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light》

继《重任在肩》之后,这两天在和shu看《blue light》,又是警察的英剧,虽然才看了几集,但还挺好看的,里面那个热爱做饭每餐都自己吃得很好的警察好甜啊!!虽然他和那个单亲妈妈还没好上,但我觉得快了!他已经开始星星眼了呢!说起来一起干活,互相cover很难不生出战斗情谊,颇有点荡漾呐。。。就,还是喜欢这种cp。。。那种互相谈谈谈永远在讲话的cp我觉得则不太行。。。可能就cp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肩并肩式的而不是面对面式的。。。吧?

里面有个地方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个小青年,因为跑到老大地盘以外的地方贩毒,被老大手下的人打伤了腿,警察说是“punishment attacks”,女主说,不,不能说是punishment attacks,而是paramilitary attacks,punishment隐含了仿佛受害者有什么过错似的
我觉得,她说得对啊!!其实这种命名就是有力量的啊
以及,我觉得面对经济,也不能说是产能过剩,因为,怎么就过剩了呢,明明是匮乏啊,难道生产出来的东西大家都有了么?没有啊,明明大家还很匮乏啊,难道不是物资/消费能力匮乏么?
产能过剩解决的思路是降低产能,而匮乏的解决思路就是完全不同了。。。

最近每天在搞141这条练习曲,我觉得由于这条练习曲经常用到C弦,所以一直要使大劲儿,似乎手劲变大了,运弓似乎变轻松了一点?
上周老师有事,没有上成课,希望本周能顺利上课!
好想学新东西啊!

再听《苏格兰幻想曲》还是觉得好听,听了诹访内晶子的一张bruch的一张专辑,是《苏格兰幻想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觉得还挺好听的,还觉得,诶,这个乐团还蛮好的,之前听Joshua Bell的bruch小提琴协奏曲我觉得乐团部分也蛮好的,居然发现,这两张我觉得乐团部分还蛮好的bruch小提琴协奏曲是同一个乐团。。。难道再次证明,喜欢来喜欢去的东西都差不多?

黄梅天

黄梅天潮湿得不行,路边开始长蘑菇了都
新公司法生效了,自然要学习,结果学得困死了
又开始看《广告狂人》了,看《广告狂人》+《广告狂人》原声+打印了本《广告狂人》剧本,学英语。第一季查了几个单词,至少10个欧路词典告诉我“本词已查3次”,也没关系。。。那就继续查到30次好了!
说不定AI翻译已经被充分攻克了,我的英语还没学好,但也不一定,毕竟。。。可能中文AI永远都好不了。。。但,不管怎么样,起码目前学英文不太困,那就慢慢学着

昨天和shu聊,如果财务自由了,我会过怎么样的生活,想来想去,还是上课练琴学英文,好像也和现在也差不多
最多再加上学跳舞,学羽毛球,学画画

我又开始读《小鼓女》了,之前我觉得没有完全读懂,想当AO3的CP文再读一遍,获得一点点荡漾的感觉。以及,我在想一个问题,比如说极端穆斯林国家吧,如果作为一个极端穆斯林国家的女的,为什么要反抗侵略者或者殖民者?到底有什么合理性?哪怕是理论上的应然?
毕竟在这种国家的女的,我觉得任何一个号称文明的侵略者都能让她们的日子稍许好过点?
所以这就演化出一个问题,如果侵略者/殖民者能让本地二分之一的人口都过得更好点,为什么要反抗侵略者?确实有时候,当然我们可以说,女的也有父亲兄弟,他们不开心,女的因为爱他们,所以幸福指数也有下降,那么幸福指数应该是可以量化的?比说父亲兄弟福祉-10,于是自己心里不开心指数-5,但是自己可以抛头露面,开心指数+100,那也还是赚了啊,而且父亲兄弟福祉-10,说不定也可以认为是为了我们女的的福祉作出的牺牲嘛。。。
然后我就跑去问shu了,你说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其实也根本想不出来逻辑上能说得通的理由,最后我俩一起觉得,这个问题只有女的能问出来,因为只有女的会面临这种情况,而历史和所谓大义都是男的的声音,之所以有不假思索的大义凛然是因为二分之一人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两天读完了《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开头三分之一读的是中文,后来跑去读了英文,有刻板印象的地方但也是很合格的通俗小说,有好笑的地方,有忧伤的地方,有隐喻的地方,与众多通俗小说相比,又有一些非常沉重的地方,我觉得使得它就变高级了一点。某种程度来说“我”的这个角色,和《free: 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里面的叙述者有一点点像诶。而且这本书的视角特别特别女性,不是那种口号式的女性,而是作为一个女的读这本书,一定会有会心的地方(比如说父亲对迈克的态度),是真真正正一双女性的眼睛在看世界。以及里面的姐妹情谊,从互相决裂到互相略微有一些理解,特别动人,寥寥几笔,最后看到妹妹不再争那个项链挂坠的时候,我真是眼睛一湿啊

