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召唤

我昨天看了一些帖子,大致的讨论是“如何发现找到内心喜爱得兴趣爱好或者calling”,是的,这个问题我也困惑很久,之前读《天涯棋客》,非常羡慕芮乃伟九段对棋的热爱,而且我确认我羡慕的是热爱本身,并不是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成就。
曾经也非常向往能找到真正热爱的东西,好像被一道光击中,然后从此人生大不同,快乐无边
但这么多年这道光都没有击下来,我严重怀疑未来也不会被击中了,很有可能“内心的召唤/热爱”这么好的东西,岂是人人都能有的
也会在想,有了热爱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是不是也一种很懒惰的说法呢,不够爱,所以搞不好,他为什么不扫地,因为不够爱你,他为什么这阵子心猿意马,因为不够爱你,嘿,这么简单粗暴的么?!

找不到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东西怎么办,帖子里有个人说,对她启发很大的一句话是“instead of follow our passion, follow our curiosity”,我也觉得还挺有道理,不要觉得很爱了才开始,不如有点感觉就先试试?能找到最终的热爱被那道光击中当然好,不能的话,follow our curiosity起码也让生活丰富一点,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至于工作,我觉得任何一个工作都有很多非常烦心的时刻和非常多令人不愉快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要做呢,这个答案就比内心召唤要简单多了,因为要养家糊口啊,而且这份工作还算有点闪亮的时刻,还有很多工作从头到尾墨墨黑呢

昨天看完了《When Breath Becomes Air》,这本英文好难懂啊,而且很隔膜,可能作者太过精英了,而在生命很有限的时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究竟是谁,我如何面对自己又是一个太过个性化的课题

又,目前右手有了一些新重点,弓尖要增加弓压不然容易虚这是传统问题了,现在发现拉弓/上弓的时候非常容易抽回来,弓速过快,弓速不匀声音也就会不匀,而下弓的时候,容易不自觉的做渐强,使一个音的重头落在很奇怪的地方,总之要时刻保持对弓的控制,匀称真的还挺难的

又又,最近买了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半身花裙子,不过分蓬松,也不过分紧,长短也刚刚好,就是一条非常匀称的裙子,配一件宽松的黑色有点小别致的T恤,扎紧裙子里,以及珍珠耳钉,我觉得真是复古又时髦,满意极了!我觉得这真是好几年有没有过的买衣服的快乐了!

又又又,某天听我妈说朋友聚会,某位朋友的主题之一,就是你们肯定都觉得我走到今天是岳父提携,但其实并不是。。。这位朋友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和shu感叹,啊,有好多男的非常愿意提携女婿,但从来不提携女儿,他一定会说,打拼太辛苦了,女儿享清福就好,可是如果这样的男的生的是个儿子呢,那就一定会提携儿子,绝对不会提携儿媳妇。。。摊手。。。而且我长这么大,提携女婿的岳父是颇见过一些的,提携儿媳妇的公公,不要说见了,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我们女的,真的,有点惨啊

柔软的手腕

在小红书上翻,能看到很多和大提琴有关的练琴视频,从小朋友到大朋友,有的小朋友学习了30次课,应该进度和我差不多,但是看起来动作规范很多,声音非常扎实,而且有柔软的手腕!柔软的手腕啊!
有的大朋友,也差不多这个进度,或者学的次数还更多一些,已经能拉比较厉害的曲子了,音准节奏都没问题,但是真的,就是僵硬的手腕,手腕和手指像根支棱着的小树枝,一动不动,所以声音也没有弹性,并且会觉得很干
怎么说呢,看到这样的视频,就觉得如果没有柔软的手腕和好的音色,就算拉出厉害的曲子,节奏音准都对,换把又准又快,也没什么意思啊

看了好几个大朋友都是这个样子,就跑去和shu说,你看你看,原来我们大人都是这样,比小朋友差远了,shu说,所以那就先这样,不要为难自己了?我说,不!所以我要向小朋友学习,看到差距缩小差距,哼哼

不知道有多少人小时候被小神龙俱乐部的尼尔叔叔吸引,基本就是一种白胶版雕塑,反正我是觉得大部分看过尼尔叔叔的小朋友都会觉得乳胶真是一种散发着神圣的光芒,给杨小恒看尼尔叔叔,她也被迷住了!!然后shu就给我们买了乳胶,这个周末试了一下,真的可以作出尼尔叔叔的效果诶,啊!很高兴,乳胶+薄纸巾在晾着的时候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完成了一种童年时候的梦想呢~
真喜欢尼尔叔叔啊,“试试看吧,你可以的”!

