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依然美丽

虽然周日的演出已经过去好几天,但回想还是觉得兴奋,话说想想自己可是看了上海首场+苏州大末的高级观众,基本就是完完整整的一个圆,啊!
如果说10月8日看完演出的快乐是非常好的演出和第一次SD的快乐组成,SD拿到签名和影也颇占了一些比例,那么11月3日的快乐就完完全全是演出本身带来的,我从来不知道一场演出可以这么令人兴奋,兴奋可以持续这么久

而且那天偷偷录了风衣,今天翻出来听了几段,听录音的时候忍不住再次感叹,啊,太美丽!

shu给我搞了一个苹果自己的音乐APP,音质比QQ音乐确实要更好很多,第一次在耳机里听到《悲惨世界》最后一首,艾潘妮的声音一起来,轻轻的衬着芳汀的声音的时候,这两个人的和声真的立刻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直冲头顶。。。我觉得人声的魅力就是无敌啊

在苏州读了大半本《灵魂骑士》,还没读完,觉得似乎还不错,去翻了一下豆瓣评论,有人不屑的表示一本奇幻小说,以刚刚做了外祖母的中老年妇女作为主角,无甚吸引力。可是,这女主角正好40岁,不过是因为在古代(?)结婚生娃早而已。。。以及,该女主依然在碰到风度翩翩的男子时颇为荡漾。。。确实,40岁,实在还很年轻啊,我再过3年也就要40了诶
我觉得这本书有很多小细节很有意思,一看就是我们女的写的,第一句印象很深的话,就是开篇不久,作者写到“路是给年轻男人走的,不是为中年女人而修。那失去父母的穷苦男孩打点行囊,上路去追寻他的梦想……成千上万个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她既不穷苦,也不是男孩,而且生生死死已经弄得她心中不存一丝梦想。不过,而今我是一个孤儿,难道这还不足使我够格吗?”看得我笑出来。。。

赛车手开桑坦纳及其他

老师的琴去修了,所以上周六上课她用的是我的琴,妈呀,我都不知道我的琴能发出这种声音,我都不知道我的琴,它也能歌唱,最直观来说,一个乐句,老师拉的音量至少比我大20%,更不要说音质了。。。
老师还说,我的琴还可以,反应不慢的,啊,开心,因为我再次深刻的知道了,是我不行,不是琴不行,所以很开心呢,似乎比知道我是行的,琴不行要开心很多,奇奇怪怪的开心,最近很容易奇奇怪怪的开心起来,比如说这两天天气不错,比如说这两天事情不多,比如说这两天买到了特别特别好吃的饼干,比如说今天吃了很鲜美的鸡汤面,比如说前几天买的红美人特别好吃,比如说最近糖炒栗子也很好吃,比如说shu给我买了很好看的新衣服,统统都很开心!总之,心情这么好,看什么都顺眼,最大的可能都是因为《剧院魅影》,尤其是令人迷醉的JR吧~~~

brahms进入第二乐章,我觉得似乎搞两个乐章就差不多了,第三乐章应该是远超我能力范围的,搞完brahms再搞点什么呢?也不知道皮亚佐拉或者拉赫有没有我能搞的曲子

去苏州看剧的路上读完了《亡狮》,我觉得不是太行,总体来说不论是书还是剧都很段子,虽然是很俏皮,但我可能对这种不是特别讲故事,也不太着眼人物的书都没办法觉得很迷醉,就会觉得是卡通片,以及我觉得作者对他的人物没有完整的想法也不是特别有真心,很工具,他不是很爱他笔下的人物
还是想要看一点故事,就是认认真真讲故事,写人物的那种传统小说,然后我居然下了一本《The Hunger Games》,不知道会不会有哈利波特的七八成好看?
说起来,我目前既不想读很男的那种小说,也不想读非常女性向的对不公的描述,生活已经很不公平很辛苦了,不想看人在书里一模一样的经历一遍,还是要看一点荡漾的东西,看一些能让我鸵鸟的东西。。。啊,有什么比《双重人生》更好的呢?!但这篇文我不能多看,已经重读过两次,再次重读要留给更需要的时刻!

