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菜瘾大

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姑娘,有一次她说她之前一直羡慕做什么都寻求最优解的,都要赢的人,觉得他们既清醒又聪明,现在觉得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赢,那TA就只会选择做自己能赢的事情,这样的人,要么根本没有自己的喜好要么压抑了自己喜好,前者无趣后者不自由,有什么值得羡慕的。
后来这姑娘又说,如果太沉迷自己的工具性,那就会不开心也会没有安全感,因为你把自己放在了答题人的位置,可是出题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随便变题目啊,而且总有更好的工具啊,总有人觉得,我喜欢的事我必须得干好,或者说我得干好,我才能喜欢。哪怕把自己的喜欢变成了谋生工具,靠它都吃上饭了(已经算是某种程度了干好了),也还不够,还要力争上游,出类拔萃才行。。。
这个问题也是一直以来颇为困惑我的,然后我就跑去评论了,我说,我一直在想,人类会不会真的喜欢上自己毫无天赋的领域,学来学去学不好真的会快乐么?或者说,莫非学来学去学不好才是纯粹的快乐和喜欢,因为完全不包含,也包含不了任何虚荣和炫耀在其中
然后,颇有一些姑娘来评论,有的说,有啊,就是人菜瘾大嘛,有的说,有啊,我就是干一行菜一行啊,还有的说,有啊,我学了好久跳舞但还是跳不好啊,但跳不好也跳得开心啊等等。。。
哈,人菜瘾大,说的就是我啊!

怎么说呢,这个问题是真的困惑我蛮久的,如果完全做不好,喜欢这件事意义何在?要喜欢成什么样才是喜欢?有一点喜欢是不是喜欢?如果做起来还算顺手,但没那么喜欢,就满足于大致过得去,能混口饭吃,但也不想精益求精,究竟行不行?
当然可以宽泛的说,喜欢的事做不好,开心就行,但其实心里也还是觉得心虚的,这样真的开心么?甚至这样真的应该开心么?而谋生的事,不精益求精,也一样心虚,担心随时就落入社会底层万劫不复,真的很没安全感
心虚就是一种很真实的感受,虽然除了对自己说,放轻松以外,也就只能一边心虚一边瘾大,一边心虚一边摸鱼了

以及,最近真的觉得诚实的面对自己,其实也蛮难的,也需要勇气,罗琳阿姨最厉害!

我觉得自从去年以来,就日益充满了一种被剥夺感,往大里说,不仅得到的少,所谓没啥获得感,好不容易有点吧,还觉得随时会被夺走,往小里说,在不能看黄色小说的时候,在不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在不能向chatGPT请教看不懂的英文短句的时候,在匿名投诉回访电话被要求实名的时候,在没地方讲道理的时候,这时候,屡屡会想到《Advanced Contemporary Potion Making》里SS不能接受和HG持续偷情,说“However little I have, it must be mine. In time, I would grow to hate you, and I could not bear that either.”
可不呗,我的,我的,我的!那个拉得很菜的琴发出的很菜的声音,它毕竟是且仅是我的!

什么锅配什么盖

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帖子,有个姑娘去摆摊,卖小慕斯杯,摊子上摆了付款码和价格牌,有个城管来问她价,她就说了,人家付了钱,买了一杯,走了,第二天她又发了小红书,说摊子被没收了。。。大家的评论纷纷说姑娘不懂人情世故,第一天人家来的时候就应该该“什么钱不钱的,大哥尝尝”,怎么能收人家钱,你摆了牌子写了价,人家还问价,你就应该懂了,你实在是不太行啊云云
不是说不可以懂人情世故,不是说不可以懂潜规则,懂和以懂为骄傲,那可是太不一样了
我觉得哦,我深深的觉得哦,有这样的群众,人家不权力寻租简直都对不住群众,留言的你们和利用一点点权力折腾你们的他们,实在太般配了!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呢

之前有个姑娘发微博说,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要做人上人比较好,有人觉得没有人上人比较好呢?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区别呢?底下评论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剥削别人当然要剥削,没有能力剥削就要求平等,哈,我觉得这样看起来,大家还真是齐心协力完美配合建设弱肉强食的社会呢

你说,这种社会生活究竟有什么意思啊?!是不是很没劲啊?