以及还开始读《双城记》了,第一次读狄更斯,仿佛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一些很带劲的东西在里面诶

一种同人文和一种不同的人

前两天听了一个Janine Jansen和麦凯莱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啊!!好听!!一连听了好几遍,有一种非常戏剧性的舞台感,就是那种认认真真做一台大戏给你看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想好了,听完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爽
西小协这一首很多人都说要有冰山覆盖之下的火山的感觉,这话说得非常高级,而换句话说就是,内心憋着一股邪火。。。有一种乖张
以及,我忽然觉得,这首西小协和拉赫的很多曲子都有一种写得那别好的。。。同人文的感觉

同人文,也不是不深刻,而是相较于“严肃文学”/“正统文学”更容易理解,更挑动情绪,更有一种切肤的感觉,所以会有一种很深的感动,会戳到人心
古典作品就不行,海顿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尤其是海C,那真是大凡有点追求的琴童都要搞的,曲子当然是好听的,有一段真是春水一样的和煦,但是我并没有从中获得很深的感动,会觉得很隔,当然。。。我觉得可能这些艺术所追求的东西也远远不是戳人
而我现在,就想被戳一下

shu要准备7月初带杨小恒去黄山,其实就是就近去个地方,杨小恒很兴奋,然后非常好笑的说,虽然我很想去,很激动,但是我知道等我回来一定会感叹,还是家里舒服啊!
这位小同学还真是蛮有预见性的
我和shu说,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想去国内旅游的人文景点了,都不考虑人多人少,根本就一点都不想去,完全没兴趣,尤其不想去北京啊南京啊西安啊这些有悠久传统历史的地方,但如果单纯看看大好河山就还不错,尤其是相对比较开阔的湖面什么的,看着平静广大的湖水发发呆,我还是有点兴趣的。。。可是,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几乎不太要看自然风光,觉得自然风光很没劲,而很喜欢各种人文景点,也特别爱去看个传统民居什么的
shu说,那大概你唯一有的兴趣的人文景点就是三星堆了,我大笑,说他果然真的懂我!没错,就是只有三星堆了,可能因为三星堆比较像外星文明吧。。。
反正,我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Before Sunrise

周日晚上看完了这部非常有名的片子,就,我能懂,能懂小青年才有的可爱之处,能懂两个陌生人刚刚开始认识时候的尴尬甚至有一点装,能懂片刻动心和“你居然是这样的人”的疑虑。。。但。。。我觉得并不向往也并没有什么共鸣,更没有很深的感动,可能因为我已经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了,看到小青年精神头这么好,这么能走能说还不睡觉,只剩下感叹,实在太厉害了!
顺便,这种松弛,我觉得实在有点隔膜。。。并不是我等东亚人民可以感受到的

