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大眼睛的小朋友

某天和娃说个什么事情,我说,因为你整个就比我小呀,你看你鼻子比我小,手手比我小,她说,可是我眼睛比你大啊!
哼!讨厌!不理你了。。。
某天早上娃跑到我床上,钻进来,说,我和你share一下被子
听起来,好像个在CBD工作的小白领哦。。。
自从隔离在家,上空中课堂,这个人过着上课20分钟下课40分钟的生活,大把时间一边吃薯片一边看闲书,还和我感叹,妈妈,我觉得生活真是滋润又幸福啊!

我们就已经默默的被隔离8天了,以及没有任何尽头没有任何说法,动态调整管控措施的意思就是没有准头吧

《do no harm》看了四分之三,下了一个中文版,稍微翻了一下,即使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觉得翻得不好。很多地方原文令人极其印象深刻,但中文没有翻出那种感觉,这可能是个人理解有异,中文版还有的地方是非常明显的错译(虽然我就翻了不超过20页),这可能是译者的疏忽。但,我最搞不懂的是,译者为什么不翻译原文的小标题而是自己擅自加一些傻乎乎的小标题啊?!!
原文每一章是一种脑部疾病的题目,下面一行字,简单解释一下这种疾病,然后每一章内部没有小节名称,但是翻译弃用了原文每章的标题换成了一句话或几个词,这些标题是译者自己对这一章的概述。而且译者还给每个小节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的小题目,这是在干嘛啊?!看起来整本书变蠢了很多很多
还是要好好学英文啊,再次感叹一下
说回《do no harm》,真的还挺好看的,没有那么多神奇的振奋故事,而更多的是失误、错误,如何面对患者如何面对家属如何面对术后并发症如何面对死亡。和那本心脏外科医生的书不同,我觉得可能心脏外科更多的时候是成或败二选一,不太有脑部手术里虽然活下来但是瘫痪了这种后果。于是经过长期工作,两位医生对于治疗、手术、死亡的看法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我最近接连读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书,读到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还是挺有收获的
可能我会和Marsh医生的想法更接近一点,就是并没有那么积极,而是算了吧,尽量不要折腾

也不知道本周六能不能大提琴课能不能恢复,哎,我想上课啊!又,听了一段白俄罗斯某个三重奏组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真好听啊!冬季那个乐章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我喜欢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的三重奏诶

生活气息

因为小区封闭,昨天晚饭后出去散步,发现好多人散步!大概那些平时8点多还没下班的、8点多才下班的、8点多才刚刚吃上饭的中青年邻居都出来散步了
又因为小区车辆无法进出,小朋友在楼下各种疯跑,中午下午各一趟,小朋友自己下楼玩,一帮娃时不时就在树下呼啸而过,还有人打羽毛球、跑步,怎么说呢,我觉得小区从来没有这么有生活气息过,虽然是一种颇为异样的生活气息

但说起来,从号称封闭48小时到已经90小时,到遥遥无期,从2次核酸到要求3次,我已经被折腾得完全没脾气了,当然我对目前的政策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个P用啊,对吧,逆来顺受啊逆来顺受

在继续读《do no harm》,这位医生比较人类,不像上一本书的心外科医生,他因为脑子受过伤,恢复过来之后性情大变,完全没有害怕和恐惧这种情绪了,非常敢于冒险,但是这位医生我觉得就时常有一种,啊,怎么办怎么办,这回惨了,啊,不想再搞下去了,啊,好想逃走啊的情绪
有一段还蛮有意思的,他做了一天很成功的手术,下了班在超市排队结账,队伍无比长,他有点心烦,一边排着队一边想,我这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也要排队等着嘛,然后他又想“But I then thought of how the value of my work as a doctor is measured solely in the value of other people’s lives, and that included the people in front of me in the check-out queue.”
就,对啊,真的,医生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就是取决于人的重要性啊。。。人本身不重要的话,就什么都不重要了
目前读到他在苏联刚解体的时候去乌克兰做手术了,乌克兰诶

还下了一本书叫做《毒枪手:慕尼黑的秘密间谍》,但是原版的标题是《The Man with the Poison Gun: A Cold War Spy Story》,一眼看到中文版的标题我还以为是二战间谍呢,话说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好看

说起来日日不干活,日日看闲书,搞得我很心慌啊!!

