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

昨天下午带shu和杨小恒去看了《剧院魅影》,因为上次我自己看了觉得很不错,所以买了黄牛票,带他俩去看,啊,而我即使是第二次看完,看完最大的感受依然是,再看一次我也愿意啊!!只是。。。不太舍得再花钱就是了。。。
shu看完说,早知道买更好的票坐在更前面看,我觉得这个评价就挺高的了,哦吼吼吼,开心

这一次演出,开头引子拍卖会结束,剧院魅影的主题旋律响起来,所有的围布落下,吊灯升起来,哇,感人,我一下子就进入状态,激动得不得了
今天再看,能看到很多细节,小C一如既往好状态,唱作俱佳,很敢爱敢恨的样子,以及我觉得这位年轻的南非桶演得很细腻,桶基本上是控制欲和心碎人儿的结合,有的控制欲强一点,有的心碎感强一点,这个桶总体来说,是心碎感强的桶,我很喜欢!!最后一场戏,小C和子爵乘船离去,桶抱着头纱哭了一会,然后站起来摸了摸那个猴子玩偶的头,仿佛就在说,你看,现在只剩下我俩了。。。是一种无声的叹息
而且!!这个桶在第一场地宫的戏,扔掉披风的动作实在是帅到没边儿啊!一种我想要尖叫的帅。。。

以及,我觉得那个镜子很妙,小C从镜子里看到桶,然后被引向镜子深处,有一种颇为佛洛依德或者精神分析的感觉
其实这个戏思想内容很不健康!所以特别迷人,就真的很上头,很容易沉迷进去,尤其是我这种满脑子色情的人,回来给shu讲解了诸多色情之处,但是带娃去看我觉得好像也还行,真的是五光十色的音乐剧,大家能看出不同的东西嘛,而且毕竟原版巡演难得,等娃大了,说不定人家并不来演出了。。。我问娃,觉得好不好,娃说挺好看,我说哪里印象最深,她说大家划小船儿!

看完戏出来,天气正好,终于开始秋高气爽的感觉,打车去惠食佳吃了很好吃的牛肉,一边吃一边感叹,我觉得这种线下的生活,看戏,吃饭,真的很滋补
但是在家里看片子,叫外卖,就完全没有这种滋补的感觉,被滋补过之后,精神头超好!和他俩一路从静安寺走回家,在凉悠悠的风里快快乐乐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今天的划小船儿,聊明年可以去看悲惨世界,啊,十全大补
虽然补完,我精神头是超级好,好到回到家又看了一些片段,好到昨天半夜醒过来睡不着,但精神头这么好的情况下,仍然不想上班。。。也不知道这些精神头要来何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事情。。。我发现,我确实不懂
最近听了一个博客,谈的是《断背山》,主要是小说,也谈到了一部分电影,断背山当年如此火爆,但是我也没看过电影,所以就跑去读小说了
小说也不是不感人,但是我还是想说,我不太懂
因为这个情感起源实在是令我觉得无法撑起后半生每年几天的相见和一往情深。断背山上的夏天,19岁的牛仔,荒凉大自然里如年轻的小兽一般的翻云覆雨,天地只此二人等等,这我都懂,但是为什么就能这么持久呢?能维系一生呢?
播客里有个姑娘提到两点,
1)后知后觉的感情,就是当时只道是寻常,感觉在前而知觉再后。比如说俩人分开的时候,Within a mile Ennis felt like someone was pulling his guts out hand over hand a yard at a time. He stopped at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in the whirling new snow, tried to puke but nothing came up. He felt about as bad as he ever had and it took a long time for the feeling to wear off. 即使这样,他当时也以为是什么吃坏了肚子,一年之后,他才慢慢明白,因为他不想jack离开。这一笔还蛮打动我的,尤其是因为心里难受带来的那种生理性的痛苦,我也非常能感同身受,但是可能是我本人不仅从来没有那么后知后觉,而且甚至属于事先就先想太多小朋友,所以对这种后知后觉的感情虽然客观上可以明白,但主观上有点难以共鸣