虽然我也当过小青年,当小青年的时候也有过去杭州看演唱会,在麦当劳里过通宵,坐第一班火车回上海,回到上海之后。。。就直接跑去报名CPA考试,希望可以考证找工作。。。我记得通宵之后的清晨的街头,万物仿佛有一点模糊,有一点飘,有一点说不清楚的茫然
我也记得和我妈参加旅行团去欧洲,到了巴黎我跑去看在那边读书的朋友,在地铁的站台上,简直是天时地利的文艺场景,内心一直在斗争,如果牵住他的手他会不会甩开呢?
那些特别小青年的时刻,我都记得,但是这些事情,已经变成为客观上我知道,而不是主观上我能感受到
可能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就不是小青年了,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

说起来,重看小青年时候看过的东西,并没有感叹这些东西滋养了我,使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完全没有那种“要不是有一个你我看 也不会有如是的我”的感叹,而是觉得,小时候都看了个啥啊,完全没看懂啊。。。

周六还重看了《辛德勒的名单》,可能十多年前看过,但是一点点印象都没有,再看就约等于是一部新片子吧,然后,看完毫无疑问被吓坏了,我觉得如果能有氰化物小胶囊傍身就好了。。。
然后去翻了一下豆瓣,近10年看的书里面,我觉得起码80%都毫无印象。。。完全不记得到底讲了什么。。。太可怕了
可能也不错,因为很多书可以又看一遍了,又获得一次愉快感受?

不过读过那么多书,在想读一个好故事,一个能被打动的故事,一个能感受到一点点甜,一点点慰藉的故事得时候,居然想来想去,好像还是只有lariope大人的文了,叹口气

邓布利刚刚好

装修好之后搬回家,处处都非常非常舒服,过上了一种。。。杂志上中产阶级的生活
shu洗完衣服烘干之后抱到床上我一边叠一边感叹,衣服热乎乎的,又极其蓬松,手感好得不得了,尤其是毛巾,完完全全不硬,而是非常柔软
每次去洗手间,坐下去,马桶圈也是热的
直接去厨房倒水,过滤器常温、45度,95度打开就是,45度的水令我觉得很熨帖
木地板每天让扫地机器人打扫干净,坐在木地板上和杨小恒玩桌面足球,输掉了就顺势躺下来打滚,木地板粗糙而有木头的纹理,也是暖的
怎么说呢,我觉得每次碰到这些温暖的物体,就特别有一种自己被很好很温柔的对待的感觉,温暖有时候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热的
高科技的,不环保的生活,真的,令人快乐!!!快乐无边啊啊啊!!!

每天和shu感叹若干次,啊,我们家怎么这么舒服的啦?!就仿佛每天都变快乐了,我觉得吧,对于抑郁厌世的心情来说,有时候并不是人坏掉了,而是环境坏掉了,在一个坏掉的环境里,有压抑或者抑郁情绪的才是正常人,环境当然包括大环境,小环境和物理环境,固然大环境和小环境一时半会难以改变,但是物理环境的好转也还是很有用的呢!!

上周日上了第一堂线下大提琴课,颇有一些收获,因为只是第一堂课,不好说以后会不会蒸蒸日上,会不会成为很希望拥有的师生关系,但她确实是我很久以前就想要跟着学的老师,希望能突破瓶颈,有一个飞跃
从老师家下课回来,虽然路途遥远,但是带着大提琴在地铁上,想到刚刚上完线下课,想到很快就会回到舒舒服服的家,还是令我想到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ID,邓布利多邓布利少邓布利刚刚好
真的,有一种一切刚刚好的感觉呢

