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伶可俐

电梯里的广告反反复复听,最近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泰兰尼斯稳稳鞋,“稳,稳,稳!孩子走得稳,不摔跤”这还就罢了,然后是“泰兰尼斯稳稳鞋,稳稳第一步,高光每一步”,啊。。。我听着就好累啊,这娃才走第一步,就已经想着高光每一步了啊?!在地铁上还看到一个婴儿奶粉的广告,写着“攻守兼备”,妈呀,TA还是只个婴儿啊,我甚至都不知道“攻守兼备”说的是这个奶粉还是说的是吃了这个奶粉牌子的婴儿?

与小小年纪就急着高光每一步的相比,电梯里另一个广告也很迷茫,“长痘痘,用袋鼠妈妈”“有XX(我忘了),用袋鼠妈妈”“袋鼠妈妈,青春期的第一套护肤品”
你说说看!!哪有任何一个青春期/少男少女第一套护肤品作为卖点的品牌会叫自己“袋鼠妈妈”啊?!!谁会买啊?!!
青春期,青春期正是要开始形成自我的时候,想要的是,我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大人的感觉啊
我想起来,我小的时候,有一阵子大作广告的主打少女护肤品的牌子是强生旗下的,一个叫做“可伶可俐”的品牌,虽然我觉得并不好用,但其实我也买过,因为广告做得太好看了,两个身穿白T恤的清新美少女,一边打闹一边洗脸,然后说“干净、清透,没问题!”整个广告画面非常有活力而且是那种理想中的青春气息,这个和其他美丽成熟路线的护肤品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广告令我记到现在
所以呢,我想说,这世道怪怪的,小宝宝要“高光每一步”要“攻守兼备”,青春期少男少女倒要用“袋鼠妈妈”了

现在很多说法都很奇怪,比如说某个演员,说“美得很权威”,我今天在小红书上居然看到好几次。。。虽然这个“某演员”可以随意替换,“很权威”就是约等于一个形容词,就是说某某美得不得了的意思。
但!美得很耀眼,美得很诱人都可以啊,美得很权威是什么呢?是说这种美,仿佛是一种经过权威认证的美么?!啊,我干嘛要看一种经过权威认证的美呢?我觉得美就行了啊,权威认证是一个多么无聊的事情啊。。。还是说,这个演员的美,是那种权威会喜欢的美呢?权威会喜欢的美,莫非是林妙可那款么?!!那款就更不见得好了啊。。。

我觉得。。。好像整个社会,至少是整个小红书的小青年都在往“袋鼠妈妈”的路线走,就是小青年推崇的东西,已经变保守了,不仅谈不上叛逆/自发/非主流,反而以一种被“主旋律”认可/收编为荣耀,而“主旋律”本身则更是最好的是无可指摘的。。。好没劲啊我觉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昨天硬让shu来听我拉琴,问他,说!到底声音有没有变好一点?!到底有没有起伏?!
他说,声音确实是变好了一些,起伏可能也有一点吧,但是,这个曲子它就不怎么好听啊。。。我给他听老师拉的几句,他说,拉的当然是很好,但这个曲子依然不怎么好听啊!
啊。。。舒曼的幻想曲就是这么毫不动人。。。也不知道舒曼他都幻想了个啥啊他?!
这个曲子也是我一开始完全搞不懂的曲子,我觉得好像就是抓不住它,说没旋律吧,好像它也有,说它很碎吧,好像它又都是legato。。。是我听过五六遍也完全不喜欢的曲子
但是,我搞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居然已经觉得这首曲子第一乐章有点好听了,听某一版的时候居然还被打动了一下下!也不知道是我是练多了已经丧失了判断力还是它就是一首需要要嚼这么久才有能有点感觉的曲子啊?