2020 too

上周四开庭,同事签笔录的时候居然一没留神写了的是2020.3.10,结果周末各种严峻,中小学居然停课了,果然是2020 too
而且停课不停工,大家都很心烦暴躁,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就被封了,莫名其妙被关在哪里,也让人非常没有安全感,很动荡的感觉
我甚至想干脆小区出问题,大家隔离在家14天算了,好歹心定一点

在家里看书,《Big Little Lies》看了五分之一不到一点,很容易懂,但是不太喜欢,怎么说呢,就是上班看人家长里短的吵,下班继续看人家长里短的吵就没什么意思,而且女性之间微妙的小情绪也不是我现在想读的,看的我很疲惫,就弃掉了
又跑去翻《second life》,从中间开始慢慢往下读,读到“For all your wisdom, Dumbledore, there is one thing you have never understood. Humans are not chess pieces, no matter how well you think you understand them. They will never do exactly what you think they should.”的时候,想到两年前第一次读这一段,也差不多是这个天气,从二中院开好庭出来,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抓紧时间读几页,读的如痴如醉,这就两年过去了,还是这样的文能让人沉浸其中逃避现实啊!

开始读《do no harm》,仿佛还挺好看的,目前看到的一段是,一位年轻的女士被发现脑子里有动脉瘤,如果是切除呢,有5%的可能性死亡或者瘫痪,如果不去切呢,随时可能会破裂,然后就挂了,但是也存在可能性一直不破裂,女士决定手术,我还没往下看到手术结果,我就在想啊,如果是我会怎么办呢?我觉得可能我就这么呆着了,随便吧。。。这位医生说每个外科医生心中都有一座墓园。。。我觉得真的,可能大部分人活到现在就只是因为运气好吧

大提琴课又暂停了,我又变成失学儿童了,虽然每天在家里还是练琴的,上周某一天落枕了之后做了一次天鹅臂以期能好点,然后做完之后去拉琴,手臂酸痛根本使不上劲儿,然后我觉得觉得似乎我突然学会放松了。。。但是也没法去上课,不知道右手到底有没有点进步
在B站上看到一个中提琴和小提琴合奏的巴赫大无+奇异恩典,这俩居然能合一块还挺神奇的,而且真是好听好看啊,不仅曲调真挚感人,而且两个女生都好好看,循环了很多很多遍
说起来在B站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拉琴视频,即使大家都是拉一些小曲子,对于小曲子来说,可能大家的技术没有那么大差别,但有人就是有感染力有人就是没有感染力,就还挺神奇的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为什么我最近这么话痨呢,当然是因为焦虑咯
昨天下午是一个非常威猛火爆的案子开庭,双方吵得快打起来,我也跟着吵了一整个下午,不说身心俱疲吧,反正也是挺累的,走出法院没多远看到商场门口一个倒下去快要塌了的超大型的草莓卡通充气装置,我随手拍了一张发给同事,说这就是此刻的我,她大笑说很传神
而且还是生理期第一天,头很疼,一边吵架还一边血流不止
(然后今天同事刚刚告诉我她查了一下,这个不是倒下去的草莓,而是故意这样的,是韩国艺术家stickymonger的装置艺术 )

吃完饭吃了一片止痛片,觉得好一点,琴还是要练的,琴靠在胸口,才刚开始练音阶,就已经觉得一股peace之情油然而生,说起来琴在胸口震动,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好像虽然拉得还是很不怎么样,但是也好似有了生命力,因为。。。它毕竟是在动吧?
天气一下子暖和了,阳台的窗户半开着,拉琴的时候不时有风轻轻吹在我露出来的脚踝上,凉凉的,但是微微有一丁点暖意,非常撩人

