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唱和其他

有个姑娘发了一条微博说,卖票的演出不应该假唱,她说单仰萍在一个对外售票的演出里面假唱,后来还给了视频,包括现场粉丝偷拍的视频和当天现场直播的视频,假唱是毫无疑问的,不仅嘴型和唱对不上,而且音频的波形和此前电视台一档节目里一模一样。。。她微博主文里甚至没针对单仰萍,说这是演员和主办方共同完成的,应当共同承担责任

越剧戏迷我知道是以威猛著称的,但这些粉丝对偶像的维护还是大出我意料之外,先是有人说可能她那天感冒了或者身体状况不好,为了不让观众失望才放的录音,我心想,你这也太会找借口了吧?结果,这已经是最最正常的留言了
其余留言包括但不限于1)你肯定是XXX的粉丝,所以才发这个踩单仰萍;2)那场演出很多人都假唱,你干嘛就讲她,不就因为她名气你想要流量么;3)我们看到单仰萍就很高兴了,她能出来已经就是爱护观众了,是不是放录音不重要。。。
看到这些留言,我发自内心的觉得,真的,他们确实。。。只配看这个。。。演员但凡对自己有点要求,演员但凡不假唱,简直都对不住这些观众啊!

昨天看到shu买了本《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我居然看过这本英文版诶!到现在,我觉得标题的字眼其实是“长大”,作者算是政商权贵(?)的第三代,身份就决定了她和一般小朋友有很大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在集权社会/极权社会里,她是小朋友,小朋友特有的玫瑰色的体验,当然和大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她妈说她是家族的叛徒,因为不知道她生在这样的地方为什么还能对“社会主义”怀有如此的温情
我倒是很理解,因为经历了同一种社会,小朋友和大人的感受真的不一样

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一点是,体会到感受和年龄的关系,是同样是经历了本城的2022年,如果没有进过方舱,大部分小朋友觉得还挺开心的呢。首先,大部分大人还是会保护小朋友的心理健康,尽量让他们开心点。而小朋友们本人不用早起,每天随随便便上个网课,除了最严酷的几天足不出户之外,每天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疯玩儿,不用担心有车不用担心走丢不用担心有坏人(因为根本无人能进出小区)
但是在大人看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尤其是对于很多手停口停的成年人来说,对于有软肋每天担惊受怕的成年人,对于身体不太好需要去医院的成年人,对于每天发愁不知道有什么可吃的成年人。。。

对集体主义的感受也好,对权力的感受也好,小朋友和成年人的感受就是不一样的。。。感受必然包括了年龄的影响
但凡不是小时候过得特别不容易的,如果青少年期间长大在A地,在A地上学,成年之后长期在B地,在B地上班工作,实在太容易对A地有一种温情了。。。尤其如果是小时候还过得好于当地平均水准的话

对于这些长大的小朋友的在B地写下的回忆,我并不是觉得他们的感受就不真诚,不值得被听见,我当然也不会要求我娃对于2022年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尤其是《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写得很生动,很多地方令人过目难忘!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仍然会觉得多多少少略微有点没劲,有点心情复杂

休息

shu:给你再买一双鞋吧?
我:为啥?我这双挺好的啊
shu:你不能每天上班都穿一模一样的鞋子啊?!
我:为什么呢?这双好看又好穿,等它坏了再买好了
shu:鞋子要轮着穿,要休息的,不然就不能穿很久,容易坏
我:什么啊?!!下班回到家我就脱了,它第二天早上还没休息好啊?!我经过一晚上都要去上班了,难道鞋子它还要继续休息嘛?!它都不能去上班啊?!

买了一件超级美而柔软的羊绒毛衣,也说,最好不要长时间穿着,又看到网上有人说,衣服要想保持得好,就两条:少穿少洗
妈呀。。。所以,不上班活得久咯?

