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菜瘾大的信使

最近琐事缠身,收入前景不明,又开始焦虑
不过因为房子在装修,今年春夏之际应该能住回非常非常喜欢的房子里,以前觉得地球不如爆炸掉算了,现在还是很希望世界和平的
每天以练琴逃避生活,这两天浅薄的领悟是,弓子不要停,如果想要连贯延绵不绝的效果,弓子不要停下来重新起头。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居然真正明白。在复健《梦幻曲》,第一句长音F过后,差不多弦在弓子中间偏下的位置,我以前每次都是拿起来,回到弓根再开始EDCF这一组音,无论怎么小心,都觉得是重新吸了一口气重新开了一个头,但是如果在F的渐弱如果靠弓速变慢来实现,然后F结束在原地原速换弓,整个的效果就会好一点,就会稍许有一点连贯的感觉
就,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即使是很傻很初级的发现,但是还是有点点开心的,想要更多的尝试弓子一直在走的效果呢
在尝试拉赫的《练声曲》,拉了差不多一周了,才忽然发现,很多很多地方就是音阶进行诶
虽然觉得好像终于变好了一点点,但一但录下来,仍然觉得还是完全不能听,不过练琴就还蛮上瘾的,果然人菜瘾大

今天看到微博上一个关注的姐姐说,傅真曾经说,“写作的时候,我爸曾转发给我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报信”。据说大江健三郎把出自《圣经》的这句话当做他写作的基本原则——“唯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报信就是讲述,就是把自己曾险些为其吞噬的那个世界里的一切都讲述出来并加以重建。但“报信”无疑正是我想做的——报信给这个世界,驳斥那些想当然地看待事物、随心所欲定义女性的人,告诉大家那些阴影中的故事还有另一面。报信更是为了连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被发明出来,也许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有些秘密无法与任何人分享,但在小说的世界里总能找到灵魂或生命旅程的交汇之地。有些声音一旦被听见,也许就会有共鸣和回响,而所有的个体经验就会汇入一种更广阔的意义之中。”
我觉得说的很好,这就是讲述的意义啊,讲述,真的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讲述即使没有意义也拦不住我人菜瘾大数十年如一日的写blog,但是,讲述就是是有意义的,读/写同人就是有意义的

前两天小女巫去看了Augustin Hadelich的演出,我和她说,我也蛮喜欢的Augustin Hadelich的,而且他现在用的这把琴之前是谢林用了快30年的琴,当初知道的时候就觉得好神奇啊!谢林是我入坑古典音乐最开始喜欢小提琴手,当初是听勃拉姆斯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入坑。每次入坑的乐手或者喜欢比较长时间的乐手,就音乐而言,都是这种质朴的优美,内核仿佛有一种庄重正直,但又是优美的,而从来不会是艳丽的夸张的俏皮的紧张的华丽的张扬的
入坑之后陆陆续续去搜了一些关于谢林的资料,觉得这位小提琴手真的还蛮特别
这两天又翻出来听,再次感叹他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让我非常入迷。尤其是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旋律本身就是美的,可是他的版本又不是美这么简单,有一种宽广而自由的感觉,仿佛是在天际飞翔
作为对比爱好者,草草听了一下其他人的,Augustin Hadelich的版本温暖宽厚,仿佛是对友人的安慰,Janine Jansen的版本情绪起伏更大,但更内心戏,齐默尔曼的版本则根本不大好听,但确实都不能和谢林这版相比
我发觉的,对于我来说,只有听到喜欢的版本才会喜欢一首曲子,而这个版本通常就是往后以来最喜欢的版本之一,因为如果没那么喜欢,根本记不住听过这首曲子,这首曲子也根本不会成为我喜欢的曲子
比如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K379,第一次听到齐默尔曼和Alexander Lonquich的版本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啊,那种自然的快乐和云朵飘过草地忽明忽暗的投影,怎么能这么有灵气啊!!但其实因为喜欢谢林,他有一张莫扎特奏鸣曲的全集我还颇为收藏了一阵子,这首大概也听过一两次,可是根本没印象
总之,我昨天又跑去听了一下谢林的K379,就,还是不行。。。完全没有那种灵动和纯真
凭我查到的有限的资料,我觉得谢林,多半也不是个非常爱袒露心声的纯真人儿,不是那种“艺术家人格”。。。莫扎特。。。不适合他。。。以及那个钢琴也不是很行。。。