老师说要用艺术歌曲的角度来理解舒曼这首曲子,他的句子其实很短,但是是好像诗一样,是有韵脚的感觉。所以也比较不好懂,好像比较跳脱,没有什么上下文,而德沃夏克,大概就是80集电视剧吧,哈哈哈哈,太有道理了,难怪听着很顺,很好理解的样子!
说起舒曼这首曲子,她说要用艺术歌曲去理解,而艺术歌曲一类的曲子运弓上要有一种“滞后感”,我很理解她说的这种“滞后感”诶!!这就是一直以来,我非常困惑的,有的人拉慢速的曲子的时候,我会觉得TA的弓子和琴弦有一种struggle!好像弓子有点走不动似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就是,1)我理解的是对的,确实有这种感觉存在,2)我想要它也是对的,因为这确实是比较合适的运弓方式,接下来就是更重要的问题了,如何实现它?!
老师说,这样的话,本周着重讲一下这种感觉,啊,于是,我真的很期待上课啊!

今天看到有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每个人只能被自己那个年代的文学意向打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没办法打动她。。。但,我觉得不是诶!其实像我这样的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东西里面,可能也只见过“月”吧。。。但是,我觉得依然能感到一种氛围,并被这种氛围打动
对于我来说,在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脑子里出现的,就是我冬天老清老早去外地出差的时候,天还没亮,坐在出租车上,看着远处24小时便利店透出来的暖色的灯光,以及远处零星几辆车的尾灯闪过的那种氛围,我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气氛里的清冷
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之前一直觉得,没见过就不太行,没见过,这种意向对你本人就不起作用,但是我现在想想,好像并不是。审美这种事情,或者说感受到某一种氛围,不完全和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场景有关。一个人,被一种文学意向打动,可能就是没经历过也行的。。。如果这个意向最够好足够通用,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就能自动在生活中验证的,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这种意向所带来的氛围
这么想想,还是挺高级的呢。。。

忆故人和新弓子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标题是《忆故人》,写的是“那还是在墙之前的时代,人们通过p2p软件交换信息,与全世界的陌生人聊天。那时我的聊天对象是一位巴西的作曲系学生……”到后来gmail上不去了,到后来作者肉身翻出去,“他真的去柏林了,并且一步步走在他的道路上。原来他那个世界从未中断过。我非常替他感到高兴,想打一个招呼,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要怎么跟外面的世界解释这十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呢?要怎么解释我不是故意消失的?……后来我再也没有和他联系。与网友重逢时的这种心情很滑稽,像是失散多年的亲戚在街头偶遇。可是我又有什么资格说那是失散?我们本来就不是人家的一员。也许曾经我们误以为,世界真的是一个大家庭。但它只存在于无国界的音乐里。而听音乐的工具,音乐家的身份,却永远摆脱不了桎梏。”

我居然很懂,我也有过误打误撞窥见某个世界/圈子一小角的时刻,也确实没有资格说是“失散”,只能说就是这么一切了无痕,那时候我也有过“我本来就不是人家的一员”的感觉
那种感觉其实也是含糊不清,很难用明确的词语形容,肯定不能说是高兴,但也并不能说就是难受,感觉虽然是淡的,但也不是毫无感觉,可能就是一种“哦,就这样吧”

