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理解

周末听了一些Johannes Moser的课,啊!喜欢!虽然可能一大原因大概是觉得他的英语很好懂很清楚。。。
除了一些小tips之外,还有一组视频是各地的人们给他发一小段一两分钟的视频并且提出问题,他来指导,我觉得颇有一些收获。有一个不知道是哪里的学生,发了一段非常当地民歌风味的视频,他说他从来没有听过,但他感觉,可以如是这般那般的改进,然后示范了一下,咦!真的就变好听了诶,很高级

另外,听到他讲的一些内容,我觉得,啊!!这东西我熟悉啊,我老师也是这么强调的
比如说要把更多的比重分配给弓头,要让弓头更重,比如说legato不仅是右手,左手也有legato,要跨下去或者说顺时针画圈下去,而不是直上直下。。。

周六去上课,有很多收获,一个是有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居然瞬间解决了!就是左手一把下去的时候如果要按的是无名指,那么食指和中指理论上都在指板上,但其实中指经常会不自觉的抬起来,只有食指在指板上,中指倒也不是抬很高,就是距弦大概一两厘米,但是就是很难手掌整体下去,这其实是一个困惑我了快两年的问题,但因为这个问题不严重,毕竟很多时候都是手指分别下,硬要一起下我自己有意识的话,也能中指下去,所以一直也就这么呆着了,但自己觉得是很不自然的
老师上次也说到这个问题,她觉得这样肯定是因为太紧,才会支棱着,但是问题究竟怎么解决,只说放松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如果能放松我不就放了么。。。她这次说,你左手拇指托住琴颈的位置太靠左,往右去一点,用更多指腹托,而不是指尖,居然!!立竿见影。。。我的中指,它就好了。。。而整个手掌下去就是会比单个手指下去听起来更柔和
我们人体还真是神奇啊!!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以及,还领悟到了一个我以为已经领悟但并没有的东西!就是持续施压。。。之前的老师和我说,legato的时候右手要保持要持续施压,力量始终放在弓子上。。。我虽然一直以为我会的,但是时好时不好,大部分时候依然还是觉得legato不够连,这回老师和我说,比如说这一组四个音,第三个音换把,换把的时候左手是完全松开,但右手只松一半,也就是说你盯着琴弦,琴弦仍然是下陷且震动的状态,不能完全松开让琴弦起来。。。然后,我好像终于找到了“持续施压”感觉

其实,“持续施压,力量始终放在弓子上”说得已经够清楚的了,可能有人听到他就完全明白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次次都能做出来了。但是我不行,我偶尔也做到,但不稳定。现在想来,是因为我始终没有去认真想过什么叫持续施压,什么叫做力量不撤掉?怎么判断力量不撤掉?是只能从听觉上判断么?要死死的听么?要一直努力维持原有音量么?所以音量自始至终是一根直线么?那换把的时候怎么办呢?力量不撤掉的换把怎么换呢?换把的时候不是要右手配合么?

昨天我这才意识到,一件事情,对我这种领悟力为零的人,要不断分解到最小,分解到无可分解,分解到最机械运动的层面,才能真正彻底搞明白,而不是以为自己明白,一方面我要在学习中不断的追问自己,老师说的这个到底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真正的理解这样和那样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我真觉得适合我的老师就是要能把这些技术拆解到最小,完全讲清楚到底是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以及如果学生搞不出来到底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能不能当下解决,还是要通过先解决别的东西才能最终解决

之前还看过有的课堂记录,里面的老师更不行,只是说“这个地方不要有音头,不要有重音”,然后示范。。。根本没有讲如何做到没有音头。。。“这个地方给一点空气感”,空气感是什么?怎么给?是左手还是右手?“这个地方颜色调暗一些”“声音薄一点”,意识确实能不自觉的指导手,有时候脑子有这个意识了手上会自然出来,但除了意识之外,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能更量化的客观描述的,是通过手上的技术和身体的配合做出来的,而不是一种玄学

再次觉得,天赋+勤奋+好老师的加总是一个人能达到的总成绩,如果有好老师和勤奋,大部分人在大部分领域都能达到一个中上水准。。。我越来越觉得天朝太强调天赋和勤奋了,好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太太太不足了,虽然可能从99%到100%的那一点点灵气那一点点天赋那一点点玄学是教不了也无法言传的,可是想要到达80%的水准,我觉得还是很可以教出来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没有教育这个功能,而是纯粹用来筛选和过滤,再次叹口气