话说,“舞台之外的时间”,是我最近比较大的体会,不论是书还是演出,要演出/写出“舞台之外的时间”,就是这些人物不上场的时候,你觉得他们是存在的,是有自己的人生的,对演员来说,就是要有逻辑,有逻辑有两层意思,1)这一幕和下一幕之间,演员要脑补出中间是如何衔接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很细致的自己角色的设定,这个角色经历了上一幕之后,度过了怎么样的时光和事情,情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然后出现在了下一幕里,不然就会很突兀,会觉得人物是片段式的;2)对于这个角色有很详尽的背景设定,我又要说了,JR的魅影就让人觉,魅影是有一段复杂的过去的,就特别好!

而小说其实也是这样,人物要有完整的小传和背景设定,比如说斯内普教授的设定,这个不是作者心血来潮的翻转,而是显然从他出场的第一幕起,这个人就是一个正面人物,是有一段和哈利父母的纠葛的人物,虽然读者暂时不知道(后来有不少读者也推断出来了),但由于作者知道,所以写出来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每一个场景都是连贯的,这种文才会好看,啊!

心理健康

特别喜欢急剧降温的时候。尤其是下过雨之后,地面微微湿,天气阴沉但是和降温前的闷热相比有一种透气的干燥
这种天气里,觉得做什么都好,无论是出门散步还是在家拉琴
居然跟着最喜欢的录音版本,完完整整把勃拉姆斯大提琴第一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拉下来了,虽然远远谈不上能听,但能跟得上录音的速度,就已经算是挺快乐的了
以及,我发现湿度在50%左右,琴的声音特别好听

最近在看《IT 狂人》,啊!!实在是太太太好笑了。。。第四季第一集又好笑又让我觉得颇为心碎啊,看着ROY的小眼神儿,一边笑得喘不过气,一边我都要替他哭出来了,一集20分钟的喜剧片,居然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效果!

周末看了三分之二Andrew Scott版本的《哈姆雷特》,还没看完,准备晚上接着看完。说起来,Andrew Scott在《伦敦生活》里的那一句“kneel”,多少人觉得荡漾得不得了,女主说“I love you ”,他说“it will past”,又是多么令人心碎
这一版《哈姆雷特》是现代化的改编,还是演绎得挺顺的。我想说,Andrew Scott演技是好的,在舞台上,他的软弱,疯狂,挣扎都很丝丝入扣,爆发力也很强,以至于我觉得这么一场戏演下来实在是太伤了,多演几场简直要吐血了都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看Andrew Scott的戏,即使他演得是个精神状况非常堪忧的人物,我也依然觉得该演员本人精神状态好得很,演员本人就是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人
完全不是说他演技不行的意思,而是,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客观的评价

周末还读了《玩转形状游戏》,算是安东尼布朗的自传,我觉得看下来,这位作者的心理健康就很堪忧。安东尼布朗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绘本作家,杨小恒也还挺喜欢,但他的作品里确实有一些颇为阴暗的、可怕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存在着,并不是用来吓唬小孩儿的,也不对小孩儿刻意隐瞒,而是,经过剪裁之后很友好自然的呈现。

