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及其他

一直以来很喜欢间谍小说,但也没有去细想,间谍小说里最迷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直到前两天看了一篇《军官与间谍》的作者的访谈,他说“我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体制内的局外人,虽然身处体制之中,但是与其格格不入。”
我突然间就明白了间谍小说于我,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人物既融入又疏离,内心总有一个需要守护的不为人知的地方,人物熟悉社会规则,和人相处毫无问题,可以融入环境,看起来和大家差不多,但未必见得真的认同通行的社会规则,对一般认为的人生赢家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很大兴趣。可以说是孤独,但并不是离群索居式的孤独。我喜欢《图灵传》正是这样描述图灵的“在他们的头颅中,都有那么几立方厘米,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抵御外部世界的入侵。”
这就是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啊!一个人有另一个不为身边大多数人知的世界

前两天听了一个播客,也很有意思,讲的是性与政治。其中提到《窃听风暴》和《色戒》。《窃听风暴》是我很喜欢的电影,我觉得其中主要想说的是,经验/感受大于理论,代入一个人,体会他之所想他之所感,是有力量的。秘密警察之所以能被改变,是因为他是理论的,他并不投机,只是他是书本上得到的干枯的理论,在经验/感受前面所有的理论黯然无光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典型的男性的成长,因为秘密警察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窃听作家(也就是秘密警察某种程度上代入了自己)的女朋友被性侵,而他彻底的转变大概发生在女朋友意外死亡的时候。然后我就在想无数多文艺作品里,男性的成长都发生在某个重要的女性死亡之后
《柏林谍影》里,男主角未必对丽兹怀着很深的爱情,但丽兹是一个符号,就是他内心里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的符号,连这一部分也被算计了的话,就。。。彻底幻灭了。
就连《哈利波特》里,在SS的转变中,Lily的死亡显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老邓都是因为妹妹的死让他避免走上岔路。
小女巫说《大江大河》里,宋运萍的死对宋运辉的成长也是一块里程牌
就,啊!好没劲啊!

然后就想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怎么成长呢?颇为悲哀的发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基本不成长,按照小女巫的话说,就是只是忍受。。。如果说成长,我觉得《飘》和《第一炉香》算是俩吧?
虽然《第一炉香》里葛薇龙的成长,或者说《色戒》里王佳芝的成长,和众多男性的成长完全不一样,成长对于她们,是她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自己做选择,这个选择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选择,但是以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已经就是一大步了。
如果说男的成长,是站在地平线上,A是正义B是邪恶,在懵懵懂懂之间咔嚓,成长了,选择了A正义,但是女的不是这样的,女的可能是在地下,A是服从别人/社会B是自己选,只要选了B,就很成长了。
如果我们把成长定义为上述内容,接下去的一个问题是,文学作品里女性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就这《飘》和《色戒》而言,在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任何依靠,根本没有家的时候

如果说这前后间谍小说和女性角色的成长有什么关联的话,我觉得可能就是,相当多女的都是在扮演一个社会化得很好的角色而已

拇指把位

上周上课,开始练习C大调的3个八度音阶,A弦出现了拇指把位。拇指把位诶,我一直觉得这是又一个重大的进步,说起来拇指把位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拇指会很疼很疼,但这我并不怕,和困难重重重重重重的音准相比,手疼算什么啦?!

在小红书上听了一组大提琴的流行歌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拉的,技术没的说,但是听下来发现根本不行,像《新不了情》这样的歌想象中会很适合大提琴,还有《海阔天空》觉得应该也会好听,但真正听下来觉得是不难听啦,但很直白单薄,基本听不太下去,和古典音乐里的小曲子都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是这两首歌,原唱我都觉得还挺好听的,是非常听得下去的歌,于是发现人声和器乐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吧,并不能互相替换,对于曲调非常简单的歌,人声唱唱还挺好听,器乐演奏会觉得未免有点傻乎乎了

如果反过来,用古典音乐来写歌呢?某日听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发现,齐豫的《欢颜》和这首的调子非常非常像诶!然后我去搜了一下,百度百科说“李泰祥结合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来创作《欢颜》,成功将古典音乐自然地融入流行音乐中,消弭了古典音乐和一般人的距离。”嘿,不仅仅是融入吧。。。
不过《欢颜》确实挺好听的,除了调子好听之外,似乎还有一种依字行腔的美感,“只要你轻轻一笑,我的心的迷醉,只有你的欢颜笑语,伴我在慢慢长途有所依”

