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know the day

假期过半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焦虑了,某天晚上梦到我前同事,一个和我差不多时间开始执业也非常为案源焦虑的男生,梦里我问他,最近业务怎么样,他笑而不语,我再问,他说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业务很不错,莫名其妙就有很多案源,梦里我都开始心慌,就是那种在考场上卷子一发下来,发现什么都不会,而边上的人都在埋头刷刷刷写的感觉,结果直接吓醒了。。。
和杨小恒已经很在说,惨了,假期没剩几天了!!她说,那个日子不能提的,我说哈?!就好像罗琳阿姨说的you know who?于是我们就管10月8号叫做:you know the day
杨小恒说,围棋,就是you know what

虽然这个人已经至少十天没搞you know what了,但是它依然是you know what!
罗琳阿姨发明的东西真好用啊。。。。
假期就过完了,早晨杨小恒说,什么时候才放寒假啊?!

假期过得很开心,在家里吃吃喝喝偶尔出去逛一逛,看看书看看片子练练琴,黑魔法标记总共才发热两次!
练琴整整一年了,目前的进度是《铃木第三册》学完了2/3,《宋涛王连三练习曲》学到第124条,依照B站和小红书来看,在零基础成人里面进度算是中上,完成度基本中上也是有的,哪怕和学了一年的小朋友比也还算是中等水平吧,但如果不和外界对比的话,自己录了来听,确实还是太差了,希望往后可以在音色和声音的质感上有质的提高,老师说低音要浑厚有颗粒感,高音要温暖明亮,呵,我的低音混沌糊成一片高音单薄而尖利。。。
不过国庆假期的发现是,我觉得湿度和温度对琴的声音影响很大,湿度过高明显觉得本来就不怎么行的声音就更不行了,能有这样的发现可能也是一个进步。。。吧?
本来想买一本正版的dream曲子的曲谱激励自己,但是后来想想也没有很大意思,不会就是不会,能到能学的时候从从容容买回来从从容容开始学应该更有意思的一点吧~~
学琴一周年的时候,回想起一年前的犹豫,很不确定这真的是自己想要么?而自己的感觉值得相信么?三分钟热度怎么办呢?这种音准都在手上的乐器是我能想的么?学来学去只会拉儿童歌曲怎么办呢?这真是的自己从来没有为快乐花过的那么一大笔钱和那么一大笔时间,啊!
学了整整一年之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感悟,只是希望可以这么踏踏实实的天荒地老的学下去。。。

假期做了葱盐烤牛肉、泰式大虾粉丝煲、青椒小炒肉、排骨洪湖藕汤、青柠凉拌鸡丝,反正每天都吃的很好,然后,就发现自己又胖了,整个人很滞重,所以我又开始少吃饭+不吃甜食+继续跳操了,希望接下去一个月可以变轻盈一点吧,叹口气

看不上和看不上

看到有人说天朝就两种电影,一种看不上,一种看不上

上周某天去很远的地方,路上在听昆曲,啊,淫词艳曲!周末在家里又翻出温宇航的《望乡》听了一遍,听过无数遍这一段,还是觉得真的是好啊,如果说淫词艳曲是中外皆然,李陵的羞惭悲愤就感觉特别中国,“教我如何回转”?!在京剧《杨家将》里,杨老令公碰死在李陵碑前这个设置也是非常令人叹息啊!
然后我就想19年的时候温宇航的《玉簪记》真是流光溢彩,听说他在台湾演了《琵琶记》,我觉得我现在人生理想之一就是能看到他的《琵琶记》了,只要他来演,演几场我看几场啊!
而这就是属于:看不上
至于现在演来演去都是牡丹亭,我觉得那就是:看不上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何冰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你甭管说什么话,只要是有一定理解和情绪的站在那儿,就能够带动整个环境,我们当年排《海鸥》……他那可是满嘴俄文啊,可是他往那一战,就那么一举手,一投足,一说话的时候,我们一个字儿都听不懂,但是就是突然间觉得,他带出来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是整个场景,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一定是他这样的……这也许就是于是之老师他们说的心象吧……你心里如果能有这个印象,技术还重要么?不管你的台词是什么,说什么你都自信,对吧?”
我忽然觉得,这话我懂!就是当年看过于是之说的演员的概括能力要强,他说就好像画家画的虽然是只能画出人物的一瞬间,但是要让看的人通过这一瞬间,看到人物的一生,只有观众的想象力被调动,才能得到满足。
以及,我觉得传统戏曲也是这样的,人物有人物特有的节奏,或者说我们一般说的“尺寸”,演员在舞台上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入戏,而且也没啥必要,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个所演人物的特有节奏,那就是怎么演怎么有了。这一点我印象最最深的就是周传瑛,真的,大家都是抖一抖袖子,唐明皇的水袖和吕布的水袖就是不一样!
可能。。。这就是写同人的时候掌握了某种核心,就怎么写都不ooc了