2)不指向更好的生活的爱情,反而是更纯真的爱情。好了,这个说法,我连客观上都明白不了了。。。除非把这个更好的生活单纯理解为更好的物质生活,那我倒是能理解。换句话说,怎么会有爱情没有所图?所图当然未必是物质或者相貌,也可以是更亲密的陪伴,更安定的内心,人类之间珍贵的理解,这些都算是图啊。即使是看起来指向了更差的生活,比如说讲身份的年代,喜欢上了“出身差”的人,可是这是年代的颠覆,人心/人性还是一样的,因为那时候“出身差”实际上是更“高级”更“文明”更“书面”的人,指向的是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品种所应能带来的更好的生活。。。如果这个人不能指向我所更向往的生活,我怎么会爱上他呢?可能事后证明,这人他不行,然后明知道人不行还舍不得分开,但至少,但至少在我喜欢的这个时间点,我以为他是行的
再换句话说,爱的起源的确各种各样,有一些是源于欣赏,(我希望拥有和参与美好,并掺杂了一些榜样,我希望像他一样),有一些是源于拯救,(满足自己内心的成就感等等),有一些是源于共同经历,(你就如同我的一部分,见证了这一路)。。。但是能有长久而深刻的相互之间的爱情,或者说“我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你”,但是这个你是你,总要通过一些东西来体现互相的独特作用吧?
还是觉得,爱的起源之外,总要有所图啊,就,断背山这俩互相是图个啥啊?我不太懂为什么两个人在断背山一起放羊并搞了几天之后,就如此刻骨?所以归根结底,可能就是我不懂这种情不知所起的爱。。。

所以总体来说,这篇小说让我觉得很没有实感,虽然是美的,是有感人的地方的,我喜欢小说里面有实感。实感总体来说是自成一格小宇宙,既包括这个小宇宙是成立且可信的,也包括小说所承载的感情是自然生长出来。虽然小说当然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些小小的一两笔让我觉得特别可信的地方。
自成一格的小宇宙,比如说比如说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仿佛真的可以和现实世界勾连。我很喜欢哈利波特里面和现实勾连起来的部分!
比如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面,吉姆说在捷克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人仿佛是盯梢的,看这种周围人的分组方式,他觉得是托比的手笔,他在这个时候想到这活儿像是自己同事干的,也令我觉得特别有实感,就是仿佛书里的这些人物就是相互关联切实存在的,没有被作者写到的时候也在干点别的,这些角色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纸片一样的等在那边,等作者要用的时候就拎出来写两笔
情感上的实感,啊,那就要说lariope大人了!双重人生里面,战后的日常婚姻生活就很有实感!而且是有那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感觉的!还有《Life, Interrupted》里面敏敏和金妮的关系也写得特别有实感,感情上的实感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觉得在这个场景里特别会发生这样的感情,就是特别“对”,所以,归根结底,可能是男同之间的感情我不太懂,以至于无法在小说里找到那个特别“对”的时刻。。。

惩罚

这家伙昨天晚上拖拖拖拖拖,丢三落四,好不容易去睡觉,一会会忘记喷药,一会会忘记签字,一会会忘记这个那个。。。然后shu就很气,就说,你明天不要玩游戏了
她就更暴躁,然后睡到一半又跑出来和我说,妈妈有个问题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解决,你进来看一下,我就进去看了,这位同学,留了个小纸条在桌上,说她上次考了B,这次考了B-,还模仿我签字了,她说她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考不好。。。
怎么办啦,那就开始谈心模式咯,是不会开始会的粗心,一道题是不会,其他的是粗心,好,我觉得你最近状态很差,就是心思浮躁,生活里和学习上其实是一致的,你早晨一下下就没有带水杯,晚上临睡前又这个没搞那个没搞,一定也会反映到你学习升,没有办法沉下心做一件事,那怎么办?回家,先把所有要做的事情,不分大小,即使是喷药这小三秒钟的事情也写下来,一样样划掉,而且,最主要是你手机刷多了,小红书B站上频繁的切换,会很影响人的注意力,所以手机就收掉,她觉得有道理,她也想增加专注度,我的建议她觉得可以接受,好,这个问题解决了,还算是平顺