周日和同学聚会吃饭,三个人聊得很开心,大家都是十足中年人了,叹口气。话说这种完全不用想这句话怎么说才合适,这样讲究竟合不合适的聊天实在太轻松了,好舒服啊

shu前几天做了奶酪布丁,这已经是他的招牌品种了,十分好吃,他这次在吃之前撒了一层细砂糖,用喷枪喷出来了一个焦糖糖壳,勺子敲下去“king”的一声,碎裂开来,轻薄又脆,还很香,伴着十分细腻柔软的布丁,啊!!真的十分十分美味啊啊啊啊!
小时候看《天使爱美丽》里面就有这种有焦糖壳的布丁,那时候就在想,这种布丁一定很好吃吧,确实,很好吃啊!

植物

昨天去徐汇法院开庭,进法院的时候天色阴沉,据说随后是一场暴雨,我出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因为天太热,路面已经干了七八成,不影响骑车。路过漕溪公园,公园是用镂空的栅栏围起来的,骑过的时候一阵凉意,非常非常凉,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冷得我有点狐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因为路对面是殡仪馆?!一边想着一边往前,漕溪公园一过,路边都是普通的房子,又非常热起来。往前骑到一片种了不少树的绿化带边,又是这样的凉气,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植物带来的!
真的很神奇,晚上和shu去散步,路过有比较密集的植物的路边就是和有房子的路边温度和体感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知道一场暴雨后的植物是这么神奇的存在

昨天所里开会,高院的破产管理人要扩容,要准备考试。说今年外资业务和非诉业务都一塌糊涂,清盘业务倒是蛮好,以及所有的律所都觉得未来破产业务会是为数不多的比较好的业务,所以大家争得很厉害等等
但。。。破产业务是唯一好的业务。。。这听着有点惨啊?!

手里有一个案子,对方提供了银行流水,毕业了几年的大学生,做一份略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周一到周五在办公室的时间超过大概平均10小时+,周末也有加班,工资到手1万,本市人社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是税前,如果要算税后,也就是9000多一点
所以还是略高于平均工资的。但是看银行流水,真的,每天晚饭吃的不是小馄饨就是兰州拉面,基本就在15元左右,然后偶尔买水果,偶尔买蛋糕,看银行流水就深深的觉得生活不宽裕。如果到手1万,在本市的话,总不能离上班的地方太远,租个单间,起码要3000元,那就剩下7000了,每天吃饭,本市小馄饨也要15了,几乎是没有肉的那种,我觉得也就小姑娘吃吃,男生根本不够,而且也不能一日三餐吃小馄饨吧?因为每天8点下班肯定不能做饭,所以,早晨包子豆浆5+一餐小馄饨15+一餐多吃点20,一天40块肯定要的,那么一个月最少吃饭也要1200,还要日用品类,还偶尔要买点水果零食类,还要换季总要买点衣服类,还要电话费交通费类,偶尔聚会出去外,总要在外面吃吃饭,我觉得一个月4000已经是很紧张了,也就是说一个月最多能剩3000,一年存个3万了不起了,不要说买房子了养孩子了,而且这种工作时间几乎就没有休闲娱乐/给自己充电的时间,而存款也几乎就没什么抗风险的可能。这还是收入高于平均工资10%,我想应该远高于中位数的情况,怎么说呢,我就是想感叹,纯粹靠劳动过上还可以的体面生活,真的很难

没有天赋的爱好

我以前一直觉得完全没有任何一点点天赋的东西不会成为爱好,比如一个小朋友喜欢数学,多半是她数学一开始就比较好,或者学的比较容易,学得好了之后还会获得各种表扬各种机会各种仰慕,然后稍微花一点功夫就学得更好了,如此这般正向反馈,就变成了一个喜欢数学的小朋友,但这种喜欢简单的说就是有点天赋+正向反馈
就算没有外在的表扬之类的反馈,但学得好本身也会带来成就感,也是一种正向反馈
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不会喜欢一种自己毫无天赋毫不擅长的东西

直到我昨天骑车在路上想到,可是我喜欢大提琴诶,虽然可以说是一种逃避,因为拉琴的时候有一种虚伪的peace,但确实也是喜欢的,因为我自从学琴以来,没有一天不练琴,平均下来每天练琴时间应该有1.5H,而且我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坚持练琴,谈不上坚持,就好像我肯定不会说我自己坚持每天刷手机/刷豆瓣一样
但是,与此同时,我非常客观的知道,在音乐上我的禀赋绝对低于平均值,肯定是中等偏下的那一组,说不定偏下很多还。。。深深的叹口气
昨天散步的时候问shu,你说我们人类会不会喜欢一种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东西?shu说会啊,比如有些人下棋一直下的很臭,但是拦不住人家爱下啊
好像也是哦,有道理!
这么说来,喜欢一件事,是因为喜欢自己学得又快又好,反而显得不太纯粹了诶!