前两天读的那篇同人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女主邀请ss去听《魔笛》,到某一段女主让ss集中注意力感受,ss感受到剧院里魔力波动的涟漪,他很震惊,以为女演员是哑炮,女主说女演员是彻头彻尾的麻瓜,说“莫扎特在写这一段乐章的时候,非常巧妙地加入了仪式魔法的元素……我认为,只要能够用德语饱含感情又准确地唱出他当初谱写的旋律,哪怕是麻瓜也能施出一个极其微弱的、影响情绪的魔法”
然后散戏以后,有了这样一段:
““你今晚为什么邀请我?”离开点心店后,斯内普终于问道,“你有很多的老朋友,不缺愿意陪你看歌剧的人。为什么不邀请他们?”
“他们感觉不到的,”她不在意地说,“绝大部分的巫师都不可能感觉得到,他们没有足够的敏感度。可是……”她垂下眼,“这样奇妙的东西,只有我一个人欣赏不是很可惜吗。”她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这种魔法没什么用处,可还是很神奇不是吗?”
虽然她的话没说得很透,可斯内普居然完全理解了——在他孤独的童年,他也曾是多么欣喜于能够和莉莉分享魔法的奥妙。这也许甚至与陪伴无关,仅仅是一个人看见奇妙事物时的本能——那人必带着孩童般的惊奇,要回头寻找第一个同类,问他,你也瞧见了吗?是不是很美?”

这位作者写得也好美啊!好适合这样酥酥软软的春天读啊!春天啊,就适合读读言情小说,看人家谈谈朋友,啊,春心无处不飞悬,嘿嘿嘿

正当年啊正当年

最近读了一篇ss和一个原创女主的中文同人,还挺好看的!很多地方看得我颇为荡漾,作者借ss的口吐槽卢平也深得我心,然后我就忽然在想,艾伦年纪很大,演的ss虽然迷人但是是中老人年那款已经,但按照书里的设定,ss与莉莉的同级,莉莉毕业之后就结婚生子,也就是说,在哈利小朋友刚入校的时候,ss才三十刚出头!找了potterwiki来看,ss死的时候也不过才38岁
(这样的话,我觉得本卫肖在《this is going to hurt》里面的样子还挺合适?瘦弱的小身板儿+一脸疲惫+各种嘴贱+但是也有真心)
30才出头的ss,真的也就是个小伙子啊,莉莉的惨死于他也就是10年前的事情,真的还很历历在目,并不是什么尘封的往事,所以他看到哈利就来气,以及热衷于嘲笑哈利热衷于扣学院分,像个幼稚鬼,好像就也并没有那么不可以理解

然后我就去把我的新发现和魔药群的小伙伴分享,结果chloe说,觉得自己回想十年前的事情似乎也并不非常鲜明啊,我起先是一愣,后来一想,对哦!那是因为她小啊,她10年前还真的只是小朋友,童年时期的时期对于青年时期来说真的就很模糊了,但是我们中年人,想起10年前的青年时期就还颇为近在眼前。所以,30岁的人想起20岁的时候,和20岁的人想起10岁时候当然大不一样
以及也就是说,我现在的年纪已经是哈利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ss的年纪了,真是,啊!正是山雨欲来,要重回老伏身边如履薄冰的时候了!