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这两天再回炉维瓦尔第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网上资料没有很多,我一般是以Janos Starker的版本作为参考,不由得再次感叹,这种巴洛克的时期的慢板真的是别有风味,还挺上头
尤其是四个音中间断开的时候,如果音够准,那种共鸣萦绕的感觉,很妙
顺带着想认真听听看Janos Starker的其他曲子,翻到一个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这首曲子的第三乐章很美,第一次听Janos Starker的版本,一路听下来到这一乐章最大的感受是,真的非常高洁啊,有一种高洁(冷)之美,这是我听其他版本没有感受到过的,非常特别

我这么爱对比的人,一口气对比了很多大提琴手的这一段,这一段普遍速度在1:30左右
最慢的是Jacqueline Du Pre / Stephen Kovacevich的版本,有2零8秒,所以觉得有种懒洋洋的气质,其余版本基本在1:20-1:40秒之间,速度上差别不是特别大
Miklós Perényi/András Schiff ,非常非常美,那种温暖的歌唱,音乐就好像就心底流淌出来一样,没有一丝矫饰和夸张,那么自然平和
Lynn Harrell / Vladimir Ashkenazy ,我也很喜欢,有一种特别的生长感,起先仿佛是一颗种子,慢慢抽出新绿,有一些欣喜一些困惑,然后刷的一下子长大,变得饱满而丰沛
Nicolas Altstaedt / Alexander Lonquich,这个版本我是因为喜欢钢琴,才一直放在收藏夹里,今天认真听下来,觉得大提琴是有点弱,就这乐章而言,几乎就是孱弱了,这种非常连贯的旋律线条很明确的片段,大提琴还是要再突出一点才行
还听了卡普松和马友友的版本,那时候的卡普松我觉得还很一般,这两个版本都没有很多记忆点

啊,202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班路上听了这么美的曲子,真好啊

大雪飘 扑人面

在路上听了一段也少春的《野猪林》,“朔风阵阵透骨寒”,大概这两天实在太冷了,经常在路上就哼起来这一段
我觉得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认真听李少春的这一段了,但小时候喜欢的东西果然记得牢,不仅依然他在耳机里唱上句我就接下句,连念白都能一字不落的往下接。一边听一边想起各种各样的过去的事情,想起申老师和徐老师在京剧社唱的《长亭别妻》,想起章老师拉琴时候飞舞的修长手指,想起冬天京剧社窗户上被温热的水汽渐渐熏满开始往下滚的水珠,想起那时候的心事

晚上又去B站看了他和杜近芳的《长亭别妻》,就是感人啊!早晨去开庭路上听了一段50年代和侯玉兰的野猪林,和电影版差异甚大,更有老戏的味道。说起来60年代那一批戏曲电影的审美也是一种非常有时代特色的东西诶,即使是不同剧种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以及确实是很打动人的
就继续去翻以前喜欢的东西,听了一段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的《二进宫》,真是好听啊!张君秋之圆润流畅,啊,美!还有余叔岩的《鱼肠剑》,“高亭公司特邀余叔岩老板演唱《鱼肠剑》”,1925年的录音,居然就快要100年了

依然在被子里读同人,想起我读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听说我一个同学她妈妈业余喜欢读琼瑶,当时大为震惊,觉得,啊,一个妈妈辈的人诶,怎么还会喜欢读这种言情小说啦?!太没水平了!然后,斗转星移。。。我就变成了娃也快要读小学高年级还沉迷言情小说的妈妈

天寒地冻,什么单词都记不住,读个同人一遍遍查已经查过一百遍的单词,叹口气

装修进行到砌墙环节,shu去等监理的时候和砌墙师傅聊天,砌墙师傅非常麻利,墙砌得又快又齐,而且对自己的工作颇为满意,觉得很灵活,很自由。。。怎么说呢,我们这种个体户就是还挺懂个体户的,大凡收入过得去的话,肯定还是个体户快乐