但,如果真心喜欢一件事,又很擅长一件事,大概就是传说中的calling了,而我们这些喜欢一件事,又非常不擅长这件事的人,就只能是臭棋篓子啦!

还和shu讨论,说可是有些calling真的是要有不断尝试的条件的,比如说某个南方山村小女孩,其实也非常喜欢以及非常有滑雪天赋,但是她甚至没有见过雪,就根本不可能发展出滑雪的本领,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calling,只要他有足够的尝试和接触?似乎也不是?或者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社会,感受到calling的人会远远更多,但,一定仍有很多人没有calling的吧?那就当个快乐的臭棋篓子吧~

《俗女养成记》读了个开头,出乎意料的好看诶,好像看人家古早的博客。《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也读了个开头,也好看诶,开心!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没有,水冷得很
前两天做梦梦到没有业务,非常非常焦虑(这也不是梦啦,这根本就是实际情况),我妈还非常嫌弃我,觉得我赚不到钱,然后在梦里我就和她争论了几句,就大哭起来,眼泪像动画片里一样彪出来,外加喘不过气来,然后我就醒了,躺在枕头上一阵恍惚
一个朋友问我说最近怎么样,我说十分崎岖,他非常开心的说,来来来,说一说!我说好像也不能说崎岖,毕竟几乎没新案子,也谈不上做案子做得崎岖,问他说,你怎么样,他说开了一个全风险代理的庭,眼看着要输,谈了一家顾问单位,没谈下来,所以,虽然没休息,但依然没钱。。。
他和一个之前业务很好的家事团队关系不错,我问他人家怎么样,他说他们也是一塌糊涂,我很惊讶,说我以为唯一好的就是家事团队了呢,毕竟疫情关在家这么久,应该很多人想离婚的吧!他说他之前也这么以为,但是实际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聊下来,大家是觉得一方面没钱付律师费,另一方面觉得市面萧条了,离婚了生活不稳定性更高,还是先凑合着吧
shu说,形势不好的话,首先受影响的大概就是服务业吧,毕竟服务业是使得大家更轻松的,是弹性很大的需求,而不是刚性需求。。。叹口气

不能堂食的城市没什么意思,偷偷的,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堂食也丝毫没有意思,体体面面坐下来,窗明几净灯光璀璨的体体面面吃餐饭才是堂食的基本要义,我们要吃的不仅仅是那个食物,而是那个好好生活的氛围
堂食搞小餐馆也倒了一批又一批,但,又怎样?!走掉的人就走掉了,总有源源不断的新人要涌进这个城市,关掉的小餐馆就关掉了,总有新人要带着新钱再开新店,这个城市依然是本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所以完全无所谓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本无需尊重每一个人/每一家店
进每一家店都要扫码,走过的小店好像也有点兴趣,本来可以进去晃一圈的,也就不去了,扫码倒也不是觉得非常麻烦,而是一种厌恶和扫兴,如果手都伸得那么长了,如果个人的隐私丝毫没有得到尊重,big brother都这么明晃晃的watching you,那就算了吧,不要搞了吧。。。

周末在读《the sisters grimm》的第一本,目前读了20%吧,还挺有意思的,就是那种胡扯八道的童话动画片风,不怎么用动脑筋,非常有画面感,感觉不太红?感觉似乎比Percy Jackson更有意思一点
还读了《The Dictionary of Lost Words》的一个开头,amazon上评价蛮好的,但可能我只看了开头?比较模式化?或者说畅销小说化?而且我不太喜欢故事的开头部分就颇有一些,写出来就告诉你,“我是金句”的文,显得傻乎乎的。。。

周末热得要命,空调稍微关一会就就发现练琴练得手臂都是烫的,和shu说,我每次练琴都觉得非常高兴,从来没有任何一次练琴是觉得,虽然我现在不太想练但好像应该练一下才练的,而是每次都还挺想练的,这个玩具除了贵/上课贵以外,真是没有任何缺点啊!