但是,真的好喜欢啊,买了一件看起来很斯文的羊绒衫和围巾,以及一件看起来有一点小别致的宽松羊绒衫,啊!!快乐!!确实比优衣库令人快乐得多
虽然我不能每天穿它,因为它需要充分休息,我要爱护它

前两天不知道怎么想起20年前吧,去同里古镇,退思园里有一个贴水的平台/船坞状的部分,当时我站在这里,微风习习,看园子里的景致看树影摇曳看风吹动池水的褶皱,就在想,如果能一个人安安静静在这里弹古琴,应该感觉会特别好吧?
结果,我现在已经既不喜欢古琴也不喜欢古典园林了。。。
不过,20年过去了,我最近又开始继续跳郑多燕了。。。

今天看了一个视频,是对比了1985年《明天会更好》和2024《明天会更好》,2014年参与演唱的歌手完完全全不能和1985年相比,感觉最深的就是,当年的歌手是有共鸣的,现在的歌手完全没有,声音很薄,和平时普通人讲话差不多,只不过是可能音调更低或者更高一点,有一些高低起伏,但毫无共鸣
这,不就是我和老师拉琴最大的区别么?!!老师拉琴就是有共鸣的,是弦带着琴在震动,而我就是浮在表面的,大概是仅有弦在微微震动
右手真的是很难,因为如果压力小了,弦震动不够,带不起琴,压力大了,反而抑制了弦的震动,想要弦充分健康的震动,真的好难啊!

弱德之美

啊!厌恶。。。连打字打出来都觉得令我厌恶
虽然我觉得她本人的各种行为逻辑蛮一致的,可能也不双标,但是我实在不觉得有啥美的
据我粗浅所查,来源是她说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提到的的“忧谗畏讥”,正是这样的弱德之美,“正是自我约束和收敛的弱者的感情心态,而是在约束和收敛之中还有这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的品德方面的操守”,“我把词体的美感特质称之为弱德之美,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让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弱是指个人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处境,而德是自己内心的持守。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是中国的儒家传统”
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种对自己懦弱的自我辩护,懦弱很多时候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也不应该去美化,更不必赞美。。。何况,行有不得,固然“己”是唯一的可控变量,可是有可能就是环境/结构/老板不行啊。。。尤其是我们女的,儒家传统对我们真是。。。没啥好的

“外界强大的压力”是客观存在,可能确实不可撼动,在这种情况下尽力做一个好人是令人佩服的,但是,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美感,只是一种无奈一种可惜一种叹息,加之以审美的意义很容易演变为“外界强大的压力”添砖加瓦
推演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是美的,就值得追求值得保持,那就要追求/保持“弱”,如何保持弱,那就自然还需要保持”外界强大的压力”,以便获得这种独特的美。。。就很没意思。。。我觉得她大概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作者能聊得来。。。

所以,我总觉得她的弱德之美,或者说“做个好人”的方向很容易出现问题,是对于同样的弱者而言“做个好人”,还是对于“外界强大的压力”而言“做个好人”,可太不一样了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的区别,比如说2022年4月的上海,帮助邻居抢菜,把菜让更需要的人,当然是做个好人,而且是很感人的做个好人。但是穿上防护服成为志愿者,为大家分菜为大家采样,是不是属于做个好人,我个人是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答复
而且我认为她说的弱德之美更偏向后者,所以她也确实走上了歌功颂德的路

我认为美德是一种稳定的东西,美德,并不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比如说,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富有的时候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贫困的时候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顺境的时候乐于助人是美德,当人处于“外界强大的压力”乐于助人是美德,我们可以说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下仍然乐于助人特别不容易,特别可贵,特别难得,但不能说这有一种独特的美,我觉得这就显得很变态了。。。换句话说,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美是该美德持有者本人弱了才有的,如果有一种美是弱了才有的,那岂不就是要追求“弱”么?!以及维护“外界的强大压力”么?!

