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漾、像个曲子、音乐性以及其他

我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唱歌不够荡漾,想出来的方案是对着电风扇唱,发现电风扇之下,声音会有一些波动
很久以前,熊猫和我说她小时候觉得自己唱歌不够荡漾,发现一边锤胸口一边唱,声音就会有一些波动
我一直觉得无论是唱歌还是演奏,如果有起伏,有水波这种荡起来高高低低的效果,就会特别好听
而shu管这种有音波起伏的效果,统统都称为:有点像个曲子了
周日去上课,老师说右手虽然不能揉弦,但是也可以通过压力的变换营造出一种起伏的效果,类似于揉弦时候的音波,在基准音上下浮动,她说有时候这就是很多时候说的音乐性,就是有起伏,而实际上音乐性就是通过这样的技术去实现的
然后我就忽然明白了,无论是我小时候追求的荡漾还是shu说的像个曲子,又或者专业人士说的音乐性,大家殊途同归,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周日上课解决了一直以来很困扰的两个问题,几乎就是立竿见影。老师还说上次上课提到的点基本都做到了,啊!太开心!
之前看到的一些小红书上的大人/小孩,他们拉琴的进步看起来基本就是简单→难,生涩→熟练,但从来没见过谁是难听→好听的,换句话说,拉得好听的那些人,他们一开始就是好听的,尽管初学只能拉一些很简单的曲目,但明确能知道他们是好听的,最起码是有好听的潜质的,而非常非常少见到难听→好听的人,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之前拉琴完全不行,毫无灵气,但确实这几次有完全不一样了的感觉,可能就是厚积薄发?也可能是小朋友忽然开窍了?
但,我想说的是,我总觉得,我也快要厚积薄发了,呢!!

周日去武汉出差,下午出发晚上到,周一上午办完事情中午返程,晚上回到家,洗头洗澡吃完饭,立刻踏踏实实练了一个多小时琴,好爽啊
在路上把《dead lions》读完了,读了三分之一《凯旋门》,不知道是书的问题还是高铁的问题还是我被空调吹感冒了,总体就是昏昏沉沉的
在火车上听了一段陈锐讲贝小协,说哈恩的琴就是非常“空”,不是冷的也不是热的,就是仅仅在那里,有宇宙之感,就没什么色彩的变换只有形状的变化,我其实能理解他的意思,也觉得非常精准。但是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哈恩的琴充满了控制感,而控制感是那么人类的东西,反而被认为适合宇宙?又话说巴赫为什么那么秩序(这种秩序也是非常人类的,毕竟自然界就是乱糟糟的嘛),反而被认为是极大的自然,是一种宇宙一般的自然。
小女巫给了我非常有启发的答案,她认为在现代审美里:人类=情感的流溢=不控制,因此控制=超越人类本性=宇宙,这里的宇宙是超越意义上的宇宙不是自然界的那种宇宙
我觉得真是太有道理了!!要记一笔
又话说,我听了一段谢林的贝小协的第二乐章,尤其是伦敦交响乐团的那版,那就是自然界的感觉啊,是小草的生发,是春天的微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