最近读完的书是第一部《驽马》,加里·奥德曼和其他几个演员都很传神了!电视剧觉得好看,书读下来也觉得很不错,确实有一种和勒卡雷一脉相承的气质。非常喜欢兰姆和凯瑟琳的几笔,兰姆去接凯瑟琳,凯瑟琳还在睡觉,她去换衣服,兰姆站在客厅把手包递给她,说赶紧走。她觉得包比平时沉,但她没说话。不多久,俩人被逼着上了局里的车,兰姆在后座上打了几个大喷嚏,对前排的凯瑟琳说,你包里有餐巾纸么,凯瑟琳打开手包掏出兰姆放进去的枪还顺便解开了保险,拿枪指着驾驶员,那一幕确实非常帅!就,其实他俩之间本身没有什么私人关系的爱恨情仇,但是他俩是一种一起经历过旧世界和巨大的创伤的情谊。就,很吃这种关系啊!说起来,当年看完《the good wife》,最向往(?)的关系其实是戴安和威尔的关系。其实就是,默契。

汉密尔顿

听说过这部音乐剧很久很久了,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看完了,是一部很好的剧,无论是编排调度还是表演,都非常好,但是我不怎么喜欢。是那种我能看出好来,也能理解为什么会很多人特别喜欢,但情感上我自己不怎么喜欢的戏
看到一半,我忽然在想,可能我不太喜欢主旋律吧,哪国的主旋律都不行
相对我们的主旋律来说,这个故事更不光伟正得多,讲了婚外情,讲了负面的部分,能看得出来希望塑造一个复杂的人物,但我感觉还是没什么很大意思

说起来一部戏要好看感人,我也不知道要点是什么。如果说是要故事新意,那《音乐之声》的故事可真的是太俗套了,但每次看都会被打动,如果说是要有爱情,那《悲惨世界》我觉得也就不算怎么很爱情,但也是每次都会觉得很喜欢
我想来想去,可能对我来说,要点是作品里有对人本身的兴趣吧,而不是对事物的兴趣,着眼于想要建一个理想之国想要写出千古作品对我来说就不太行

五一节的最后一天开始读中文的《“流人”系列01:驽马 》,还挺好看的,我喜欢这种调调,以及我发现片子情节我几乎都没啥印象了。。。记性很不行啊

最近读得最震撼的一本书是《西线无战事》,真的很好很好,有一个友邻说“写得很直白、很心平气和,但读起来感觉很高贵”,我觉得此言甚是!我总觉得战争爱好者应该一人发一本,不读完不许走
有点想再找几本雷马克来读读

装修终于差不多了,实在太美了,非常非常喜欢,我只想日日待在家里不出门

阅读不理解

杨小恒上次阅读理解考了个合格,平时做作业也经常拿阅读理解的题目来问我,就,这位小同学书虽然读得多,但,真的不知道她读了个啥,仿佛根本就是阅读不理解,不理解居然也不影响接着读这么多书,我真的颇为困惑。。。
哈利波特她不说倒背如流吧,但确实读得非常熟,有一天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第一部魔法石里面,哈利刚刚发现厄里斯魔镜存在的时候,每天什么都没心思干,一心只想快点去魔镜那里,坐在魔镜前面,看到镜子里的父母在他身边,哈利真的还蛮可怜宝宝的,结果,这人一脸困惑的看着我说,没有
啊!!

怎么样教理解,我真的是不太会,但是做题目我会教,然后给她买了本阅读书,结合我以及她自己的总结,终于得出结论,如果写景色那就是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如果是写小时候,那就是童年的美好和怀念,如果是正面写动物,就是具有某种品质,作者的赞赏之情。。。而且每种类型的题目还有答题公式。。。怎么说呢,我直接和她说,对理解是没啥帮助,但是对分数有帮助。。。

对于这种细腻的情感,我小时候也不是很懂,但是不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只能希望她长大点会更理解吧?