不过老师说我基本没什么大问题,不像她最近碰到一些学生问题真是千奇百怪,啊,还是很欣慰啊我

练耳软件

我觉得我听力不行,完全不行,于是就去找了一个练耳软件,做起来还蛮有趣的,还挺上瘾的,就很像打小游戏,但是我觉得好难啊!!
目前的部分是他给出两个音,有四个选项,1)同样的音;2)大三度;3)纯五度;4)八度
同样的音当然能听出来,但是剩下三个就很难分辨,正确率和全靠蒙的差不多,我做的时候是我心里会默默的唱一下,听着比较像DoSol还是比较像DoMi,还是比较像DoDo,但是由于我心里并没有Do/Mi/Sol/的音高,我把这些东西当做歌词,可以填入任何音高。。。所以这种对比毫无用处。。。

有人听音程的要诀是拿一首非常熟悉歌作为参照,比如说“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就是大三度上行,“十六”就是大三度下行,如果听起来像“五十”,那就是大三度,我觉得这种方法做题目可能还行,但是对提高耳朵可能不行?毕竟我不是为了做对题目啊。。。

做的我信心全无,觉得我是不是干脆就是“tone deaf”啊?!!干脆跑去找了一个测试,“tone deaf test”,这个测试比较简单,测出来倒是全对,说我“not tone deaf”
我想了一下,也就是说,两个音如果差半个音吧哪怕差半个音不到,放在一起,我是能听得出区别的,并不会觉得它们听起来一模一样,但是没有记忆这种能力,就是我不能记得音和音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样的,心里不会有一个预期,比如他们差五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给我一个音,我没办法推断出这个音升高五度到底听起来是什么样子
但,我觉得既然我能勉强听出区别,可能。。。训练还是能有点效果的。。。吧?可是,我甚至怀疑,音准好的人他们是不能理解音准不好的人的,训练软件只能把有音准的人训练的更快,而不能从无到有的改善?
不知道多练练会不会有进步,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能改善音准,才能拉得准啊?以及,唱准这种事情我是连想都不敢想。。。总之,再练一段时间再说~~~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说到安全感,同事对我说,说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的话,你肯定不行,肯定会很焦虑,会没有安全感。。。我说可不呗!我后来想想,其实,没有安全感的人并非自己安全感天然就比人家少,而是TA从来没有真正体会过安全
如果从来没有体会过有人兜底会是什么感觉,如果再有一些片刻印证了没有人兜底,那当然会焦虑,当然会把安全值设的比较高,TA没有安全感容易焦虑才是必然结果。每个人固然有天生的差异,可是一个人之所以变成现在的样子,一个人之所以有此刻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是道理的,是有内在的逻辑的,所以,其实也就没有什么所以了,只是想感叹,一个链条如果形成,除非中间斩断,除非有什么新情况长出新链条,不然它就是会自我复制

啊,牛肝菌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且不要说新鲜的牛肝菌,干牛肝菌泡发了炒五花肉和青椒也很好吃,吃剩的碗底的油用来炒鸡蛋也好吃,真是世间竟有如此美味啊

什么东西都有人做对比合集啊

真是太好了!来源当然是不同演员的盗摄片段。。。虽然盗摄是不好的,但盗摄确实是好看呐,不然完全没有机会看到不同的演员和演绎
《剧院魅影》有一个甩披风合集,快40分钟,截取的是,下船,脱帽子,摸头,解披风,扔披风,往前走几步这一段,我居然和娃一起看了二三十个魅影甩披风。。。

前两天看了《剧院魅影》高潮合集,就是最后一段,魅影放走小C和子爵之后,自己在那边看着小猴子八音盒暗自神伤,听到小C回来的脚步,我们观众都知道她是来还戒指的,还他强行给她戴上的戒指,然后魅影收回戒指,很破碎的说christine,I love you,小C抽身而去,魅影继续破碎得不行,由于这个地方是全剧的高潮,大家处理都非常不一样
合集很长很长很长很长,每个人就2分钟左右,居然有2个小时不止,我没看完,挑了一些看的

比如说接小C戒指的时候,那几秒钟,简单分为趁机摸小手手派和还是不敢摸小手手派,当然趁机摸小手手派还细分为趁机使劲摸、轻轻简单摸,不仅摸了还想亲个手指,以及摸了小手没好意思亲只好亲戒指假装是小手等等细分派别

