得打不过他,人身安全没保障,那么解决不安全感之道就是废他一条腿,啊哈哈哈哈

播客里有个女嘉宾,说,我虽然是个女的,但是我写的是男频网文,因为女的嗨点不太好把握,有的喜欢霸总,有的喜欢病娇,各种各样,而男的就不同了,他们都喜欢胸大的,笑死我了。。。
然后我就想了一下,我喜欢什么样的,和陆正讨论下来,我喜欢文艺作品里面,女的ego要大,男的ego要小
女的要有主体性,要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人或事,不能被推着走,不能半推半就随波逐流,如果还非常顺应社会价值观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好女人那就更没意思了。以及总体来说,我对女性角色的道德要求比较低。。。
但是男的就不行,我对男性角色的道德要求比较高,所以看同人,总归看不太下去马尔福和卢修斯,道德不行。。。但ego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不喜欢ego大的男性角色,也不喜欢传统的男性英雄,比如说萧峰和阿朱这一对,我就不喜欢。比如说喜欢的男性角色是令狐冲,我觉得他比较珍贵的一点,就是这位从来不想改变任盈盈或者小师妹,尤其是根本没动过念头希望任盈盈脱离魔教,走名门正派之路,一点不爹,而且当恒山派掌门的时候也非常体贴,体贴也就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感受,这就很好

又,我某天听了另一个播客,里面提到维塔利的《恰空》,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曲子肯定不是维塔利写的,结果查下来居然确实有人这么认为,因为这首曲子一点都没有巴洛克的感觉,而维塔利本人是巴洛克时期的人啊。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说,我听过谢林的这首恰空,觉得是愁绪,第一听海菲兹,吓一跳,完全就是悲愤,怎么说呢,这是第一首让我觉得俩人好像拉得完全不同的曲子的曲子啊。。。然后我就在评论里看到有人说“我超喜欢海菲兹,但这首还是谢林的版本好听”也有人说“我超喜欢谢林,但这首还是得海菲兹”。可见,这俩人真的拉得完完全全不一样

最近读书

读了三分之一本《雪落香杉树》,书名很美,故事我也以为会有意思,结果不是很受得了其中的男性视角,怎么那么男啊?比如说青涩的少男看青涩的日裔少女,写她刚刚发育的胸,写他忍不住偷窥她跟踪她,他们在树洞里的初吻,这个那个的,完全是他他他他他,那姑娘的反应那姑娘的内心,则根本没有被好好写出来可能作者也根本写不出来,又或者作者努力写了,但是很假。。。总之,我就在想,有这么多书可看,我为啥要看这本呢?于是就弃掉了
女性视角一旦开启,就是回不去了,就是会看出没有开启这个视角看不出来的东西,如果书的其他部分写得够好,故事够吸引人,或者虽然作者虽然很男,但男得很正派,又或者虽然作者本人很聪明,倒也算瑕不掩瑜,但是如果总体写得还很一般,那就没啥必要看下去了
尤其是在和性相关的方面,反正,我看小黄书猜作者性别绝对是准确性超过90%

用男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和用女人的眼睛来看世界,真是太不一样了
但很多时候男的眼睛就好像是人类的眼睛,比如说,“农村青年结婚难”,这句话,不就默认了青年=男青年么?!比如说,老罗的歌里唱到,“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 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 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宝用,世世代代传香火”,我听了这么多年才get到,子和孙和香火里都并不包含我们女的,家乡的人们拥有的,只是家乡的男人们拥有的吧,难怪男的说起土地和故乡情,以及项飙说起大家族宗族什么的,总是那么含情脉脉,反正,我们女的就不要跟着瞎起劲了

读完了《Salt to the Sea》,第一次知道Gustloff号海难,第一次知道汉尼拔行动,虽然是很YA的一本书,也有一些很刻意的地方,但还是挺好看的,有一些地方有一种真挚的温柔,比如说那个波兰姑娘被俄国士兵强暴怀孕,在逃难的过程中生产,生完之后非常抗拒这个女婴,她爱但并不爱她的东鲁普士男生轻轻抱起这个女婴,说她真好看,她有你的眼睛,有你的鼻子。。。就。。。在那个场景里,真的很感人

看完了《南方与北方》的电视剧,确实是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但是也挺好看,道德与情感是不能割裂的,好人才会有好爱情,啊,这种古典风格确实是会给人安慰啊
我找了《南方与北方》的书准备读一读,以及听了一期讲奥斯汀《劝导》的播客,也准备找《劝导》来读读

还看了部《保持缄默》,故事梗概基本就是,如果问题解决不了,不如杀个人吧!虽然非常奇怪,但片子超级好笑,我和shu笑得停不下来,完全没想到是这样一部片子诶

这两天在读《Free: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讲1985年前后的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又是一个我完全没了解的国家,目前读到20%,还挺好看的呢,就,很容易懂啊!苏联的那一套东西,我们。。。也很熟啊!搞得我学会了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这俩单词