又话说,最近似乎80年代风又开始时髦起来,很喜欢这种风格,朴素阳光,有一种万事万物都在欣欣向荣的感觉,然后我就买了T恤和小裙子,有一点小期待呢!买小裙子就是快乐啊,而买上班的衣服就毫无开心感觉,就好像是买了卫生纸一样,生活必需品而已,就算这种纸特别柔软,擦PP格外舒服,也只是卫生纸。。。

抱枕被抢走了

和shu说,我想起一个和大提琴有关的小号,他说要么叫花衣提琴手,虽然不适合我,但如果是一个擅教小孩子的老师倒是很适合这个名字嘛hhh

晚上一起看完了《Slow Horses》,还挺好看,间谍题材确实是我喜欢的!有一幕他们几个人为了躲追捕,半夜坐在咖啡店里,非常有哈利波特第七部他们从婚礼上逃出来的那一幕的感觉,这几个人的头头是Gary Oldman演的诶,小天狼星啊,已经如此老了,真是苍海沧田啊

复工复产到现在,这一周工作上真正忙起来了,但其实没啥可说的,反正都是破事,而且这半年也没怎么赚到钱,哎,果然又开始焦虑了起来,十分焦虑
说起来看着不能堂食冷冷清清的店家,每天没有排队能续上命就会一阵庆幸,热得要命依然要戴口罩,某某小区又封掉了的消息,就觉得,啊,似乎一点意思也没有

话说我买了一个抱枕,抱起来非常舒服,但是略微有点短,杨小恒觉得喜欢,就拿过去了,我正好因此就买了一个更长的,但是质感其实不太好,弹力过大,但杨小恒又觉得我的新抱枕好,说要和我换,我就非常高兴的和她换了,因为确实还是原来那个更舒服很多
结果过了几天,今天这人说要换回去,我就不肯啊,但她还是要换,想想,毕竟是亲闺女,就换给她了,然后晚上临睡前我去抱她,含情脉脉的和她说,杨小恒我好喜欢你啊!她很阴险的笑着搂住她的抱枕说,嘿嘿嘿,而且你还喜欢我的抱枕呢!啊,你这个哪壶不开提哪壶小朋友!!
但,终于周末了,呼~~~

喷火小恐龙

最近买了一个心心念念很久的喷枪,啊!!好用!!今天shu用来喷了一下煎的猪颈肉,它就好像一个喷火的小恐龙诶,火力威猛,说起来煎肉啊、牛排啊,三文鱼啊被明火猛喷过之后,立刻变得十分十分十分十分美味,啊!
还可以做烧椒皮蛋啊,喷有糖壳的焦糖布丁啊,烤虾虾啊林林总总,咩哈哈哈,开心!

话说铃木上的曲子都还挺好听的,巴赫的《缪塞特风笛舞曲》也好听的,但是要拉得美也还挺难的。我算是知道了,需要干脆利落的《猎人的合唱》我做不出音头,太肉,而需要连贯柔软《风笛舞曲》我又拉得太硬,四舍五入就是拉得曲子我只有一种音符衔接方式和一种弓子控制诶,就是一个很粗糙的中间值,我要继续找感觉

看小女巫的blog,跑去听了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还挺好听诶,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者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感觉?