最近练琴在练一段快板,我觉得自己左手非常软,很没劲儿,而且不仅不灵活,还不持久,拉几个小节就觉得僵掉了,啊,好难啊,真的好难啊。。。左手好难啊,右手也好难啊,统统都好难啊
参加了一个在线的英文读书会,还挺有意思的,虽然我一句英文也讲不出来,但是能听一个小时英文,听懂七八成,已经觉得自己是非常厉害了!说起来老师讲得真的好清楚,也颇有启发。。。可惜后面两期的主题我不是特别有兴趣,期待再接下去有有意思的主题!
最近在读《隐面人》和《I capture the castle》,前者还挺好看的,说起来在书里看到很多熟悉的人,冷战中的有名间谍们,可能互相都认识吧!后者读了15%,男主角刚刚出现,目前觉得似乎一般般,能看,但也没有非常起劲,虽然罗琳阿姨说“This book has one of the most charismatic narrators I’ve ever met. Seventeen-year-old Cassandra Mortmain captures the castle in her insightful, witty journal entries.”希望后面会好看点,再不行就只能弃掉了
喜欢的同人更新了,写得流畅成熟,好看的!说起来尽管困难,我还是过两天准备注册一个账号,留一个言,虽然写不来英文,我可以用在线翻译呀,我可以集合好几个翻译软件的精华呀,只希望,这位作者,请一定不要坑啊!

前两天杨小恒说,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吃晚饭,我说我最期待的事情是吃饭之后和爸爸出去散步,结果杨小恒说,而爸爸最期待的事情肯定是我们俩上班上学不在家吵他。。。哈哈哈哈哈。。。爸爸只好说,没有没有,我没有这么想
但,确实,我们俩真的很吵啊!

三块糖

育儿届一直有一个江湖传说,说某个人做了一个实验,给一块糖给小朋友们,说如果你们现在吃就有一块,如果你们现在不吃,明天就能得到3块,然后跟踪下来,那些现在不吃的小朋友都在未来发展得更好更成功,所以说学会延迟满足是很重要的,可以为了更大的利益忍受眼前的痛苦是很重要的
但是,其实这就是假的啦,根本不能复现出来,后来有很多人做过这个试验,都没有办法复制出试验结果,只要把家庭收入和环境这种变量考虑进去,耐心等待的小孩儿并没有更好
就,怎么说呢,经济压力自然会带来不确定性,首先富裕家庭长大的小孩糖的诱惑本身就没那么大,生活稳定性更高,未来更可以预期,更倾向于做长远打算,反之,过了今天没明天的就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我觉得此言甚是

而且长远打算也有个限度,它得真正是个打算才行,大部分说等AAA了我就BBB的人,永远不会BBB的,会BBB的人,一般在还没AAA的时候都会有一点点试探浅浅的尝试往BBB那努力或者作出一种更廉价简陋的BBB,微博上荞麦说,其实我们就把“吃糖”的欲望转化为了“得到更多糖”的欲望,从此就没有吃糖的快乐,只有得到更多糖的快乐,手里有一颗糖,高高兴兴的吃掉,好满足,变成了怎么才能有更多糖,下一颗糖在哪里,别人的糖会不会更好,始终没有真正吃到糖

神秘人儿

前两天我用故弄玄虚的口吻和娃说,和你说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非常非常吓人,她吓了一跳,问是什么?是社会新闻么?我说不是,是我们家的事情,她看看我说,难道是你胖了?我说不是,主要是我最近没敢称,不知道胖没胖,她又想了想说,“那是你把那罐巧克力都吃完了?”
啊!!!被你猜到了诶。。。非常惊喜的抱住她,很懂我啊小姑娘!
晚上看到一家网店卖的衣服,仿佛颇好看,一张大图里面,里面有20件衣服,我问杨小恒,你觉得我最喜欢哪3件?她蹭蹭蹭挑出3件,2件都正中红心!
实在是太厉害了!!我和shu说,你说你说,杨小恒是不是非常懂我,他说,是!但,你。。。也没有那么难懂。。。
我今天中午吃饭和同事讲了这两个故事,她居然反应也是,你。。。还是挺好懂的。。。
这样啊。。。原来我完全不是个神秘人儿,啊

昨天晚上重看《伦敦生活2》,看到晚上11点多,不舍得睡觉,一觉醒来就要上班了啊!晚上一边刷牙一边想,明天就当是老伏开会,不想上班的间谍也是要去开会的!