心理健不健康倒不是说不能在社会生存,我看安东尼布朗本人也算是名利双收,社会化得不差,换句话说,可能就只是一个不太“正面”的人
我小时候颇为为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正”的人而觉得自我痛恨,希望自己能身心如一变成书本里面的一身正气的“好人”,但随着岁数渐长,我倒觉得那些特别正的人很没劲啊,也并不希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了。。。而且,我们懂他们,可他们不懂我们,咩哈哈哈哈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事情。。。我发现,我确实不懂
最近听了一个博客,谈的是《断背山》,主要是小说,也谈到了一部分电影,断背山当年如此火爆,但是我也没看过电影,所以就跑去读小说了
小说也不是不感人,但是我还是想说,我不太懂
因为这个情感起源实在是令我觉得无法撑起后半生每年几天的相见和一往情深。断背山上的夏天,19岁的牛仔,荒凉大自然里如年轻的小兽一般的翻云覆雨,天地只此二人等等,这我都懂,但是为什么就能这么持久呢?能维系一生呢?
播客里有个姑娘提到两点,
1)后知后觉的感情,就是当时只道是寻常,感觉在前而知觉再后。比如说俩人分开的时候,Within a mile Ennis felt like someone was pulling his guts out hand over hand a yard at a time. He stopped at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in the whirling new snow, tried to puke but nothing came up. He felt about as bad as he ever had and it took a long time for the feeling to wear off. 即使这样,他当时也以为是什么吃坏了肚子,一年之后,他才慢慢明白,因为他不想jack离开。这一笔还蛮打动我的,尤其是因为心里难受带来的那种生理性的痛苦,我也非常能感同身受,但是可能是我本人不仅从来没有那么后知后觉,而且甚至属于事先就先想太多小朋友,所以对这种后知后觉的感情虽然客观上可以明白,但主观上有点难以共鸣

2)不指向更好的生活的爱情,反而是更纯真的爱情。好了,这个说法,我连客观上都明白不了了。。。除非把这个更好的生活单纯理解为更好的物质生活,那我倒是能理解。换句话说,怎么会有爱情没有所图?所图当然未必是物质或者相貌,也可以是更亲密的陪伴,更安定的内心,人类之间珍贵的理解,这些都算是图啊。即使是看起来指向了更差的生活,比如说讲身份的年代,喜欢上了“出身差”的人,可是这是年代的颠覆,人心/人性还是一样的,因为那时候“出身差”实际上是更“高级”更“文明”更“书面”的人,指向的是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品种所应能带来的更好的生活。。。如果这个人不能指向我所更向往的生活,我怎么会爱上他呢?可能事后证明,这人他不行,然后明知道人不行还舍不得分开,但至少,但至少在我喜欢的这个时间点,我以为他是行的
再换句话说,爱的起源的确各种各样,有一些是源于欣赏,(我希望拥有和参与美好,并掺杂了一些榜样,我希望像他一样),有一些是源于拯救,(满足自己内心的成就感等等),有一些是源于共同经历,(你就如同我的一部分,见证了这一路)。。。但是能有长久而深刻的相互之间的爱情,或者说“我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你”,但是这个你是你,总要通过一些东西来体现互相的独特作用吧?
还是觉得,爱的起源之外,总要有所图啊,就,断背山这俩互相是图个啥啊?我不太懂为什么两个人在断背山一起放羊并搞了几天之后,就如此刻骨?所以归根结底,可能就是我不懂这种情不知所起的爱。。。

所以总体来说,这篇小说让我觉得很没有实感,虽然是美的,是有感人的地方的,我喜欢小说里面有实感。实感总体来说是自成一格小宇宙,既包括这个小宇宙是成立且可信的,也包括小说所承载的感情是自然生长出来。虽然小说当然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些小小的一两笔让我觉得特别可信的地方。
自成一格的小宇宙,比如说比如说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仿佛真的可以和现实世界勾连。我很喜欢哈利波特里面和现实勾连起来的部分!
比如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里面,吉姆说在捷克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人仿佛是盯梢的,看这种周围人的分组方式,他觉得是托比的手笔,他在这个时候想到这活儿像是自己同事干的,也令我觉得特别有实感,就是仿佛书里的这些人物就是相互关联切实存在的,没有被作者写到的时候也在干点别的,这些角色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纸片一样的等在那边,等作者要用的时候就拎出来写两笔
情感上的实感,啊,那就要说lariope大人了!双重人生里面,战后的日常婚姻生活就很有实感!而且是有那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感觉的!还有《Life, Interrupted》里面敏敏和金妮的关系也写得特别有实感,感情上的实感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觉得在这个场景里特别会发生这样的感情,就是特别“对”,所以,归根结底,可能是男同之间的感情我不太懂,以至于无法在小说里找到那个特别“对”的时刻。。。