“听到小C回来”,AW的处理是,站起来,挺起身体,扯扯衣服,昂起头,觉得,她到底还是选我了!然后看到小C,小C还戒指,一下子低落,主要的方向是对比强烈非常起伏
我记忆里面JR的处理是,沉浸到破碎里,没有“听到小C回来”,直到小C站到他边上,他才站起来,非常困惑不安,不知道她为什么回来,但肯定没觉得她最终选择了自己,于是收回戒指之后就更破碎。。。主要方向是情绪渐强非常连贯
结合他们俩这个小片段之前和之后的表演,都还是有说服力的

同时每个人的小C也不太一样,有戒指一推赶紧跑路、有含着情谊缓缓抽出手、有抬头看一看等等诸多应对方式
每个人对魅影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小C的理解不一样,每一对儿的火花不一样,这正是重复看一个戏的有意思之处啊

最近下了一个简奥斯汀的文集,我觉得这位作者写谈朋友写得非常儒家。。。就是谈一种很理想的儒家社会的朋友,不能说是很荡漾的言情小说,但也还是有一点点荡漾的地方的,这是我小时候看他们在一群人里面社区化的谈朋友所不能领悟的,那时候似乎只有困惑
还下了一本勒卡雷儿子的书,一部同人,还是史迈利这些人,据说可读性还可以,希望会好看

我还下了一个练耳APP,希望可以每天十分钟搞搞练耳,耳真的不太行,基础练习是两组比较音程关系,每组两个音,开头都是C,doX,doY,问那一组音程关系更大,如果X和Y只差半个音,我就已经要反反复复听很多次才能听出来了。。。而且有时候还会有错
也不知道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学大提琴。。。但说不定练练会好点?
勃拉姆斯的第二乐章当中那个部分,一个连线里面那么那么多小二度的音,拉起来真的很像念经啊,而老师就有起伏。。。娃说,因为你没有强弱!可是,强弱,你在哪里啊?!

弱德之美

啊!厌恶。。。连打字打出来都觉得令我厌恶
虽然我觉得她本人的各种行为逻辑蛮一致的,可能也不双标,但是我实在不觉得有啥美的
据我粗浅所查,来源是她说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提到的的“忧谗畏讥”,正是这样的弱德之美,“正是自我约束和收敛的弱者的感情心态,而是在约束和收敛之中还有这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的品德方面的操守”,“我把词体的美感特质称之为弱德之美,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让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弱是指个人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处境,而德是自己内心的持守。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是中国的儒家传统”
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种对自己懦弱的自我辩护,懦弱很多时候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也不应该去美化,更不必赞美。。。何况,行有不得,固然“己”是唯一的可控变量,可是有可能就是环境/结构/老板不行啊。。。尤其是我们女的,儒家传统对我们真是。。。没啥好的

“外界强大的压力”是客观存在,可能确实不可撼动,在这种情况下尽力做一个好人是令人佩服的,但是,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美感,只是一种无奈一种可惜一种叹息,加之以审美的意义很容易演变为“外界强大的压力”添砖加瓦
推演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是美的,就值得追求值得保持,那就要追求/保持“弱”,如何保持弱,那就自然还需要保持”外界强大的压力”,以便获得这种独特的美。。。就很没意思。。。我觉得她大概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作者能聊得来。。。

所以,我总觉得她的弱德之美,或者说“做个好人”的方向很容易出现问题,是对于同样的弱者而言“做个好人”,还是对于“外界强大的压力”而言“做个好人”,可太不一样了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的区别,比如说2022年4月的上海,帮助邻居抢菜,把菜让更需要的人,当然是做个好人,而且是很感人的做个好人。但是穿上防护服成为志愿者,为大家分菜为大家采样,是不是属于做个好人,我个人是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答复
而且我认为她说的弱德之美更偏向后者,所以她也确实走上了歌功颂德的路

我认为美德是一种稳定的东西,美德,并不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比如说,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富有的时候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贫困的时候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顺境的时候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处于“外界强大的压力”乐于助人是美德,我们可以说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下仍然乐于助人特别不容易,特别可贵,特别难得,但不能说这有一种独特的美,我觉得这就显得很变态了。。。换句话说,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美是该美德持有者本人弱了才有的,如果有一种美是弱了才有的,那岂不就是要追求“弱”么?!以及维护“外界的强大压力”么?!