一点都不想上班,过了逍遥自在的五一假期,在家里吃东西看片子读书拉琴,最远也不过步行去了一趟徐家汇。。。时不时抱着娃和老公在床上滚来滚去,实在是太舒服了
我看了音乐剧《伊丽莎白》,娃重看了音乐剧《音乐之声》,想不到,我会去看德语音乐剧,还挺好看的诶,《伊丽莎白》讲的是茜茜公主的故事,简化说起来,可以说是既要又要的故事,既要自由又要舒服,也没啥责任心,但我觉得也还挺好的,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不是,努力一下总可以,而且虽然她爱美爱得要命,令我觉得至于么?但,好像除了让自己好看,她也没啥可以自己能控制的东西了。。。就还挺惨。。。以及,确实,自由真的是非常非常令人向往及追求的东西啊,啊!

虽然我不爱上班,可不也一天不落的上着么,我不也每天努力挣钱么,茜茜公主她虽然不爱当皇后,可她不也当着么,王储不也生了么
不仅要人干活,还要人兴高采烈心悦诚服的干活,这都是什么毛病啊?应付生活已经够难了,如果还非得自我要求做出享受的姿态,那也太贱了吧?
又,《夜船》一段可真是感人啊,历尽沧桑,我依然还是不爱/喜欢你,非常好!可能,因为我觉得这里面是体现了“我选择了“不高兴””,算是体现了我的自我意志,而不高兴的自由也算是自由中为数不多较为易得的部分了

假期还读了半本《隐面人》读了一个《I capture the castle》的开头,也还挺好看的
假期最后一天,做了田螺姑娘的醋蒸鸡,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食谱,但是意外的好吃,圆满的句号啊!

4月28日的音乐会

4月28日是五一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尽量把事情统统做掉,然后充满期待地去听王健的音乐会!

第一次听王健的现场,怎么说呢,客观的说,可能是好的,至少在我这样的外行看来,觉得技巧什么的应该是没的说,但主观来讲,我不喜欢
我觉得他的音乐很硬,当然这是个人的音乐追求不同,不过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喜欢偏硬的音乐,但是这种硬法好像就不是我的菜。也可能硬和硬还不一样,比如说木头的硬和大理石的硬显然就不同?我可能更喜欢的是木头的硬,也喜欢的是刚强里的柔软,而如果没有柔软,只有刚强就觉得意思不大了,以及我觉得音乐很硬就缺少变化
那天的钢琴我也没有很喜欢,但是刷微博看有人觉得钢琴特别好,不像卡普松那天的钢琴过于平分秋色或者有喧宾夺主之感,啊,果然大家的偏好不一样,我喜欢钢琴很强,是两件乐器一层层的互相推上去,是伙伴式的关系,而不是钢琴衬托着大提琴/小提琴

回来路上,我忽然记得之前读过一篇王健的访谈,刚刚又去翻出来,他说,“……而说到演绎风格,和欧洲目前整体上的音乐品味是有关系的。他们的音乐品位变得越来越淡了,越来越追求一种超脱,而不是去体会深刻的情感。现在,他们对于深刻的情感已经比较过敏了。现在的演奏,越来越华丽,越来越甜蜜,越来越“面带微笑”,越来越优雅。但是,也越来越少血和眼泪了,这些东西他们已经不能接受了。现在欧洲的品味,已经不接受血和眼泪,他们只接受一种典雅,一种清新的、让你感觉愉悦的东西。而过去那种,有血、有眼泪在其中的演奏,他们已经不喜欢了。就是说,我的演奏现在已经过时了。……他们没有对于深的东西的追求,他们不喜欢。就好比,现在他们只爱吃清淡的食物,而不喜欢吃有味道的东西,觉得那样太过分了。”
我不懂欧洲的音乐家,更不懂欧洲的音乐风尚,只是我觉得,这么泛泛的抒情评论很有我朝神神叨叨古琴届的感觉。。。而且显然在谈论艺术作品的时候,深刻的演奏是褒义词,浅表的愉悦是贬义词,这么说来,就仿佛不喜欢他演奏的人都是浅薄的。。。似乎也。。。太过于抬高自己了吧?
所以,可能我就是属于他说的,喜欢“甜蜜”、“优雅”的浅薄浮华的人儿~~总之,本次音乐会出来我没有一种被感动/感染的感觉,也没有觉得今天过了一个特别难忘的夜晚,换句话说,卡普松的音乐会一散场,我就冲动地搜了一下小红书上第二天的演出有没有人不去了准备出掉一张180的票,而本次音乐会出来即使第二天也还有不一样的曲目我也不会再买票