世界上的故事啊

就是这么些!中秋三天只出门上了次课,其他都呆在家里,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1、大师课以及上课的收获
看了一些大提琴大师课,我发现,大佬和学生之间很显著的差别就是,大佬的弱奏(拉)非常非常猛,可以那么弱,细若游丝而游丝不断,所以大佬的幅度是1-100,学生的幅度基本上就是50-80,就窄了很多,没有办法那么对比和起伏
听卡普松上课,有时候他说如是这般之后,学生再做一遍,有时候忽然就好了!连我都听出来不一样了,然后,他会说,once more,然后once more之后,有时候学生还能做到,然后继续往下,有时候学生真是听着第二次就又退回去了,打回原形,就怎么说呢,有时候不是做不到,因为学生明显已经做到过了,但是不能保持,不能固定下来,我觉得once more是很重要,我自己也觉得有时候就是做到了,但是如何一直做到,甚至如何一直能听出自己做没做到,真的是难题啊!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连贯性,并不是中间不断,其实中间还是有空气,不是屏住一股真气,而是上一个音的淡出和下一个音的渐入,甚至不用淡出和渐入,只要保持原有的力量进入就可以,不要重新起,就能有连贯的效果
docle和espressivo的区别,前者更小(包括揉弦的频率)更轻更柔和,后者更宽
一首曲子,头开在猛吸一口气上和呼出一口气上是不一样的,吸气就是很会猛
看王健的大师课,提到,歌唱性不是说话,歌唱的关键是要有翱翔的感觉,是从天空俯视大地,是即使飞得很低,擦到地面,也不是坐在地上,是随时可以悠起来的,此言甚是,和我的听感很类似,但是,如何能实现这种效果,视频里没有说。我自己觉得可能就是连贯性和强弱的变化吧?
乐句如果是音阶的行进,尤其是下行的小二度的时候,第二个音可以左手轻一些下去,啊!真是立竿见影啊,立刻就没那么死板了
而且坐姿对于声音的影响也是直接的,老师说头不要低,眼睛可以看指板,但是头不要低,脖子不要压下来,腰不要往前挺,就是盆骨不要前倾,我觉得确实,声音就会有变化

2、hemiola
我感觉下来,hemiola有两种,一种是单一的旋律里面,某几个小节三拍子变成一种二拍子的效果,一种是左右手/两个乐器/两个声部,一个演奏两组音节,一个演奏三种音节,就是三对二,据说勃拉姆斯是hemiola的大佬,他很喜欢搞这个。非常惊喜的是,我在练第一奏鸣曲的时候,有个地方觉得有点变化,不太一样,会有一种紧张感的加强,原来就是hemiola啊!也就是先主观上感受到了,然后又通过原理懂得了,就特别开心!

3、死亡与少女
看了一个讲解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的视频,说死亡/死神与少女是一个经典题材,有很多这个主题的作品,我忽然就领悟了!音乐剧《伊丽莎白》不也是该题材的一种进化嘛?!死神虽然是以一个少年的形象出现(啊,mate,超级无敌迷人的mate),但伊丽莎白和死神的推拉,诱惑,呼唤,逃离,终归于死神的怀抱,原来也是经典套路啊!有意思诶