诚实的看待自己看待周围,不矫饰,不美化,不端着,不自我辩护,不自我欺骗,诚实的面对很多事情/东西,有了是好的,没有就是不太行,至于不太行是为什么,是客观困难太大还是本人确实太弱鸡,这已经是第二个问题了,第一个问题就是不太行,至于这些有了是好的没有不太行的事情/东西,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可能见仁见智,大家想要的各有不同。但,总之,诚实的看待不太行,不自我安慰说,这东西有什么好的,其实我不想要,这东西其实没有更高级。。。不是的,是好的,是我想要的,只是我目前没有。。。与之相对,在经历一坨屎的时候也诚实看待,这就是一坨屎,虽然我目前要与该屎和平共处,以及在和平共处的时候让自己好过点,但这还是一坨屎,并不会变成一朵花。。。虽然可能这是人家眼里的花。。。再与之相对,还有可能后悔可能遗憾,比如我以为我想要的,我以为是好的,我得到了,发现不大行,那就是选错了咯,就是后悔了咯,虽然后悔也不见得能挽救,虽然可能要长久遗憾下去,但我也不要硬说这个就是我想要的。。。但,总之,诚实面对自己的感觉,不糊弄,以上,是我对自己的期待

剧场的迷人之处

我最着迷的其实是剧场的气氛,是演员和观众的交互,以前看戏的时候,这种交互式非常直接,有时候演员出来就有碰头彩,有时候一句一个好,有时候明摆着演员因为观众的喝彩而更起劲,但是戏曲以外的舞台剧我倒不是很有把握,不知道这种微妙的气场多大程度真的存在
虽然也能感觉到也是有不同气氛,最明显是10月4日去看《剧院魅影》的时候,那一场我觉得观众心不静,舞台上也就是一场正常水准的演出。之前有听说JR是对观众反应很敏感的演员,但我也不知道到底在台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到底能感受到多少

昨天看了一段采访,我觉得非常非常有意思。《剧院魅影》目前在成都演出,成都记者问JR说,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对音乐剧的影响,我觉得记者预设的答案是,有很好的宣传啊这个那个,结果JR非常直白的说,我尽量用礼貌的表述来说,我认为社交媒体一个非常不受欢迎的观众,他说,“这些东西剥夺了观众与我们讲故事的人之间的联系,观众无法以这种方式投入戏剧中。”他说还说到盗摄,当他在台上看到盗摄的时候,“所有爱、关心、激情,和取悦观众的迫切需求都会突然暂停,会脱离讲故事的状态,意识到,天啊,有人在录像。。。”
而且他也会说,在台上听到观众哭泣、抽泣他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是我们的表演引起了这样的反馈,触达了观众”。(我们观众为他在台上抽泣而感动,他为我们观众在台下抽泣而觉得有成就感,原来大家都好喜欢看对方哭哦。。。虽然听起来有点变态诶hhhh)

而在谢幕的时候因为可以拍照,很多人举起手机,而不是拍手,他会觉得很遗憾,他觉得这一段录像其实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还原什么,而你错过了珍贵的交互。。。难怪他会说最喜欢的瞬间之一,就是在夜之乐章的一段,两句之间的气口,乐队、观众、舞台全体鸦雀无声,好像也呼吸都停滞,等着他下一句乐句进来
以及,他还说能听到剧场掉手机的声音,他说在成都,最低记录是2次,最多是17次。。。手机掉的次数少,他就觉得可能这场观众比较被吸引住

我觉得非常感动,是的,戏剧和剧场的迷人之处,就是剧场里当下里不可还原交互气场,这是真正宝贵和感人的。这是此刻一场演出,并不是为了以后,并不会留存,而是仅在当下的,仅能在当下放开所有的感官去吸收,去感受的,非常稍纵即逝而且了无痕迹。。。而且这种共同感也是巨大的,全场一起屏息,一起欢呼,一起想起各自的甜蜜和哀伤

我对舞台的想象和JR描述得一模一样,所以这并不是想象,而是演员和观众共同能感觉到的事实!那就是,舞台上,演员珍视自己的表演在意自己的作品,倾注心血的讲一个故事,希望把这个故事传达台下的你,而舞台下的你被吸引其中,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故事里,某种程度上你和演员共同完成了这一场不可复现的演出。一起这远远比拍一两个片段发朋友圈发小红书,比以这种方式宣传演员更多出名什么的,要珍贵得多,也要隽永得多