《忆故人》是一首我以前颇喜欢的古琴曲,尤其是前面部分,觉得弹起来非常爽。这首曲子可以弹得非常紧,尤其是前面部分,是那种令人心痛的紧,也可以弹得很悠远,毕竟,故人他也有很多种不是么。。。翻了一下之前的日记,2018年我还又报了10节课去古琴复健,2021年8月,我还自娱自乐的弹过《忆故人》,以及还在自学《梧叶舞秋风》,。。。然后,两个月以后,我就去学大提琴去了,这一部分的我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昨天晚上在家用新弓子,又有一些心得体会。练了一个小时之后,录了一遍《小咏叹调》,和之前的比,确实音要圆润一些,没有那么有毛糙,而且换弦的时候明显会好一点。让shu盲听,他也顺利猜到了哪个是新弓子!!说起来,拉勃拉姆斯的时候,第一乐章的第一和第二个音分别是C弦上的E和G,用分弓,但要换得非常无痕,就是弓子的压力要保持,因为C弦特别粗,如果压力不够,换过去的时候第二个音就没办法及时震动,就会发不出声音,或者立刻虚掉。而练了这么久,我给弓子的压力其实已经比较固定,但是用新弓子的时候发现,我用一直惯用的压力就怎么都换不过去,因为压力太大了,第二音弓子干脆就不走了,它。。。卡住了。。。
我想起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这个地方就是要熟悉的你的弓子,到底给它多少力,既要能走又要能保持震动。。。我这次才特别真的感觉到这一点。。。咦,力量的转导真的很有意思诶!!

练了一晚上之后,又拿出原来的弓子试了一下,发现是差别是蛮大的,如果说新弓子比旧弓子客观上是提升20%的话,那用惯了旧弓子乍一换新弓子,感觉好像变好了15%,但是习惯了一阵子新弓子再用回旧弓子,感觉好像就差了30%。。。我跑去和shu说,你觉得一直用差一些的东西之后用好东西感受到的变化大,还是一直用好东西之后用差一些的东西感受到的变化大?
他说当然是后者啦,我说为什么啊?毕竟好东西和差一些的东西之间的差异是固定的值啊!他说这不就是由奢入俭难嘛!但我一直以为这种“难”,说的是心理上更难接受,但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是心理上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感受到的变化的强烈度确实就不太一样。。。

筛选

我昨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个大提琴老师发的,我觉得目的当然是表扬自己,说家长说跟了她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学习,之前的老师就是在在筛选学生而已等等,然后我想起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说“为什么俄系钢琴家可以雄霸世界古典音乐”,有个答案概括起来就是说,人家是靠淘汰而不是培养,通过一系列不科学反人性的方法(比如说填鸭式,比如说只用耳朵听模仿着弹,比如说大量的堆砌)把天赋不够的筛掉,被筛掉的玄参就敷衍着教或者就劝退,心思都放在3-5%的明星学生身上,然后学校/家长觉得这个老师出成绩,就有源源不断的学生被送去,继续淘汰。。。
然后他问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老师,是能让最拔尖的学生进一步出成绩,还是让资质很弱的孩子有很大提升达到中上水平,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捧名师?
其实,我们的音乐学院也是这样啊!

我们的教育没有教这个功能,只有筛选,这件事我早就领悟了,但是我很震惊的是,无论是在小红书那个帖子之下还是在知乎这个帖子之下,绝大多数人认为孩子们乐器这样“学”是对的,是没问题的,就应该早早的筛出来,不行就去干别的去,不应该在资质平庸的孩子身上浪费时间,如果真要自己玩儿,你有足够的钱砸下去总有人陪你学陪你玩

我真是。。。大为震惊啊!!学校只是筛选,并不“教育”,家长也没有办法,只能逆来顺受,可是学乐器,这是自己选的或者自己给孩子选的一条额外的路啊,在这条路上,我们难道追求的不是更好的理解音乐,体会到音乐的快乐,让资质很弱的孩子达到中上水平么?!!为什么即使对于音乐教育,也自发的认为“筛选”就是对的呢?“你有足够的钱砸下去总有人陪你学陪你玩”,这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就算我有钱,我也并不是希望砸钱让人陪我玩啊,而是希望我可以真的提高水平,如果绝大多数老师都只会筛选学生,不会“教”学生,有钱又怎么样了呢?

