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拉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起伏!有很多人拉琴,真的是毫无起伏,哪怕已经拉到挺难的曲子了,甚至挺难的曲子的节奏和音准也可能没啥大问题,但就是,毫!无!起!伏!非常非常平。。。在这些人拉来,所有曲子都一样,好像是机器人在读书
我一开始认为,这是不够连贯,太过于一字一顿,所以才机器人,后来发现,不是,连起来也机器人,很连贯了也只是很连贯的机器人。问题还是在于没有起伏,很平。即使发音和音色大致过得去,也完全不行
说起来,我给shu拉在学的勃拉姆斯和我自己摸索了一段的《练声曲》,其实《练声曲》我觉得不算很差,似乎还行了。但是shu觉得很不行,明显练声曲就平很多很多,而且声音浮在表面,而勃拉姆斯确实是不一样
怎么说呢,凭我在小红书和琴童群里的暗中观察,我觉得很多琴童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且不要说大家能不能做到有起伏,而是大家根本就不为此烦恼
shu说,难度不重要,此时此刻的熟练度也不重要,甚至音准或者拉错音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曲子要有起伏,熟练度练100遍总能提高,对着调音器练100遍音准也总会有好转,但是如果没有起伏,练100遍也还是没有起伏,说不定不仅没有起伏,因为熟了,还更平了呢。。。啊!我立刻和他握握手!对,这正是我想的!
视频录下来,每天都对着看回课,反反复复看,我真觉得起伏还是有所增加的,啊,好期待再去上课啊!要是有钱有闲真希望每周上课啊。。。
今天看有个人推荐了古特曼的贝多芬,跑去听了一下第三奏鸣曲后面的柔板和快板部分,我觉得不行,尤其是柔板,每一个音起伏和长短都和我预期不一样,有一种我和她八字不合的感觉。。。就去换了好些其他人的听,虽然风格处理我不一定喜欢,但哪怕是不熟悉的版本也都没有这种和预期相反的感觉,真的很奇怪。
我看的那篇公众号说,古特曼作为和麦斯基同时代的人,受到追捧的麦斯基。他觉得麦斯基和马友友的核心是一致的,而古特曼和王健是一致的。。。怎么说呢,我不知道他指的马友友和麦斯基的核心是啥,我觉得他俩不怎么像。虽然马友友拉琴样子很夸张,但声音本身如果只听录音的话,我觉得是挺秀气柔和的。麦斯基我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他长得不好扮相也不好,而且盲听的话,我讨厌他的风格,尤其是揉弦。。。最关键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喜欢马友友的琴,可是马友友超级可爱啊!而麦斯基一点不可爱,怎么能把他和马友友并列!
至于古特曼和王健,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说的核心是啥,但是王健在我心目中主要特征大概就是苦大仇深。。。而且甚至我觉得苦大仇深也是王健本人的艺术追求。。。以及,我也不喜欢就是了
哎,本周实在太忙了,每天都忙到不行,周三居然还一天开了三个庭,和人吵了一下午,吵得我头疼简直,终于快要周五了。。。
一天开了三个庭!!!你太厉害了!辛苦了~
我最近也觉得要有起伏是很难的,难在必须要先读懂作曲家的意图(即使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理解也好),才能表现出来。不然如果很机械地按照谱面做出音量的变化,很容易没有整体感。而且谱面上的mp和mf我每次都很挠头,这个mezzo到底是和什么相比mezzo啊?因为都是很相对的,所以要先理解整个曲子的立意才能决定。
是的!会没有整体感,没有整体感听起来也会很机器人
首先要有想法,然后要做出来。每一步都超级难。就算是渐强,比如是四个音,从哪个音开始强,他们的是强度1115,还是强度1234,还是甚至是1145,都不一样。。。
而且就算机械的音量的变化都很难,老师的音量范围可能是1-100,我的范围可能就只有30-40
啊,超级难!
没错!我也是😭抱头痛哭
没事,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