今天出差,本以为飞机时间基本就是爱情小说时间,结果轰隆隆一觉睡到降落。。。妈呀。。。

胖罐子胖摔

放假好,上班坏,这就是宇宙真理
尤其是初四回到家以后,神经极大放松,真的太舒服了
虽然我已经胖了,可是还是想要吃得开心点,于是,

初六降温,晚上在家吃椰子鸡,买了一盒潭牛产的冷冻套装,一瓶椰子水,一份鸡,一份椰子条,一份珍珠马蹄,一瓶小青橘沙姜酱油,瓶瓶罐罐摆出来,好像过家家的样子,我又另外配了金针菇、腐竹、虾滑和娃娃菜
椰子水倒进锅里,再用这个瓶子装一瓶矿泉水倒进去,不用特意称量自然比例1:1,水开下椰子条和马蹄,再开下鸡肉,撇沫,五分钟下虾滑、金针菇、娃娃菜、鲜腐竹,连锅端出来,开吃
啊!
超级温暖清甜鲜美啊~~~~
我自己也做过椰子鸡,买了椰子,从开椰子搞起,还包含了挖出椰肉、处理鸡,切沙姜末,挤小青橘等诸多环节
平心而论套装和自己从头搞起的椰子鸡味道差不多,但!套装大有一种不劳而获的快乐,而不劳而获又极大的增加了它的好吃程度,显得更美味了!
然后我就对这种预制菜(?)充满了敬意,在超市还看到了雄鸡标的冬阴功火锅汤底,50块一包,我觉得和四面泰的88元锅底大概也差不多,下次可以搞这个吃泰式火锅!

初七吃了香煎五花肉、青椒小炒肉、杭白菜、煎豆腐
说起来也是很神奇,农国栋师傅的五花肉烧出来就是很有广东菜馆的风味,而除了蚝油没加,一模一样用了酱油、大蒜的青椒小炒肉,就是感觉完全不同
初八在做了羽萱妈妈的食谱,梅干菜焖饭,非常香
在超市看到有卖处理好已经片成大薄片的120克一盒的腰片,立刻买了一盒又买了一小把韭菜,做了一个呛腰片,也很清爽好吃
真的,好方便啊!不用原始处理不用切,而且分量还合适,毕竟一个猪腰我俩吃起来压力太大

这两天,和shu去认认真真逛了一下盒马和ole,深感。。。太多有意思的新奇东西了,然后又深感。。。还是要努力挣钱啊!
又以及,在家毫无压力我每天都做天鹅臂,都开始又想要跳操锻炼身体了,怎么说呢,我觉得啊,意志力是一种易耗品,上班消耗太多下班就不是很够用了呢

便捷和舒适

陆家浜路站九号线在地下三层,八号线在地下二层,站厅在地下一层,于是九号线换八号线的地方有块牌子,画着两个箭头,一个写着便捷换乘,就是直接楼梯走上去,一个写着舒适换乘,就是扶梯上楼到站厅,然后走一点,扶梯下楼到八号线站台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差点笑出来,觉得,哇,好会写!分明一个是费力换乘一个是费时换乘嘛

我昨天在拉琴的时候,练音阶,换弦尤其是碰上换弦又换把的时候怎么都觉得非常有咔嚓一下的感觉,很不连贯,试了各种方式无论怎么小心翼翼都不行,最后把右手肩膀和手肘的的变化搞得很大,反而似乎好一点?我和shu说,是不是在弓尖换弦的时候,弦和弓毛的触点是一个支点,琴码是弧形的,换弦的时候看起来弓尖只是变换了弧形上很小的角度,但是因为弓是非常长的杠杆,所以到了右手这一头就要走很大的距离,要么就是动手腕,动比较大的角度,如果手腕没有那么大角度,动手肘,那手肘的角度就需要非常大,为了搞清楚杠杆究竟是什么,我居然画了好几张图,后来想想,咳,不就是剪刀嘛!也就是距离和力量总要占一头,要么费时要么费力。。。

这么说来的话,手臂的运行真的就好像舞蹈,难怪在小红书上我最喜欢的一个琴童,我觉得小红书上属她拉得最有音乐性,因为是个芭蕾超厉害的女生,就,怎么说呢,协调啊!
我这种笨手笨脚,做广播操都会把自己绊倒的五音不全人士确实好难啊,但是真的很想很想可以拉得更好诶,总之,希望下半年能够复课啊!

最近路上在听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次听出了两个声部对唱的感觉,真的,仿佛是两把琴在歌唱,但,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追求一把琴拉出两把琴的效果呢?确实是很炫酷的,可是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是我们人类啊,能干出这么高难度的事儿呢?还是,我们人类啊,内心就是有两个声音在挣扎?
看了两集《音乐探索之旅 Now Hear This》,居然还挺好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