典故以及其他

周末看了一个82年的《理发师陶德》,这个故事演出来比单纯看梗概吓人得多,几乎把我吓着了。。。确实觉得陶德和洛维特夫人演得都很传神,但是,这些唱段实在是太太太没啥起伏了,根本就没个调啊
看完隐约觉得里面的音乐有一些特别之处,去搜音乐分析,发现全剧都用了很多很多《Dies Irae》的曲调以及曲调的变体,这个旋律里的音程关系都很近,没有超过大三度的音程,所以真的听起来非常叨叨念。。。好像念经啊!
又看了一些Dies Irae的介绍,这个旋律片段真的是被引用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广泛啊,所以懂行的人一听到这几个音符大概就会知道是关于死亡啦,复仇啦什么的。。。忽然发现,所以在旋律界也有典故啊?!就和我们诗词的固定意向差不多,比如说柳树啊长亭,自然就是离别送别,比如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里面的典故。。。

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能觉得桑德海姆真的是押韵狂人,非常非常喜欢押韵,然后看到一段分析说,陶德给他的剃刀唱情歌的那一段,用了很多s、th,f,这样的词,比如说these/friend/see/glisten/this/shine/smiles/faithful/whisper等等,这些词的发音就比较柔和,我觉得是因为比较在舌尖,有更多气,或者说更多嘶嘶嘶的声音(?)听起来就比较容易营造一种亲密的氛围
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中文才讲究发音,比如说“璀璨”听起来就有一种细碎的感觉,而“铿锵”听起来就比较。。。铿锵。。。以及,我小时候就觉得,女生的名字不能两个后鼻音连用,会显得很笨重,言情小说里姓林、姓苏颇为常见,一则是字型比较美,二则是读音比较脆生生或者说比较灵巧
看来确实发音和呈现效果是有关联的!看来人类的本能就是会对所使用的语言和音乐作出联系的!

还有一些分析还桑德海姆的词和曲调的走向,这个我之前在音乐家的无聊人生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也看到过,就比如说一个全曲的最高点所对应的也是歌词的最高点,或者歌词的情感不断往下走,旋律也不断往下走之类
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无论从作词作曲上来分析,桑德海姆都做得很高级分析起来也很高级,可是,我还是觉得不太好听啊!这部戏是很规整,但是没有他自己的《into the woods》好听,我觉得。。。韦伯虽然屡被吐槽,可是就是比较好听一点诶,以及《悲惨世界》也很好听。。。可能我目前还是只能欣赏这种流行曲目吧。。。又以及,我看了一个知乎问答,我突然间有点get了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喜欢桑德海姆,可能因为他的戏没有一种热情/激情吧,就是没有什么煽动性,不太挑动情绪,固然可以赏玩,也能在理智上觉得很高级,可是我看戏,还是想看一点能引起情绪的东西,让我被戳中,让我在情感上有波动

以及,还看了一个讲Harold Prince的纪录片,Harold Prince是很厉害,2012年的《Evita》和他导演的《Evita》感觉简直不是一个东西,我要找他的版本再看一次。上周看2012《Evita》的时候一直觉得舞台不太行,在舞台上打出一个二楼,有点像骑楼,感觉颇为东南亚,并没有多好看,看了一些他的原版的片段,觉得这才是我想象中的《Evita》,在B站上找到一个很糊的版本,准备看一看。。。以及提到《剧院魅影》,他很为转场得意,而我确实也觉得剧院魅影的几个转场非常非常精彩
但是,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无论是看采访的人还是看工作的片段,我觉得音乐剧领域还是十分的。。。白男。。。当然其实各种广大的文艺领域都非常男。。。AO3也好,播客也好比较女还是因为,这个东西比较容易一个人开展,而音乐剧和众多舞台剧,在艺术之余,更是一个需要广泛协调各种资源的大型项目,所以顽强的很男。。。