说起来,最近在装修,每周都和shu出去买建材之类的各种东西,最大的心得体会是,销售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会不会卖东西真的区别巨大啊!!!除了一些家用电器,是固定牌子,固定型号,就想买它,其他无论是地板还是窗户还是瓷砖还是玻璃移门,林林总总之所以买它,很大程度都是销售搞得好
大部分灵光的销售都是中青年女性,总体来说中老年男性都不太行,ego太大。。。
好的销售,归根结底是既非常了解自己的产品,也非常能懂客户,从浅里说,懂客户是喜欢那种风格,是热情一点的还是稍微有距离一点的,是关心技术参数的还是关心外观的,从深入里说在你询价的时候,比如因为你问了A和B商品,就已经迅速判断出你想要的大概是什么,然后会推荐比你本来想要的好出那么一点点的东西,好出太多,肯定超预算顾客不会买,根本比你看得还差,肯定销售挣得也少。而且客户对建材这个领域是完全陌生的,可能说的问的都不在点子上,但是好的销售就能迅速抓到本质,知道你想实现什么知道你看重什么,那种产品能够实现,非常厉害

好的销售,还要对装修趋势有了解,对行业熟悉,能够给建议。同时,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起码表现出一颗平常心,绝对不催着你买,而且比如问销售,那你这个和那个超级贵贵的某某某比怎么样?我喜欢的销售基本会表现出,这家的东西比我们贵出这么多,当然是有它的道理,因为XXX,确实是好的,但是我们的产品性价比高,虽然XXX,但是其实XXX这个功能平时也不太用得到,而且它XXX。。。而我不太喜欢的销售,往往会表现出,哈?!这么多钱买XX都是冤大头的,我们的就最合适,这种样子就非常不行
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学问都有专业性,专业搞得好都很有魅力,啊!

六月船歌

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去看了马祖耶夫的四季,评论的人说,四季他还是喜欢Mikhail Pletnev的版本,我想,不如对比一下听听,以最熟悉的六月船歌为例,发现大家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先从时间来说
Mikhail Pletnev和阿什肯纳齐都是5:25,居然长度一模一样!
马祖耶夫就快很多了,是4:09
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亚历山大·马洛费耶夫(Alexander Malofeev)是03:49
我觉得很不行,太快了,要赶着弹完琴下班么?!
里赫特的最慢,是5:44
其他还听过的一些版本,郎朗5:42,Dmitri Sakharov 4:45,Jeno Jando5:13,Lev Oborin5:17
所以,速度的选择是非常个人的事情。速度的选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整体的速度,一部分是小的尺寸。船歌是很明显的ABA的结构,Mikhail Pletnev和阿什肯纳齐整体时长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其实进入到B段的时间点并不一样,那么就可见A段内部的小尺寸的选择,或者一些timing的选择就不太一样

之前练小咏叹调的时候,听了无数大小琴童、老师、演奏家的版本,也充分感觉到,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太慢就觉得拖且散,太快就觉得赶且不舒展,有个小琴童拉得我特别喜欢,主要就是速度我觉得很舒服,特别中正,加上音色控制也还不错

说回到船歌,从船歌来看,大家的音乐真的好不同,总体来说,马祖耶夫和马洛费耶夫的版本,太快了,不喜欢。Mikhail Pletnev和阿什肯纳齐我听了很多次,觉得虽然两个人整体的速度一模一样,但听感差别还是很大的呢
Mikhail Pletnev的感觉很少女,是那种试探的,晶莹的,甚至是半透明的音色,有一种不近人情的洁净,B段部分有一种由远及近的非常明显的画面感,是一幅风景画
阿什肯纳齐的感觉就是肉肉的,非常歌唱的,是很人类的温柔。B段的部分也是还蛮内心戏的,是那种心灵的激荡
里赫特也是蛮人类的,而不是风景画的那种
郎朗的不行,非常做作
Dmitri Sakharov(我也不知道是谁,只是在B站刷到的),则是非常非常轻柔,很软,也蛮有意思
总体来说,我还是喜欢非常有人类的感觉的那种演奏,切肤的那种

记一个快乐的周末

周日小红书上的认识的几个大龄琴童小伙伴一起听Steven Isserlis的音乐会,说一起吃晚饭,其中一个嘉兴过来的姑娘说,想去逛逛琴行,一个人有点不好意思,啊!我也一个人不好意思啊,那就我们一起吧!