诚实的看待自己看待周围,不矫饰,不美化,不端着,不自我辩护,不自我欺骗,诚实的面对很多事情/东西,有了是好的,没有就是不太行,至于不太行是为什么,是客观困难太大还是本人确实太弱鸡,这已经是第二个问题了,第一个问题就是不太行,至于这些有了是好的没有不太行的事情/东西,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可能见仁见智,大家想要的各有不同。但,总之,诚实的看待不太行,不自我安慰说,这东西有什么好的,其实我不想要,这东西其实没有更高级。。。不是的,是好的,是我想要的,只是我目前没有。。。与之相对,在经历一坨屎的时候也诚实看待,这就是一坨屎,虽然我目前要与该屎和平共处,以及在和平共处的时候让自己好过点,但这还是一坨屎,并不会变成一朵花。。。虽然可能这是人家眼里的花。。。再与之相对,还有可能后悔可能遗憾,比如我以为我想要的,我以为是好的,我得到了,发现不大行,那就是选错了咯,就是后悔了咯,虽然后悔也不见得能挽救,虽然可能要长久遗憾下去,但我也不要硬说这个就是我想要的。。。但,总之,诚实面对自己的感觉,不糊弄,以上,是我对自己的期待

又没有了居然

想再听一遍《悲惨世界》的最后一首歌,结果,已经是“目前你所在国家或地区尚不提供这首歌曲”
所以,我本以为苹果音乐是漏网之鱼,结果还真是天网恢恢啊,很生气!!

前阵子听了一个不大常见的版本的贝小协,Henryk Szeryng & Iosif Conta & Romanian National Radio Orchestra,乐队很猛,很喜欢,本身谢林就很容易温吞,如果乐队又软,我觉得就不太行,而这个版本就特别好!
总之,第一次有点点get到了贝小协,东翻西翻,听了一个克莱默的贝小协,觉得也很不错
去翻了一个我一直在看的乐评,他也喜欢克莱默的贝小协,说起来我关注这个乐评是因为,他对阿什肯纳齐的肖邦夜曲的评论深得我心
前两天还看了个拉面和JR的访谈,JR有一句不是很重点的内容,就是一句话带到的那种,说他一直听AW和MC的魅影。说起来,在众多有名的魅影里,这俩也是我觉得最不错的,以及还有一些名气很大的他并没有提到
简化来说,就是两种情况,1)我喜欢A的同时,喜欢BC,结果A本人也喜欢BC;2)我喜欢ACDE,B也喜欢ACD,我推测B也喜欢E,结果确实B也喜欢
当然,不同的人之间,只是有重叠,而不是重合,比如说我和shu都喜欢《悲惨世界》的音乐剧,但其实总体来说,他喜欢的音乐风格和我就大为不同。。。

综合以上,我再次觉得,审美偏好是可以预测的东西,而。。。之所以可以预测,就是因为一个人喜欢的东西就是有内在共性的,人类说起来也还挺稳定的

但是呢,我们人类也是会变的,以前喜欢的东西会完全不再感兴趣,也会喜欢上新的东西
还是那个访谈,拉面和JR他俩都说疫情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变成了一个全新版本的自己。我可以想象,对于舞台剧演员来说,确实,疫情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可能更会开始思考工作以外,我是谁的问题
但我想说的是,忽然回头看,我觉得疫情对我来说也是影响巨大,我现在喜欢的所有东西都是前两年在疫情期间喜欢上的,同人、读英文、大提琴、古典音乐、音乐剧,每一件都是
想不到,不知不觉之间,就走到这里