说起来东方艺术中心的神奇之处是,居然中场休息的时候大厅里有卖奥尔良味烤鸡翅,巨大的气味真是。。。不太好闻啊!
而且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厅完全屏蔽手机信号,一方面心理上我觉得不太舒服,一方面也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诶
说起来,在东方艺术中心看到许许多多的学校/机构老师,以及各种各样持有赠票的人,回来看到一些专业人士的专业乐评,但,乐评届我不懂,但凭着多年看戏的经验,戏评届我还不懂么。。。
以及,见识少的我第一次看到钢琴家演出的时候靠着椅背弹琴,一度令我觉得他是不是背受伤了或者先天背就不太好啊?!又话说,翻谱的妹子两次翻错地方,其中一次还被钢琴家一手推回去,颇有喜感

另外值得一记的是,我!周末仿佛忽然找到了一点点拉琴的感觉,能有点老师说的收着一点点给的感觉了,录了一段梦幻曲,看录下来的音波,应该这不是错觉!
因为我去年的录的梦幻曲,基本上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向右收敛的三角形,就因为每个音都是有个音头的,起头重,所以连在一起就没有那种音乐延绵的感觉,而是会有种一顿一顿的听感,后来今年年初的时候录了一次,觉得是当时最最好的一版,看音波,基本上是长方体,也就是虽然没有多大起伏,但起码也没有很突出的音头了,我昨天录下来,啊,终于大部分音符是个向左收敛的三角形了!就是音乐是一点点出来的,还略有起伏。。。希望。。。我是真正的上了一个新台阶!

练习曲

最近在练的这首练习曲还挺好听的,有一种水倾泻而下的感觉,但是很难,大量同音换指、大小把位不断切换、频繁换把,慢慢来,慢慢来,一遍遍来,靠节拍器慢练
话说在小红书上刷到卡普松音乐会之后的签售,不止一个人说,他的手表不错,还都看出了品牌和型号,果然是小红书

今天上课继续在搞维瓦尔第的largo,我觉得好像我又领悟了一点,如何才能每一个音符都有控制,每个音符一点点的给,收着给,只有这样,曲子才会有一种流动的荡漾的感觉,心里要有,手上才可能有,而且可能不要老是去想右手,想来想去就更僵了,而是要去听音色,听声音的变化,右手会自然而然作出调整,总之,一节课下来我又觉得我有重大突破,实则很可能并没有,但,就是这样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进步的吧?
那天和shu说,怎么样叫做大提琴学有所成呢,我心目中的标志是可以自己去琴行试琴买琴
然后我就想,学琴五年之后说不定就可以换个高级一点的琴了,那就定为40岁的生日礼物吧,然后默默的觉得,40岁啊,我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断断续续读完了《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比想象中好看一点,但也没特别好看,就,还是要有爱啊,起码要热烈的爱过,日子才更能过得下去一点
但鸡汤文可能已经不适合我了,虚不受补,还是看点荡漾的言情小说吧
话说同事的女儿谈朋友了,她给我看小朋友在朋友圈的官宣,我忽然想到远古时候我们心事都在MSN签名档里偷偷流露,刚认识某位小朋友的时候,他的nick是写给那时候女朋友的“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颜”,真是一种古早的浪漫啊
中年阿姨才需要看言情小说,年轻姑娘她们可以直接体会小鹿乱撞