和前同事聊天,我说疫情期间我天天不事生产不焦虑快乐无边,连白头发都少了,她说她也是,身体状态好了很多,生理期都准时了,外加脖子从来不疼了,哎

今天晚上和shu散步,有一个当事人正好发微信来,回了两句之后和shu感叹,这位姑娘做了一个最差的选项,然后一步错步步错,她并非经济不能独立,而是精神不能独立,就是需要有一个依靠或者自己以为的依靠,没有这样一个人就会觉得不踏实。以前总觉得经济独立必然能带来精神独立,或者说至少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是现在觉得并不是,这俩其实也没有很大关系
其实我还挺理解这姑娘的,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只不过我运气好
精神上的不能独立自主是一种非常说不清楚的心理状态,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在害怕什么,可能主要就是不自信,以及对做决定的恐惧,总觉得自己做的决定要出问题,然后做事做判断总是忍不住要去得到别人的“许可”。。。我觉得自己这几年在shu的鼓励下,是进步了不少的,但真的,勇敢对我来说还是实在太难了,所以我才挂了一根格兰芬多的带子在包上,啊!

巨人的花园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四年级的语文课文,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我把原文读了一遍,也把课文读了一遍,就是四个字,高下立见
原文非常优美,铺陈得很细致,情节和人物都很完整。当然以我们的眼光来说,宗教的含义非常明显,最后一段小男孩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掌心有钉痕,个么显然他就是耶稣嘛。但如果觉得小朋友不适合接触这样的内容,或者原文太长(大概有2000多字),可以节选前面的部分,前面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了。
而课文改编得一塌糊涂!非常干枯,完全就是一个故事梗概,而且还不是好好概括的故事梗概,还要自说自话的增加了巨人第二次粗暴赶走小朋友的莫名其妙的情节。。。并且最后巨人还要讲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么总结性的直白的教化,傻得我一哆嗦

但最有意思的是,我在查这两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一位“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罗艳梅老师的文章,“《巨人的花园》原著和课文比较”,这位老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请学生对比阅读王尔德原著《自私的巨人》,并就下面的问题发表看法1)原著与课文的区别有什么;2)你喜欢原著还是课文;3)你觉得巨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列举一些词形容他;4)这篇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罗老师统计回收了38份有效问卷,她写到“38个学生中有31人表示更喜欢读原著,这与我之前的预期相反”
有眼光!小朋友们就是有眼光!!或者说云泥之别的东西只要不心怀偏见,就一眼能看出来高下的

有同学说“原文里写巨人去拜访妖怪朋友的家住了7年……课文里写巨人外出旅行”,课文没有童话色彩”,有同学说“课文不应该加最后一段,这样就把意思直接写出来,应该让同学自己领悟”,有同学说“描写寒冬那一段不应该改”,有同学说“童话本来就是写给儿童看的,没有理由把童话改了之后才给我们看”,有一位平时语文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说“这样改写,太不尊重原作者”
说得对啊,同学们!!

与之对比的是,她还请了12位语文教师发表意见,你赞成把原著直接选作教材么?有8位教师表示反对,罗老师总结说“……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潜力……教师低估了学生在文学经典学习中的创造性作用”

另外,如果看原文的话,我会觉得可能这个花园也是象征吧,就是内心世界的象征,如果不和外界产生链接封闭自己的话,是不会快乐的之类的,但是看课文就完全看不出这个意思了
总之,看到这样的课文我再次觉得有点悲哀,意思里是我们的孩子只配吃点垃圾咯?!

英雄得胜归来

这是亨德尔的清唱剧里的一段,铃木上这段曲子不难,但是依然很壮阔,非常好听,喜欢!
说起来,贝多芬大概也觉得这段旋律挺好听,所以用这段旋律给钢琴和大提琴写了12段变奏呢
这两天晚上开着窗户练琴,凉凉的风吹进来,非常非常舒服,而且我还挺喜欢练习曲或者音阶之类的东西,有一种规则的稳定的无穷无尽的安定感
女贞树的花又开起来了,真是我超级喜欢的味道