4、双城记
读完了《双城记》,我觉得还挺好看的,而且,我觉得故事的叙述结构也好,里面人物的矛盾性也好,作为一个1812年出生的古代人来说,真的非常高级非常厉害!最后30%非常好看,节奏骤然加快,所有的线头开始收,收得很干净,没有一个线头没有交代,就很古典的爽,以及Sydney Carton和小裁缝在刑场上的场景,非常刻意,但是也非常感人
当然,很多人物也很单薄或者很概念,比如露西。。。就是一个行走的女性美德大全嘛?!里面酒馆夫妇反而是比较生动的一对,但是考虑到狄更斯是个古代人诶,我还是会用比较宽松的标准来看待
我觉得,《悲惨世界》的核心故事和这个有点像,都有一个曾经入狱的成为圣人般形象的父亲,一个沉静的女儿,一个待营救的女婿,一对酒馆夫妇,一个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哦!而且还要搞“爱是比恨更长久更了不起的”,最后一切归为爱,和邓布利多差不多
以及,我觉得狄更斯还蛮喜欢“复活”/“重生”这个概念的,就很宗教,比如说医生“死而复生”,比如说Sydney Carton牺牲然后得到了永生(?),甚至说里面有个坏人假死然后脱逃等等。。。
又以及,我觉得罗琳阿姨从狄更斯里吸取了很多灵感,斯内普教授更是和Sydney Carton有一些共通之处,在网上搜一搜也确实颇见到一些人是这么认为的,怎么说呢,我觉得,可能这世界上的故事碎片就这么些吧?变化细节,变化叙事方式,然后就有了无穷变化

5、勒卡雷
还看了一个节目,讨论弗莱明和勒卡雷的,有个人说,勒卡雷其实就是在寻找自我,想要讨论的困境就是我是谁,是否有遗失的自我,是否有人比你更了解你,他的一大主题就是father-son,我心想,这我懂,就是找爹啊!这世界上多少主题,归根结底都是找爹。。。你看,哈利波特里面大家都在找爹,哈利在找爹,ss在找爹,甚至伏地魔大人都试图找爹,流人里面river在找爹。。。而且是儿子找爹,因为爹对于女儿来说,非常简单,找爹这种故事所特有的张力和复杂,只对于儿子来说成立,因为。。。这就是父权社会啊!

战友情和对手情

CP界,我觉得有两大类,战友情和对手情。这两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各自还有细分

比如对手情既可以上来就是对手的,一方老琢磨着要干掉另一方,然后因为因缘际会一方又救了另一方或者或者因为老琢磨对方,反而就生了敬佩之情之类,也可以是曾经是伙伴后来分道扬镳的,而分道扬镳又可以细分为是公开走上了对立的道路,还是一方暗搓搓的投靠了另一方
比如说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是前者
比如这两天沉迷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很多人磕的bill和jim,就是后者。简单说就是这俩人是一对谍报界的双子星,但后来bill转头另一方,老大只知道有叛徒,然后派jim去一个局验证到底是谁,bill明知道jim会去,但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真正的老大,看着jim出外勤,被打伤,又有点不忍心,用自己的叛徒身份保了jim的命。最后,jim知道bill是叛徒,偷偷溜进看守处,杀了他。。。颇为爱恨情仇,而且jim和bill还都是男的!不得不说,勒卡雷在1974年就已经。。。非常AO3。。。真的是前辈啊!顺便,勒卡雷的《女鼓手》就是战友情的CP,令人迷醉。。。所以我觉得豆瓣上有个人说的对:勒卡雷真的是CP界的大触啊

我和小女巫都喜欢战友情这一款的,但是细分又有不同
小女巫喜欢那种是生命中非常缠绕紧密的,比如说球类的双打,必须要共进退,互相承诺,这一款我不太行,我不太喜欢这款CP,彼此彼此责任重大,大到你好像要负担另一个人的人生

我喜欢的CP是,我可以给你安慰,参谋,训练,我深刻的懂你,我尽我所能帮你收拾烂摊子,但是,要面对的东西最终只能自己面对,我不能替你面对,我也无法保护你不受伤害,就好像双重人生里的SS和敏敏,SS只能自己去如履薄冰面对老伏,敏敏只能自己一路和哈利逃亡在外,战后敏敏能做很多准备很多游说,但最终面对审判的还只能是SS自己