学大提琴马上就要一年整了,前两天看到一个网站,有一个所有的常见的大提琴曲子的难度参考和推荐版本的谱曲,里面说Grade 2相当于铃木第四册的水平,Grade 3相当于铃木5-6册的水平。竟然发觉某些我觉得“这辈子能拉下来这首我就满足了的曲子”是Grade 4,我现在是铃木第3册一半的水平,今年底明年初应该能开始第4册,所以也许假以时日,学个五六年,我真的能拉下来Brahms Sonata No. 1 for Piano and Cello, Op. 38,吧?

这两天在读一本《A Good Girl’s Guide to Murder》,标准的YA小说,读起来果然快,难度不高,可读性也非常强,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同样是读起来难度不高的《Olive, Again》或者我看过几篇门罗,就完全是一种更“文学”的感觉,我还没想好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好神奇啊!

看着

都说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好像就是人一直一直在做,天一直一直在看,但也不过就是看着。。。可,光看着有什么威力呢?是吧?

前天大提琴课被老师表扬了!说音准好了很多,咩嘿嘿嘿,看来多听多练还是有用的。话说我经常让shu看小红书上学琴时间和我差不多的成人拉琴,然后逼问他,快说快说!你老婆是不是比这些大人拉得好一点!!我觉得吧。。。一个东亚做题家一旦没有比较没有明确答案对与错的题目,就真的好难建立自信心啊,自己和自己比确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挺难

最近网上在说“松弛感”,有人羡慕别人有一种松弛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就是,如果我焦虑自己不松弛,我老是批评自己不松弛,那我显然就更不松弛了,而我一旦能接受自己的焦虑,觉得焦虑就焦虑着吧,反而就是一种松弛。与之相类似的就是接纳,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包不包括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我就是嫌弃自己啊,就是不接纳自己啊,就是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明明还可以做得更好啊,那么,如果我觉得嫌弃就嫌弃着吧,反而是接纳了“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这个部分,反而更接纳了呢!我总觉得这个悖论里应该有点什么我还没有参透的哲理。。。虽然我还没想出来。。。但,核心思想仿佛就是,随便吧,就这么着吧~~~

前几天读完的英文小说是《tell me everything》,还可以的,虽然有一些部分确实有点我们一般刻板印象的那种调调,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影响深刻
之前看过一种说法,认为强奸本质是只身体暴力,带给受害者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某种社会压力或者社会标准,是社会性的,例如“她的人生就毁了”“今后怎么做人”之类。如果不考虑这些社会性的部分,那么强奸就和被歹徒暴揍了一顿差不多,虽然强奸和其他暴力犯罪一样,会令人产生强大的恐惧,不安全感,PTSD等等,但我一直强奸所带来的的影响在除去了所有社会性的部分,除去了所有加给女性贞操的意义之外的部分也仍然有非常独特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没有很清楚的想好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领悟了,那就是强奸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完全视之为物的行为,视之为工具,一个人的快乐就来源于另一个人的痛苦,会有一种自己是非人的感觉,完全没有主体性,这和被歹徒暴揍一顿抢走钱包可是太不一样了,毕竟抢钱是主要的快乐来源还是拿到钱
回到我们的刑法理论,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刑法认为盗窃抢夺罪侵犯的法益是财产权,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法益是身体健康权,而强奸罪和猥亵妇女侵犯的法益是妇女的性自主权,性自主权,其实也就是自主权,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足点,吧?
虽然如此浅显的道理明白得如此晚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想明白一个一直也没有很明白的地方也还是值得高兴一下的

夺取

昨天电视上新闻说“乌克兰军队准备夺取扎波罗热核电站啥啥机组等等”,我是真没听说过这个核电站,就问shu,这核电站在哪啊?他说好像在哪条河边,我说在乌克兰么?他说对的,在乌克兰,我说啊?!那怎么能叫夺取啊?!杨小恒和我说一起说,应该叫夺回?!
看吧,连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拿自己的东西,那叫拿回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叫夺取,百度百科说,夺取的意思是“使用力量强行取得”。。。so。。。对于这种新闻报道,我也没啥可说的了