终于前天剪了头发,然后从理发店出来,就是一个全新的我了,回家洗头,效果非常直接,洗发水之前要按三下的,直接改为浅浅按一下,而且二十分钟头发就完全干

前天枕头在群里发了数学高考题目的图片,说,难以想象我们居然会过这个,可不嘛,现在我连题目都看不懂。。。但现在回想起来,读书考试真的是非常轻松的事情,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标准明确而且付出和回报大致成比例的事情,“兄弟会背叛你,女人会抛弃你,数学不会,数学不会就是不会”。。。不用说服谁。。。多好啊!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常态化核酸和疫情管控对人们的影响,简单说就是即使深圳这样一般认为是做得最好的地方,也比之前的烟火气(娱乐餐饮指数)下降了18%,恢复不到从前了,可能真的从此就一切都不一样了呢,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开端,被一把抓起来丢进时代的洪流

前天下午做了核酸续命,昨天路过一家队伍很长的核酸亭,心里涌上一阵骄傲,我可是刚刚续过命,还有2天保质期的新鲜人类呢,一阵骄傲之后我觉得自己大概坏掉了

《the rose code》

废寝忘食的读完了这本书,非常合格的通俗小说,大致故事是三位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姑娘在布莱切利庄园一起工作,彼此的羁绊和各自的爱恨情仇
作者的后记里提到的三位姑娘的原型和其中一些人物的故事,读完之后我又去找了一部讲布莱切利的纪录片和看了一晚上wiki

真没有想到,布莱切利陆陆续续有过8000+位女性工作者,占了全部员工的75%+
我觉得布莱切利算是某种伊甸园(“it was in many ways a haven of acceptance”),很多女员工(虽然大部分从事辅助性工作)、女性的价值相对被看重、开放,自由,接纳,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随随便便
那部叫做《Timewatch – Code-Breakers: Bletchley Park’s Lost Heroes》的纪录片里面说,People worked at Bletchley were unemployable by German lights. There were gays like Turing; Jews; totally disorganised academics, ppl who were brilliant but practically dysfunctional. They just did not fit into the Nazi ethos.
非常对,法西斯/集权就是不行,整齐划一是没有前途的,在整齐划一里想要搞创新这种事情尤其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出成果
顺便,为什么布莱切利这么多年都没有泄密,甚至德国人都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存在,我觉得就是因为这里都是科学怪人和女人

《the rose code》里面有一个科学怪人是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同事和她抱怨,说每次他出门都会被冷眼,说你个大男人居然不去当兵不去前线,他儿子也各种被小朋友霸凌,说他爹是懦夫,然后他就说,你们女人就好了,根本没有人觉得你们应该上线前诶,这个小姑娘说,但没有战争我根本不可能有工作,而且我们做着一样活,我工资还比你低那么多,他同事就不好意思了。。。对,也不能说的你们男的烦恼不是烦恼,但相比之下,他们的烦恼确实是马斯诺需求层次里更上层的烦恼

《Timewatch – Code-Breakers》这部片子里讲的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工程师,数学家后来去了加拿大任教,其实对这么多年来不能讲自己的贡献颇有些忿忿,我觉得他去加拿大多多少少也是觉得没意思,祖国也没给过他承认;但是工程师,出身伦敦贫民区,考上大学也没钱读,最后读了个夜校,在同样保守秘密的日子里,他好像就更活的更平静很多

然后我和shu讨论,如果能选的话,到底是1)选作出了足以名垂千史的成绩,但是必须保密,当然因为活的够长,所以到了70岁(比如),才能讲出来更好,还是2)过着普通的有点小成就没有秘密的中产阶级生活更好?
讨论的结果是,我们认为,这得取决于本来你能干啥,比如说片子里的数学家,本来就能成为大学教授,可能也会在行业内作出颇有赞誉的成绩那可能就会选2),但片子里的工程师,本来就是一个电信局的工程师,还因为平民窟口音一直被嘲笑,可能以后就是个擅于修机器的老师傅,那可能就会选1)

《the rose code》借着某一位主人公的口说,她想念布莱切利,作者又在后记里说“…but it was still a place where women’s voices were valued, and many missed its camaraderie and purpose once the war was over”
wiki里面说,绝大多数女性离开布莱切利之后就结了婚,不再工作,但是对她们的采访,很多人都说她们享受那段时光
就,怎么说呢,想再次感叹的就是,确实女的就比较惨