早晨在上班路上想,可能这就是一个上了很多年班的人的CP之心,那就是:无论如何,无论周末多么快乐,多么治愈,到了周一,班还是得自己去上。。。
说起来,我觉得这也就是我喜欢间谍题材的又一个点,完全信任,后背完全托付,但再怎么准备,面对大boss的还是只能是一个人,独自面对
所以,这就是高度浓缩的困难中的高度浓缩的慰藉。。。是如果有深切的情谊和彼此的理解,生活就会好过一点点

又话说,看完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电视剧,好看!远远比电影好看!
于是,周末和shu快乐的看掉了《史迈利的人马》,好看的,这种好看,不是看完之后觉得很爽快的好看,而是有一种气氛久久萦绕不散
这两部片子里,我印象很深的地方第一部里面,是史迈利和谁说到皮特,大意是当时皮特技不如人,他的一个特工死在西班牙,他到现在都没完全走出来,当然了,我也不会信任那些可以真正走出来的人。。。就这几句,就皮特和史迈利的性格也都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第二部里面,史迈利去找安恩,安恩问他想不想去散步,史迈利行啊,安恩就很光火,问他,你想不想去散步?!史迈利说,想的。。。这一笔,立刻就体现他就是一个。。。如此不喜形于色的人啊,安恩肯定觉得自己于他就非常可有可无
然后我居然又跑去看《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书了。。。

《挚友》

又看掉一本勒卡雷,这本我觉得一般般?主要是沙夏这个人物我不太懂啊,但是我确实觉得,勒卡雷笔下的人物都是飘零人儿,没有归属的飘零人儿
以及,还是想要看一点HE,呐

今年夏天怎么这么热啊,每天每天都这么热啊
下周可以去看《剧院魅影》了,可以盼望十一放假了,下下周可以去看《伊丽莎白》了,《流人》也要出新的一季了,啊,蛮好
本来想下一本继读雷马克,但是他的书看起来也不大开心。。。我准备下一本读《双城记》,还没有读过狄更斯类

现在的梭子蟹可真好吃啊,雪白雪白的蟹肉,又鲜美又大口
前两天和娃说,你这俩月真是快乐无边啊,每天在家吃吃喝喝看小说打游戏,偶尔吹吹笛子,她说,可不,我不仅不干活偶尔才学习,而且进步还比你大!
太可气了,啊,说起来我真的好想有进步,于是就每天逼问shu,你说,你快点说,你老婆到底有没有进步?!!
昨天跟着节拍器在练附点节奏,还挺有趣的,说不要练成三连音,不要112,而是1112,嘿,对哦,很容易就1不够长。。。

动脑筋还是很消耗能量的,我发现吃一模一样的早餐,如果在办公室坐一上午,中午就不怎么饿,如果上午开了个很激烈的庭,中午就特别饿。。。

小熊猫

小熊猫比大熊猫好看诶,大熊猫看起来颇为静态啊,和看图片差不多嘛
看到小熊猫活泼泼的在树间跑来跑去,还是很让人快乐的,我觉得动物在自然界(虽然是很人为的自然界)就是比在动物园好看啊!
期待有一天能去非洲,晚上住奢华的酒店,白天出去看草原上的长颈鹿,。。。

熊猫谷还有个板块叫“熊猫教育中心”,让我一惊,难道熊猫也需要受教育么?!他们学什么呢?!学野外生存之道么?!到了教育中心门口,才忽然领悟,是教育我们,教育我们关于熊猫的知识,而不是教育熊猫,让熊猫学知识。。。

三星堆确实很好看,shu觉得三星堆和玛雅文明都是外星人搞的,而且是同一拨外星人,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就是三星堆的魅力啊!
都江堰我不太懂,但是看到江水澎湃,远处的重山叠嶂,还是觉得非常开阔舒服,在桥上站着看了老半天,然后觉得人类啊,还是应该和爱的人抱紧紧的,大自然真的还是很雄浑的,我们搞不过它