我俩先碰头,姑娘带了环贸买的奶茶,我们坐在秋日的阳光下喝奶茶聊天,喝奶茶聊天,学琴里碰到的问题,发现的事情,对老师对进度对目标的想法,各种各样,聊了好久之后去制琴工作室,先去了一家口碑很好的制琴室
因为听不同几个人都说,像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3万左右的琴就可以拉一辈子了,所以进门就和师傅说,想试试2-3万的琴,师傅先拿了一把2.1万的,递给我一根弓子,试下来已经觉得非常容易发声,很灵巧,又试了一把2.9万的琴,真的在容易发声之余共鸣好了非常多,师傅也说,成年爱好者3万左右的琴就很够了
我说,其实我想买把弓子,老板娘拿了两把弓子,一把明显觉得柔和,我说好像觉得有点软,劲不够,老板娘又拿了一把,说是初学者更容易驾驭,感觉确实硬很多,但是觉得和家里的试起来感觉差不多,那个姑娘用那把柔和的试的时候老板娘说,你有没有觉得这把声音出来更宽?又换我来试,我说,再试试还是觉得这把软的更柔和,我说我还以为软硬的区别是弓毛拧的松紧,她说不是,是弓杆的木材决定的
我俩问价格,她说那把硬的800,那把柔和的2000
然后我俩异口同声的问,那刚刚拿来试琴的那边弓子呢?那把感觉手感更好诶,我觉得跳弓也容易跳,老板娘笑,说那把2.8万。。。额。。。好东西上手还是能感觉到的
所以,我觉得下次要买琴/弓的话,试琴要带自己的弓子,琴、弓子、我,三个因素里,一次只能有一个变量。。。不然,琴拉起来好了,根本不知道是弓子的原因还是琴的原因
后来又去了一家荣誉颇多的制琴师的店,试了一把2.6万的琴,不要说根本比不过上一家2.1万的,我觉得比我家里7千的琴也没好到哪里去啊
有人一起试琴真的很有趣啊!!

接着就去吃饭了,一共5个小伙伴,聊得很开心!无论是练琴的感觉还是信息都有很多收获,还认识了一个住的离我超级近,地铁2站距离的姑娘,她也学了差不多2年,我们觉得可以搞个重奏,比如说我们先找一首曲子,各自练一个声部,然后租个琴房,也就50块左右一小时,来练重奏,应该会很好玩,有小伙伴的话可以玩的东西很多的呢!

吃完饭就去听音乐会了,总体我不太喜欢,曲目是我喜欢的,两首勃拉姆斯,还有一首维奥尔琴奏鸣曲以及三首舒曼的浪漫曲。但是,Steven Isserlis的演绎或者他的琴声怎么说呢,首先我觉得很多地方根本抗衡不了钢琴,有的地方不分明,声音捂在里面,今天突然在想,是不是这就是羊肠弦的局限,在大厅里不够威猛。其次,很多人会觉得羊肠弦特别温暖,但是Steven Isserlis这场听下来,我觉得不行,音色可能是暖的,但骨子里是冷的是抽离的,居然让我觉得有点厌世。。。到返场的那首巴赫,有一种。。。幻想中的天国的感觉
就,Steven Isserlis是一种演绎风格,但不是让我离开音乐厅的时候充满了那种“生活啊,真好啊,音乐啊,真好啊的幸福感”

但和小伙伴一起玩还是很快乐的!

终于,我把所有把位贴都拿掉了

除了拇指把位很下面的一个B,一到四把位已经是一把光秃秃的帅帅琴了
然后就被音准折磨,对着调音APP拉琴,脑子要全身心关注左手音准,自然顾不上右手,右手控制一塌糊涂,于是曲子又回到了那种小朋友刚学会读书,一字一顿的效果
之前有把位贴的情况下,稍微余光瞄一眼,就可以知道按在哪,注意力可以放到右手上,重点是听音本身的质量和处理,音准就默认为是准的,除非听着非常奇怪,但其实音也不一定准。所以说不定现在音还比之前有把位贴的时候准点呢,毕竟现在全部注意力都在音准上,全程死死的盯着调音APP
我觉得我还事没有办法在音出来的时候瞬间知道准还是不准,而且音出来很久也不一定听得出来,也就是说,现在还没到判断音准快和慢的程度,还停留在有和无的程度,深深的叹口气
总之,我觉得我又到了瓶颈,音准岌岌可危,右手控制回到从前,真是各种困难层出不穷啊
我居然和老师说,还没练好,请假一周,这可是两年以来第一次呢,叹气