说实话,我一直很想当个科学怪人,但是自己知道智商很不够,前两天娃的二年级奥数题,有一道巧算(246+462+624-888),我就根本没有懂这东西怎么可能巧算啊?!然后就拿去给shu看,他一眼就看出来了。。。深深的叹口气。。。再次证明这辈子也当不了科学怪人了。。。要当,可能也只能当个怪人了

搵食

忽然5月30日下午就收到律所邮件,6月1日复工
本来以为可以起码再过两天快乐无边的生活,结果嗖的一下紧箍咒就戴起来了,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不开心,哼哼唧唧
怎么说呢,我觉得缺乏对人最基本的尊重,说封就封,一封就是两个月,然后说开就开,我们大家都是水龙头对吧?昨晚上听说有人各种庆祝零点解封,搞得和过年一样,我觉得。。。好贱啊!
但,反正要开始搵食了,焦虑感就又回来了
说起来不焦虑的时候不要说白头发少了,身体更匀称,会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甚至都不怎么想吃零食和甜点,所以再一次证明了。。。焦虑使人不健康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

这两天在读《the rose code》,读了一半多,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跑去找剧透,居然在小红书上看到剧透,然后发现是happy ending,就放心慢慢往下看。这本书有些地方颇为感人,虽然不是那种出其不意的感人,而是那种顺理成章的感人,也有的地方也会觉得俗套,但总体来说还挺好看,amazon上有评论说太长了,完全看不下去,我觉得倒还好诶,可能是很久没有看这么传统小说的小说了,是武侠小说式的好看,还挺合适我,说起来阅读带来的单纯的快乐其实也没有那么获得

昨天正好看一个帖子《115 Best Young Adult Books of All Time》,里面还有一个小测试,说根据你的测试结果,推荐适合你的YA小说,我就去试了一下,结果居然推荐给我的几本都是“自我发现”,“与你周围的大多数人不同意味着什么”的男生出柜小说。。。喂,这个测试,你究竟对我有什么误解啊?!

今天看到amazon官方说停止服务中国大陆了,连设备也停止销售了,啊。。。想起来12年前shu送给我的K3,斥巨资代购的圣诞节礼物,还有皮套上可以抽出的小小的灯,实在是太太太幸福了,应该算是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了,12年后,居然kindle大概又要代购了,非常非常伤感,因为觉得世界人民或者世界潮流又一次离我们更远了一点

不事生产

昨天问shu,快点看你老婆好不好看,他回答标准答案:好看好看!我说,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看么?他说,因为不干活。。。
对!你说对了!自从我日日不事生产甚至基本不动脑筋之后,整个人状态好得不得了,而且毫不夸张的说,连白头发都少了很多!

某一天晚上,洗完头洗完澡,干干净净的坐在小餐桌边上,初夏的风清清凉凉的吹进来,吃着蒸肉饼和嫩嫩的小青菜,配晶莹的大米饭,充满了幸福感,我问shu,为什么这样吃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呢?他说,大概因为这种搭配都是小宝宝吃的吧。。。

某一天shu买到了新鲜小鲍鱼,我试了新做法,非常好吃,清淡且鲜美,前几天街道发了一只鸡,我做了豉油鸡,很好吃,一餐我们三个人就吃掉了一只鸡,记一笔
油淋小鲍鱼
新鲜小鲍鱼洗干净横着片成薄片,沸水下锅30-35秒捞出过凉水,沥干,倒入料汁(豉油+米酒+一点糖,煮制糖溶)。顶部放葱丝及小米辣,花生油烧热后淋在葱丝和小米辣上,再稍微加一点藤椒油调味。
豉油鸡
炒锅里放小半碗生抽酱油以及一大勺老抽,一些碎冰糖,两个葱结,几片姜,加水加至没过半只鸡的量,煮开,放入处理好的整鸡,持续中火,用盛汤的大汤匙持续把酱汁往露在外面的鸡身上淋,淋大概十分钟,反面再淋十分钟左右,加盖闷七八分钟,翻面再闷七八分钟,晾凉斩件装盘。锅里如果有留下来汁水,盛出来,剩下一小碗的量,稍微收至浓稠,可以作为蘸酱。
盛出来的汁水第二天煮泡发好的香菇,又是一道菜,而且极为鲜美。