剪裁的技术及其他

周六shu不知道为啥投了屏25周年的《剧院魅影》,我居然又看了一遍,这一遍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情况,舞台剧的摄像是有问题的!!因为镜头会选择给你看啥不看啥,而且总给特写就看着看觉得很受束缚。尤其是《剧院魅影》这样丰富的剧里面,其实镜头之外的群演也有很丰富的东西,即使都是主角,俩人也都各自有动作。所以看演出的时候观众更自由,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所以我看剧的时候即使位子不太好,也不喜欢用望远镜,因为会破坏舞台节奏,虽然是可以看到演员的表情,但是看不到身段了,也看不太到其他演员,而望远镜起码还是自己选的,但剧场录像就全靠剪辑和摄像人对剧情和看点的判断了。。。
之前看戏曲舞台录像的时候我没有过这种感慨,可能是戏曲的群演就只是龙套而已,主要就是看角儿,看点非常集中。。。
顺便,我觉得25周年版的观感倒不如这次巡演版,倒不是我对JR有滤镜,而是有一些的小的编排和细节,让我觉得巡演版故事更圆吧,在豆瓣上查了一下,似乎25周年版的版本确实与Original又有一些小不同?

这两天看了两部音乐剧的视频,《Evita》和《wicked》,看视频也没有挑卡司的条件,首选是有中文字幕版,总要先看懂再说
比较喜欢《Evita》,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真的借鉴了《Evita》很多!比如《Evita》里面的che是一个实体化的画外音和偶尔和Evita互动的虚拟角色,鲁契尼和死神,基本就是che的一拆二版本,比如对Evita描述的摇摆,一会切入一会抽离,一会以她的口吻一会以旁观者的口吻,《伊丽莎白》里面对sisi的表现也是非常类似,除了著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Evita》里面也还有其他有几首歌都还挺好听的

《wicked》我觉得不是特别喜欢,虽然看的是一个偷拍的视频,但是能想象舞台还是很炫酷的,也有一些可爱的小地方,但可能我觉得人物关系还是太生硬了,而且政治隐喻过于cliche,在天朝的我看来,傻乎乎的,没有更细腻更微妙的东西

周日晚上去听了穆洛娃的独奏音乐会,很早以前买的票,差点都要忘记了,同样是在上海音乐厅,但比上次布雷查兹的钢琴好多了!
我稍微刷了一下小红书,大家的评论也都蛮好的,所以啊,演出有没有诚意实在不难区别
去这场主要是因为曲目比较喜欢,勃拉姆斯的两首奏鸣曲+舒伯特,还有两首现代作品,现代作品我不太懂,更可怕的是,因为是两首不间断演奏,中间没有鼓掌环节,我甚至都没听出来哪里开始换了一首曲子。。。啊。。。可怕
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奏鸣曲和舒伯特非常好听,尤其是勃拉姆斯第二乐章中间的一段双音,非常自然饱满。我觉得穆洛娃的风格,总体来说就连贯均匀,是一个很清丽端正的美人儿,非常自然,不甜不媚不浓郁不冷峻不华丽不过分丝滑,但是很精准,虽然我毫无听音准的能力,但是就是莫名其妙觉得音特别准,可能是因为整个空间里充满着自然的共鸣吧?
总体来说还是挺喜欢这种风格的呢,回来路上找了一个穆洛娃的勃小协来听,啊,好听!

昨天和表姐聊天她去看《巴黎圣母院》,我说,《剧院魅影》明年初巡演到广州,可以去看看,很不错。我说,我当时看完立刻就闲鱼了之后的票,带shu和娃去看了一次呢
啊,不仅有效说明了戏好看,而且还让一个关心家庭的中年妇女形象跃然微信上。。。
但是,我没有说的是,之后,我沉迷于JR的美貌和舞台感觉,又买了五张票,自己去看了五次,而且还远赴苏州去了三回看了两回。。。后半段故事一说,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追星妇女了。。。这就是。。。剪裁的技术啊