又,昨天的同人里有一段,ss说“你知道我是食死徒,也知道我曾经的罪名,但你认识我的时候我已经在为邓布利多工作,也许这给了你我是好人的错觉。也许你并不知道我当年加入食死徒时的情况。我那时还很年轻,但我是完全自愿加入食死徒的。和我的一些‘同事’不同,我并不愚蠢,也不狂热,既没有被洗脑,也没有受欺骗。也许我没能理解加入食死徒的后果,但我是自愿的,出于野心和愤怒。我知道所谓纯血至上都是扯淡,也清楚地知道黑魔王的主张会伤害一些人,就像莉莉和她的朋友,然而我还是加入了。因为在另一边我什么都不是,因为我痛恨他们中的一些人。我以为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可以保下莉莉,但我当时已经下了哪怕伤害其他无辜的人也要为自己谋得地位的决心。我后悔了,但这种耻辱是无法洗刷的。我想为了这个,你会鄙视我一辈子。我经常想,我和你立誓要杀死的仇人,和罗齐尔,罗尔,多洛霍夫他们其实没有那么不同。如果当年受威胁的不是莉莉,而是比如说爱丽丝·隆巴顿,我也许一直都会是食死徒,总有一天会因为试图伤害你或者你关心的人成为你的敌人。每次我这么想,我就不能明白为什么你对我能产生哪怕一丁点的好感。”
读完这一段的时候,我居然忽然间理解了《日瓦戈医生》里我一直一直没法理解的那段著名的话,“我想,如果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不会爱你爱的这样热烈。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从未向她们展现过美。”
我看了一眼豆瓣,《日瓦戈医生》是2008年的时候读过的,所以居然我在14年以后,在读同人的时候才突然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领悟,哎

说起来,除了老邓确实老点儿,无论是ss还是卢修斯、卢平、小天狼星都是正当年啊!就。。。巫师界他们还真是早婚早育啊他们

荡漾的小情绪

不,我并没有这种小情绪
居然就过完年了,过年前一周老师说他腰伤复发,所以没有上课,接着过年也没有上课,所以我就变成了半个月没上课的失学儿童,虽然失学儿童还是每天在家练琴,但练得就有点没劲,希望本周末可以上课复学
试着从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右手,希望可以有更好的音色,于是对着镜子练琴,但对着镜子看出来的直角和shu站在我对面看的直角十分不一样,倒是我自己看着琴弦自己找的直角shu说是准的,我就很困惑类,个么镜子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啊?为什么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都说要对着镜子练琴?或者其实是因为我根本就不会看镜子么?我没有找到镜子练琴术之要诀么?

焦虑仍然还是焦虑的,做梦梦到谈案子谈不下来,很愁,然后醒过来发现连谈都没有案子可谈,就更愁了
昨晚上半夜三点钟醒过来睡不着,开始回忆睡前在kindle里的新看到的单词,回忆来回忆去勉勉强强睡到早晨

说起来假期里把《The Knife’s Edge》读完了,真的好看啊!似乎比《打开一颗心》更好看了,作者叙事能力真是一流!《打开一颗心》写的更多的是心脏手术本身的惊心动魄,《The Knife’s Edge》则更多讲到他自己的成长和自己的家庭和经历,很诚恳真挚。有的地方动人到读得我眼眶一湿,但又绝不煽情,还多地方还有英国人那种冷飕飕的幽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最近英文变好了一点,能够读这样的书而觉得非常非常高兴。
虽然看到一个手术搞来搞去搞来开了好几胸才搞好的时候,我会想,真的这还有必要救么?要不就算了吧?很遭罪啊!但是看到有的人真的因此获得了非常珍贵的生命和非常珍贵的生活之后,还是很动容的。
因为可读性强,所以不免囫囵吞枣,又因为确实喜欢,于是读完之后,我又开始读第二遍了,以期能逐字逐句读懂。
想到很久以前豆瓣上看到一个医学院姐姐写的crush某个外科大佬的日记,这篇是我最最喜欢的crush的文章,实在是太温柔美好了
又开始读SSGH的同人,读完了一篇读到一半我才想起来肯定是在哪读过的同人之后心情复杂,这篇算是不好不坏吧,没有特别戳我,但也不难看,说起来虽然冬天冷飕飕,虽然我十分焦虑,但还是想要一点点荡漾的小情绪,啊!