不过感受这种东西,有了自然就有了,有了很难假装没有,没有的时候也不能硬去感受出来。
前两天听播客,结尾的背景音乐是齐豫和潘越云的《梦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这首歌了,忽然听到,就觉得还是好好听啊
然后小红书上看到罗大佑又要来开演唱会了,他的演唱会我去看过2场,最后一次是2018年,那一次的主题大概是“家”,少年出走之后终于开始想家等等。。。觉得就有一点点不喜欢,并没有觉得真诚。。。而是怎么说呢,一个男的,年过半百,功成名就开始怀念起家来,这个家我觉得并不是我要为它做贡献的家,而是一直对我有殷切期待的家,是我终于成为家长的那种家,是要开始光宗耀祖的那种家,是很男的且属于男的才有的那种家。。。自然他今年的演唱会我没去,但在地铁上想,不如听一听以前他的歌吧
找了一张自选集来听,几乎每一首我都听了上句就能接下去,但是我觉得我已经远远没有小时候那种喜欢了,听了大半张就没再听下去。怎么说呢,总体来说的感觉就是一个骨子里还是传统的看起来又半新不旧的男的知识分子。既不是古人式的君子,也不是现代式的男性。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喜欢下去,当然有一些歌还不错,但,和小时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也不能说现在的理解就是对的,只能说自己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成长,所以可能我以前也是某一种。。。阅读不理解吧

德艺双馨

某天偶然听到一个德国大提琴手的介绍,意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提琴手,因为参加了纳粹,是希特勒的天才名单上的一员,也一直有劳军演出,所以战后受到审查,虽然是通过审查了吧,被认为是可以公开演出的人员,但之后演出录音都不多。我就去认真听了一下录音,真的不错,很多部分非常感人。然后又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他本人从来没有对自己在二战时候的表现作过任何表示。
然后,如下问题就冒出来,1)人品和作品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完全没关系么?是作品只能体现艺术家本人的某些性格,仅此而已?2)艺术家或者说演奏家可以在认同一些人应该被种族灭绝的情况下,表演出人类的艺术么?3)如果说表演出了一些很感人的地方,那这些地方是虚伪的么?4)如果人品有问题,会影响我对这个艺术家作品的喜爱程度么?

和魔药群的小伙伴以及shu聊下来,一方面受到大家的启发,一方面自己的想法也更清晰,我觉得,可能客观上,人品和作品的关系没有那么大,但也是有关系的,但只是对本人的关系。比如说这个人人品3分,他的作品能达到的高度是8分,如果他人品再好一点,可能作品就能达到10分的高度,但即使是8分也比其他很多人的作品强太多了。。。与此同时,某种程度上,人品不行,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有虚伪之处的,比如说为什么不是10分的作品而是8分,就是因为其中有虚伪之处。

关于人品和喜爱程度的问题,这里的人品更可以理解为雷点,就是每个人觉得人品有问题的点完全不同。比如说A觉得嫖娼不行,不爱国可以,B觉得嫖娼只是风流,不爱国是大节有亏。到底什么是人品问题,我觉得除了杀人放火之外,基本没法达成共识,因为这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演化为:如果这个艺术家是你所定义里的人品不行,是否会影响对这个艺术家的喜爱程度?我觉得是会的。我很难全心全意非常感情投入的去喜爱一个我觉得不太行的人做出来的作品,我会觉得客观上不错,颇有可取之处,但是不太会对这种作品有切肤的深刻的情意

说起来,虽然这位德国大提琴手颇有一些动人之处,但是我觉得听回我很喜欢的大提琴手的作品,觉得,还是好的,非常温暖

又,我最近读了篇同人,印象最深的一处是SS拒绝了敏敏,想要吓退她,但是她表现出来的样子是:虽然你可以/有能力伤害我,但是你吓不倒我。。。一方面非常感人,一方面非常令我佩服。。。而我。。。就是一个时不时会在面对其实伤害不了我的人/事情的时候会产生恐惧心理的怂人,自从看了这一篇之后,我经常默念“你吓不倒我”,好像还是有点用类,啊哈哈哈哈!