赛车手开桑坦纳及其他

老师的琴去修了,所以上周六上课她用的是我的琴,妈呀,我都不知道我的琴能发出这种声音,我都不知道我的琴,它也能歌唱,最直观来说,一个乐句,老师拉的音量至少比我大20%,更不要说音质了。。。
老师还说,我的琴还可以,反应不慢的,啊,开心,因为我再次深刻的知道了,是我不行,不是琴不行,所以很开心呢,似乎比知道我是行的,琴不行要开心很多,奇奇怪怪的开心,最近很容易奇奇怪怪的开心起来,比如说这两天天气不错,比如说这两天事情不多,比如说这两天买到了特别特别好吃的饼干,比如说今天吃了很鲜美的鸡汤面,比如说前几天买的红美人特别好吃,比如说最近糖炒栗子也很好吃,比如说shu给我买了很好看的新衣服,统统都很开心!总之,心情这么好,看什么都顺眼,最大的可能都是因为《剧院魅影》,尤其是令人迷醉的JR吧~~~

brahms进入第二乐章,我觉得似乎搞两个乐章就差不多了,第三乐章应该是远超我能力范围的,搞完brahms再搞点什么呢?也不知道皮亚佐拉或者拉赫有没有我能搞的曲子

去苏州看剧的路上读完了《亡狮》,我觉得不是太行,总体来说不论是书还是剧都很段子,虽然是很俏皮,但我可能对这种不是特别讲故事,也不太着眼人物的书都没办法觉得很迷醉,就会觉得是卡通片,以及我觉得作者对他的人物没有完整的想法也不是特别有真心,很工具,他不是很爱他笔下的人物
还是想要看一点故事,就是认认真真讲故事,写人物的那种传统小说,然后我居然下了一本《The Hunger Games》,不知道会不会有哈利波特的七八成好看?
说起来,我目前既不想读很男的那种小说,也不想读非常女性向的对不公的描述,生活已经很不公平很辛苦了,不想看人在书里一模一样的经历一遍,还是要看一点荡漾的东西,看一些能让我鸵鸟的东西。。。啊,有什么比《双重人生》更好的呢?!但这篇文我不能多看,已经重读过两次,再次重读要留给更需要的时刻!

话说,“舞台之外的时间”,是我最近比较大的体会,不论是书还是演出,要演出/写出“舞台之外的时间”,就是这些人物不上场的时候,你觉得他们是存在的,是有自己的人生的,对演员来说,就是要有逻辑,有逻辑有两层意思,1)这一幕和下一幕之间,演员要脑补出中间是如何衔接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很细致的自己角色的设定,这个角色经历了上一幕之后,度过了怎么样的时光和事情,情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然后出现在了下一幕里,不然就会很突兀,会觉得人物是片段式的;2)对于这个角色有很详尽的背景设定,我又要说了,JR的魅影就让人觉,魅影是有一段复杂的过去的,就特别好!

而小说其实也是这样,人物要有完整的小传和背景设定,比如说斯内普教授的设定,这个不是作者心血来潮的翻转,而是显然从他出场的第一幕起,这个人就是一个正面人物,是有一段和哈利父母的纠葛的人物,虽然读者暂时不知道(后来有不少读者也推断出来了),但由于作者知道,所以写出来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每一个场景都是连贯的,这种文才会好看,啊!

正能量鸵鸟

有一个特别特别心烦的3天培训,我后面两天都请假了,就昨天去参加了一天,确实如预期中一样烦心,今天早晨起来,shu说,今天不去培训了是不是很开心啊?
我说,哈?我都已经忘了我昨天培训过。。。
这就是我的鸵鸟之道,尽量避开过敏原,假装没看见

十一假期前一天,我本来已经想好了要休假,结果跑出来个事情,要陪客户去立案,于是我就约在一大清早,拿了第一个号。立好回到家也才不到11点,立刻洗手换睡衣,假装自己睡到自然醒,刚刚起床,假期刚刚开始,而且还有个田螺姑娘帮我立好了案

有一些人缓解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是某种精神胜利法,比如说,这个人欺下媚上(或者其他恶劣品质),说不定未来倒大霉,比如说,这个人出身优渥,也不见得真的幸福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我完全不同,我的方式,基本上是1)完全承认+2)往下比+3)假装没看见。。。1)这个人欺下媚上,他就是混得好,就是比其他人收获多,就是成功。。。这个人出身优渥,他就是比大多数人开心,生活就是这么不公平。。。2)你也比很多人强了,还有很多人更是劳而不获呢。。。3)那些欺下媚上的人儿啊,我和他们不熟,那些富二代的人儿啊,当然可以做朋友,但我不和他们聊缺钱的烦恼。。。言简意赅,就是自我以下,我已经是很幸运很幸运的人了,自我以上,我统统没看见

其实,我特别讨厌的一种方式是,要看出正面意义,比如这件事虽然看起来烦心但可能也没有那么烦心啦,可能在其中也有一些正面意义啦,走过的路总不会白走啦。。。因为,要看出正面意义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世界是大体公平的,我觉得显然不是,世界就是完完全全不公平的
所以,斯内普教授在凤凰社这部里面说“Well, it may have escaped your notice, but life isn’t fair”,真是。。。我的心声啊!(顺便,这句话是电影台词,书里没有诶!)