《哥本哈根》

周末坐在取暖器边上看完了电影和剧本,还挺喜欢的
加上《终结一切战争》刚读了个开头,我觉得啊,人类为什么总是要打来打去啊,真是搞不好了

《哥本哈根》里面假设了玻尔和海森堡的在哥本哈根的会面和对话,他俩真的讲了什么当然是永远没人知道了,但是里面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一直会存续的讨论
我觉得基本上是这样几个问题:
1)科学家应不应该探索一切自己有兴趣的理论未知领域,即使这些领域的推演能造出核武器?2)玻尔协助造出的核武器投向了广岛,而为纳粹服务的海森堡却手上没有沾血(无论是不造出来/造不出来),那么究竟应该论心还是论迹?3)不合作快点跑路比较有道德,还是合作保住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做点好人好事(假设那一搜顺利离开德国载有八千犹太人的船背后有海森堡他们的努力)比较有道德?
4)当国家被一个变态的疯子所统治,这个国家的人应该怎么办?齐心协力把疯子推翻固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疯子一时半会儿推翻不了呢?里面玻尔对海森堡说“以为一个被强大邻邦蹂躏,被肆虐地、残忍地蹂躏的小国之民们不会具有像他们的征服者那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是一个易犯的错误。”但是海森堡的灵魂对玻尔的灵魂说“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就,对啊,所以到底怎么搞比较好啊?

说起来,我之前看过有个关注的姑娘说,偏心者的公正,自持者的破功,自闭者的畅怀,技高者的笨拙,老练者的青涩,自保者的牺牲,如此特定情况下的OOC是她最萌SS的瞬间,很有道理诶,我们都是别扭的小读者

跳操和练琴

跳操是一种跳之前十分不想开始,跳的时候十分不愉快,跳完之后浑身十分舒畅的活动,所以跳操完全是为了结果而存在的一种事务。
但是练琴就不同了,虽然也有想要拉下来的曲子,但是练琴本身就很舒服,练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是为了通向某一种光明的手段,是某一种不得不经历的过程,而是就这样,练练琴就蛮开心的,周末两天练了差不多5个小时琴,觉得似乎是很多很多很多了,但是后来手机跳出提示,说我每天用手机平均5个半小时+
这么一想,两天才练5个小时琴,也没有多到什么了不起的地步么?

昨天在地铁里听了一遍福雷的《Après un rêve》,一般被翻译成《梦后》,听的时候忽然就想到牡丹亭惊梦里的那一支《绵搭絮》,就,有一种古今中外的梦醒时分都有一种缱绻和惆怅诶!

在断断续续读《Where the Crawdads Sing》,还挺好看的,读的时候想起来《边城》,我从小读《边城》就有个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山水间养大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的翠翠会如此的。。。害羞?那种害羞的感觉颇为孔孟之道?好奇这本书里的kya到了青春时期作者会如何描摹她

早晨看了有个姑娘在lofter上翻译一篇我看过已经有人翻译过的同人,那篇文章曾经翻译的姑娘的译笔真是非常非常漂亮,而且原文也好,总之,居然我又去看了半天同人。。。啊!!好想看到令人心旌神摇的新文啊~~

表扬

周六下课回来和杨小恒以及shu出去玩,和她争着踩脆脆的梧桐叶子,和她说我好开心啊,她问,那如果我不出来,你和爸爸单独出来呢?我说那也很开心啊,大概因为我今天就是很开心吧!她慧眼如炬的说“因为今天上课被老师表扬了么?”
对!就是因为被老师表扬了,今天回课拉《卖报歌》,拉完之后老师说,我本来看你开头这个速度,就在想到了十六分音符那句的时候怎么办?没想到速度没掉下来而且弦换得很干净,听到老师这么说,我真是,啊!!!超级开心!不枉我每天晚上卖报不止
原来被老师表扬是这么开心的一件事,真是久违了
老师还说,音阶和琶音目标速度订个多少呢?你么可以定高一点的,音阶订个70,琶音订个110吧。我心想,咦,所以我是那种学习还可以,会被老师高要求的小朋友么?继续开心