上海之花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姑娘的博客,她说她和朋友要准备去巴黎,在做买买买的攻略,她们去巴黎的行程,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巴黎之花
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妙!
虽然还没到年底,但还是想说,今年真的过得特别特别开心,所有的开心基本都来源于花钱:
1、完成了装修。非常喜欢的装修风格,每次回到家都很高兴,光脚走在木地板上的时候,觉得,真的太好了!而且买的电器、装修材料什么的都很高级,并没有特别想要省钱,是居住之花
装修完,我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居然不仅不期待地球爆炸了,还很希望地球一时半会儿不要爆炸,毕竟我才刚刚开始在地板上滚来滚去呢
2、去四姑娘山看到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真的很好看,是旅行之花
3、找了很喜欢的老师开始线下大提琴课,每两周一次,又开始有了进步,这是一种定期的较为安稳的快乐,是学习之花
4、年末的时候买了新风衣和花衬衫,关键,是shu挑的,一点点都不用动脑筋就穿得好好看,我觉得真是幸福加倍啊,是外型之花
5、看了6场《剧院魅影》!拿了JR的签名合了影,这个真的是今年最开心的时刻,是超级宇宙霹雳无敌花~~~~~~~
其实,我的生活观底色很暗,大部分时候的心态就是来都来了,那不如找点快乐,能好好搞的事情就还是好好搞,而确实很多好好搞的时候也是高兴的,但是如果可以选的话,我根本不想来,我根本不想被生出来
但是,10月8日那天晚上,看完那一场很完美的演出,和小伙伴去SD,看到JR走出来,签到名,合了影,打车回家出租车在高架一路畅通,微风吹过来的时候,觉得心里有多得快要潽出来的喜悦和快乐,忽然升出的感慨是,啊,人生啊,似乎还是值得来一过的呢!我觉得我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想过了,可见那天的快乐强度之高!
所以,虽然有很多至高的快乐和幸福是可遇不可求,是买不来的,是滋养人生的关键,但确实有钱+花钱真的是挺快乐,而且是巨大的快乐,啊
希望可以发大财,继续做一朵快乐的上海之花

正能量鸵鸟

有一个特别特别心烦的3天培训,我后面两天都请假了,就昨天去参加了一天,确实如预期中一样烦心,今天早晨起来,shu说,今天不去培训了是不是很开心啊?
我说,哈?我都已经忘了我昨天培训过。。。
这就是我的鸵鸟之道,尽量避开过敏原,假装没看见

十一假期前一天,我本来已经想好了要休假,结果跑出来个事情,要陪客户去立案,于是我就约在一大清早,拿了第一个号。立好回到家也才不到11点,立刻洗手换睡衣,假装自己睡到自然醒,刚刚起床,假期刚刚开始,而且还有个田螺姑娘帮我立好了案

有一些人缓解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是某种精神胜利法,比如说,这个人欺下媚上(或者其他恶劣品质),说不定未来倒大霉,比如说,这个人出身优渥,也不见得真的幸福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我完全不同,我的方式,基本上是1)完全承认+2)往下比+3)假装没看见。。。1)这个人欺下媚上,他就是混得好,就是比其他人收获多,就是成功。。。这个人出身优渥,他就是比大多数人开心,生活就是这么不公平。。。2)你也比很多人强了,还有很多人更是劳而不获呢。。。3)那些欺下媚上的人儿啊,我和他们不熟,那些富二代的人儿啊,当然可以做朋友,但我不和他们聊缺钱的烦恼。。。言简意赅,就是自我以下,我已经是很幸运很幸运的人了,自我以上,我统统没看见

其实,我特别讨厌的一种方式是,要看出正面意义,比如这件事虽然看起来烦心但可能也没有那么烦心啦,可能在其中也有一些正面意义啦,走过的路总不会白走啦。。。因为,要看出正面意义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世界是大体公平的,我觉得显然不是,世界就是完完全全不公平的
所以,斯内普教授在凤凰社这部里面说“Well, it may have escaped your notice, but life isn’t fair”,真是。。。我的心声啊!(顺便,这句话是电影台词,书里没有诶!)

然后,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这样,不听不看不想,当个鸵鸟,以及既然来都来了,既然世界不公平,那就只能尽量让自己快乐点,多找点快乐的事情做做。与此同时,感谢能有今天,对获得的所有快乐,对得到的东西都特别珍惜。。。于是,一个如此鸵鸟的人,外形上来看,似乎倒是一种非常正面的价值观呢!