今天早上看了个帖子,有个学教育的姐姐说在美国认识了一个上海去的家长,原因是小朋友有中文阅读障碍但是学英文没有问题,觉得在国内到时候高考是死路一条,就出国了。而与此同时,这个姐姐说她在双语学校也看到过有英文阅读障碍的小孩,学中文并没有问题。有个评论说的特别好,“原来语言障碍的关键不是“障碍”,而是“语言”啊!”
确实,擅于做题的人可能不擅于织毛衣,可能有的所谓“缺陷”就是社会构建出来的,比如说这个社会以且只以“会织毛衣,毛衣织得好”为评价标准和分配原则的话,而且社会还不教怎么从零开始一步步织毛衣,而是上手只教个绕毛线球,至多教个平针,然后给一个巨复杂无比的花样,织得出来挣大钱,织不出来一边去。。那我这种织毛衣不太行的人就有属于有很大缺陷的人了。。。

怎么说呢,我经常为生活在现代社会而抚胸口,觉得好险啊,古代社会需要会的东西我大概都不行。。。但其实,未来社会需要的东西我行不行也很难说,因为昨天杨小恒拿了一道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应用题问我,我居然没做出来,而且shu一讲我就很懂了,但是我自己就是没做出来,想到这件事,即使已经过去一个晚上了,我依然很生气!!!

最近吃得超级幸福

周末早上shu把前一天做的吐司稍微烤热,又盛了一碟他自制的草莓酱,啊,配在一起超好吃!他做的草莓酱比较软,更有流动性,比很多市售的好得多,而且非常香,红颜草莓的香气是很惊人的,总之,就是吃得超满足
最近还吃了春天非常嫩的油焖笋,吃了很香的胡椒鸡,吃了肉桂香蕉磅蛋糕,吃了很新鲜的龙眼,啊,确实会变胖啊!

shu最近在养天然酵母,就是葡萄干+砂糖+水,自己呆着,就能自己发酵,然后有一层泡泡之后,放面粉,就能让面糊发酵,然后面糊发了之后,最终就能拿来做面包,虽然目前还没吃到,罐子打开现在主要是很好闻的酒气和一些面团发酵的气味。据说从葡萄干到成为酵头估计要个半个月
我觉得非常高级啊,因为没有额外添加菌或者干酵母,居然它们自己就能发酵,shu说空气中总有一些菌,那也就是这个面包往小里说是本厨房限定?该风味只有本厨房里才能产生,往大里说也是上海限定,毕竟上海的空气菌和北京的空气菌应该风味不同吧?
总之,还是挺期待这个天然酵母面包的,实在颇为高级啊

周六把《摩斯探长前传》都看完了,整整9季,36集,每集90分钟,啊,太好看了!实在是太好看了!我们在早就知道了人物大致命运走向的前提下,看着人物巧合又必然的走向他们早已经被我们所知的命运,那么合理又那么令人叹息。
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哭出来,是那么庄重又伤感的告别,啊!这部戏真的拍得非常精美,而且很多处理非常好,特别是如何和正传衔接。比如说,正传里是没有瑟斯得这个人物的,而在这部片子里瑟斯得是摩斯导师/父亲般的存在,这么重要的人物设定,最后如何让瑟斯得退场,让摩斯终身不提起这个名字,以吻合正传里没有瑟斯得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最终的退场是从很多季之前就开始铺垫的,最后的处理得真是太好了!

经历过年啊调休啊差不多近一个月没上课,周六又去上课了,开心!这次上课开始全过程录像,我觉得真的收获很大。回来之后每次都回看着练琴,真的效果完完全全不一样了。怎么说呢,一方面觉得,我之前都在干啥啊,实在太浪费太可惜了,早就这样的话,我会进步多得多啊,一方面还是觉得现在亡羊补牢,也总比不补强

清迈

过年带我爸妈去了一趟清迈,一方面想带我妈出门玩一趟,一方面我不太想回海口,那就选了清迈,找了个较为奢华的度假别墅,吃好喝好不动脑筋,娃在别墅的泳池里上上下下,我和shu不看价的买各种超级无敌可爱的小东西,每天都好像老鼠掉进米缸里,找地方马杀鸡,偶尔一天包车去逛庙(不过我觉得泰国的庙有点严肃,不如巴厘岛的众多神看起来更亲近),过了颇为快乐的7天
最大的体会之一可能就是,有(花)钱啊,不干活啊,使人快乐