看到秦立巍说,有的音乐学院附中的小朋友10岁就拉埃尔加,然后到了十七八岁要出去比赛,比埃尔加,还是当年11岁的水准,要在提高非常难,还不如十六岁再学埃尔加,我懂啊,这就是夹生饭,仿佛再也熟不了了。。。我疑心我的梦幻曲它就已经僵掉了,继续叹口气

某天看人说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弦乐四重奏,非常厉害非常特别,我今天找来听,觉得,嘿,为什么这么耳熟,肯定是钢琴三重奏里的,后来查下来说第二乐章是有一段引自第二钢琴三重奏的旋律,说第三乐章引用了一段曾用于他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旋律,怎么说呢,虽然那首三重奏我也没听过很多遍,但真的,那种古怪过耳难忘

把位贴

上周连续上了7天班,事情还超级多,本周事情也不少,但反正慢慢来,总能搞得掉,吧
周末做了一个非常非常好吃的回锅肉,我觉得大概回锅肉的要义就是刀要磨得很快
右手臂开始有一些肌肉了,昨天在杨小恒的单杠上一荡,居然也能晃悠个十下,左手拇指也开始有了茧子,可能拉琴渐入佳境
和shu说,我要不要问问老师,可不可以把把位贴拿掉,shu说,当然自己拿就行,你要有信心!可是这个东西我真没有啊。。。不过我也还是又拿掉了一个把位贴,好像也没啥很大影响。所以准备今天又再拿掉一个,这样1-4把位我就只有1个把位贴了,就,立竿见影的难了很多。《天鹅》这么熟的曲子B换到E的时候都屡屡换不准,怎么可能手指SIU一下半飞半滑的下来差不多10CM然后稳稳的落在一个精确的准的位置,这也太难了,而且这还是听得出来的曲子呢,还有那种新练的听不怎么出来,根本不知道都拉到哪里去了的曲子呢,太难了实在太难了
只能开着调音APP慢慢练
不过如果我下周再拿一个,说不定,我就终于脱离1-4把位的把位贴了呢,那可是就真的有点高级了

干了一天活,累死我了,下班的时候在地铁里听舒伯特的即兴曲,忽然觉得真是好感人啊,想到小红书上有个姐姐说,她看重奏的大师课,老师说,这个舒伯特太过于煽情了,太juicy了,舒伯特应该是tender and simple,我觉得很有道理啊,这首即兴曲的感人真的就是tender and simple
音乐还是好的

闪闪发光

又上完一节大提琴课,老师真是能把所有曲子都拉得闪闪发光,有的片段就好像是一颗颗小珠子连缀而成,上完课就格外觉得要好好练琴啊!
老师说,对于分弓的片段,新的音要在新的弓子里出来,不然后一弓会带有前一个音,听上去不干净,所以一开始练的时候,每一弓都彻底停住离弦,慢一点,左手先摆好右手再开始,你听,你有没有听到你的mi还带了前面一点点la?我心想,不不,我根本没听到,我的心完全在“哦!要换把了,la一定要准啊”上
老师又说,这个带装饰音的三连音,虽然第一个音带了装饰音,但是三个音还是要做到平均,第一个音不要拖,你有没有觉得你的第一个音略微长了一点?我心想,不,我完全没听出来。。。
老师还说,一串音里碰到换把,换把的那个音,为了让“换”过去的这个音没有那么突兀,这个音需要特别控制,轻一点,这个老师一说,我倒是才听出来,每次我换过去都能听到一个重重的还不一定准的音,非常明显,所以虽然换把的音要格外关注,但格外关注的最终效果并不是要强调,而是要掩盖,真是。。。颇为哲学啊!
说起来,目前在练习的这个练习曲我很喜欢,有一种平静喜悦的感觉
平时练习还是过于大而化之了,只关注了把谱子上的音拉下来,要针对细节,慢练,说起来,维瓦尔第奏鸣曲第四乐章那一串分弓的十六分音符如果能拉清楚,我觉得自己可能就上了一个新台阶了!