本周开始快乐的农夫,这个农夫有点难快乐啊。话说我觉得拉连弓好省事啊,哪怕一共6个音也不难做到,但是分弓就很难,一方面上上下下容易搞起来,一方面换一个方向就要重新发一次力重新启动一个新角度,总之,还是要练习

昨天和杨小恒聊天,她到了那种很想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年纪,可我也想啊,谁不想呢,哎
《Where the Crawdads Sing》读得眼眶一湿啊,这孩子也太惨了,太惨了,哎
每天跳操前都要做心理建设,跳完操都觉得很舒服,但是跳之前还是要做心理建设,哎
有一些案子,真是没头绪,真是不好搞,哎

青春

每周六早上穿着卫衣骑着共享单车,背着琴去上课,觉得自己真是青春无边啊无边
最近每天拉练习曲的时候内心真是非常平静,虽然我也知道是一种逃避所带来的平静,但那种平静本身确实很美妙,而且。。。我总觉得逃避在练习曲里和逃避在刷手机里感觉还是不大一样的?我也很知道往下的学习里一定会很暴躁的时候,会有很厌倦的时候,会有积累起来的成就感,也会有到底行不行啊的自我怀疑,就。。。走一步看一步开心一时是一时吧!而且既然知道会有困难,真的有困难的时候应该也能面对和解决吧?!

最近在读陆正推荐的《莫斯科绅士》,她说是很童话,目前读到三分之一这样,深以为然,不是那种写实的小说也不是描绘了平行宇宙或者另一个世界,而是一种装饰画的感觉,就还蛮奇特的
在豆瓣上刷了一些《莫斯科绅士》的评论,看到一些小读者就是把语文课本和政治课本那套东西完全内化了,就很没意思,啊!

陆正在读我推荐的《Agent Sonya》,然后有时候会一起讨论,好快乐啊!这种根本没人看没人讨论的书可以有小伙伴一起聊,实在是太太太开心了!有说起来像Sonya这么有主体性的女性角色真的很少见,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为先,但也没有那种世界应该围着她转的理所当然,她并非是招人喜欢的女性,也不着力于搞女性那种迂回婉转身段柔软所谓高情商,但是也绝不傻乎乎,她信仰共产主义,里面寄托了她的热情和浪漫的幻想,以及充分满足了她对刺激和抓马生活的爱好,但是她也对其中的危险有充分认识和评估。怎么说呢,这本书虽然很地摊文学,但里面就没什么女间谍的刻板印象,是展示了一个间谍,而不是一个女间谍。

又,以前看到人说“女权即人权”总是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天看到有人论证张桂梅老师的女校不仅有利于女学生也有利于男学生,我觉得顿悟了,女性本身就是人类,人类争取自己的权利当然就是人权。为什么我会在这里顿悟呢,因为一件事情如果对女性有好处,总要有人为其正当性论证,论证的方向往往就是不仅对女性有好处,也惠及男性。可是其实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女的也是一半人类,如果一件事能对一半人类有好处就已经是很正当的了,不是么?就是说,不是通过拯救女性而拯救全体人类,而是拯救女性就是拯救人类。换成种族就很好理解吧,争取黑人的权益的时候,人们并不会特别说这件事对白人也同样有好处,而是这件事本身就是黑人应得的,甚至于在应得的当然会有可能损害到一部分白人已经得到的好处,可是又怎样呢?黑人就因此不应该争取自己的权益么?坦白说,争取女性权益,在相当一个维度内,对男性有什么好处,我是看不出来的,可是因为对他们没有好处,就可以去做/维持这种不对的事情么?

shu说《Project Hail Mary》还不错的,准备要接着读下去,目前我停在外星人出来之前,据说外星人出来就忽然好看了很多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个友邻说“她朋友孩子做卷子,有个问题是how do you feel ….the paragraph 。 孩子回答:I feel confused……”咦!很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