刚到的时候我很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这里?!城市。。。非常破,乱糟糟,时不时就有摩托车呼啸而过,吓死我了,好像也没什么特别著名的景点,或者旅游业出名只是因为万事都比较便宜?
于是我和shu都感叹,论起自然旅游资源,三亚哪点比不过这些东南亚国家啊?!但就是不行。。。说起来上海以前的田子坊新天地衡山路也是很多外国人,但是就是有一种端着的感觉。。。

呆到后来,我也有点懂了,因为我也开始喜欢,便宜是一方面,关键是天气超级无敌舒服,类似上海每年仅有的初秋天气,穿短袖,早晚有点微凉,中午略晒,可风吹到身上仍然是凉悠悠的,完全不闷也不过分干燥
每天一百次感叹,这天气也太好了,和shu主要以打三轮摩托为主要工具,风吹过,快乐无边

夜市极其热闹,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多人这么丰富的线下生活了,夜市是若干个乱哄哄的露天大排档,超多人,但是干净,地面完全不油腻,也几乎没有垃圾,还没人抽烟,啊,逛起来很舒服,而且夜市里的印度烤馕真的非常好吃啊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非常松弛,从来没有人和我挤一挤让我快一点,有的摊子前有不少人排队但是也就是这么排着,没有人不耐烦
而且很少有人拿手机拍拍拍或者刷不停,好像大家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晃膀子,晃过来晃过去

对语言要求相对比较低,因为从来没有店要扫码点餐,没有人要扫码干点啥,无论吃饭买东西做马杀鸡,都是现金,大部分情况就用“this this,that that”来完成交流,买东西的时候对方说个数字,我听不太懂,就拿出手机打个数字,我觉得贵了对方就重新打个数字。。。觉得合适就付钱,觉得不合适就算了,没有任何一种复杂的购物规则。。。一切都很。。。原始。。。我爸有次自己早起去兜了一圈,兜太远不想走回来就打了辆三轮摩托,他说师傅一点不会英文,我说,那你怎么办?他说,可是我认路啊,就靠比划。。。
而且大部分服务人员都非常友好,不是殷勤而是友好,买就买,不买就不买,脸色都是差不多的客客气气
没什么警察以及穿制服的人,就似乎没什么规矩没什么秩序,大家都随随便便的,于是再奇怪的人也显得不太奇怪
超级人多超级好买没有人能空手走出来的市集一周就开两天,毫无效率的样子,我觉得在国内不仅一周开满7天,还要搞出网点加购,写好评送积分,积分换购小礼物。。。
虽然三轮摩托钻来钻去,但是打过几次车,没有任何一次驾驶员会变道超车,会按喇叭。。。就这么。。。开着

回来的时候从昆明转机,还在机场呢,我走在传送带(?)上,就数次被后面的人手推到一边,或者直接说“让一让”,然后从我身边急速而过,入境的时候那一套手续,办理的边检之快速流畅,让我立刻觉得我不麻利点儿都不好意思,生怕我反应慢耽误了人家
在机场看到鲜花饼,想买一盒,买好鲜花饼,店员立刻指着前面的二维码和我说,我们正在做XXX(我忘了),请您扫码对我的服务作出评价,另外加三元可以选购一件蛇年吉祥玩偶。。。我和shu一起笑出来,果然是回国了

上海实在太冷了,回来之后,虽然立刻开空调,但是气温还是夺走了我至少30%的精力,精神头急剧下降。。。而且想到上班我就已经开始焦虑起来了,肠胃也立刻不好起来
由于过得非常轻松,非常松弛,根本没有刷手机或者听音乐的需求,我记得之前过年,无论是去shu他们家还是去我爸妈那,甚至之前去四姑娘山玩儿的时候,我都有过“啊,我要听一下古典音乐”的时刻。但在清迈,完全没有这样的时刻。。。于是回到家,重新拿起大提琴,琴在胸口震动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整个人为之一peace或者安慰的什么,而是,觉得有点陌生,咦,这是啥?