结果过了一刻钟,她又跑出来,说,我不明白,我觉得我今天晚上拖拖拖,和我今天下午打了1个小时游戏没有关系,我就算没有打游戏,我也可能拖拖拖,为什么要让我明天没有游戏?!
我说,对,可能是没有关系,但是你拖拖拖这种行为非常不合适,对不对?她说,对,我说,那我又不能揍你,该怎么惩罚呢?!那就让你明天不能玩游戏咯
她说所以就是惩罚措施?我说,是的,她说那能换一个么?我说我还没想好,她说明天是小朋友一起上线,一周就一次,不能玩就太遗憾了,我说你让我再想想

半夜三更我和shu讨论,我说,我其实秒懂她的点,我也觉得自己的逻辑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你可以说你做了不合适的事情,那你就少拿零用钱(就好像绩效考核不达标),或者那你就洗一周碗,不能用爱好来惩罚,这样不就是说,你的爱好就是你的软肋,是别人可以来拿捏你的东西么?最好就没有爱咯?
shu说,那要看你怎么看待打游戏,你觉得它是爱好还是不得不妥协的习惯,就好像抽烟?我说,我也能接受游戏是抽烟,不能算健康爱好,所以我们就在总额上限制,比说,一周3次,每次一小时,但不应该在总额限制了之后,再根据行为来克扣

他说,我们之前和她说好,以及她也同意,成绩不好就不能打游戏,我说,这个我觉得合理,因为成绩是客观且明确的,而且指向的是成果,毕竟可以明确说,你考了B,你就减少业余爱好的时间,但是行为是不明确的,指向的是过程性,而且更主观,“我觉得你这个行为不好,以及有多不好”
所以,最后我和shu结论就是,这个人今天下午继续快乐的和小朋友打游戏,周末两天的单人游戏时间,因为她只考了B-而不存在了。。。
今天早晨告诉她,她虽然不甘心,但也接受了这个情况

反正,我觉得以上也算是我自己能接受的逻辑吧
但我想说的是,我其实也略有点困惑,到底行为的不妥当应该通过什么来解决?可能幼儿园的小红花系统是有存在的道理?不过,我也不算非常困惑,毕竟这位小朋友大部分时候都还行,我俩要求也不高,我俩自己也没多模范,大家都过得去就行了,凑合凑合得了

以及,我还想说,就某种程度而言,我还挺喜欢明确的惩罚这种东西的,因为这会让我觉得,I have paid for it ,就是两清了,我再也不用有任何负疚。。。
但,显然我觉得我这种感受也不咋健康,哪那么容易负疚啊?!!所以,我觉得,娃这种理直气壮毫不惭愧,反反复复争取有利条件,才是健康小人类吧,所以,还是想再说一声,在下服气!

高浓缩状态

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两天又和shu看了一遍《悲惨世界》10周年演唱会,这个已经是我第4次也不知道第5次看了,还是觉得很好,连shu都感叹,真是太上头了!
又完整看了一遍05版的《伊丽莎白》,看了几段steven barton的吸血鬼之舞和“all I ask of you”
就,很迷醉,整个人处于一种略亢奋的状态,我觉得舞台剧这种东西就是要带给观众一种高浓缩的精神状态,与之相比,任何流行歌曲都显得非常清汤寡水
看到有人一场一场看同一出戏,其实也是能理解的,就是但愿长醉不愿醒嘛。。。毕竟看完这种就是要充分调动你的所有情绪、所有精神,所有过往和想象的戏,体会到一种为你量身定制的浓度很高的感情体验,再重回日常生活,就不免觉得一阵失落