内心的召唤

我昨天看了一些帖子,大致的讨论是“如何发现找到内心喜爱得兴趣爱好或者calling”,是的,这个问题我也困惑很久,之前读《天涯棋客》,非常羡慕芮乃伟九段对棋的热爱,而且我确认我羡慕的是热爱本身,并不是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成就。
曾经也非常向往能找到真正热爱的东西,好像被一道光击中,然后从此人生大不同,快乐无边
但这么多年这道光都没有击下来,我严重怀疑未来也不会被击中了,很有可能“内心的召唤/热爱”这么好的东西,岂是人人都能有的
也会在想,有了热爱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是不是也一种很懒惰的说法呢,不够爱,所以搞不好,他为什么不扫地,因为不够爱你,他为什么这阵子心猿意马,因为不够爱你,嘿,这么简单粗暴的么?!

找不到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东西怎么办,帖子里有个人说,对她启发很大的一句话是“instead of follow our passion, follow our curiosity”,我也觉得还挺有道理,不要觉得很爱了才开始,不如有点感觉就先试试?能找到最终的热爱被那道光击中当然好,不能的话,follow our curiosity起码也让生活丰富一点,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至于工作,我觉得任何一个工作都有很多非常烦心的时刻和非常多令人不愉快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要做呢,这个答案就比内心召唤要简单多了,因为要养家糊口啊,而且这份工作还算有点闪亮的时刻,还有很多工作从头到尾墨墨黑呢

昨天看完了《When Breath Becomes Air》,这本英文好难懂啊,而且很隔膜,可能作者太过精英了,而在生命很有限的时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究竟是谁,我如何面对自己又是一个太过个性化的课题

又,目前右手有了一些新重点,弓尖要增加弓压不然容易虚这是传统问题了,现在发现拉弓/上弓的时候非常容易抽回来,弓速过快,弓速不匀声音也就会不匀,而下弓的时候,容易不自觉的做渐强,使一个音的重头落在很奇怪的地方,总之要时刻保持对弓的控制,匀称真的还挺难的

又又,最近买了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半身花裙子,不过分蓬松,也不过分紧,长短也刚刚好,就是一条非常匀称的裙子,配一件宽松的黑色有点小别致的T恤,扎紧裙子里,以及珍珠耳钉,我觉得真是复古又时髦,满意极了!我觉得这真是好几年有没有过的买衣服的快乐了!

又又又,某天听我妈说朋友聚会,某位朋友的主题之一,就是你们肯定都觉得我走到今天是岳父提携,但其实并不是。。。这位朋友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和shu感叹,啊,有好多男的非常愿意提携女婿,但从来不提携女儿,他一定会说,打拼太辛苦了,女儿享清福就好,可是如果这样的男的生的是个儿子呢,那就一定会提携儿子,绝对不会提携儿媳妇。。。摊手。。。而且我长这么大,提携女婿的岳父是颇见过一些的,提携儿媳妇的公公,不要说见了,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我们女的,真的,有点惨啊

喷火小恐龙

最近买了一个心心念念很久的喷枪,啊!!好用!!今天shu用来喷了一下煎的猪颈肉,它就好像一个喷火的小恐龙诶,火力威猛,说起来煎肉啊、牛排啊,三文鱼啊被明火猛喷过之后,立刻变得十分十分十分十分美味,啊!
还可以做烧椒皮蛋啊,喷有糖壳的焦糖布丁啊,烤虾虾啊林林总总,咩哈哈哈,开心!

话说铃木上的曲子都还挺好听的,巴赫的《缪塞特风笛舞曲》也好听的,但是要拉得美也还挺难的。我算是知道了,需要干脆利落的《猎人的合唱》我做不出音头,太肉,而需要连贯柔软《风笛舞曲》我又拉得太硬,四舍五入就是拉得曲子我只有一种音符衔接方式和一种弓子控制诶,就是一个很粗糙的中间值,我要继续找感觉

看小女巫的blog,跑去听了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还挺好听诶,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者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感觉?

和前同事聊天,我说疫情期间我天天不事生产不焦虑快乐无边,连白头发都少了,她说她也是,身体状态好了很多,生理期都准时了,外加脖子从来不疼了,哎

今天晚上和shu散步,有一个当事人正好发微信来,回了两句之后和shu感叹,这位姑娘做了一个最差的选项,然后一步错步步错,她并非经济不能独立,而是精神不能独立,就是需要有一个依靠或者自己以为的依靠,没有这样一个人就会觉得不踏实。以前总觉得经济独立必然能带来精神独立,或者说至少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是现在觉得并不是,这俩其实也没有很大关系
其实我还挺理解这姑娘的,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只不过我运气好
精神上的不能独立自主是一种非常说不清楚的心理状态,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在害怕什么,可能主要就是不自信,以及对做决定的恐惧,总觉得自己做的决定要出问题,然后做事做判断总是忍不住要去得到别人的“许可”。。。我觉得自己这几年在shu的鼓励下,是进步了不少的,但真的,勇敢对我来说还是实在太难了,所以我才挂了一根格兰芬多的带子在包上,啊!