今天大提琴课很有收获,有的地方学了要练好久才能略有进步,但有的地方老师讲了一下子就立竿见影的变好听了一点,比如说这首《小步舞曲》是巴洛克时期的曲子, 那时候的的弦是羊肠弦,所以如果两个音是同一个音,往往要断开一点,不然就会听不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拉巴洛克时期的曲子,要体现这种风味,也要做到两个相同的音,这个地方稍微断开一点,就真的觉得效果不同了,仿佛立刻变精致了也!
包括重音符号怎么拉,当然能想象重音嘛,就是重一点啊,拉得用力一点啊,但实际上并不是,是有一个音头,也就是弓压要给足,压力很大,然后弓子一推/拉,劲儿立刻就松开,但是这个时候弓子也不能失去控制,是恢复成正常的弓压,就这么一来,确实就变清晰了,音乐一下子精神了的感觉!

这两天中文书在读《女鼓手》,英文书在读《Tell Me Everything》,《女鼓手》我还没看到迷人处,而《Tell Me Everything》里面有个地方非常好笑,女主人公因为练空手道受伤了,认识了一个热爱针灸啊按摩啊草药啊的男子,然后俩人在谈朋友,女主人公是私人侦探,某天在电脑上看照片,这个男的看到了,瞄了一眼说“这人眉毛之间有这种生气的纹路,应该是肝不好”,我觉得真是很传神很懂行啊
生气,它伤肝呐~~

最近听了一些医院的故事,一些警察的故事,就觉得,搞不好了。。。真的。。。搞不好了

又以及,最近发现有一个kinky居然是“praise”,这么。。。缺夸奖的么?!当然这种“praise”一般特指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那款
但是普通的表扬来说,我觉得“You are so beautiful”,以及各种各样具体的beautiful在中文小黄文届非常缺乏,而在我看到的英文小黄文届,几乎就是标配了,继续叹口气

还是小白点好

上次说要慢慢练琴,上周从西安回来,我就努力克服糊弄过去的心态,努力慢慢练,先是把速度调的很慢,开节拍器,用55的速度,一弓四拍,三个八度的音阶过两遍,然后一弓两个音,一弓四个音,各过两遍。然后带着揉弦再来一遍,跳弓再来一遍。搞完之后再去拉练习曲。昨天上课老师说音色一下子提高很多,进步很大,咩哈哈哈哈,我是会学习会反省的大人啊!被表扬了,开心!!

而且呢,有一首练习曲我觉得拉得混混沌沌的,虽然看谱曲来说是一种模进手法,但是上上周我就没怎么听出来,因为觉得每个小节都和下一个小节完全听起来不一样嘛,但自从我把每一个音都拉准之后,模进就很清晰了,因为很清晰,所以强弱的变化好像也能变得更有一点依据,练得还挺开心的。而为什么每一个音都能拉准了呢?因为。。。我终于在第四把位一指的位置贴了一个小白点!
还是小白点好啊。。。叹口气

目前在继续练习曲的同时,又回到铃木了,开始铃木第三册啦!
有很多知识点,可能是很早就知道的,但是真的做到需要过很久。或者说不要说真的完全做到,就是能体会到试图做了和完全没做的时候的不同也并不是知道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能体会到的。力量始终放在弓子上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其中之一。我现在才发现,不要说分弓的时候容易听起来很断了,连弓的时候我以为只要弓子始终在走,就绝对不会有音断开的听觉效果,但其实不是的,如果弓子走的时候力量某个时候松掉了(通常在换下一个音符的时候),也一样能听起来不连贯。。。要听起来连贯流畅稳定不容易,要听着破破烂烂摇摇晃晃那可是分分钟就能出现的

总之,要继续加油!又,多曹尔的曲子都好绕啊,记也记不住,绕也绕不出来,唯有多练一条路

糊弄着搞一下是不行的

这两周实在忙到S,虽然每天练琴,练琴的时间可能也不短,但成果很不行,有一首练习曲颠来倒去的拉不顺,时不时就要卡住,有一首练习曲的双音部分磕磕绊绊,有一首练习曲音困难片段就糊弄一下,而音阶练习更仍然是音准堪忧,简而言之虽然练习曲的整体好像速度还可以,但质量非常差,今天上课就格外感觉得,不行啊,完全不行啊!