可能下个月就要复工复产了,要抓紧时间夜夜笙歌!使劲练琴使劲看闲书~

按下葫芦浮起瓢

以前我一直很纠结右手大拇指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教学上都说它应该是自然的状态,不应该过分向外弯曲,也不应该瘪/凹/弯进去,但是长久以来我都是凹进去的,一直做不到传说中的自然状态,摆出这个姿势虽然可以,但是真的用这个姿势拉的话,一会会就手疼,而且声音也没有拇指凹进去的来得好,于是我就不纠结这个了,觉得声音相对好听又不累就行了
结果这两天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个学琴一年半的小朋友的视频,她右手看起来姿势非常稳当又松弛,音准音色都还挺好,当然不是用天才儿童的标准,她也还贴着胶条,也有的音拉得不怎么样,就是那种班上好学生的感觉,但是因为是这样,反而好像特别清晰能参考!因为。。。天才或者天赋异禀的人类是对于我这种普普通通的人是没有什么参考性的
总之,我看她的右手,连着看了好几遍,又反反复复思考了半天,晚上的时候忽然间我就会了,完全能做到拇指是自然的状态,向上托着弓子,剩余四根手指是抓着弓子而不是捏着弓子,而且剩余手指的指根关节会自然降低,手腕也会降低,不会再有力量吊起来的感觉,力量可以放到琴弦上,而且真的可以体会的到弓子咬住琴弦的触觉,然后声音就进化了!

之前声音质量的其实也提高了不少,但是那是建立在右手努力给弓子施压上的,想起来施一施就好一点,想不起来音就虚,但现在右手就是自然有压力的状态,压力源源不断啊源源不断涌出来,状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咦,我好像突然会握弓了,幸福来得好突然啊
然后,我觉得啊。。。如果一直想问弓子握得对不对,一直想说服自己这样没问题,那基本就是不对,因为一旦对了自己是完全能够知道的的,啊!(怎么好像是一种人生感悟?!)

然后就是弓子走直,我觉得走直的标志就是触弦点基本是稳定的,不会上下滑动,我一直以为自己弓子走直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了,但最近对着镜子练琴才发现,离我自己的想象还很有距离,弓子还是会上下滑动,就说明对弓子的控制还是不足的,不过练习了一阵子之后我觉得还是有一点提高

然后今天上课的时候我以为右手完全没问题了,顺便以为新学的揉弦也还练得还可以,《摇篮曲》的揉弦颇具规模,结果问题一大堆啊,音转换的时候揉弦不要停,要在揉着揉着的动势里顺势敲准下一个音,这个超级难啊,这倒还就算了。关键是老师说了才发现我音和音的连接又有问题了,前一个音如果已经渐弱了,在不是另起一句的情况下,后一个接着的音要在弱的基础上接下去,不要有音头,要软一点,按此仿佛之后,就真的好听了一点,而且中间有一句第三把位的四个十六分音符,最好左手要敲下去,这样音会比较清晰分明

真的,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握弓对了,弓子走直又忘了,它俩都对了,灵活柔软的手腕又忘了,这些都记得了,加上换把/揉弦,右手又统统虚掉僵住回到原点,又重新顾上右手,左手的音准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反正就是顾此失彼无法周全

总之,我觉得,一首曲子,如果练习的时间是10成,音准节奏大致搞对,应该是完成了80%,但是只需要5成的时间,剩下的20%看起来琐碎又非常麻烦,但是也至少需要练习5成的时间,前者看到框架搭起来非常有成就感,后者努力了似乎觉得变化很小,或者本身磨的也只是很小的地方,但是就是这些20%的部分决定了一首曲子的质感吧,是不是像首曲子。。。但,继续练习啦,效率低一点也无所谓啦,因为练练也蛮开心的,只要能缓缓的有一点进步就很满足了呢!

又,家里蹲一时爽,一直蹲一直爽啊!请至少六月下旬再解封吧,一个完全不想重新社会化的我由衷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