今天在地铁上听了一下Thomas Borchert的贪欲,我觉得是另外一种演绎,就是有一种剥离感,就是告诉你,我伯爵本人就是在演戏,我不过是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诱惑人类。。。我觉得其实也是一种有说服力的演绎
但是,论起来我肯定更喜欢恨天怨地生大气的steven barton,说起往昔的猎物/受害者,就是明确的俱往矣的感觉,但后半段有一种真正的痛苦在里面,是一种自厌一种对自己的嫌弃。。。而且如果伯爵的痛苦也是虚无的,是假的,整部戏就太虚无了一点

B站上还有一个10周年《悲惨世界》沙威演员的访谈,每一个词的咬字和重音,每一个句子的情感走向都是经过琢磨的,试过不同的方式,也还展示了其他的方式,比如说这样那样,但是后来觉得应该这样,经过反复琢磨和充分安排最后呈现在舞台上,自然是非常非常浓缩的

我看微博上有个昆曲爱好者,说她老师说,“演戏最重要的是让观众有代入感,不要单纯以为你在台上跟台上的演员演对手戏,台上演员之间都是假的,因为人家也在“演”,跟观众之间建立情感交流才是目的,观众才是真正的对手”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和我感受到的非常摄人心魄的演出很一致。就比如说马吕斯轻轻搂着艾潘妮唱“A Little Fall Of Rain”,俩人的互动真是看着温情+心酸到爆炸,但其实真正的目标,是台下的观众,是为了把你吸进来,把你固定在座位上,为了让你久久不能平静,为了让作为观众的你感觉到温情+心酸到爆炸,让你本人感觉到一颗心满溢了各种情感。。。所以,看完一场精神完全被调动的戏,会让人回到日常生活的时候一阵失落,因为生活中不太可能有如此浓度高的情感体验

顺便,我和shu都觉得25周年版的《悲惨世界》音乐会就很不行,就怎么说呢,我俩简直就是九斤老太,还觉得79版的电视剧《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比2011年的电影版好太多。。。
又顺便,听多了之后,会有一些小地方,觉得特别可爱,会特别喜欢一些演员在某些句子里的单词发音,比如说,ABC酒馆那一段, Michael Ball唱“she’s not there”,there是一个带花的小腔,颇为荡漾,Michael Maguire唱“don’t count at all”,at all的发音方式,特别干脆立断,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感觉等等,啊,回味无穷,啊,上头

又,我觉得发音和呈现效果确实是有联系的,比如说著名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第一次剧中唱是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在全剧末尾唱的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
两者旋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其实听感不太一样,特别是最后两句“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和“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相比,前者的两个beating听上去是更硬,更有气势得多。。。同时也可能是前者音节没有后者多,所以后者就有一种更和缓的更碎的效果

战友情和对手情

CP界,我觉得有两大类,战友情和对手情。这两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各自还有细分

比如对手情既可以上来就是对手的,一方老琢磨着要干掉另一方,然后因为因缘际会一方又救了另一方或者或者因为老琢磨对方,反而就生了敬佩之情之类,也可以是曾经是伙伴后来分道扬镳的,而分道扬镳又可以细分为是公开走上了对立的道路,还是一方暗搓搓的投靠了另一方
比如说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是前者
比如这两天沉迷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很多人磕的bill和jim,就是后者。简单说就是这俩人是一对谍报界的双子星,但后来bill转头另一方,老大只知道有叛徒,然后派jim去一个局验证到底是谁,bill明知道jim会去,但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真正的老大,看着jim出外勤,被打伤,又有点不忍心,用自己的叛徒身份保了jim的命。最后,jim知道bill是叛徒,偷偷溜进看守处,杀了他。。。颇为爱恨情仇,而且jim和bill还都是男的!不得不说,勒卡雷在1974年就已经。。。非常AO3。。。真的是前辈啊!顺便,勒卡雷的《女鼓手》就是战友情的CP,令人迷醉。。。所以我觉得豆瓣上有个人说的对:勒卡雷真的是CP界的大触啊