我也没什么结论,只希望今年能挣点钱再去花掉。。。我觉得这些钱我更愿意花在清迈/巴厘岛而不是花在三亚

前传的美感

在看《摩斯探长前传》,还挺好看的!但是我之前并没有看过摩斯探长,只知道摩斯探长是一个拍了无数季的侦探故事,可能是类似福尔摩斯或者波洛,总之就是一个侦探老头
前传字面意思就是成长为后面超厉害的摩斯探长的青年摩斯的故事,那么我就想,前传都拍了9季,有没有感情线呢?!去搜了一下,大概看到他和琼有一些故事,最后没有在一起。
想必也是,毕竟《摩斯探长》里的摩斯一直没有且没有过老婆,那摩斯探长前传里的摩斯也只能没老婆,只能一步步成为我们都知道的那个没老婆的摩斯,无论他曾经离有老婆多么近,多么差一点就有老婆了,但他就是没老婆。。。甚至无论他碰到了多大的困难,有多心碎,有多危及的时刻,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他不会死,不仅不会彻底消沉,而是最终会成为那个白发苍苍的摩斯探长

然后我就在想广大同人作品,显然前传是一个很重要的类型,不要说著名的星际迷航前传了,还有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的众多同人,那么从我看SS同人的来看,大致有这么几种:
1)前传;
2)续写(当然最后SS没死,比如说是福克斯的眼泪救了他或者谁及时赶到救了他(这个谁就要看本文的CP是谁了))
3)原著扭曲,在原著的某个点岔开,另一种展开,但大致的主要任务(干掉老伏!)和原著还是类似的。这里面还可以细分出一种穿越来,但是穿越我比较不喜欢,所以基本没看过
4)完全的平行宇宙,基本只是用了原著的人物设定和部分情节

类型4)我也没太看过,只是知道有这种类型存在。我之前比较喜欢的是看2)和3),因为原著这个人物之所以有人愿意为他写同人,就是这个人他出场的时候已经有点吸引力了,然后整部作品里越来越有吸引力,于是作品完结之后,有很多人愿意为这样的人物写同人

我之前不太懂前传的好看之处,因为往往前传的时候,这个人物还没有什么魅力,还没有成长为这个有魅力的人物
后来读过一部《into the fold》,是一部无CP的SS中心向同人,写得非常好,让我有点懂了前传吸引人的点,因为《into the fold》的故事就是一个阴郁愤怒的小青年SS如何以为自己掌握了命运,如何在巧合和必然之间一步步走上了一条注定会后悔而且无法回头的路。
今天在看《摩斯探长前传》的时候,在想到他无论怎么样都不能有老婆的时候,我突然就进一步明白了前传的魅力,就是有一种。。。无能为力的美感,啊!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预知了主人公的命运,命运已经注定,结果已经没有悬念,悬念只在究竟是如何变成这样的,一百次叹息一百次挣扎也不能改变最终的命运

话说我觉得,续写是更符合小朋友听故事的习惯,毕竟大家总会问的,那,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呢?
至于原著扭曲,也是很符合常有的心理,啊,如果这样,会不会就不那样了呢?会不会就更好一点呢?
这些都非常单纯,是单纯听故事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有的想法
所以啊。。。前传的美感就更。。。变态一点诶!