巨人的花园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四年级的语文课文,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我把原文读了一遍,也把课文读了一遍,就是四个字,高下立见
原文非常优美,铺陈得很细致,情节和人物都很完整。当然以我们的眼光来说,宗教的含义非常明显,最后一段小男孩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掌心有钉痕,个么显然他就是耶稣嘛。但如果觉得小朋友不适合接触这样的内容,或者原文太长(大概有2000多字),可以节选前面的部分,前面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了。
而课文改编得一塌糊涂!非常干枯,完全就是一个故事梗概,而且还不是好好概括的故事梗概,还要自说自话的增加了巨人第二次粗暴赶走小朋友的莫名其妙的情节。。。并且最后巨人还要讲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么总结性的直白的教化,傻得我一哆嗦

但最有意思的是,我在查这两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一位“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罗艳梅老师的文章,“《巨人的花园》原著和课文比较”,这位老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请学生对比阅读王尔德原著《自私的巨人》,并就下面的问题发表看法1)原著与课文的区别有什么;2)你喜欢原著还是课文;3)你觉得巨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列举一些词形容他;4)这篇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罗老师统计回收了38份有效问卷,她写到“38个学生中有31人表示更喜欢读原著,这与我之前的预期相反”
有眼光!小朋友们就是有眼光!!或者说云泥之别的东西只要不心怀偏见,就一眼能看出来高下的

有同学说“原文里写巨人去拜访妖怪朋友的家住了7年……课文里写巨人外出旅行”,课文没有童话色彩”,有同学说“课文不应该加最后一段,这样就把意思直接写出来,应该让同学自己领悟”,有同学说“描写寒冬那一段不应该改”,有同学说“童话本来就是写给儿童看的,没有理由把童话改了之后才给我们看”,有一位平时语文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说“这样改写,太不尊重原作者”
说得对啊,同学们!!

与之对比的是,她还请了12位语文教师发表意见,你赞成把原著直接选作教材么?有8位教师表示反对,罗老师总结说“……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潜力……教师低估了学生在文学经典学习中的创造性作用”

另外,如果看原文的话,我会觉得可能这个花园也是象征吧,就是内心世界的象征,如果不和外界产生链接封闭自己的话,是不会快乐的之类的,但是看课文就完全看不出这个意思了
总之,看到这样的课文我再次觉得有点悲哀,意思里是我们的孩子只配吃点垃圾咯?!

《the rose code》

废寝忘食的读完了这本书,非常合格的通俗小说,大致故事是三位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姑娘在布莱切利庄园一起工作,彼此的羁绊和各自的爱恨情仇
作者的后记里提到的三位姑娘的原型和其中一些人物的故事,读完之后我又去找了一部讲布莱切利的纪录片和看了一晚上wiki

真没有想到,布莱切利陆陆续续有过8000+位女性工作者,占了全部员工的75%+
我觉得布莱切利算是某种伊甸园(“it was in many ways a haven of acceptance”),很多女员工(虽然大部分从事辅助性工作)、女性的价值相对被看重、开放,自由,接纳,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随随便便
那部叫做《Timewatch – Code-Breakers: Bletchley Park’s Lost Heroes》的纪录片里面说,People worked at Bletchley were unemployable by German lights. There were gays like Turing; Jews; totally disorganised academics, ppl who were brilliant but practically dysfunctional. They just did not fit into the Nazi ethos.
非常对,法西斯/集权就是不行,整齐划一是没有前途的,在整齐划一里想要搞创新这种事情尤其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出成果
顺便,为什么布莱切利这么多年都没有泄密,甚至德国人都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存在,我觉得就是因为这里都是科学怪人和女人

《the rose code》里面有一个科学怪人是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同事和她抱怨,说每次他出门都会被冷眼,说你个大男人居然不去当兵不去前线,他儿子也各种被小朋友霸凌,说他爹是懦夫,然后他就说,你们女人就好了,根本没有人觉得你们应该上线前诶,这个小姑娘说,但没有战争我根本不可能有工作,而且我们做着一样活,我工资还比你低那么多,他同事就不好意思了。。。对,也不能说的你们男的烦恼不是烦恼,但相比之下,他们的烦恼确实是马斯诺需求层次里更上层的烦恼