我和小女巫都喜欢战友情这一款的,但是细分又有不同
小女巫喜欢那种是生命中非常缠绕紧密的,比如说球类的双打,必须要共进退,互相承诺,这一款我不太行,我不太喜欢这款CP,彼此彼此责任重大,大到你好像要负担另一个人的人生

我喜欢的CP是,我可以给你安慰,参谋,训练,我深刻的懂你,我尽我所能帮你收拾烂摊子,但是,要面对的东西最终只能自己面对,我不能替你面对,我也无法保护你不受伤害,就好像双重人生里的SS和敏敏,SS只能自己去如履薄冰面对老伏,敏敏只能自己一路和哈利逃亡在外,战后敏敏能做很多准备很多游说,但最终面对审判的还只能是SS自己

早晨在上班路上想,可能这就是一个上了很多年班的人的CP之心,那就是:无论如何,无论周末多么快乐,多么治愈,到了周一,班还是得自己去上。。。
说起来,我觉得这也就是我喜欢间谍题材的又一个点,完全信任,后背完全托付,但再怎么准备,面对大boss的还是只能是一个人,独自面对
所以,这就是高度浓缩的困难中的高度浓缩的慰藉。。。是如果有深切的情谊和彼此的理解,生活就会好过一点点

又话说,看完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电视剧,好看!远远比电影好看!
于是,周末和shu快乐的看掉了《史迈利的人马》,好看的,这种好看,不是看完之后觉得很爽快的好看,而是有一种气氛久久萦绕不散
这两部片子里,我印象很深的地方第一部里面,是史迈利和谁说到皮特,大意是当时皮特技不如人,他的一个特工死在西班牙,他到现在都没完全走出来,当然了,我也不会信任那些可以真正走出来的人。。。就这几句,就皮特和史迈利的性格也都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第二部里面,史迈利去找安恩,安恩问他想不想去散步,史迈利行啊,安恩就很光火,问他,你想不想去散步?!史迈利说,想的。。。这一笔,立刻就体现他就是一个。。。如此不喜形于色的人啊,安恩肯定觉得自己于他就非常可有可无
然后我居然又跑去看《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书了。。。

人工栈道

四姑娘山真的是太太太太美丽了!而且有非常好的人工栈道,坐车到高处,沿着栈道往下走,远处的雪山,栈道一边是野花点缀的草甸另一边是溪水和杉树,真是不仅美还令人走得特别有安全感,完全不担心滑啊踩到水啊要挑路啊有牛粪啊有虫子啊,只要走在木头栈道上看着风景就行,甚至连蜿蜒的木头栈道我都觉得很美。。。我走得开心得不得了,和shu说,我觉得这辈子没见过这么美的风景,连阿尔卑斯山都比不过,因为我去的阿尔卑斯山那部分没人工栈道!!

住的民宿也非常贵而美,看出去就是长坪沟的景色。吃得也很好,尤其是下午茶,正对着幺妹峰的积雪,喝很香的正山小种,配水果、坚果和山姆的桂花酒酿马斯卡彭奶酪大福,实在是太舒服了
怎么说呢,就是我特别喜欢的人工处理过的自然,就只想,纯粹的享受/欣赏自然,并不怎么想和自然互动
以及我也根本不喜欢和动物互动,我觉得,自然界的一切,和我们人类就。。。各自呆着就好。。。

当年穷又爱玩,也徒步过雨崩,睡过大通铺,其实也并没有很多很深的快乐记忆,反而当年那一路我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香格里拉的人工栈道(当然也可能就是因为那段特别美,所以才设置了人工栈道)。。。现在想想,可能我就觉得。。。我对于出去玩只是叶公好龙,我并不是真爱出去玩,只是自己以为自己爱出去玩,而之所以能艰苦的出去玩可能只是为了和喜欢的男生出去玩。。。