心理健康

特别喜欢急剧降温的时候。尤其是下过雨之后,地面微微湿,天气阴沉但是和降温前的闷热相比有一种透气的干燥
这种天气里,觉得做什么都好,无论是出门散步还是在家拉琴
居然跟着最喜欢的录音版本,完完整整把勃拉姆斯大提琴第一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拉下来了,虽然远远谈不上能听,但能跟得上录音的速度,就已经算是挺快乐的了
以及,我发现湿度在50%左右,琴的声音特别好听

最近在看《IT 狂人》,啊!!实在是太太太好笑了。。。第四季第一集又好笑又让我觉得颇为心碎啊,看着ROY的小眼神儿,一边笑得喘不过气,一边我都要替他哭出来了,一集20分钟的喜剧片,居然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效果!

周末看了三分之二Andrew Scott版本的《哈姆雷特》,还没看完,准备晚上接着看完。说起来,Andrew Scott在《伦敦生活》里的那一句“kneel”,多少人觉得荡漾得不得了,女主说“I love you ”,他说“it will past”,又是多么令人心碎
这一版《哈姆雷特》是现代化的改编,还是演绎得挺顺的。我想说,Andrew Scott演技是好的,在舞台上,他的软弱,疯狂,挣扎都很丝丝入扣,爆发力也很强,以至于我觉得这么一场戏演下来实在是太伤了,多演几场简直要吐血了都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看Andrew Scott的戏,即使他演得是个精神状况非常堪忧的人物,我也依然觉得该演员本人精神状态好得很,演员本人就是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人
完全不是说他演技不行的意思,而是,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客观的评价

周末还读了《玩转形状游戏》,算是安东尼布朗的自传,我觉得看下来,这位作者的心理健康就很堪忧。安东尼布朗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绘本作家,杨小恒也还挺喜欢,但他的作品里确实有一些颇为阴暗的、可怕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存在着,并不是用来吓唬小孩儿的,也不对小孩儿刻意隐瞒,而是,经过剪裁之后很友好自然的呈现。

心理健不健康倒不是说不能在社会生存,我看安东尼布朗本人也算是名利双收,社会化得不差,换句话说,可能就只是一个不太“正面”的人
我小时候颇为为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正”的人而觉得自我痛恨,希望自己能身心如一变成书本里面的一身正气的“好人”,但随着岁数渐长,我倒觉得那些特别正的人很没劲啊,也并不希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了。。。而且,我们懂他们,可他们不懂我们,咩哈哈哈哈哈

低落

以为上海《剧院魅影》的最末一场演出会是JR,然后各种周折加价之下买了很好的票,从拿到票开始就怀着非常大的期待,做完所有的事情,周日中午居然还洗了个头(我觉得我已经快20年没因为要出门洗头了),要舒舒服服状态特别好的去看演出,下午上完课,刷了一下小红书,依稀仿佛大事不好,心神不定的吃完饭出门,快到人民广场的时候看到小红书上有人遥远的拍了模糊的卡司版,是harry
就真的,心往下一沉,仍然怀着不太死心的期待自己也遥远的看到了卡司版,确实,是harry,只好出票咯,又几经周折终于按票面原价出给了一个小姑娘(这个姑娘非常可爱,女孩子真好啊)
出完票,我去找个上次SD的小伙伴,大家都非常沮丧,稍微聊了一会,据说是JR感冒了,在SD的地方碰到了剧组的某个演员,有小伙伴问他说JR怎么样,他说fine ,but not very well等等,然后我就回家了
就。。。心情十分低落
不过,有的小伙伴会觉得有一种被辜负了感觉,这我倒是完全没有,甚至我都不觉得他有满足观众对他大末上场期待的义务,演员又不是卖给你了。。。何况从来没有人保证过他会这场上不是么。。。
对我来说,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低落

以及,怎么说呢,尽管如此,想想8号看到一场很完美的演出,签了名,合到影,还是很高兴的,我是多么擅于自我调解啊!