《Timewatch – Code-Breakers》这部片子里讲的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工程师,数学家后来去了加拿大任教,其实对这么多年来不能讲自己的贡献颇有些忿忿,我觉得他去加拿大多多少少也是觉得没意思,祖国也没给过他承认;但是工程师,出身伦敦贫民区,考上大学也没钱读,最后读了个夜校,在同样保守秘密的日子里,他好像就更活的更平静很多

然后我和shu讨论,如果能选的话,到底是1)选作出了足以名垂千史的成绩,但是必须保密,当然因为活的够长,所以到了70岁(比如),才能讲出来更好,还是2)过着普通的有点小成就没有秘密的中产阶级生活更好?
讨论的结果是,我们认为,这得取决于本来你能干啥,比如说片子里的数学家,本来就能成为大学教授,可能也会在行业内作出颇有赞誉的成绩那可能就会选2),但片子里的工程师,本来就是一个电信局的工程师,还因为平民窟口音一直被嘲笑,可能以后就是个擅于修机器的老师傅,那可能就会选1)

《the rose code》借着某一位主人公的口说,她想念布莱切利,作者又在后记里说“…but it was still a place where women’s voices were valued, and many missed its camaraderie and purpose once the war was over”
wiki里面说,绝大多数女性离开布莱切利之后就结了婚,不再工作,但是对她们的采访,很多人都说她们享受那段时光
就,怎么说呢,想再次感叹的就是,确实女的就比较惨

说实话,我一直很想当个科学怪人,但是自己知道智商很不够,前两天娃的二年级奥数题,有一道巧算(246+462+624-888),我就根本没有懂这东西怎么可能巧算啊?!然后就拿去给shu看,他一眼就看出来了。。。深深的叹口气。。。再次证明这辈子也当不了科学怪人了。。。要当,可能也只能当个怪人了

夜明珠

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封闭在家,好像大家都很想吃番茄,群里经常有人问,啊,什么时候能买到番茄,四月初我想到冰箱里有律所发的四个番茄就一阵激动,连续四天,每天晚上细细切成薄片,撒上糖,和娃当夜宵嘎吱嘎吱吃掉,真幸福啊!
所以,我们都觉得番茄堪比夜明珠啊。。。而且圣女果不行,完全没有夜明珠的感觉!而今天shu又打猎猎到了三颗夜明珠,欧耶!不过话说三颗小小的夜明珠,要14.5元,果然是夜明珠啊!

我同事发了一张图,是隔离的五个阶段,分别是产生焦虑和恐惧→负面悲观以及各种否定→角色转变逐步适应→认罪伏法安心改造→结束但舍不得出狱有点社恐,需要重新适应社会
太对了!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我其实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好久了。。。

之前听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据库开放了,但看下来我觉得这个数据库做得。。。十分差!每一个条目居然没有录音年份,那这个东西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找了阿炳的录音来听了一下,很有趣,那种很民间艺人的民乐和现在常见的文艺晚会式的民乐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用后者的体系来看前者当然是粗陋的,但非要用后者去改造以及衡量前者,我觉得没啥意思。我们总是想在某些东西里面说,中国古代早就有了某个技术某个理论,拼命去论证可见中国在这些方面并不落后。这就是把西方作为标准了,这就是没有文化自信啊!可能技术领域确实如此,你没有就是你落后了,但落后又怎么样呢?非要证明自古以来就不落后,我觉得也是非常社达的心态。况且艺术领域并不如此,不同并不意味着就逊色。可能我们的晚会式民乐是不如人家的交响乐团,可是传字辈老艺人的录像就是精湛的艺术,啊!

这两天读了一篇同人,《Snape’s Oceans》非常温暖感人。作者看介绍是一个44岁的财务顾问,行文很舒服流畅,没有一惊一乍的感觉,是成熟的人之间的成熟的感情。曾经不可更改,但未来仍有无限可能,怀有黑暗的过去也能被救赎,怀有痛苦的失去也能被治愈。作者在文里说After all, there was no future without the past.作者在后记里还说May all your oceans be wide and deep, and may you keep hope close, even when you wander in dark places.
就是一篇让人看完之后,眼眶一湿,然后觉得,啊,真好啊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