正是因为没有那么爱玩,所以如果钱不够以至于不能舒舒服服,外加吃得好住的好,我也可以不出去的呀。。。也没有一定要出门嘛。。。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我是腐化堕落了,是进入了人生新阶段,后来认真想想,可能只是放飞自我了。。。所以,居然为着这种腐化堕落还挺自豪呢,因为我又诚实的面对了自己

总体来说我喜欢开阔的景色,我特别喜欢的景色就是远处有高山,近处是非常开阔的大片草地,草地边上还有溪流和浅滩,偶尔有点几棵树,如果真的走进山里去或者是窄窄的峡谷或者峭壁或者树木重重叠叠的那种景色我就不太喜欢。。。所以,四姑娘山的景色实在太太太太合适我了!!
我觉得啊,舒适会大大增加景色的美丽程度,艰苦会大大减少景色的美丽程度,比如说之前雨崩徒步太累了了,完全就没觉得有啥好看的。

啊!幸福!真是非常快乐的旅行。。。虽然有点高反,虽然我一路上在干活,虽然我到四姑娘山的第一天晚上不仅加班还开了个电话会议,但,还是好幸福啊!对着雪山干活和在办公室里干活还是不一样啊不一样

音乐的威力

昨天在B站上看到有人发了一段大提琴悲惨世界组曲,点开来听了一下,还挺好听的,然后又跑去看了一下10周年版的结尾,就是17国各语言的冉阿让上场,用这些不同的语言,一人一句到后来一起所有人合唱“people song”的那段,依然非常非常震撼,是那种瞬间一身鸡皮疙瘩的震撼,令人热血沸腾,在B站上点来点去,后来又听了一遍《amazing grace》,则是一下子很轻易的把我带到一种高于自己的地方,充满了一种被赦免的感激(?)
我就觉得吧,音乐真的是有威力的,自带一种煽动力,一种感召,一种教化,我们古代人说礼乐,西方古代人的唱诗班,确实也都有道理,音乐能使人,起码能短暂的使人觉得自己变好了一点点
另一方面,也能理解音乐确实是宣传阵地,靡靡之音就是会让人靡靡。。。

在小红书上看到悲惨世界似乎会来演出,啊!太期待了,要去!悲惨世界和剧院魅影我觉得属于谁来演我都想去看一下的,但是吸血鬼之舞或者伊丽莎白来演出的话,如果卡司喜欢我会去看,而如果maya来演出的话,演什么我都会去看(也确实去看了,啊,麦克白夫人,多么难看的剧啊)。。。这就是。。。有一些剧是为了看剧,有一些剧是为了看角儿

周日去上课,我觉得还是那点问题,A弦的上半弓还是抖到不行,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我已经拉了两年琴了,A弦还是这么抖啊?!!生气。。。但还有颇一些新收获,上课真的很开心啊,以及每次上完课我都觉得拉得更好一点了,然后回家练着练着就又回去了。。。这真是进一步退大半步啊!!

反反复复练习但是反反复复不行,其实还蛮烦躁的,也不能说不痛苦,然后我就在想,对于痛苦似乎有的能忍,有的格外不能忍,想起来想去,我觉得对痛苦耐受程度和是否能选择停止/离开,密切相关,就是如果觉得自己有选择,如果觉得随时能离开,只要喊出安全词(?)痛苦会停止,那么能耐受的痛苦远远大于你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后者很快就不行了。。。因为前者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事情本身,后者的痛苦还叠加了无力/失控/没有尽头/没有解脱/被控制等等负面情绪,就更重以及更难以背负