困难的片段要抽出来单独练习反复练习,曲子要慢练,要慢练好了之后速度再一点点加上去,而每一个音符都准确是一切的基础,这些是练琴最初就知道的事情。但就我自己来说,其实做到挺难的。因为一首曲子可能困难的片段就那么几个小节甚至几个音符,我本能就是混过去算数,然后一遍遍的拉下来,混过去的地方还是混过去,而简单的地方又不自觉的速度就渐渐越来越快。。。

就好像是读书,从小就读书快,一目十行,但一遍没看到的地方下一遍还是没看到,细读精读对我来说还挺难的,往好里说是读书性价比高,时间比人短读得比人多,知识获取也比人快。可能人家读1小时,读了50页,获得了90%的信息,信息值45,我读1小时,读了100页,获得了70%的信息,信息值也有70,但是信息并不能等于乐趣,更不等于质量,我这种速度能获得的乐趣不说比人家少吧但反正绝对不比人家多,叹口气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往小里说可能就是想要拉得好听,必须要得所有的地方都妥妥帖帖,一件衣服的做工好坏就是那些收边针脚,而往大里说可能就是要克服人性/自身的弱点,那么就从练琴开始试试吧,要慢工出细活儿,不着急,不凑合,不糊弄,和自己作斗争,磨自己

拇指把位

上周上课,开始练习C大调的3个八度音阶,A弦出现了拇指把位。拇指把位诶,我一直觉得这是又一个重大的进步,说起来拇指把位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拇指会很疼很疼,但这我并不怕,和困难重重重重重重的音准相比,手疼算什么啦?!

在小红书上听了一组大提琴的流行歌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拉的,技术没的说,但是听下来发现根本不行,像《新不了情》这样的歌想象中会很适合大提琴,还有《海阔天空》觉得应该也会好听,但真正听下来觉得是不难听啦,但很直白单薄,基本听不太下去,和古典音乐里的小曲子都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是这两首歌,原唱我都觉得还挺好听的,是非常听得下去的歌,于是发现人声和器乐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吧,并不能互相替换,对于曲调非常简单的歌,人声唱唱还挺好听,器乐演奏会觉得未免有点傻乎乎了

如果反过来,用古典音乐来写歌呢?某日听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发现,齐豫的《欢颜》和这首的调子非常非常像诶!然后我去搜了一下,百度百科说“李泰祥结合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来创作《欢颜》,成功将古典音乐自然地融入流行音乐中,消弭了古典音乐和一般人的距离。”嘿,不仅仅是融入吧。。。
不过《欢颜》确实挺好听的,除了调子好听之外,似乎还有一种依字行腔的美感,“只要你轻轻一笑,我的心的迷醉,只有你的欢颜笑语,伴我在慢慢长途有所依”

周日和同学聚会吃饭,三个人聊得很开心,大家都是十足中年人了,叹口气。话说这种完全不用想这句话怎么说才合适,这样讲究竟合不合适的聊天实在太轻松了,好舒服啊

shu前几天做了奶酪布丁,这已经是他的招牌品种了,十分好吃,他这次在吃之前撒了一层细砂糖,用喷枪喷出来了一个焦糖糖壳,勺子敲下去“king”的一声,碎裂开来,轻薄又脆,还很香,伴着十分细腻柔软的布丁,啊!!真的十分十分美味啊啊啊啊!
小时候看《天使爱美丽》里面就有这种有焦糖壳的布丁,那时候就在想,这种布丁一定很好吃吧,确实,很好吃啊!

练琴,继续练琴

乱七八糟的事情多了起来,虽然每天加班,但是步还是要散的,琴还是要拉的,一首充满了双音的练习曲,练得我怀疑人生啊,怎么这么难的啦?!!
想起来很久偶然碰到一个双音的时候,老师曾经和我说,这两个音之间差五度,要特别注意,因为如果有一个音稍微差一点点都听起来不和谐,你听,现在就是差一点点,哈?!我完全没听出来啊。。。五度诶!不要说差五度了,两个同度的音在不同弦上如果只是差一点我都不见得能听得出来啊!!
一首是全曲都是双音,一首是频繁的远距离换把,而且还不是一换四这么单纯,还有三把位以及大小把位掺杂其中,换不换的准全凭运气啊,而且其实如果不是太不准我大概也听不出来,简直就是耳残志坚啊我
最近拉长弓的时候,我格外发现右手的每一个动作,右手的迟疑右手的不稳右手角度的不当变化,哪怕再小都会在琴弦上反映出来,迟钝如我,也能真的在声音里听到这种反映,根本混不过去,怎么说呢,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就真正觉得弓子是手的延伸,声音是手的反映,于是就特别向往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