一种价值体系以及吃包子

我最喜欢的播客更新了,第一时间听完,还好戴着口罩,因为数次在地铁里笑得不行
总结一下这几期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内容,比如说李碧华的那期,说李碧华和陈凯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碧华大体上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陈凯歌基本认为一个男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怎么可能会喜欢一个男的?!我觉得太有启发了,因为当时看《霸王别姬》的时候就觉得非常不自然,有一种刻意在其中,现在想来,就是因为底色是恐同的,是要设定非常多压迫阉割的明喻或者隐喻的
李碧华总是喜欢写各种边缘人物,就是我有的,只是我的爱了,这样。对于段小楼,希希很好笑的说,这个人,就是“一个男的”。
我读书的时候对程蝶衣和段小楼劫后重逢的一段印象非常深,这一段,两个嘉宾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希希说,她觉得段小楼有人味了,因为在已经年迈的时候,他和程蝶衣说他是知道他一直以来的心意的,只是他没办法回馈这份爱,同时又说能不能帮我把老婆的骨灰带回来,就是一个深情流露的时刻。老袁说,这个细节她觉得完全写出了段小楼是一个多么自私而鸡贼的人,就是在知道双方的情分已经生疏了的情况下,用旧情去挑动程蝶衣,用最后的筹码,让程蝶衣帮他做事,甚至骨灰只是开始,后面潜台词还有很多,说到底就是算计
就好喜欢听到这些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解啊!
另外,李碧华是一个有政治感觉的作家,她对世纪末的香港的那种感觉,其实是很准的
老袁有一个观点,人气爆棚的流行小说实际上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琼瑶,爱情就是至高无上的,爱本身就是生活模式,而亦舒,大概姿态好看就是至高无上的

还有一期是说李翊云,有谈到一个点,就是作为一个少数族裔或者说背景不主流的作家,创作的时候往往有两个方向,展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血泪,还是刻意回避这些部分,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比如李翊云写白男,写两个法国小姑娘的友谊),有没有第三条路?其实广义来说,我觉得我们女的也有这个困惑,我们要追求不像个女的写的/导的/编的么?
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这些年我渐渐懂了,传统文本中英雄本来就是由男性定义的,我原来认为的女英雄不过是性别为女的男英雄。那什么是女英雄呢?我原来以为恬娜的选择是一种倒退,但养育、修复、平衡、协作、共生这些价值在英雄叙事中,本身就很不戏剧性、很不伟大、很边缘。所以因果很有可能是反的,不是女性不伟大,而是因为女性所做的一切生长性的、修复性的、互惠性的行为都不会被定义为伟大。”
但我觉得完全没有道理,不是这样的!女英雄就是女英雄。她只要性别为女就是女英雄,并不因为社会犒赏“进攻性”(或者类似的品质),且社会犒赏男性,所以进攻性就变成了男性的专属品质。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两个事情:1)养育、修复、平衡、协作、共生这些价值当然是伟大的,同时这些价值的伟大并不经常被宣扬,所以要多宣扬,但这些价值并不是也不应该仅仅由女性提供;2)传统文本里的英雄模式,也可以是女的,女的并不是因为适用了这个模式就变成男英雄,传统文本里的英雄模式确实有一些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没有性别属性,只是女的里面有这些品质的人没有更多的被鼓励和被看见。

昨天读完了《free: 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完全读懂,总体来说觉得作者对于socialism的感情非常复杂。可能是因为童年和青年的分割点基本就是巨变的时间点,而童年,总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作者本人就我浅薄的理解,也远远不能说是普通阿尔巴尼亚人。当然并不因此她的视角就没有意义,诚实的叙述和感受总是很吸引人的。印象最深的几个部分是,她和奶奶去希腊到家族墓前的一段、霍查的葬礼之后和邻居家一段。有很多很熟悉的部分,我们一看就懂,比如家庭出身、比如流动红旗,比如红领巾,比如说你穿得好像个外国游客时候的复杂内涵,比如入队宣誓的时候 “Pioneers of Enver! In the name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re you ready to fight?”“Always ready!”哈哈哈哈哈哈,“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

还看到有个人说,美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经历,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根线,是有纵深的,比如说看到一树樱花当然会瞬间觉得好看,但是一起经历过寒冬,看着它的枯枝长出花苞,看着它零星初开,到一眼之间整树灿烂,那个灿烂的时刻所体会到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我觉得很有道理,在很多时候读小说也是,一路读下来,在某个点,因为一句话因为一个段落能获得莫大的感动,但是如果单拎出来这句话,这个片段,就觉得是好看的,仅此而已。
所以呢,我觉得不能只吃第七个包子,不能只去看片段,前面6个包子必不可少
在B站上随便刷刷,只会空虚,看完整部作品才会获得巨大的满足。。。要继续读小说看戏!