又,最近我看到有个人读了一本讲抑郁症的书,里面提到,说抑郁症的一大症状就是不能做远期打算,无法想象未来,就。。。忽然觉得其实社会上的相当多人都有抑郁症的症状。。。又话说,在严酷的环境里,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好过一点的情况下,能不能撑得下去,很多时候就取决于认为这事儿能不能过去,究竟有没有未来,感觉没有未来且当下里痛苦又过于巨大,那确实不如S了算了,我记得王小波在文章里说“老舍先生自杀的年代,我已经懂事了,认识不少知识分子。虽然我当时是个孩子,但嘴很严,所以也是他们谈话的对象。就我所知,他们最关心的正是赶得上赶不上的问题。在那年头死掉的知识分子,只要不是被杀,准是觉得赶不上好年头了。而活下来的准觉得自己还能赶上。”

《blue light》

继《重任在肩》之后,这两天在和shu看《blue light》,又是警察的英剧,虽然才看了几集,但还挺好看的,里面那个热爱做饭每餐都自己吃得很好的警察好甜啊!!虽然他和那个单亲妈妈还没好上,但我觉得快了!他已经开始星星眼了呢!说起来一起干活,互相cover很难不生出战斗情谊,颇有点荡漾呐。。。就,还是喜欢这种cp。。。那种互相谈谈谈永远在讲话的cp我觉得则不太行。。。可能就cp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肩并肩式的而不是面对面式的。。。吧?

里面有个地方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个小青年,因为跑到老大地盘以外的地方贩毒,被老大手下的人打伤了腿,警察说是“punishment attacks”,女主说,不,不能说是punishment attacks,而是paramilitary attacks,punishment隐含了仿佛受害者有什么过错似的
我觉得,她说得对啊!!其实这种命名就是有力量的啊
以及,我觉得面对经济,也不能说是产能过剩,因为,怎么就过剩了呢,明明是匮乏啊,难道生产出来的东西大家都有了么?没有啊,明明大家还很匮乏啊,难道不是物资/消费能力匮乏么?
产能过剩解决的思路是降低产能,而匮乏的解决思路就是完全不同了。。。

最近每天在搞141这条练习曲,我觉得由于这条练习曲经常用到C弦,所以一直要使大劲儿,似乎手劲变大了,运弓似乎变轻松了一点?
上周老师有事,没有上成课,希望本周能顺利上课!
好想学新东西啊!

再听《苏格兰幻想曲》还是觉得好听,听了诹访内晶子的一张bruch的一张专辑,是《苏格兰幻想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觉得还挺好听的,还觉得,诶,这个乐团还蛮好的,之前听Joshua Bell的bruch小提琴协奏曲我觉得乐团部分也蛮好的,居然发现,这两张我觉得乐团部分还蛮好的bruch小提琴协奏曲是同一个乐团。。。难道再次证明,喜欢来喜欢去的东西都差不多?

黄梅天

黄梅天潮湿得不行,路边开始长蘑菇了都
新公司法生效了,自然要学习,结果学得困死了
又开始看《广告狂人》了,看《广告狂人》+《广告狂人》原声+打印了本《广告狂人》剧本,学英语。第一季查了几个单词,至少10个欧路词典告诉我“本词已查3次”,也没关系。。。那就继续查到30次好了!
说不定AI翻译已经被充分攻克了,我的英语还没学好,但也不一定,毕竟。。。可能中文AI永远都好不了。。。但,不管怎么样,起码目前学英文不太困,那就慢慢学着