然后,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这样,不听不看不想,当个鸵鸟,以及既然来都来了,既然世界不公平,那就只能尽量让自己快乐点,多找点快乐的事情做做。与此同时,感谢能有今天,对获得的所有快乐,对得到的东西都特别珍惜。。。于是,一个如此鸵鸟的人,外形上来看,似乎倒是一种非常正面的价值观呢!

保时捷

上周日去上课,没带琴去,用了老师的超级贵贵琴,而且还是百年老琴,最大的感受是操作性非常不同!几乎是一碰就响,发音非常轻松而且敏感,另外就是四条弦的音色很接近。
我就在想,可能我的琴是桑塔纳吧?而老师的琴就是保时捷。。。
我自己前后两把琴,我都觉得D弦会一下子暗下来很多,和A弦的过渡不柔和。这次奏鸣曲的有两个小节,按谱子标记的指法来看,是D弦的四把位,老师让我用A弦,用A弦的一把位,她说,你们的琴这里都不行,声音不够亮,所以大概。。。一般的琴就是D弦会暗很多。。。
开了一个小时保时捷,还是很开心的呢!我也是用过百年贵贵法国老琴的人了!!虽然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并没有怎么找到该保时捷的音准,拉得乱七八糟的

另外,我觉得可能耳朵变敏感了一丢丢?以前自己练琴基本只能在认谱子以及熟练度上练,但是现在一小节一小节的搞,我觉得我有点点能听出来,这个小节,“这一遍是好的,那一遍不行”,这种区别了,然后争取把好的复现几次

今天在路上听了一点点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听了四个版本的第一乐章的前几分钟,无论是乐手还是乐团,我都觉得差别非常大,以前只是模模糊糊觉得好像有点不一样,现在再听,觉得,嘿,完全不同嘛!算是各有的特点,各花入各眼,不过诹访内晶子的第一乐章三分钟左右的地方有一段,非常有翱翔的感觉,啊,我好喜欢这种天际翱翔的感觉啊

最近喜欢JR,由于他在舞台上的体态非常好看,很挺拔
所以,搞得我这两天也努力在办公室抬头挺胸!!
说起来前两年特别迷艾伦里克曼的美貌的时候,去看了《理智与情感》,布莱登上校也很直,于是看完之后我也很直了几天。。。
周一早上六点多起来去青浦开庭,周二早上5点多起来跑去南通干活,中午回到办公室继续干活,直到晚上。。。居然非常平静。。。要么是之前的神采奕奕还有点残留,要么就是他们的敬业和工作认真/用心也。。。影响了我。。。毕竟我从来特别喜欢一个演员、角色倾向都是投射了理想版本的自我,是自我的plus版

说起来勃拉姆斯这首奏鸣曲,有几个小节特别特别难,音准节奏都难,还要左手横按(包括小指横按这种我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场景),还是两个ff,右手要使大劲儿,我觉得一直有点躲着它们,我想今天晚上就专门搞它们好了,搞个百八十遍总能好的吧?毕竟我这两天在追求自我的plus版时期,克服恐惧显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和伏地魔斗争是克服恐惧,去死磕一个困难片段,可能也是一种最小单元的克服恐惧吧?
我想,有人说,练琴能建立一种自信,我觉得这种自信就来自于,相当一部分曲子,都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啊,好难,这东西是我能搞得么,我要不要和老师说换个曲子算了?!!2)咦,似乎有点初具规模了诶;3)居然大致都搞下来了;4)离好听还有八万里;5)似乎有一点点好听了?其中1)-3)这个阶段,特别快乐,我觉得经历了很多次1)-3)这个阶段之后,就能获得一点点自信,在碰到1)的时候就不会特别觉得暗无天日,虽然自信也很可能在4)这里消失。。。
而且在练琴过程中,还会有这个这两个想法反复挣扎,A这个困难片段我想混过去,就几个小节而已啊;B不,还要认认真真搞困难片段,这里搞不好这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曲子,这种挣扎,可能也是最小单元的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