放声歌唱

昨天去听卡普松的音乐会,晚餐去麦当劳吃饭,是新炸出来的薯条,最喜欢这种薯条了!立刻,我觉得会是一个非常快乐的晚上!
说起来,好久好久好久没有进剧场了,更就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在剧场进过不用隔一个位置坐一个人的剧场了,坐在里面等开场我已经颇有一些激动,完完全全的座无虚席啊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的第三奏鸣曲,第三乐章开头的响起来的时候,那种和煦温柔,非常感人,我看到我前排的观众在这几个音符出来之后,就和她的小伙伴对看一眼,竖了一个大拇指~这个乐章后面激烈的部分也是越来越好,和钢琴完完全全交织在一起,密不透风又威风凛凛,是一种放声歌唱的感觉,我觉得非常值得,现场果然是不一样!
勃拉姆斯第一奏鸣曲,我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还是精彩的!怎么说呢,我觉得独奏家确实是有独奏家的气派在,现场效果热烈得不得了,最后谢幕的时候掌声经久不息,卡普松和钢琴反反复复出来谢幕,还又返场了两首小曲子,是《天鹅》和《沉思曲》,很柔和,而且天鹅有一种清丽
演出里我通常都特别喜欢返场的部分,重头已过,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也仿佛更熟悉了一点,有一种格外轻松友好的氛围
走出音乐厅,降温的春天,风如凉水一样,路上有草木的味道和花残留的香气,深深吸很多口气,啊,真好啊!

又,我觉得确实还是要听熟悉的曲子,比如说开头舒曼那首我听得就没啥感觉,但是,问题又来了,不熟悉的曲子可能就是因为听起来没那么喜欢才没有反反复复听,所以才变不成熟悉的曲子的。。。摊手。。。想到下周要去听王健的音乐会,其中有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这首曲子我听过好几次,都没啥感觉,于是今天在路上又翻出来听,想为下周音乐会做点准备,然而。。。听完之后还是觉得专辑后面的那首福雷的奏鸣曲更好听诶。。。

timing及其他

最近听王识君博士的钢琴课听得津津有味,虽然非常技术流,但是竟然也很好听!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他经常说的timing,他有时候会说,这个地方稍微弹得宽一点,我觉得我非常能明白,真的有的地方很感人处就是演奏者稍微抻的一下,我觉得大凡能出唱片的人,音色都不算特别差,而音色在演出的重要性里,至少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至关重要的是尺寸,或者就是timing,这不是节拍器打的那种节奏,节奏大家可能都不会错。我心目中的尺寸是总体的大小,一首曲子,A弹10分钟,B弹8分钟,即使内部的比例都一样,但就是俩人尺寸不同,而到了句子内部,就是timing,某个小节里面,两个音符之间,是抻一下还是赶一下,是宽一点还是窄一点,这些地方我觉得是非常迷人且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偏好都会不一样,
除此以外,句子的走向,强弱,也都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变幻无穷啊!

昨天上课,学维瓦尔第的奏鸣曲,同样是四个二分之一拍的相同音符,因为他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就是要断开一点,不用揉弦,上次的柴可夫斯基就是粘一点,幅度从小到大弦揉起来!而且附点不用拉满,左手不离开弦,用震动的余音补足时值,这样一搞,确实音乐听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一种干净、简洁、工整之美
目前在练的一首lee还蛮好听的诶

在东翻西翻找同人,一时还没有找到特别喜欢的,我喜欢的是这俩人在困境中相互的一点慰藉,一点温暖,而。。。微博上推荐大部分都是,超甜,纯甜
啊,不是很爱看这种超甜纯甜的文,尤其不太爱看吃醋什么的这种环节,不必要的劳累,生活里可供糟心的事情已经够多的了,吃醋已经是排在很后面的种类了,时刻保护欲爆棚也不太行,老是要把她护在羽翼之下什么的完全不是我的菜,更喜欢的是,“我帮你一起准备,相信你能应对”,“我虽然无法保护你不受伤害,但我能尽量收拾烂摊子”,”即使可以互相给一个肩膀,但我们困难依然只能自己面对,但有了这样一个肩膀,日子就更过得下去一点了”……总之,这样一来,好像言情小说能看的就不多了
shu嘲笑我说,这就是代沟啊!纯甜+吃醋是小朋友是喜欢的嘛,哎,我觉得他。。。说的对。。。可能我过了看正宗言情小说的timing了!
我可能要回到lariope那里去,读一些之前只读过翻译版的原文了,强大如SS表现出,“我佩服你,愿意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是多么旖旎的一件事啊!