shu不知道从哪里找来哈利波特前两部的加长版,于是又看了一遍这两部电影,还看到了好多从前似乎从未看过的镜头,真好啊,霍格沃兹就仿佛是一个温暖的梦一样

唱歌来解忧愁,歌声是真温柔

前两天读完了《俗女养成记》,很薄的一本,读起来飞快,我觉得算是今年读得蛮惊喜的小书,豆瓣的内容简介说是“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与阿嬷的趣味日常、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学钢琴、午后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爱的教育、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孩童的内心小剧场等等。”
对,内容大致就是以上这些,文风我很喜欢,流畅自然不做作,体谅但并非没有自己的意见,豆瓣上写童年的生活的人不少,我看到有人评说是“豆瓣农家乐”,刻薄但是没错,是劣质版汪曾祺+语文课作文的混合体。但是这本书一点没有这种感觉,完全没有矫饰,视角非常平,既没有比观察对象高也没有比观察对象低,而且是用的“我”的眼睛,“我”并不是一个人设,而是一个主体

我的大提琴在铃木第二册结束之后,在快速的一组十六分音符处暴露了技术不够,又回到了王连三练习曲,不知道等再次回到曲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又上一个台阶

最近业务不行,和同事聊,她说还是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你要显得很成功,才会有人付钱给你,让你告诉他/她成功之道,我觉得甚是有理,虽然我一直不喜欢这种评价体系,我觉得大家天天量化来量化去很没意思,但社会规则又没什么难懂的,就是要搞生产工具以便生产嘛,四舍五入约等于食死徒的面具或者卢修斯的龙头拐杖咯,于是我就去买了个包!!
周日拎着新包+裙子+陆正送的口红去谈事情,我觉得自己可真好看啊,在评价体系里闪闪发光呢,往看起来很时髦的路上前进了一丢丢~~~耶!

my favorite things

周六天很蓝很蓝,云大朵大朵的,很美,好像热带小岛上的天空,我们三个人去出门散步,路上说到《音乐之声》里面那首“my favorite things”,说“Raindrops on roses and whiskers on kittens……When the dog bites, when the bee stings When I’m feeling sad I simply remember my favorite things”
我说,那我们也来说说自己自己的favorite things吧!每人说三个,杨小恒先来,她立刻说“爸爸做的奥尔良烤翅”,我说你可以说得细致一点呀,有一个场景,比如说烤成什么样的鸡翅,装在一个什么样的盘子里之类的?她就,接着说“烤成什么样,装在哪都行,只要是爸爸做的奥尔良烤翅就行”
这位小同学真是重视实质的人啊!
然后,这位小同学剩下的favorite things是煎牛排、黑胡椒烤鸡。。。真是非常。。。单纯,啊

前两天在拉《两个掷弹兵》,杨小恒跑进来说,真好听,好开心啊我!这位小同学第一次主动的说好听,而不是我问她,好不好听好不好听的时候,她说“好听哆好听哆”这种标准的敷衍答案,所以要记一笔!

昨天看新闻,说上海马戏城的常规演出要恢复了,大家都在做准备,有个节目大概是某个人和某些鸽子跳舞,然后受访的舞者说,她的鸽子们停了3个月,都不太想飞了,啊!!鸽子也不想上班啊。。。

读完了《代号“锯齿”——二战王牌双面间谍查普曼传奇》,还挺好看的,但也不算看得起劲得不得了,纯粹的手不释卷的快乐好像有一阵子没得到了
说起来《泰晤士报》还真是有原则啊!又说起来,挪威姑娘对情人的承诺真的是一诺千金啊!又又说起来,我觉得英国情报机关的故事比较好看,因为他们确实一个成熟的情报机关

看了《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还可以,虽然确实非常工整就是了,看了这样的故事之后,除了觉得“松弛的生活好难啊”,之外就是觉得啊,男女是没办法调换的,在荞麦的投稿里经常会看到有人评论说,性别互相,就是个渣男,不是的,很多时候性别是没办法互换的,是不能够这么互换了之后来看待或者评判一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