毫无新意的结论

我对翻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准确,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翻,不要漏,不要瞎发挥
最近看到有本书,原文标题是《 The Upswing: How America Came Together a Century Ago and How We Can Do It Again》,结果出版物的翻译是《大衰退:美国社会的百年变迁:1895-2020》,据说原来翻译的版本是《百年沉浮》,但是为了出版,还是改成了现译名,哼,不要说上升了,他们怎么能浮起来?!只能一路沉沉沉沉,沉到底!!
我真是觉得。。。别出书了吧。。。何必呢。。。虽然有时候我能理解有总比没有强,但有时候我只是想,随便吧,都毁灭吧,别搞什么修修补补了

这两天在啃一点《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shu给娃买了中文版,有的地方看不太懂,我会去看一下中文版,结果昨天看到一段,原文是“I pulled the clean air deeply into my lungs. Nothing stirred in the vastness, but a curlew cried faintly and I could just hear the distant roar of the torrent a thousand feet below.”,中文版的翻译是“我贪婪地呼吸着,饱餐这儿的干净空气。在我们面前这无边的辽阔里,好静,我可以听得见脚下千尺处的溪流声。”
第一句瞎发挥,第二句半句漏译,第三句没有译出“咆哮”
就,很不行啊。。。还不如机翻呢。。。

我记得之前在微博提到,有本书《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里面有个句子“ The window was dark and the sound of her breathing too light to be carried outside. ”,颇有一些不同的译本出版
译本1:“窗内漆黑一片,柔柔娇喘无力传至窗外。”(人民文学出版社,韩颖 译)
译本2:“窗户里黑漆漆的,而她的呼吸声太过轻盈,无法传到外面。”(新星出版社,仲召明 译)
译本3:“窗口黑洞洞的,她轻微的呼吸声传不到窗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于是 译)
据说chatgpt的翻译是“窗户一片黑暗,她的呼吸声太轻,无法传到外面。”
总体来说chatgpt和译本3是最好的,因为准确。且不说柔柔娇喘是个什么鬼,我也不喜欢吧light翻译成轻盈,因为轻盈在中文里是更具体的,更有描述性的,甚至就是更女性化的,light用“轻盈”翻译就属于瞎发挥。。。

虽然chatgpt可能它可以,但我们用不了,再次很生气!
而百度,就真的是很不行,全方位的不行,有一次我在看评论,这句话“I was very impressed by his musical interpretation, prowess with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passages and general down to earth demeanour without airs and grace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ers.”里面有两个词组我不太理解,就去翻译了一下,结果百度的翻译是:“他的音乐诠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的段落方面表现出色,而且他的举止朴实无华,有时与表演者无关。”
我就觉得很迷茫啊,“ associated with performers”,不是就有关么?!为什么能翻译成无关?!
有道相对来说,就正常一点,有道的翻译是“他的音乐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他驾驭技术难度高的段落的能力很强,而且总体上为人谦逊朴实,没有一些表演者身上常有的那种装腔作势。”

所以,本文的结论就是那么平平无奇众人皆知,1)还是要努力学好英文;2)百度不行。

知识

新年第一天去吃一家一直很喜欢的店吃披萨,小朋友说,哦哟,芝士诶!吃完长知识,然后就考好成绩,哈哈哈哈,我们人类天然就是懂好彩头这回事的嘛!
啊,他们家的披萨和蘑菇虾仁真的好好吃啊!!

前阵子在公众号上看到,说钢琴家Hough在大师课上提到,提到“结尾两串跑动有一个区别:倒数第三小节要快准狠,而最后一小节最高音需要等一下,犹豫一下,差不多四分之一秒。如果你去看芭蕾舞剧,舞蹈演员在高难度动作之前会有一丝”犹豫”,这就是专业不专业之间的差别,这里(指的是正在讲解的德彪西的曲子)最高音之前也有这么一刻”
咦,我觉得很懂诶!我觉得这种悬停,或者说这种一丝丝的迟疑,有时候就是有摄人心魄的能量!我已经在数次在乐曲/歌曲中体会过这种悬停带来的美妙,看到大佬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就不免默默的有一点小得意~~以及,这些或强烈或微妙的感动是整首曲子一路听到这里,才会有的巨大的感动,取决于前面的积累和铺垫,shu昨天在家放《悲惨世界》的专辑,随手搞了个随机模式播放,就不太行,很多非常感人的歌就是一路走到这里,才会感人,才会觉得终于云开日出或者终于迎来爆发,所以啊,搞那种什么“精华三分钟速看/速听/速读”是不行的!