那个写blog的姐姐很友好的回我了,开心!算是英格丽徐交流的第一次啊第一次!
又一次读完了勒卡雷的《小鼓女》,确实挺喜欢的,间谍小说我喜欢的部分之一就是格格不入,我之前以为的格格不入是进入对方阵营,赢得信任,如鱼得水,和大家都玩得来,但其实心里有一块地方对方永远无法进入。但这次读,我发现,其实仗打多了,不仅熟悉对方的那一套说辞,也很知道自己这一方的不堪,他在自己的这一边,在自己的阵营里,也同样格格不入,没有办法完完全全相信自己这边的说辞,比如《小鼓女》是写了三代摩萨德战士,而主角贝克作为第二代的摩萨德战士,他是同情巴勒斯坦的,也和新一代的激进的要打出生存空间的那一派颇有分歧,换句话说,男主作为一个军人是坚定的,但他同时也是厌战的是有保留的,他行动里尽量要护查莉周全,他关注查莉的每一次心里变化,他明白查莉对他的心,一开始的故事当然是利用了查莉,但是到后来,他尽可能不利用她的爱,而是明明白白告诉她所有的风险,要她自己选择,查莉和他都不是被推着走的,他们都做了自己的选择,啊!好看!
说起来,勒卡雷的众多书里,我觉得这本是为数不多的BG,以及he,所以我特别喜欢~~~~

传统小说爱好者

周六读完了《spook street》,还挺好看的,感觉比第二本更看的懂一点,总体来说还是对lamb和Catherine的关系很感兴趣啊!后面有一本,据说戴安娜跑去告诉Catherine,她前老板是lamb杀的,Catherine大受震撼,整个人都不好了,重新开始酗酒。。。啊,我特别想知道到后来lamb和Catherine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关系啊啊啊!!以及他俩在柏林墙倒掉之前有什么具体的爱恨情仇么?!用bing搜来搜去,意外的发现一个读书博客,是这位作者的粉丝,她读了目前出的所有的slough house系列,我已经跑去留言了,用上了我的破破破破英文(基本就靠AI),还是很期待博主能回我告诉我一下,他俩到底。。。什么关系啊!!
但是我还是想再次感叹墙非常影响我的学习大业。。。要是能随随便便上reddit之类的就好了

说起来,我对这个作者颇为不满的一点就是,他对人物有点随便嘛,随随便便就有人死了,随随便便就有人加入slough house,怎么说呢,我还是喜欢传统的小说式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宇宙,基本上就是这些人,以及所有的主角都有一个结尾,最好还是一个happy ending!

啊,以及,我很爱“人物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过去,写的是当下,但一两笔勾连到过去的,而且过去还颇有点苦涩”的这种手法啊!

第二次在读《小鼓女》,这次看懂了很多东西,巴以搞来搞去就还是那样。。。豆瓣上那篇影评下面的有篇书评(或者说书和影的对比)写得真的太太太好了,说起来我觉得勒卡雷的很多小说还是可以重读一下,咩嘿嘿
间谍小说就是好看啊。。。完全奇幻的世界有时候会无法进入,疲惫的现代生活也实在太过疲惫,不想看人一模一样再疲惫一遍,而间谍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看的小宇宙