上周六去听了波格莱里奇的音乐会,肖邦我不懂,钢琴我也不懂,但是,我全场都没有困,听得神采奕奕,应该就是演奏者很厉害了!有一些片段印象很深,他的弱奏也是很惊人,极弱,弱而清楚,二楼很后排(对,就是我的位子)都清清楚楚
我现在越发觉得(我老师也是这么说),弱是很难的,真的很难

早上在小红书上还听了三段盲测,《天鹅》的头两句,一段音乐学院老师,一段乐团首席,一段马友友,不得不说,马友友的版本真是一耳朵就听出来,给shu听,他也立刻就识别出来,马友友的弱奏真的是很弱得下去,句子里的强弱对比和变化,有一句(或者说一个音)慢慢打开的渐强,其中的歌唱性真的太不一样了!实在是好出其他两个版本太多太多
还有一段《梦后》,盲听对比,罗斯特洛波维奇和一段现代大提琴家的对比(照片给出来是王健、麦斯基和卡普松),也很容易听出来,老罗那时候的风格和现代大提琴家就是不太一样,我心里猜是卡普松,后来果然就就是,因为卡普松比较软而连贯,老罗音头更重,就这首而言,我更喜欢卡普松,有一种非常缱绻的感觉,这首音头很重听感就很奇怪啊

以及,最近听了一段钢琴老师发的自己的肖邦钢琴协奏曲的和肖赛冠军(后来说是李云迪)的对比,盲听,但是李云迪的部分是从音乐会抽取的,擦掉了乐队部分(我猜因此音质方面损失比较大),自己弹的是录音棚精心录制版本,虽然这种对比不能说很公平,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觉得听感上来说,还是李云迪的版本更好,更自然,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不过当初上百条留言,有80%+觉得他的版本更好,音色更好,但怎么说呢,我还是觉得音色这种东西,在音乐里的并不是什么那么那么重要的部分
一段莫扎特,盲听,说两个都是很有名的钢琴家,我一听之下,觉得第二段颇为矫揉造作,还是喜欢第一段多很多,结果第一段是波利尼,第二段是郎朗
一段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盲听,就觉得一段是中国人,结果果然是吕思清,就还是有点小高兴的
就,还是要多听多想,真正用耳朵听,而不是靠脑补,才能进步,听都听不出来,还进步个P啊

盲听

在小红书上关注了一个账号,经常发一些片段的两组对比,有一些是写了名字的,有一些是盲听,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位本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和两位世界范围内都都颇有名气的得小提琴演奏家的对比,一是对比了弗兰克奏鸣曲的几句,一是对比了勃拉姆斯第三奏鸣曲的几句,不得不说,真的是高下立见,我这么不懂的人,都一耳朵听出区别,其实弗兰克那段录音效果是非常接近的,因为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音乐厅用手机录的。但是差异是巨大的!我后来看评论有人说,本国青年小提琴手的那几句有的音也不准,这我肯定是听不出来,但是能听出完全没有那种起伏和呼吸,非常学生腔

但是真要说学生呢,他还发过过一段盲听《鳟鱼》五重奏,是上音学生组合和帕尔曼杜普蕾这个如雷贯耳的组合,我当时一耳朵没区分出来,后来又听了一遍,想了一下,觉得应该某一段是帕尔曼的,后来看了答案,判断确实是对的,但是即使听出来帕尔曼这个组合似乎更成熟,上音学生的组合也是好听的,有一种青春朝气

就。。。总觉得我们的舞台是劣币逐良币啊!

之前看B站有一段上海中文版《剧院魅影》谢幕的时候,四个魅影出来唱夜之华章,每人唱几句这样,然后有人评论说,虽然我是A的粉丝,但我还是觉得这里面B的音色最好
结果!!底下就吵起来了,吵了好几页纸,大致就是“你才不是A的粉丝,你这么说就是为了打压A,你为什么不干脆说自己是B的粉丝,你们B的粉丝就只会暗搓搓的拉踩”妈呀,我真是看呆了!其实,喜欢一个艺人喜欢一位乐手和客观上觉得她/他不是最好,完全不矛盾啊!我们人类的喜欢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啊。。。个人喜好和艺术标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啊!