一共看了5场演出,首演(觉得,诶,好棒啊,好想带shu来),第二场(被JR感动了,而且身段体态那么漂亮,想要买好位置再刷一次),第三场(居然是harry,但是由此我体会到演员不同所带来的巨大不同,虽然几乎是看不清楚演员表情的,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能明显觉得演员不同所带来的效果的巨大差异,对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和控制力以及对桶这个角色有了更多想法),第四场(国庆的JR,剧场观众比较浮躁,我觉得那场JR本身也只是普通水准,居然最后都没摸小猴子!我感受到的是敏感的演员对观众的感知力,以及舞台实在是一个非工业品),第五场,非常完美的JR,从台上到台下,都非常非常完美!
这么说来,似乎比场场是JR的好状态都是神演,更能体会到很多丰富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巧合,也算是一种一切刚刚好?是非常完美的组合。。。
再次,我是多么擅于自我调解啊!

这两天我仔细的想了一下,究竟为什么我会被JR和JR所扮演的魅影很深的吸引,以及我对JR本人浅薄的理解,颇有一些心得!因为实在太长了,我觉得简单说,就是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关于自我的想象,这些心得我准备下一篇好好写!(一个没有什么人读的博客,为什么要做下期预告呢?挠头。。。)

不想上班想放假

最近在读《史迈利的告别》,我觉得这个书名很赖皮,因为原标题明明是《The Secret Pilgrim》,完全是为了要蹭史迈利的热度,但是翻译得很顺,而且还挺好看,算得上是勒卡雷直抒胸臆了,我现在觉得,写这样的间谍故事的人,爱读这样的间谍故事的人,或多或少都很变态。。。以及,不但变态,自己还很挣扎,一边觉得自己变态得很可爱一边又觉得似乎不应该这么变态

杨小恒又和shu因为游戏吵了起来,然后我抑制不住的冲动是,真的好想离家出走啊。。。今天在地铁通道里想起一个事情,要查一下手机,然后因为就一边慢慢走一边看手机,忽然听到后面有个声音,“手机手机,看手机”,语气有点凶,我居然一下子心很虚,在说我么?!说我不应该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么?!然后回头才发现是有俩人在聊天,不知道在互相看手机里的啥。。。啊,做人做得好心虚啊我

某天看到个节目的片段是大家分角色读勒卡雷的小说,又看到哈利波特里很多演员都是演了很多话剧,准备国庆可以看看英文话剧的视频什么的,确实他们很有演话剧的传统,麦克白都有无数版,我觉得啊,舞台剧啊,演戏啊什么的也是人类一个古老的爱好

又,我觉得我的勃拉姆斯没啥进展,叹气。。。有时候也会有点迷茫,我这辈子说不定也找不到人和我一起搞这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那么我自己搞的意义是什么呢?可能就是写一封单恋的小情书?好难写啊。。。

国庆节七天假期啊,就要来了!!要在家里为非作歹,骄奢淫逸,胡吃海喝

鸡油菌不行

青头菌也不行,反正,世界上最好吃的还是牛肝菌!!!
在闲鱼上淘来淘去淘来淘去淘来淘去,终于找到3张连号还原价出的票,准备9月和shu以及杨小恒再去看一次《剧院魅影》,希望他俩也能喜欢
话说听完音乐会,比如说上次大提琴卡普松,很开心,或者几年前看完温宇航的《玉簪记》也非常喜欢,甚至今天都还会回味那场戏的美妙,但是并没有希望shu也能一起去看,但是看《剧院魅影》的时候,才到中场,我就想,好希望分享给他一起来看啊!
可能,这样的音乐剧就比较接近吃大餐,去高级餐厅的,很容易分享的快乐

上周每天晚上练好琴,和shu看一集古老的电视剧《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快乐
还可以看《史迈利的人马》,快乐
明天又可以上课见老师了,快乐
话说,如果能开始学一首新的曲子就好了

昨天在路上又听了一遍Gregor Piatigorsky的德沃夏克,Eugene Ormandy指挥的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协奏,啊,德沃夏克里面我似乎没有听过比这个更好的乐队了,非常有精神头,和德沃夏克特别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