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迷在《Fire and Hemlock》里,看到现在而言,我觉得这本书就是我的菜啊!
这本书的资料超级少,我基本上就靠和kimi讨论,但是kimi时不时又不太靠谱,会言之凿凿给出一些错误信息,但有时候又觉得他的一些非常具体的细节分析真的还蛮有启发的。。。但是我现在很怀疑他的启发究竟有没有启发对啊?
这本书,从宏观来说,kimi说,在Diana Wynne Jones的全部作品中,《Fire and Hemlock》被视为“最复杂、最成人向、也最难归类”的一部,其独特之处可概括为以下七点:
- 结构实验:非线性“记忆迷宫”(这个部分我没有特别的兴趣;)
- 体裁跨界:YA 外壳 + 哥特传奇 + 成人浪漫,官方把它标为青少年小说,内容却涉及成年男女的暧昧、死亡契约、性暗示与伦理困境,因此常被评论者称为“披着 YA 外衣的成人哥特罗曼司”(啊!我超喜欢)
- 互文密度最高。书中显性引用或化用《Tam Lin》等三十余种文本,形成一张“让读者边读边解码”的网。DWJ 其它作品鲜有如此“学术级”的文献狂欢 。(这个部分有的时候很好笑,有的时候让我有点不太搞得明白,经常要摸索一下)
- 魔法规则最“冷酷”。精灵/魔法不是可学习的技能,而是冷酷的等价交换与文字契约——“说出的故事即债务”(这个部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故事和生命/现实生活的交错的关系)
- 主角关系“倒置”。传统 YA 是“少年救大人”或“大人救少年”;本书却是 10 岁女孩与成年男子建立“柏拉图-暧昧-共谋”的长期情感,且男子才是待救者。DWJ 后来承认,这种设定在当时 YA 市场极其罕见,也最具争议 。(这个部分并不很健康,虽然DWJ已经写得很小心了,而且豆瓣唯二的之一也提到“冷漠家庭和manipulative relationship残酷和真实让人喘不过气,Polly和Tom的关系controversial无限接近真实(underage警告)。”)
- 作者个人情感最深。DWJ 多次把本书列为“最费劲也最心疼”的作品。她称若可重写,“会把句子再磨亮一点”,足见其投入程度之深。
- 学术关注最多。在 DWJ 研究中,《Fire and Hemlock》是被硕士/博士论文引用次数最高的单本,关键词包括“女性成长仪式”“元叙事”“精灵绑架的现代重写”等,而其它作品多被放在系列框架内讨论 。(这个部分我不太懂,但是我觉得确实很有意思)
简言之,这本书是 DWJ 的“结构野心 + 情感极限 + 学术彩蛋”三合一的顶点之作:她把所有擅长的技巧推到最极端,也把自己最私人的恐惧与希望投了进去,因而在她的整体创作谱系中独占一格。
啊!!我想说:哥特罗曼司,我喜欢,我觉得哥特罗曼司是一种特别上头的东西,不论斯赫同人还是剧院魅影,都是哥特罗曼司啊!而且我觉得,健康的甜甜的恋爱令人荡漾,令人快乐,比如说《傲慢与偏见》,还很令人向往!但是不健康的哥特罗曼司,它上头啊!
里面有很多部分真的写的很细腻,除了主线之外,Polly和母亲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都非常传神
有的地方又写得特别美,我昨天看到一段她写的Polly在学校戏剧节演一个舞台剧,第一次演出同学们和她都各种出差错,到了第二场演出的时候,非常非常顺畅,所有人都是如有神助,这一场描写得特别妙,一方面那种顺畅是因为第一场的演出事故让大家都好好准备了,一方面那一场其实就是有魔法影响,几乎就是魔法显现,但是没有一词描述有外力的魔法
那种怎么演怎么对,仿佛“对”到了令人战栗的地步,“……she was part of a transparent charmed pattern in which everything had to go in the one right way because that was the only way it could go.…”真的,整段特别特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觉得这本书另一个很妙的地方就在于,魔法似乎并没有切实存在,没有说谁谁谁发出咒语,但又无处不在,我和kimi讨论,它说这本书里“魔法是一种“叙事重力”——一旦故事被说出口,世界就必须按那个形状塌陷。但每一次“讲故事”都在暗地里改写现实。魔法像空气一样被呼吸,是感官记忆”
目前看到45%,等我慢慢看完!好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