说起来,盲听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因为真的会让人着力于音乐本身,不会被其他东西迷惑。又以及,我之前听过一个十几个魅影对比的“sing for me”,我开着B站最小化干活,听到耳朵为之一亮的就暂停,打开看到底是哪位魅影,然后吧。。。我发现盲听喜欢的魅影们确实就是我最开始喜欢的魅影们。。。所以喜欢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有没有影像有没有名气,都还是这些东西

还听了一些马友友和其他大提琴手的对比,用的基本上是马友友年轻时候的舞台录音,对比之下,非常惊讶的发现马友友的琴真的好软啊!!非常非常软妹子。。。我之前没有很认真听过马友友拉琴,看过一些片段,因为他舞台风格比较夸张,以为是很猛的那种,结果盲听下来觉得真的超级软啊!细腻而柔软,很好脾气的感觉,怎么说呢,有一些片段甚至有一点小心翼翼的捧出来给你看的感觉,是动人的!
怎么说呢,马友友的音乐肯定是好的,这个人本人我也挺喜欢的,觉得非常可爱啊!如果他来上海开演奏会,我一定会去!但是,我日常自己听耳机,不太会听很多他的音乐。。。就他的音乐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那一款,啊,我们人类的喜欢啊,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不高兴的乐器

前几天看到有人对比了王健和卡普松,两位四月都来过上海的大提琴手的《月亮颂》,我突然get到了!除了之前觉得王健的演奏更硬之外,他的演奏更有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所以当初觉得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他拉得比马友友更好听,就是因为更苦一点?虽然这首曲子的要义到底是不是要苦我也不知道
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是我现在已经不大喜欢苦大仇深的风格了,也许是这这种风格过于容易和主旋律审美风格结合起来,显得非常主旋律,那种“人民艺术家”的风格,而我对主旋律的审美风格充满厌恶,说不定不仅是审美上的厌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PTSD,以及我小时候还挺喜欢这种风格的类,果然人还是会成长的。。。

然后我就在想乐器好像也是有一点性格特点?总体来说,二胡就不是一个快乐的乐器,就算拉赛马也没觉得特别快乐,就很苦啊,有时候还会有点凄惨
箫也不开心的乐器,但不是那种凄惨的那种,是颇为情绪低落的那种
大提琴总体来说我觉得也不是什么高兴的乐器,但并不悲苦,只是不太高兴而已,虽然也能很温柔,很美,很歌唱,但是不会甜,但小提琴就能很甜,甜死人的那种甜

最近事情很多,手里有一个离婚案子,一个姑娘为了逃离原生家庭,草草和看着各方面条件还合适的男生结了婚,然后这男的,真是非常差劲,怎么说呢,类似这种故事我听过无数个了,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我小时候那么想结婚,也是因为想要独立出来,但是,我们女的,能从家庭和社会获得的支持实在是太少太少太少了
前阵子,我看一篇文章说,本国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出来的比较容易离婚,作者的因果解释是,可能是因为多子女家庭的小孩更容易学会和人近距离相处。我只想说,可是,这位作者,你难道没有发现,本国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出来的比较容易离婚的比例远远高于国外独生子女和多子女么?其实就非常简单啊。。。因为。。。本国多子女家庭更不可能给女性任何意义上的支持啊,怎么敢离婚怎么能离婚。。。
有时候想想这个社会如此不公平,而且还正在不不公平的道路上一骑绝尘,真是没啥意思

看到荞麦的微博有人投稿,有个中年妇女说她被打动的片段“……整个晚上我都能感觉他是非常温柔体贴的照顾我,关注我的情绪,认真听我讲话,和我交流……”又说“……也遇到过男性朋友或者同事会表达欣赏甚至喜欢,但他们的方式往往是热情地讲授人生经验……”真的我在地铁上笑出来啊!!热情的讲授人生经验,太有画面感了!我都能想出好些人好些名字,荞麦说,很多人说女性要摆脱“浪漫爱”的束缚,可是,相当多人根本都没有体验过浪漫爱,没有体验过平等、尊重、体贴、愉快的浪漫爱,只有以此为名的控制、贬低、剥夺、打压,我觉得说的真是太精确了。。。
想想也真是没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