最近因为比较空而非常焦虑。所以看了很多起奇奇怪怪的东西,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啊

不同语言的音乐剧

周六零零星星看了很久Steven Barton的各种视频片段,虽然是好看的,但是好像就是没有那种很充实很满足的感受,好像是刷了很久手机微博,而不是看了一部长篇小说
所以决定还是要点沉浸式的娱乐活动,又跑去看了一遍《悲惨世界》的10周年音乐会,这是第二遍看,真的是好看啊!比第一遍看的时候还觉得好看很多很多很多,每一首都好好听,特别发现那首red and black真是特别好听啊,最后彩蛋上17国各语言的冉阿让上场,用这些不同的语言,一人一句到后来一起所有人合唱“people song”的时候,实在是太震撼,是那种瞬间一身鸡皮疙瘩的震撼
第一次看的时候因为并不太熟悉悲惨世界的故事,所以听歌、看字幕还要猜测剧情,而这是一个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剧情有的时候我还连不太上,就很受影响。只是觉得有几首歌很好听,于是这几首歌时不时在QQ音乐上我也会找来听,但是更多好像也没有
但周日这次看的时候,完全就投入进去了,即使是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也真是唱作俱佳,每个演员都唱作俱佳,非常非常有感染力,而且是舞台演出特有的感染力。
确实,音乐剧它首先是剧,音乐是表现剧的形式

因为people song有各国冉阿让,其中一个是日语版,其他荷兰语瑞典语波兰语什么的我几乎都没听到过,但是日语起码是一种我听到过的语言,但这首里面只有1句,然后我就在想,到底别的语言演唱英语音乐剧行不行啊?除了德语版的《贪欲》,我还听过一个Steven Barton英语版的,觉得也非常好听,但是这个说明力不够,因为是同一个演员,而且德语和英语差别还不足够?后来我就去找了一个日语版的《悲惨世界》,咦,居然也还是可以的诶!听起来也没觉得特别奇怪诶
那么中文呢?中文没有官方的版本,就去找一些自己唱着玩的片段,不太行。。。还听了一个粤语版的开头那首歌,不难听,只是非常。。。有霍元甲的气质
又跑去找《剧院魅影》,日语版的也还行,以及这部戏可是有真正的舞台演出的中文版,是去年上演的,还颇演出了很多场,就,啊!!!十分不行啊!!!尴尬死我了
一方面表演非常尴尬了,好像二流学生组的话剧社,另外还有个主要奇怪的地方是旋律的起伏和中文字音的起伏非常对抗,听着就很别扭
是用中文翻唱英文歌就不行么?可我又想,可是我从来也没觉得中文《国际歌》有什么别扭的嘛
然后我看了一个费翔版的中文《剧院魅影》里面的两首歌,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音乐剧演员不行。。。
不过语言天然的韵律和旋律的对应还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很喜欢的播客更新了一期,是讲亦舒的,还蛮有收获。记一笔印象最深的几个点,1)恋物的人,沉迷于各种东西的人,其实很强的生命力的一种体现,我觉得有道理,因为看着我同事从恋物到不恋,从买奢侈品里花很多心思到随便买买优衣库,几乎就是她生活热情变化的外在体现;2)言情小说如果出圈,或者说如果掀起某一种热潮,其实都是因为价值观,而不是幽微的关系或者情感的描写,是其中的价值观契合了一种不那么主流的,但符合当下人们心境的价值观;3)“变高级”是我们人类会有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