《热夜之梦》

周末读完了,好看的!之前看过这个译者的一本勒卡雷,非常流畅,这本也很好,算是近期读到最令人愉快的书了~~

其实,我觉得主题还是传统的那些主题,努力抗拒的诱惑、重压之下的选择、反省和忏悔、信任的建立,梦想的实现和脆弱
约书亚决定和马什船长和盘托出的时候,马什船长问,那你告诉我,怎么才能干掉吸血鬼,约书亚犹豫之后就告诉他了,那种,非常古典的,武侠小说式的情节
整本书有一种非常朴素而稳固的道德感,强大有力,虽然约书亚是有软弱的一面,但即使约书亚软弱的时候,也不是病态的孱弱
可以算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吧,我觉得啊,在目前这个时代大约很那再有这样的作品了

不过这本书万般皆好,里面的友情是非常动人,但。。。春天来了,我还是想读一点言情小说,啊!
但说起荡气回肠的言情小说,有什么比《second life》更好的呢,叹口气。。。好看的同人很难找啊!

以及,最近在和12345的斗智斗勇中,我深深的认识到,我还差得太远,太没有主人翁精神,乙方的卑微已经刻在骨头里,要改进!!要学习!!要成长!!

物质快乐和其他

给娃买了一个kindle,她一直捧着看,然后还和我说了好几次,妈妈,我好喜欢我的kindle啊!
本来说kindle她是想作为生日礼物的,生日是10月份,还早得很,她说了好几次现在就想要,那赶紧买起来,我觉得啊,一件喜欢的东西买在最想想要的时候是真的快乐!
而且买东西能带来巨大的快乐离我好像已经很久远了,我问shu,我们最近有什么买了东西获得了莫大的快乐的时候么?!
可能就是去年的取暖器吧,除此以外,好像最近几年都没有过买了什么觉得特别特别好的时刻了
所以,我似乎有一点点理解为什么有钱中年男子喜欢给小姑娘买礼物了,因为,这么容易能让另一个可可爱爱的人类因你的付出(而且是相对来说很容易的一种付出)而开心,感觉确实让人感觉蛮好的,而且这种开心颇有感染力
而,我们中年女人,就很难了,有谁送我个LV包我也没觉得多开心不是,送我套房子倒是很开心的,可房子的难度系数和LV比实在是云泥之别

昨天和shu说,现在有很高级的纹眉,效果自然价格昂贵,他说多少钱,我说3888-6888不等吧,他说一劳永逸?我说1年半左右吧,他说,你周末又不画眉毛,一年半,工作日画眉毛,如果是4000块,约等于每天花10块画眉毛,你觉得如何?我一听,立刻表示,那我还是自己画画吧,10块呢!够1/3午饭钱了
今天早晨出门前,我问shu,眉毛画得值10块么?他立刻很捧场的表示,起码20块的水平!
很好,我还是自己画画好了,每天立省20块

哈利波特要拍电视剧了!很期待啊!只要不特别难看我都会看下去的。。。不知道为什么,微博的评论都是“千万不要来个黑人演赫敏”,或者“又要政治正确了”,就,很反感这样的评论诶
都可以啊,华裔也可以啊,拉美裔也可以啊,非洲裔也可以啊,为什么非白人小姑娘就不能实现一个演赫敏的梦想呢?
有人说,少数族裔要多学文化,讲自己的故事,可是,且不说,这些人所谓“多学文化”,这种文化不就是老白男的文化么?而且为什么非要讲自己的故事呢?比如说,学校话剧社要排《雷雨》,你要说藏族同学不能参演,你看藏族同学会不会揍你。。。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建设社会主义,非要人家藏族同学讲农奴的故事呢?
还有人说,这些都是安慰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族裔的问题,对啊,那就要更多啊,而不是要更少。。。说规定董事会必须有1个以上女性是安慰剂,不能解决女性职业天花板的问题,那么,意思总不能是,所以1个女性都没有反而是更好的吧?!
总之,我觉得梅兰芳的杜丽娘非常美,而哈姆雷特都能变成狮子王,就,大家不如放轻松,都可以,什么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