说到虚实相间的小宇宙,说起来罗阿姨真的太擅长把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写得很具象了,比如说夜骐,只有见过死亡的人才能看到夜骐,就是。。。怎么说呢,有些东西你虽然看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就是存在着(看不见夜骐也不影响夜骐可以拉马车)但,只有两个人有共同的经历才能看到共同的东西
比如说众所周知的摄魂怪→抑郁症,就是摄魂怪的出现周围的一切都冷掉了,人仿佛再也快乐不起来,而抵御摄魂怪所需要的是“呼神护卫”,用所有快乐的记忆集中在一起召唤出守护神。。。
比如施出不可饶恕咒,需要内心有恶意,有恨,有想要伤害对面这个人的强烈的愿望,这样的设置之下,想在天文台楼上,SS能对邓布利多喊出阿瓦达索命,其实SS是对邓布利多有恨的,但这种恨不仅无损SS的光彩,反而有非常感人的地方。。。而同样场景的马尔福,他下不了手,一方面是他就是这样色厉内荏的小青年,一方面也是他没有这种恨
比如说博格特,这不就是噩梦,或者说做噩梦的具象体么?
比如说大脑封闭术,某种程度就是密封/回避/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对方感知到情绪的变化啊

罗阿姨的侦探小说其实还挺好看的,但是就是这些案子太吓人了。。。搞得我有点看不下去。。。就不能干脆利落的杀个人,主要就开始破案么?那些案件又复杂又瘆得慌。。。叹口气

黄梅天

黄梅天潮湿得不行,路边开始长蘑菇了都
新公司法生效了,自然要学习,结果学得困死了
又开始看《广告狂人》了,看《广告狂人》+《广告狂人》原声+打印了本《广告狂人》剧本,学英语。第一季查了几个单词,至少10个欧路词典告诉我“本词已查3次”,也没关系。。。那就继续查到30次好了!
说不定AI翻译已经被充分攻克了,我的英语还没学好,但也不一定,毕竟。。。可能中文AI永远都好不了。。。但,不管怎么样,起码目前学英文不太困,那就慢慢学着

昨天和shu聊,如果财务自由了,我会过怎么样的生活,想来想去,还是上课练琴学英文,好像也和现在也差不多
最多再加上学跳舞,学羽毛球,学画画

我又开始读《小鼓女》了,之前我觉得没有完全读懂,想当AO3的CP文再读一遍,获得一点点荡漾的感觉。以及,我在想一个问题,比如说极端穆斯林国家吧,如果作为一个极端穆斯林国家的女的,为什么要反抗侵略者或者殖民者?到底有什么合理性?哪怕是理论上的应然?
毕竟在这种国家的女的,我觉得任何一个号称文明的侵略者都能让她们的日子稍许好过点?
所以这就演化出一个问题,如果侵略者/殖民者能让本地二分之一的人口都过得更好点,为什么要反抗侵略者?确实有时候,当然我们可以说,女的也有父亲兄弟,他们不开心,女的因为爱他们,所以幸福指数也有下降,那么幸福指数应该是可以量化的?比说父亲兄弟福祉-10,于是自己心里不开心指数-5,但是自己可以抛头露面,开心指数+100,那也还是赚了啊,而且父亲兄弟福祉-10,说不定也可以认为是为了我们女的的福祉作出的牺牲嘛。。。
然后我就跑去问shu了,你说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其实也根本想不出来逻辑上能说得通的理由,最后我俩一起觉得,这个问题只有女的能问出来,因为只有女的会面临这种情况,而历史和所谓大义都是男的的声音,之所以有不假思索的大义凛然是因为二分之一人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两天读完了《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开头三分之一读的是中文,后来跑去读了英文,有刻板印象的地方但也是很合格的通俗小说,有好笑的地方,有忧伤的地方,有隐喻的地方,与众多通俗小说相比,又有一些非常沉重的地方,我觉得使得它就变高级了一点。某种程度来说“我”的这个角色,和《free: 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里面的叙述者有一点点像诶。而且这本书的视角特别特别女性,不是那种口号式的女性,而是作为一个女的读这本书,一定会有会心的地方(比如说父亲对迈克的态度),是真真正正一双女性的眼睛在看世界。以及里面的姐妹情谊,从互相决裂到互相略微有一些理解,特别动人,寥寥几笔,最后看到妹妹不再争那个项链挂坠的时候,我真是眼睛一湿啊

以及还开始读《双城记》了,第一次读狄更斯,仿佛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一些很带劲的东西在里面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