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审美与权力

前几天shu在看一个讲书法的视频,我顺带着听了几段,觉得好像有点意思,偏向于技术的苦练模式(顺便,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我都比较不喜欢玄虚模式,弹个琴就要扯上道啊气啊什么的而不去说这东西归根结底是个乐器,总要先弹得好听点吧),总之,稍微有点小兴趣之后,我立刻把这位的师承、现状、出生背景和现在的家庭情况搜了个清楚,shu很惊,觉得我十分8卦,可是我衷心的觉得他也太缺乏好奇心了吧?!!我觉得看到一个人写了有趣的书,难道立刻搞清楚他的学术情况、师承关系、生平履历、兴趣爱好不是理所当然的本能嘛?!以及,如果觉得这个人有意思,就会找他提到的他觉得有意思的东西来读,然后读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会变成一张网,很多很好看的书我就是这么发现的,多好玩啊!就。。。十分感叹,好奇心这件事人们的差异都如此之大啊!

某天看了一个讲白先勇的玉簪记的帖子,然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存不存在好的审美?审美这件事是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呢还是这是一个权力的体现?首先,就白牡丹或者白玉簪而言,我肯定是觉得白牡丹是不好的,单纯因为比较难看啊,当然和无数多更水的新编戏相比,那些新编戏就更难看了。而俞振飞(泛指那些在老戏迷中广为赞誉的老艺人们)是好的,虽然他和梅兰芳究竟谁更好各人见解各有不同,但是肯定都完全是好于现在奇奇怪怪的新编戏。那么,这是因为俞振飞是真的好呢?还是因为他被一些掌握戏曲界学术界话语权的人认为是好的呢?因为确实是有人真心喜欢新编戏的而觉得老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个问题的另一次呈现是,很多很多年前和273的对话,他和我讲过一个藏语翻译过来的故事,具体内容我已经忘掉了,仅仅记得这是一个从情节到语言我都觉得没啥精彩的故事,当时我正迷卡尔维诺,就和他说像那样的故事才厉害呢!他说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卡尔维诺的作品真的好,还是这种欧洲的,翻译的文学作品天然更容易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呢?因为他们是世界的强者,全方位的具有权力,尤其对于中国来说,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喜好都是作为追求的目标,比如“洋气”的衣服要好看于“很土”的衣服之类。

我其实是觉得审美是有大致的标准的,因为从自己看戏的过程来看,眼光是有提高。那么问题就演变成了,审美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标准肯定不能以是否打动人来作为标准,因为看哭言情小说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但是真要说这个东西是艺术品嘛大概没有几个人会认同吧。如果是有标准的,而这个标准的相当部分也是可以习得的,也就是说,审美能力就是一种类似于跑步一样,就是有人快有人慢,以及虽然努力练练总会提高但是没天赋的人肯定跑不成博尔特这样的客观存在的品质么?可是,问题又来了,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呢?谁定的呢?总不能归根结底就是老早有权力的人定的吧?审美是一种能力以及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我的证据是,当我对戏曲的程式、唱腔、身段、发展过程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后,能体会到的美就更多了,获得了更细致的感受,乐趣也就更大了。就好像,识字了,就能看小说,娱乐就更多之类之类吧。
随后,我又想到了下一个问题,如果说艺术的标准不是打动人,艺术品也不必然打动人(比如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吧,也许很难打动相当一部分小青年,这是随便举得例子哦),那么艺术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艺术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愉悦那些学习过艺术审美的人少部分和没学过但是天然具有艺术审美能力的更少部分人么?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头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