第一次发现苹果手机居然有前置镜头的镜像翻转的设置,那么就可以在家拍一些自己练琴的视频了!昨天录了一下试试看,我发现确实如老师所说,自己觉得已经要夸张得不行了,观众听起来才刚刚好,我录的时候,如果自己觉得强弱十分做作,结果倒是正好,自己觉得好像还行,听起来就。。。毫无起伏
嘿嘿嘿,有新玩具了呢
不过从视频来看,我确实觉得左手还是太差了,没有框架感也没什么力量,接下来要好好搞一搞左手

这两天临睡前在读《堂吉诃德的眼镜》,还挺好看的!一方面我还蛮喜欢这种技术款的分析,一方面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想法~

进五步退三步

这是传统应用题,蜗牛爬杆子,杆子几米,白天爬一米,晚上滑下来半米,几天能爬到顶之类的
我现在是充分体会到了!这不是应用题,而这就是生活,因为晚上就是会滑下来
每天晚上看几页英文小说,第二天晚上先要倒回去看几页再继续看,因为前一天晚上最后看的几页已经很困,精神恍惚,如果紧接着看就会连不上。。。
学琴更是如此,从老师那边回来,觉得自己有了重大提升,每次睡一觉就退步一点,直到下次去上课,只有所剩无几的微小进步
记单词就不更用说了,白天记的几个,晚上开始下滑,第二天就不剩几个
就连我的练耳练习,今天突然莫名其妙正确率80%了,明天再次下滑到50%和全靠蒙的准确率差不多。。。

每天要学英文,要跳操,要练耳,要练琴,真的好忙啊。。。
一边练琴一边拉得很烂的时候,想,一件事情分成内核和外延两部分,内核就是这件事本身的快乐,比如说拉琴,内核是琴的震动和声音自己的变化带来的琴的变化等等,外延就是这件事有可能带来的快乐,比如说穿得美美的上台拉琴,比如说上班,内核就是工作内容本身让人觉得有意思,外延就是挣钱,然后就有如下的组合:
第一组:
1)喜欢内核+喜欢外延+自身擅长=名利双收的超级大佬
2)喜欢内核+喜欢外延+自身不擅长=一些拉琴拉得不怎么样但是很爱表演的琴童
3)喜欢内核+不喜欢外延+自身擅长=低调的大佬、一些享受/消费/审美型爱好
4)喜欢内核+不喜欢外延+自身不擅长=我拉琴
第二组
5)不喜欢内核+喜欢外延+自身擅长=我觉得某些其实不怎么热爱音乐的solist
6)不喜欢内核+喜欢外延+自身不擅长=数不胜数啊啊啊
7)不喜欢内核+不喜欢外延+自身擅长=没想出来例子
8)不喜欢内核+不喜欢外延+自身不擅长=根本就不会搞这件事

这么说起来,我觉得在我所有的领域里,6)不喜欢内核+喜欢外延+自身不擅长是最多的!大部分“如果不要这样做也能收获这件事的结果就好了”的都属于这一类,比如说我上班的大部分时候,比如说我跳操(我只是想瘦),比如说我学英语(我只是想会英语),比如说,甚至比如说我每天画眉毛(我只是想看起来稍微好点)
看来看去,我觉得1)3)5)都颇为值得羡慕,所以,归根结底,我可能就只是羡慕人家擅长的事情多,有天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兜了一大圈,得出来一个其实我早就知道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好羡慕那种厉害的人啊!
哪怕不能天生厉害,要是能进五步就是五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