昨天和shu聊,如果财务自由了,我会过怎么样的生活,想来想去,还是上课练琴学英文,好像也和现在也差不多
最多再加上学跳舞,学羽毛球,学画画

我又开始读《小鼓女》了,之前我觉得没有完全读懂,想当AO3的CP文再读一遍,获得一点点荡漾的感觉。以及,我在想一个问题,比如说极端穆斯林国家吧,如果作为一个极端穆斯林国家的女的,为什么要反抗侵略者或者殖民者?到底有什么合理性?哪怕是理论上的应然?
毕竟在这种国家的女的,我觉得任何一个号称文明的侵略者都能让她们的日子稍许好过点?
所以这就演化出一个问题,如果侵略者/殖民者能让本地二分之一的人口都过得更好点,为什么要反抗侵略者?确实有时候,当然我们可以说,女的也有父亲兄弟,他们不开心,女的因为爱他们,所以幸福指数也有下降,那么幸福指数应该是可以量化的?比说父亲兄弟福祉-10,于是自己心里不开心指数-5,但是自己可以抛头露面,开心指数+100,那也还是赚了啊,而且父亲兄弟福祉-10,说不定也可以认为是为了我们女的的福祉作出的牺牲嘛。。。
然后我就跑去问shu了,你说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其实也根本想不出来逻辑上能说得通的理由,最后我俩一起觉得,这个问题只有女的能问出来,因为只有女的会面临这种情况,而历史和所谓大义都是男的的声音,之所以有不假思索的大义凛然是因为二分之一人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两天读完了《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开头三分之一读的是中文,后来跑去读了英文,有刻板印象的地方但也是很合格的通俗小说,有好笑的地方,有忧伤的地方,有隐喻的地方,与众多通俗小说相比,又有一些非常沉重的地方,我觉得使得它就变高级了一点。某种程度来说“我”的这个角色,和《free: 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里面的叙述者有一点点像诶。而且这本书的视角特别特别女性,不是那种口号式的女性,而是作为一个女的读这本书,一定会有会心的地方(比如说父亲对迈克的态度),是真真正正一双女性的眼睛在看世界。以及里面的姐妹情谊,从互相决裂到互相略微有一些理解,特别动人,寥寥几笔,最后看到妹妹不再争那个项链挂坠的时候,我真是眼睛一湿啊

以及还开始读《双城记》了,第一次读狄更斯,仿佛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一些很带劲的东西在里面诶

一种同人文和一种不同的人

前两天听了一个Janine Jansen和麦凯莱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啊!!好听!!一连听了好几遍,有一种非常戏剧性的舞台感,就是那种认认真真做一台大戏给你看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想好了,听完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爽
西小协这一首很多人都说要有冰山覆盖之下的火山的感觉,这话说得非常高级,而换句话说就是,内心憋着一股邪火。。。有一种乖张
以及,我忽然觉得,这首西小协和拉赫的很多曲子都有一种写得那别好的。。。同人文的感觉

同人文,也不是不深刻,而是相较于“严肃文学”/“正统文学”更容易理解,更挑动情绪,更有一种切肤的感觉,所以会有一种很深的感动,会戳到人心
古典作品就不行,海顿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尤其是海C,那真是大凡有点追求的琴童都要搞的,曲子当然是好听的,有一段真是春水一样的和煦,但是我并没有从中获得很深的感动,会觉得很隔,当然。。。我觉得可能这些艺术所追求的东西也远远不是戳人
而我现在,就想被戳一下

shu要准备7月初带杨小恒去黄山,其实就是就近去个地方,杨小恒很兴奋,然后非常好笑的说,虽然我很想去,很激动,但是我知道等我回来一定会感叹,还是家里舒服啊!
这位小同学还真是蛮有预见性的
我和shu说,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想去国内旅游的人文景点了,都不考虑人多人少,根本就一点都不想去,完全没兴趣,尤其不想去北京啊南京啊西安啊这些有悠久传统历史的地方,但如果单纯看看大好河山就还不错,尤其是相对比较开阔的湖面什么的,看着平静广大的湖水发发呆,我还是有点兴趣的。。。可是,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几乎不太要看自然风光,觉得自然风光很没劲,而很喜欢各种人文景点,也特别爱去看个传统民居什么的
shu说,那大概你唯一有的兴趣的人文景点就是三星堆了,我大笑,说他果然真的懂我!没错,就是只有三星堆了,可能因为三星堆比较像外星文明吧。。。
反正,我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