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宜

昨天看B站,有人搬运了某个台湾的大提琴教学的视频,这一集介绍了他觉得很重要的一些大提琴曲子,其中无伴奏系列,他打出一个画面,写着“高大宜 B小调奏鸣曲”,我心想,咦,高大宜是谁?没听说过诶,后来出来英文才知道是Kodaly Zoltan,大陆翻译成柯达伊,变成高大宜之后,有一种莫名的乡土气息
然后我就去找高大宜的这首曲子了,还挺好听的,尤其是第二乐章开头的乐句,有一种很感人的忧伤。这首曲子真的很民族风情,虽然匈牙利的民族风情和我们的民族风情大概很不一样,但还是很莫名其妙的听出一种熟悉感,说起来拨奏和拉奏能同时出现真的很神奇,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人一琴而已
又说起来,被搬运博主说在spotify上做了播放清单,是他喜欢的曲子的喜欢版本,我本来充满好奇的准备去看看,然后发现spotify不为天朝提供服务,深深的叹口气。。。哎。。。为什么我们就不配看点好东西啊?!
又看了一段“音乐家的无聊人生”讲的舒曼的《梦幻曲》,讲的可真好啊,《梦幻曲》也真好听啊,忽然想到麦兜里面的音乐,又去听了一遍,觉得《黎根之歌》用的是《梦幻曲》的调子,竟然还很情景交融,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贴合,“无力挽”。。。

上周末临时停课一次,可是上上周的作业我也练的差不多了,这个周末就试着摸一摸柴可夫斯基的《古老的小法国歌谣》,还真是挺好听的呢,非常优美

小女巫去音乐会前,听说协奏曲其实主奏乐器和大家也没很多时间磨合,基本上是这个音乐家repertoire里有的,搞两遍就能上,她大为吃惊觉得就是赶场子嘛,很多音乐家说穿了就是多线项目打工人,反而是四重奏之类的室内乐,大家长期合作共同打磨十分迷人。
我倒觉得这两种都各有各的浪漫之处。如果大家各自埋头练,一碰居然能合上,虽然未必多精妙,但也能大致合得上,有些小地方还说不定有点小火花,似乎也挺妙?我忽然想到周传瑛在《昆剧生涯六十年》说的“凡是在老先生手里学过的戏,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也不大会走样。……我们“传”字辈师兄弟,直到现在虽然分开几十年,相隔天南地北,一旦会在一起,马上可以相互配戏上台。曲文、曲腔、板眼、工尺、白口的热接和冷接,身段动作的相互照应,都不会错到哪里去。”啊,我当时看得感动S了,说起来这本书真的非常质朴而感人
然后又想到《游艺黑白》里作者说他很喜欢席夫和佩雷尼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问说怎么才能如此默契,席夫大概是说,就是一直合作一直听对方的演奏,也不怎么讨论,俩人就一直一直弹/拉下去,我看的也觉得,啊!好好啊,一直听一直听,直到彼此音乐自然而然靠近交织
就,可能我觉得合作只要能合得上,都是很开心的事情,所以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么!?
顺便,我的人生目标可能就是和钢琴合奏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了,哪怕只有一个乐章也好啊啊啊啊

又顺便,我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困惑,一般认为右手持弓的时候大拇指不应该瘪/凹/弯进去,应该有一个向往顶起来的弧度,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拇指弯进去的时候反而可以练很久琴,如果拇指关节有一个向往的弧度,听起来倒是很放松,听起来和我们人类自然松弛状态的姿势很一致,但实际上这样的话,整个手掌都很疼,根本拉不了多久
我暗中观察过老师,他好像拇指也和我差不多,而且他也从来没和我说右手拇指的问题,又看了perenyi拉琴的视频,努力截了图放大看,我觉得也并没有关节呈向外的自然弧度么?!!结果在朱利安(一个法国人)的讲解视频里解惑了也!他说关节往外有一个自然的弧度是从小提琴持弓那里来的方法,他们小时候的时候就是这么学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比如王健或者据说东欧的一些大师是拇指弯进去的。。。我真是豁然开朗啊!所以怎么样的姿势没有那么重要,声音好,自己觉得轻松可持久才是真正重要的吧,姿势再标准,架子看起来再好,声音不好,岂不就是本末倒置?
然后又回到了可怕的关键问题,耳朵要好。。。要听得出微小的差别才能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叹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cello and tagged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