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上和看不上

看到有人说天朝就两种电影,一种看不上,一种看不上

上周某天去很远的地方,路上在听昆曲,啊,淫词艳曲!周末在家里又翻出温宇航的《望乡》听了一遍,听过无数遍这一段,还是觉得真的是好啊,如果说淫词艳曲是中外皆然,李陵的羞惭悲愤就感觉特别中国,“教我如何回转”?!在京剧《杨家将》里,杨老令公碰死在李陵碑前这个设置也是非常令人叹息啊!
然后我就想19年的时候温宇航的《玉簪记》真是流光溢彩,听说他在台湾演了《琵琶记》,我觉得我现在人生理想之一就是能看到他的《琵琶记》了,只要他来演,演几场我看几场啊!
而这就是属于:看不上
至于现在演来演去都是牡丹亭,我觉得那就是:看不上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何冰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你甭管说什么话,只要是有一定理解和情绪的站在那儿,就能够带动整个环境,我们当年排《海鸥》……他那可是满嘴俄文啊,可是他往那一战,就那么一举手,一投足,一说话的时候,我们一个字儿都听不懂,但是就是突然间觉得,他带出来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是整个场景,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一定是他这样的……这也许就是于是之老师他们说的心象吧……你心里如果能有这个印象,技术还重要么?不管你的台词是什么,说什么你都自信,对吧?”
我忽然觉得,这话我懂!就是当年看过于是之说的演员的概括能力要强,他说就好像画家画的虽然是只能画出人物的一瞬间,但是要让看的人通过这一瞬间,看到人物的一生,只有观众的想象力被调动,才能得到满足。
以及,我觉得传统戏曲也是这样的,人物有人物特有的节奏,或者说我们一般说的“尺寸”,演员在舞台上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入戏,而且也没啥必要,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个所演人物的特有节奏,那就是怎么演怎么有了。这一点我印象最最深的就是周传瑛,真的,大家都是抖一抖袖子,唐明皇的水袖和吕布的水袖就是不一样!
可能。。。这就是写同人的时候掌握了某种核心,就怎么写都不ooc了

学大提琴马上就要一年整了,前两天看到一个网站,有一个所有的常见的大提琴曲子的难度参考和推荐版本的谱曲,里面说Grade 2相当于铃木第四册的水平,Grade 3相当于铃木5-6册的水平。竟然发觉某些我觉得“这辈子能拉下来这首我就满足了的曲子”是Grade 4,我现在是铃木第3册一半的水平,今年底明年初应该能开始第4册,所以也许假以时日,学个五六年,我真的能拉下来Brahms Sonata No. 1 for Piano and Cello, Op. 38,吧?

这两天在读一本《A Good Girl’s Guide to Murder》,标准的YA小说,读起来果然快,难度不高,可读性也非常强,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同样是读起来难度不高的《Olive, Again》或者我看过几篇门罗,就完全是一种更“文学”的感觉,我还没想好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好神奇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